介子山東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中藥白芥子在山東叫什麼名

辣菜子,苦芥子,白芥,芥菜籽

一種蟲子俗稱刺芥子 山東話 被咬很痛

是不是?

刺蛾

是鱗翅目刺蛾科昆蟲的通稱,大約有500種。分佈全球,多數在熱帶。幼蟲肥短,蛞蝓狀。無腹足,代以吸盤。行動時不是爬行而是滑行。有的幼蟲體色鮮豔,附肢上密佈褐色刺毛,像亂蓬蓬的頭髮,結繭時附肢伸出繭外,用以保護和偽裝。受驚擾時會用有毒刺毛螫人,並引起皮疹。以植物為食。在卵圓形的繭中化蛹,繭附著在葉間。刺蛾幼蟲多被稱為荊條虎。

山東省各個地區有什麼大型活動和當地習俗.

山東各地的文化及經濟節慶會展

節慶會展活動名稱 日期

煙臺毓璜頂廟會 2月16日至22日

青島海雲庵糖球節 2月28日至3月3日

濟寧梁山國際水滸文化節 4月

泰安東嶽會廟會 4月1日至3日

泰安肥城桃花節 4月5日至15日

淄博國際陶瓷琉璃藝術節 4月16日至22日

煙臺崑崙山踏春節 4月16日至28日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4月18日至20日

煙臺萊陽梨花節 4月20日

青島國際馬拉松比賽 4月20日

青島櫻花節 4月中下旬

濰坊國際風箏會 4月20日至25日

濰坊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 4月20日至27日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4月22日至28日

日照「五蓮之春」杜鵑花節 4月24日至5月6日

煙臺牟氏莊園民俗遊 4月28日至5月8日

聊城江北水城文化旅遊節 4月30日至5月8日

淄博國際聊齋文化旅遊節 4月30日至5月8日

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 5月1日至10日

煙臺五彩繽紛美食節 5月4日至8日

煙臺長島「漁家樂」民俗文化旅遊節 5月5日至7日

煙臺萊州月季花節 5月25日

濟南國際藝術歌會 5月至10月 每月一場

濟南明湖荷花節 6月30日至8月20日

青島海洋節 7月12日至20日

萊蕪房幹生態旅遊節 7月至8月

青島金沙灘文化旅遊節 8月3日至11日

濟寧微山湖荷花節 8月10日

青島國際啤酒節 8月17日至9月1日

煙臺蓬萊「和平頌」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節 8月20日至25日

青島大澤山葡萄節 9月1日至3日

泰山國際登山節 9月6日至10日

青島時裝週 9月6日至10日

煙臺張裕國際葡萄酒節 9月7日至10日

德州樂陵金絲小棗節 9月中旬

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9月26日至10月10日

棗莊石榴節 9月末

日照劉家灣趕海節 10月1日至5日

濰坊昌樂國際寶石節 10月2日至6日

威海國際釣魚節 10月8日至15日

棗莊抱犢崮紅葉節 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青島酒吧文化節 12月7日至30日

濟南千佛山廟會 農曆九月九日

蒙山長壽旅遊節 ......

山東地方習俗 10分

習俗有婚嫁~春節~~祭祀~生養~勞作~等等~統稱民俗~~也可以說是一種地域民俗文化~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髮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佈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蔘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東民俗,由於各種條件的影響,表現出自身的多樣性、地域性。山東腹地濟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一向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業,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傳承對周圍區地有典型意義,可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這一地區的曲阜、鄒城的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為顯著。孔孟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而且遠及於國內外。孔府的家庭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禮喪禮、年節習俗,衣食住行是豪門望族習俗的典型。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民間信仰的一座活山標本庫,也是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一個熱點。

山東人的性格豪爽,尤為突出:辦起事來,有板有眼,與人打交道,直來直去,不會繞彎子;樂於助人,一副熱心腸,有求必應,為朋友敢“兩肋插刀”,寧願自己吃苦、吃虧,不願別人為難;表裡如一,心裡有什麼 ,就說什麼,毫不保留;喜歡放“直炮”,有時候,說起話來“嗆死人”,口直心快。山東人的體型通常個高,五大三粗,飯量大,因飯量大常常被南方人所驚歎,不愧是“山東好漢”,做生意,交朋友,世人最喜歡山東人,因為山東人是值得信賴的人。

趕山會,逛山會,在山東可是歷史久遠,遍地開花,且不說近些年興起的這節那節,就是老輩人承襲下來的山會,就讓人一下數不過來……挑有影響的說:有濟南千佛山山會,青島山色峪櫻桃山會,蘿蔔山會,煙臺塔山三月三山會,鄒平雕窩峪山會,文登昆嵛山會……太多了。買賣人說山會就是個交易大賣場,農人說就是趕大集,藝人說是賣藝的好場子,閒人說是看熱鬧的好場兒,孩子們說有賣好玩好吃......

山東民俗文化

山東的民俗

山東民俗源遠流長,代代傳承。據史料記載、民間傳說和考古發掘可見,早在

新石器時期,反映東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東地區大量存在,諸如飲食器物、衣著妝

飾、生產工具、成年禮儀、婚姻形式、墓葬類型、圖騰崇拜、山川信仰等,都顯示

出史前時期山東民俗的特色。

商周時期,特別是齊魯封建之後,山東曾經出現過列國殊俗的局面,但隨著孔

孟學說的形成,便逐步樹立起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從此,以“禮”為核心的

山東民俗在整個封建社會都處於主導地位,“風近鄒魯”經常被各地取為評價民俗

的準則,到今天對國內乃至世界仍然產生著影響。

歷史上的齊、魯民俗之別,對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與複雜多樣有較為深刻

的影響,這一史實有力地說明民俗的形成及流變是與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

狀況密切相關的,而這與之相關的狀況又時常因地而異。姜尚治齊,採取的是“因

其俗,簡其禮”的政策,因此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其

通商惠工、尊賢尚功等行事,更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

有的文化傳統,其敦本抑末、崇禮重教,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齊魯風俗雖有如

上區別,但是,同源於東夷文化的傳統,又都以禮義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齊地化禮成俗,無為而治,魯地以禮易俗,廣行教化,方法的不同,並不能改變基

本內容的一致。這一時期興起的孔孟儒家學說,對山東地區包括民俗在內的傳承文

化起了極大的規範作用。孔子所謂“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就是對這一

時期山東民俗文化殊途同歸的一個基本概括。

秦漢一統之後,尤其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孔孟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

文化的主流,山東地區的民俗進一步統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內,並形成為傳統。

其間雖歷經數次改朝換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禮儀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傳統並

無大改變。到了近代,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西方文化的影響,山東民俗開始向現

代化演進。“五四”運動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開始之後,山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發展,如春風吹遍山東大地,深深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沂蒙山區的春節群眾性文藝表演活動,至今仍沿襲著革命根據地的傳統,甚至稱青

年婦女為“識字班”的習俗都一如當年。

新中國建立初期,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破舊俗、樹新風,

新風新尚逐漸形成,有力地推動了山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

全會後,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山東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新的民俗事象層出不窮,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同時,黨和人民政府對社會上又復

燃的一些封建陋習,採取了種種措施,淨化社會環境,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山東民俗,由於各種條件的影響,表現出自身的多樣性、地域性。山東腹地濟

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一向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業,

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傳承對周圍地區有典型意義,

可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這一地區的曲阜、鄒城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為顯著。孔孟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而且遠及於國內外。孔府的

家族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禮喪禮、年節習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習俗的典型。

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間信仰的一座活的標

本庫,也是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一個熱點。

東部沿海地區,漁業習俗和外出經商的習俗最為突出。漁村以日照、榮成、蓬

萊、長島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萊、龍口(黃縣)、萊州(掖縣)沿海地帶居民......

山東有什麼名食?山西呢?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此外還有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推光漆器、晉祠大米, 隰縣金梨等。 特色菜:定襄蒸肉 五寨豬黑肉燉粉 羊雜燴 豬血灌腸 小吃:“三倒手”硬麵饃 保德碗坨 撥魚 代縣麻片 刀削麵 豆腐腦 豆沙糕 繁峙疤餅 高梁面魚魚 廣靈豆腐乾 河曲酸粥 黃糕 稷山麻花 解州羊肉泡饃 晉南醪糟 晉中油糕 砍三刀 拉麵 老勁子麻花 貓耳朵 孟封餅 面麻片 平遙牛肉 平遙碗託 蕎麥圪坨 蕎麵灌腸 燒麥 燒麥 神池麻花 涮羊肉 太谷餅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原頭腦 豌豆麵 聞喜煮餅 忻州瓦酥 羊雜粉湯 羊雜燴 羊雜碎湯 陽城肉罐肉 陽高杏脯 陽泉飄抿曲 應州牛腰 油糊角 油麵 油炸饊子 油炸饊子 莜麵 莜麵窩窩 莜麵窩窩 榆次灌腸 元宵 原平鍋魁 珍珠粥 豬血灌腸 特產:保德油棗 玻璃圪嘣 澄泥硯 大同黃花 大同藝術瓷 代縣剪紙 代縣推光漆器 段畝硯 繁峙黃芪 仿古鐵器 汾酒 廣靈小米 河曲紅果 恆山黃芪 黃河鯉魚 降龍木柺杖 晉祠大米 晉中剪紙 琉璃製品 麵塑 木碗 平遙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陳醋 舒筋散 臺黨蔘 臺蘑 臺硯 同川梨 銅火鍋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雲岡絹人 竹葉青 山東菜,又叫魯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但是最默默無聞的菜系,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魯菜發端於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於秦漢。宋代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鹹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醃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扒法成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 山東的特色小吃主要有:沂水紅燒兔子頭、沂水油炸山山牛、廣饒餚驢肉、沂水豆油炒姜芽、沂水油炸知了龜、沂水大鍋全羊、沂水塌煎餅、沂水塌包、沂水油煎白鱗魚、清油盤絲餅、油旋、八批果子、玫瑰糖炸糕、五仁包、春餅、雞絲餛飩、長清大素包、民眾煎包、銀絲捲、炸雞絲春捲、濟南米粉、濟南甜沫、福山拉麵(抻面)、景芝金絲面、單縣滕州羊肉湯、蛋酥炒麵、魚肉水餃、豆汁粥、雞絲伊府麵、雞湯餄餎、臨沂糝、朝天鍋、荷葉粥、滕州菜煎餅、八寶茶湯、瓜荅、石子旋餅、六角旋餅、糖酥槓子頭火燒、泰山豆腐面、蓬萊小面、梨丸、龍鳳炒飯、龍口肉盒、芙蓉燒麥。

請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民俗 最好是山東的

山東的民俗

山東民俗源遠流長,代代傳承。據史料記載、民間傳說和考古發掘可見,早在

新石器時期,反映東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東地區大量存在,諸如飲食器物、衣著妝

飾、生產工具、成年禮儀、婚姻形式、墓葬類型、圖騰崇拜、山川信仰等,都顯示

出史前時期山東民俗的特色。

商周時期,特別是齊魯封建之後,山東曾經出現過列國殊俗的局面,但隨著孔

孟學說的形成,便逐步樹立起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從此,以“禮”為核心的

山東民俗在整個封建社會都處於主導地位,“風近鄒魯”經常被各地取為評價民俗

的準則,到今天對國內乃至世界仍然產生著影響。

歷史上的齊、魯民俗之別,對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與複雜多樣有較為深刻

的影響,這一史實有力地說明民俗的形成及流變是與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

狀況密切相關的,而這與之相關的狀況又時常因地而異。姜尚治齊,採取的是“因

其俗,簡其禮”的政策,因此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其

通商惠工、尊賢尚功等行事,更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

有的文化傳統,其敦本抑末、崇禮重教,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齊魯風俗雖有如

上區別,但是,同源於東夷文化的傳統,又都以禮義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齊地化禮成俗,無為而治,魯地以禮易俗,廣行教化,方法的不同,並不能改變基

本內容的一致。這一時期興起的孔孟儒家學說,對山東地區包括民俗在內的傳承文

化起了極大的規範作用。孔子所謂“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就是對這一

時期山東民俗文化殊途同歸的一個基本概括。

秦漢一統之後,尤其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孔孟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

文化的主流,山東地區的民俗進一步統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內,並形成為傳統。

其間雖歷經數次改朝換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禮儀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傳統並

無大改變。到了近代,隨著封建社釘的沒落、西方文化的影響,山東民俗開始向現

代化演進。“五四”運動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開始之後,山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發展,如春風吹遍山東大地,深深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沂蒙山區的春節群眾性文藝表演活動,至今仍沿襲著革命根據地的傳統,甚至稱青

年婦女為“識字班”的習俗都一如當年。

新中國建立初期,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破舊俗、樹新風,

新風新尚逐漸形成,有力地推動了山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

全會後,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山東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新的民俗事象層出不窮,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同時,黨和人民政府對社會上又復

燃的一些封建陋習,採取了種種措施,淨化社會環境,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山東民俗,由於各種條件的影響,表現出自身的多樣性、地域性。山東腹地濟

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一向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業,

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傳承對周圍地區有典型意義,

可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這一地區的曲阜、鄒城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為顯著。孔孟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而且遠及於國內外。孔府的

家族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禮喪禮、年節習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習俗的典型。

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間信仰的一座活的標

本庫,也是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一個熱點。

東部沿海地區,漁業習俗和外出經商的......

山東的清明節習俗 5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

濟南各地的習俗

節日的習俗傳統節日春節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建國前,民間習慣將除夕(農曆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與正月初一連在一起,謂之過年。一進入臘月便開始買菜、打酒、殺豬、宰雞準備過年。臘月二十三祭灶後開始蒸制節日食品,節日氣氛越來越濃。除夕,迷信傳說百神下界,清晨貼春聯或門神。上午各家攜紙香到村口請先祖回家,在堂屋設祭,近逝者安牌位,先逝者開家堂,俗謂軸子。在庭院設位供天地,廚房供灶神。中午全家團聚,改善生活,名曰團圓飯,縣東部主食為餅,寓意年年翻身(縣西部晚飯食餅)。傍晚,懸彩燈,各家兒童由家人領到門前或衚衕口燃放鞭炮,以驅年怪;在門前燒谷秸,稱為照庭(傳說早年貧民劉猛除夕夜奔家探母,人們感其孝,遂燃柴為其照路)。入夜,家人陪家堂並圍坐一起,飲酒敘談,稱為守歲。午夜,燃鞭炮以示辭舊迎新。正月初一,清晨食迎春餃子,飯前晚輩給長輩行叩拜禮,長輩則用紙包錢給兒童,謂之“壓歲錢”。飯後,鄰里間互相拜年,逢長輩皆熱情問候:“起得早?”、“過年好?”、“發財?”等。全日穿新衣,改善生活。下午日落前攜紙香及供品將除夕日請回的先祖送回塋地。除夕日,有債務的貧苦人家多為躲債出走,年後才敢回家,即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節後自初二始,鄉鄰摯友互相宴請吃酒,並攜禮物走親拜年,時半月方止。建國後,實行公曆紀年,舊曆年改為春節,舊時節日中的迷信活動多數已廢止,其它如穿新衣、放鞭炮、吃水餃及走親訪友等仍存。城鎮各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多放假三天,正月初一以團拜形式慶賀新春。

陽公忌農曆正月十三民間謂之“陽公忌”,舊時群眾認為是日不吉利,無特殊事項多不串親,不外出。建國後,此俗消失。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群眾謂之正月十五。舊時,民間有點歲燈、扮秧歌等活動。建國後,點歲燈之習漸失,扮秧歌常盛不衰,1979年以後堪為民間盛事。有秧歌的村莊,從正月初四五開始組織演練,十五前後相互串村表演,優秀節目還彙集縣城或鄉鎮駐地表演,省、市有關領導及專家前來參觀指導,盛況空前。

填倉日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日。是日日出前,農家以草木灰在院中畫囤形,象徵糧倉,中間放五穀少許,謂之填倉,後燃鞭炮,以祈五穀豐登。建國後,此俗在農村尚存。

春龍節農曆二月初二為春龍節,俗語謂“二月二龍擡頭”,預示著春雨即至。舊時農家多用木棍敲擊炕沿並改善生活。建國後,迷信習俗多數廢止,改善生活之習尚存。

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相傳是為祭祀介子推而設。是日禁火寒食,民間有培墳土祭祖掃墓、踏青野遊及盪鞦韆之習。鞦韆多於節前扎制,節後拆除,謂之“悠(憂)前不悠(憂)後”。建國後,寒食日農家祭祖掃墓習俗尚存,部分群眾改燒紙哭墳為向祖墳獻花圈。國家機關及各群眾團體多在清明節時拜謁烈士陵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舊時,食粽子,貼鍾馗像,門檐插菖蒲、艾枝,院中灑雄黃酒,驅“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小孩佩戴長命鎖、艾虎以除災異及不祥。建國後,插艾枝、食粽子之習少見,其它活動皆停止。

六月六農曆六月初六日又稱天貺節。舊時民間在此日晾晒書籍、衣物等。建國後,此俗廢止。

入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是日食涼麵謂之能防暑,此俗相沿至今。

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日為乞巧節。是日晚,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青年女子多在院中設供,乞求織女傳授紡織技術。建國後,此俗漸止。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群眾稱為“七月十五”。舊時,多用初熟五穀及新鮮瓜果祭獻祖先。建國後,祭祖遺風尚存,群眾多於是日改善生活。

中秋節農曆......

習俗什麼

習俗是指一地區社會文化中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以及禁忌等的總和,民間的習俗又稱作民俗(民間風俗)。凡有一定流行範圍,一定流行時間或流行區域的意識行為,無論是官方的,民間的,均可稱為習俗。習俗的涵括範圍很廣,可以包括食、衣、住、行、生育、婚嫁、喪葬、娛樂、宗教、歲時、藝術等。

《說文解字》說:"俗,習也"。這是用轉註的方法來解釋俗字的含義,表示俗與習在意義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禮大司徒》疏說:"俗,風俗也".《荀子富國》注說:"俗,謂民之風俗也"。《呂覽長攻》注說:"俗,常也"。根據以上解釋可知,俗的意義與習字相近或相通,確切而言,便是風俗的意思。由此可以認為,凡有一定流行範圍,一定流行時間或流行區域的意識行為,無論是官方的,民間的,均可稱為習俗,這就是習俗的基本定義。

在舊社會,中國城鄉居民禁忌習俗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習俗,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相關問題答案
介子山東是什麼?
山東是什麼菜系?
山東是什麼地方?
東北話山炮是什麼意思?
電子媒介的特點是什麼?
電子信息是什麼東西?
腦子空洞是什麼意思?
非介母韻母是什麼?
房子躍層是什麼意思?
房子回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