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觀察蝸牛怎麼爬行?

General 更新 2025-01-18

認識蝸牛(中班)結束語

設計背景

初春到來,萬物甦醒,各種小動物開始出來活動。為了讓幼兒更深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用了小朋友們比較常見的小動物蝸牛,生成了本次教學活動主題《小蝸牛》。

活動目標

1 認識蝸牛瞭解蝸牛的一些習性特點。

2 引導幼兒在畫 ,看說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橡皮泥製作蝸牛,提高動腦動手能力,進一步激發關注的情趣。

3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我,感受做做玩玩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輔導提高幼兒動腦動手能力,進一步激發關注的情趣。

難點:引導幼兒大膽地表現自我,感覺做做玩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實物小蝸牛若干。

2 製作好的一隻橡皮泥小蝸牛。

3 材料:彩色橡皮泥.牙籤.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聽音樂《蝸牛與黃鸝鳥》安定幼兒情緒,並引起幼兒對小蝸牛的好奇心,從而我出示實物小蝸牛。

二、欣賞蝸牛

1 讓幼兒集體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徵,引導幼兒說出蝸牛身體小,身揹著殼像小房子,而且殼是一圈圈的。

2 請個別幼兒用手摸摸蝸牛頭上的兩根觸角,然後觀察到受到刺激的觸角會順速往殼裡縮進去,這時大家會覺得非常有趣。

三、認識蝸牛

1 這時候我會告訴幼兒這是蝸牛的觸角,蝸牛的眼睛就是長在觸角的頂端。

2 舉例說明:螞蟻也有觸角,當兩隻螞蟻的觸角碰到一起就是它們在對話,再用蝸牛與田螺.烏龜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它們的身體都會縮進殼裡,而且殼都是有點硬的,因為它們都是軟體動物,所以身上都有殼,這樣它們就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3 隨機教育:就像小朋友們要穿衣服,鞋子一樣,才不會弄髒身體還能保護自己。

四、瞭解蝸牛

1 帶領幼兒觀察蝸牛,瞭解蝸牛生活習性,仔細觀察蝸牛爬行,出示菜蟲與蝸牛進行比賽,突出蝸牛行動緩慢,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

2

小蝸牛的食物是什麼呢?經過搜索資料,我會出示部分實物並告訴幼兒蝸牛吃的東西可多了,有各種菜葉.蛋殼.菌類{如木耳.蘑菇等}還有一些枯了的樹枝.紅

薯這些都是蝸牛的食物。蝸牛隻喜歡呆在溼潤的地方,蝸牛睡覺的時候是縮在殼裡的,它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就像小朋友們一樣,不但要睡午覺,到了晚上也要睡

覺,這樣才能身體棒棒,快長快高。

五、小結

通過學習瞭解小蝸牛身上揹著殼都有自我保護能力,那麼小朋友呢?應該怎麼做?引導幼兒自我保護意識並要愛護小蝸牛,不傷害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六、延伸活動

做一做,彩色橡皮泥小蝸牛

1 引導幼兒多製作大小顏色不同的蝸牛,並添上花.草,豐富幼兒的想象空間。

2 幼兒動手製作。

3 展示幼兒作品欣賞,鼓勵大膽創作的幼兒,並給予表揚。

教學反思

1 課前導入得太直接,不夠貼近生活化。

2 教學教具過少,沒有掛圖。

3 師生互動過少,課上應該穿插多種遊戲進行。...

蝸牛是怎樣爬行的?

我們把蝸牛放在一塊玻璃上,讓它緩慢爬行,我們從玻璃的下方觀察蝸牛是如何行走的,發現蝸牛的肚子下的扁平的足實際上是一條條橫紋,這些橫紋像水波紋一樣向後波動著,蝸牛就靠著橫紋的波動,慢慢爬行。還發現小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亮晶晶的線,我們覺得很奇怪,後來查了百科全書,書上說蝸牛的足裡面有個叫“足腺”的小東西,那粘粘的像膠水一樣的東西就是足腺分泌出來的。爬行時,這種粘液不斷流出來,是為了減少摩擦,有利於蝸牛爬行,邊爬邊粘在了爬過的地方,等它幹了,就成了一條閃閃發光的線了。難怪平常我們順著牆壁上每一條閃閃發亮的線都能找到一隻小蝸牛。 整個軀體分成嘴、頸、身、腹部上有扁平的足、尾、還有它的頭部上長著一前一後兩對像天線一樣的觸角,前面的小,後面的大,後面的一對觸角上長著一對眼睛,背上馱著一個螺旋形的貝殼 在蝸牛腹部生有一道寬而細的橫褶,後端較尖,這就是它的“足”。蝸牛爬行時,用它的足緊貼在別的物體上,由腹部肌肉做波狀蠕動,它就能緩慢地向前爬行了。同時,它的足上生有一個腺體,叫足腺,能分泌一種粘液幫助它爬行。

三年級上冊文中的跋涉體現蝸牛爬行的什麼

題目不全,無法作答

蝸牛爬行方式

在蝸牛腹部生有一道寬而細的橫褶,後端較尖,這就是它的“足”。蝸牛爬行時,用它的足緊貼在別的物體上,由腹部肌肉做波狀蠕動,它就能緩慢地向前爬行了。同時,它的足上生有一個腺體,叫足腺,能分泌一種粘液幫助它爬行。

幼兒園科學 蝸牛怎樣爬 活動反思

活動反思:

1. 做中學的科學活動更多地是培養幼兒操作的思維習慣,幼兒在做前思考“哪些容器可以做蝸牛的家”、做中思考“怎樣做蝸牛才不會爬出去”“怎樣才不會把蝸牛悶死”等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根據操作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的原因並不斷調整自己的想法與行為。

2. 做“沉默”的教師,迫不得已時才“出手”。作為支持者,教師只需要提供多種供幼兒選擇的材料。幼兒是在使用材料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對材料性能的熟悉,並不斷根據自身已有經驗調整自己的思維與行為的,如在蝸牛爬出塑料杯的時候,教師沒有立即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給幼兒自我挑戰和調整的空間,讓幼兒用夥伴之間的差異資源來解決“如何才能不讓蝸牛爬出來的問題”。因此,做一個“沉默”且等得了的教師是關鍵。

相關問題答案
幼兒觀察蝸牛怎麼爬行?
幼兒園成長冊怎麼寫?
幼兒眼睛散光怎麼回事?
幼兒教學特色怎麼寫?
幼兒教師論文怎麼寫?
幼兒遊戲介紹怎麼寫?
幼兒園老師證怎麼考?
幼兒成長檔案怎麼做?
觀察記錄怎麼寫?
幼兒肝火旺盛怎麼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