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詩詞?

General 更新 2024-11-28

怎樣賞析詩歌

一、先弄清寫了什麼?

1.寫了什麼內容?

這裡內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如鄉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也可以是作者對

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

2.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如《望洞庭》說明詩的內容是洞庭湖,

《題李凝幽居》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詩歌的關鍵詞句

關鍵詞句往往透露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社會的認識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詩歌中的走向,如

“漠漠帆來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講帆因溼而重,其實是講朋友要離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後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

(4)注意典故神話

典故神話一般有比較固定的含義,瞭解這些內容對我們整體把握全詩是大有裨益的。高考題中關於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話傳說。

二、弄清是怎樣寫的?

1.典型細節的理解

在細節描寫中往往透露著詩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閒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閒敲”這一細節,表現了詩歌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時要注意前後聯繫。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閒敲”理解為表現詩歌主人公閒適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詩的結構

結構的安排總是為了突出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結構有總分式、層進式、對照式等。

3.注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詩的首聯、頷聯、頸聯都是整體。在理解三聯時不能忘了這個整體,要注意詩歌中的典故、神話傳說也是部分,是為整體服務的。

4.注意表達的角度

從多個角度分析、從遠景、近景等角度所表達出的詩人的感情細節。

5.注意分析詩歌的意境

要特別注意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弄清作者是通過哪一些景物來構成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如用“湖光秋月兩相和”、“白銀盤裡一青螺”來勾畫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6.注意環境的渲染

在詩歌中作者往往通過環境描寫來調動讀者的情緒,使讀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響,接受作者的觀點或情緒。如用了草徑、荒園、鳥宿樹、等物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謐的圖畫,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讚美作者居處的僻靜。

7.注意語句表達

語言表達可從三個角度講。

從整體上說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等都要注意。

從句子的角度我們要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常見的如比喻(“白銀盤裡一青螺”)、象徵(表面上講“蟬”,其實是講人)、襯托(以動來襯托靜)、雙關(表面上講自己為什麼偏愛菊,其實是對菊的品質的讚美,而讚美菊,其實又是讚美人)。其他還有比擬、誇張、通感等都要注意。

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此外還有生造詞語,如“獨在異鄉為異客”中的“異客”,本無“異客”一詞,但承“異鄉”而來又很自然,強調了“異”;詞性開拓,如“應是綠肥紅瘦”,綠不能肥,紅也不能瘦,肥、瘦本無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這裡別具新意,形象、貼切;謂語迷失,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浮雲”、“落日”後本還有謂語,但如果加上“像”一類的動詞,上下文之間的聯繫就太緊密了,原詩本要表達一種飄蕩的感覺,一加動詞就失去了這樣的感覺;系詞兩邊不對稱,......

如何賞析古詩?

(1)鑑賞口訣: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閒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託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讚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閒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鑑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鑑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

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採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鑑賞的最後,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而與相關的一些術語有:剛艦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悽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對門,修行在個人。”只有讓學生懂得了詩歌鑑賞的門道,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起一種屬於自己的賞析風格。

二、詩歌內容、思想情感

(一)、詩歌內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託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讚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弔。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捨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悽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複雜懷感,或......

如何對古詩詞賞析

在最新的高考考試說明中,對古詩文的鑑賞有這樣兩個要求:一、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實際的考查中,詩歌鑑賞題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學都把它視為難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卻步,以至做題時很遺憾地丟掉了應該得到的分數。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同學們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訓練:一方面廣泛的積累,儘可能多的掌握古詩詞。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鑑賞技巧,它是應對考試的重要手段。關於積累,同學們要在平時多下功夫;關於技巧我就以2005年高考語文試題(山東卷)第16題為例談幾點。此題就是考察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考查文化素養和底蘊的題目。原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解析:

一、每一首詩詞的問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關。所以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注意詩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題目﹑背景提示﹑註釋等),這些是鑑賞古詩詞首先須考慮的問題,有的還可能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初讀原詩,注意作者戴復古下有註釋,為南宋後期詩人,由此可以聯想當時的背景,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戴復古就生於"吾國日以小,邊疆風正寒"、"人以廉稱少,官從闢奏多"的靡靡不振的南宋。其父戴敏願山野吟詩而終身布衣不仕,名重當時。戴復古自曉事起便"遂篤意古律"。篤意古律,在臺州海邊一隅肯定缺少視角縱深,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復古先生咬咬牙,離開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鄉,邁開沉重的腳步,開始了他遙遙無期的漂泊旅程,一走就是50年。戴復古的漂泊,從他第一步起就充滿深深的憂愁。面對"麥麥少朝充食,松明夜當燈,老嫗逢人哭,吾兒死謝陵"的同胞,詩人激動了!詩人憤怒了!詩人流淚了!是漢子要拍案而起,是匹夫要高歌直前!帶上這份衝動,詩人無法擲投梭標,無法謀略救國,且以他泣國哀民的詩文呵護瘡痍的山河,一抒心中之豪情,一吐胸頭之塊壘。

二、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從古到今都是這樣。中國古代的詩歌表達相對含蓄,往往託物言志或寫景抒情,我們鑑賞詩歌就是要品味出詩歌中所抒發的情。所以藉助各種知識和信息,分析詩歌的情與景也是鑑賞詩歌的關鍵。詩歌中的情往往是隱含在各種描寫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這就要求我們目的性很明確得去從各個角度剖析詩歌的各種技巧。

怎麼賞析詩歌?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襲。

如何賞析古代詩歌作品

賞析古代的詩歌作品,是我們古代文學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們進一步進行研究的一個基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古典詩歌進行分析呢?

首先要讀懂詩歌作品,這要求我們對一首詩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連詩的本意都沒有弄懂,那麼我們又如何去對一首詩進行分析和鑑賞呢?吳小如先生在講到詩歌的鑑賞時,曾經提出“通訓詁”、“明典故”,這是讀懂一首詩的基礎。對於我們來說,古典詩歌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語言障礙,對有些詩歌,我們必須依靠前人的註釋才能夠讀懂。而且古典詩歌中經常會運用典故,正確地理解典故的含義,對於讀懂詩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詩無達詁”,對一首詩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畢竟還是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覺這樣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說服力。

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詩歌進行分析:一是瞭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及寫作情況,要深入分析詩歌作品,必須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經提出“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所謂的“知人論世”也就是要深入瞭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狀況以及詩人所處時代的狀況,這對我們正確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我們瞭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勢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後,也就更能理解《漁翁》中那種迴避塵世、寄情山水的處世態度了。二是對作品自身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對較短的作品,如律詩、絕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對較長的作品可以作問題分析或段落分析。這是作品分析的主體。我們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賞析的價值,我們在閱讀一首詩歌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己的體會感悟,我們寫分析文章就是為了把作品的價值展現出來,把自己的體會感悟表達出來,作品的分析同時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因此要注意辭采,要儘可能做到語言的優美凝練。三是可以結合與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和孟浩然的《臨洞庭》都是描寫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們通過對比就會發現《登岳陽樓》向我們展示了“詩聖”杜甫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悲憫,而《臨洞庭》卻只囿於對個人遭際的自傷自憐,相比之下,兩位詩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瞭解作品的地位及影響,這也是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個途徑,如我們瞭解了《橘頌》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義上的詠物詩,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託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頌》的獨創,而這一手法對後代的詠物詩詞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在分析作品的時候,如果我們做到這幾個方面,那麼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下面我們為大家提供幾篇作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其......

賞析詩歌的方法有幾種?

“詩歌鑑賞”歷來是讓學生頭痛的一個考點,缺乏知識積累,“讀不懂”已將很多學生攔在詩歌鑑賞的門檻之外。但當詩歌鑑賞題以客觀題形式出現的時候,畢竟還有選項可依託來解讀。自2002年之後,高考詩歌鑑賞題的命題方式改為主觀題,令很多學生倍感吃力,詩歌鑑賞這一道題著著實實讓學生吃盡苦頭。那麼,如何提高學生這個考點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確考綱要求,抓準要點,解讀詩歌

《考試說明》對詩詞鑑賞的定位是在“初步”鑑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近十年來高考該題得分一直較低。2002年高考試卷選用李白《春夜洛城聞笛》,雖然該詩符合命題人所確定的“膾炙人口”、“蘊含哲理”的選擇標準,“折柳”寓意也較為淺顯,但據抽樣數據,詩歌鑑賞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難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問題產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學生讀不懂詩歌,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盲目答題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詩歌解讀能力,除了加強考生的文化積累、提高考生文化素養外,還應掌握一些便於操作、能夠迅速破譯作品思想內容的方法,比如:

1、審清題目:題目在某種意義上是“天機”的洩露者,因為它對詩中廣泛豐富的內容往往有較明顯的提示作用,抓準題目,也就大體把握住詩歌的思想內容。例如陸游《書憤》一詩,單從題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發的感慨與憂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詩歌的結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以情結句的方式卻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類型的詩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鋪墊、蓄勢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將濃烈情感噴薄而出。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結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3、抓重點字詞:閱讀詩歌時如能抓住一些能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詞,則猶如找到一把能開啟詩歌意蘊的鑰匙,能迅速解讀詩歌。如閱讀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這兩個重點詞語,則基本能判斷這首詩大約寫的是“思鄉羈愁”之類的情感。

4、抓重點意象:古典詩詞講究意境,而意象則是構成意境的最小單位;古代詩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來暗示其感情,如鬆、梅、鷓鴣、杜鵑、羌笛、浮雲等。其實作者筆下的這些意象,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而是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積累了一定的象徵意義,如果我們能多掌握一些這樣的“公共意象”,則無疑對理解詩歌有極大的幫助的。

當然,以上種種只是把握詩歌的內容一些輔助手段而已,閱讀詩歌一定要結合語境進行具體分析。二、仔細分析題目,理清答題思路

1、仔細分析題目,確定答題要點

根據考綱要求,試題的設置一般不會離開對上述四個方面的考查,學生要懂得分解題目要求,明確考查方向,確定答題的要點。現以

2003年全國高考17題為例,試題選用王維《過香積寺》,題為: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道題要求分析“詩眼”實際上是要鑑賞其語言(即煉字);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詩眼”也即是詩歌“心靈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即可窺見詩歌的“心靈(主題)”。通過以上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確定這樣的答題思路:a、詩眼是哪兩個字;b、詩眼在句中表達的內容;c、詩的主題是什麼;d、詩眼與詩的主題有何內在聯繫。這四個方面實際上就已涵蓋了題目的各個信息要點。

2、加強類型題訓練,提煉解題思路

回答詩歌鑑賞題,應該“因題而異”:對“問答型”題,要做到“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

如何賞析古詩詞的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謀篇佈局、選材立意、遣詞造句、塑造形象、寫景狀物、抒發感情等方而運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等;鑑賞,即對詩歌的表達技巧進行感受、理解、鑑定和欣賞,並作出自己的評判。

2.選擇題。給出鑑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若干選項,要求選出鑑賞正確(或錯誤)的一項,有時也採用多選的形式。這種題型通常與其他考點一起考查。

3.填空題。要求填人詩歌所運用的表達技巧或作用。

在平時的學習和圳練過程中,要注意理解、總結和歸納古代詩歌常用的各種表達技巧。只有把佔代詩歌常用表達技巧的條日和作用熟記於心,做題時才能做到準確遷移。例如,【2010·浙江卷】考查的是王安石的《定林》,其第一小題是簡析第三聯中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只要平時在詩歌的修辭手法方面做了充足的儲備,並準確地運用遷移的方法,孰不難看出詩句中的五和月運用的是擬人手法,都是以人寫物.賦予了五和月以人的情感。

詩歌的表達技巧在設題和答題上都有一定的規律。平時在學習和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及時總結這些規律,並進一步歸納出基本的答題模式。這樣,考試時就可套用模式,從而省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寫出了意象(特點).表現(抒發、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例如,【2010·山東卷】考查的是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其第一小題是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解答此題時,就可以套用 上述的基本答題模式;這首詩運用了託物言志(或比興象徵)的手法,以風凰自喻(或象徵詩人自己),抒發了詩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壯志難酬(或報國無門)的悲憤情懷。

審清題幹要求,精心設計答案

試題中有關詩歌表達技巧的設問是多種多樣的,做題時要仔細審題,明確問的是是什麼,是為什麼,還是兩者兼而有之,解答時要根據問題作答。作答時也要儘可能地使用詩歌的原字原詞.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稍微加以改造(即意釋),同時要適當使用鑑賞術語,力求語言準確、優美、生動。例如,【2010·全國卷I】考查的是劉孝綽的《詠索蝶詩》,其第二小題第二問是這首詩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題乾的要求是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並未要求分析為什麼。因此,做題時只要答出託物言志就可以得分。再如,【2010·天津卷】考查的是兩首唐詩的比較閱讀

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同一首詩歌所運用的表達技巧一般情況下也有多種。因此,在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時,要立足於全篇,從整體上把握,要弄明白全篇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哪此又是主要的;要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於法等多個角度明確所運用的表i^技巧。這樣.在做題時,才會有的放矢,針對性強。例如.【2010·安徽卷】考查的是杜甫的《歲暮》,其第一小題是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並作賞析。仔細分析全詩,可以看出本詩在表達方式上,運用了敘進、捕寫;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直抒胸臆;在修辭手法上,運用了借代、用典等,表述時根據題甘要求抓住最重要的點解答即可。考點分析考點一:表達方式

所謂表達方式,就是為了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於段。詩歌中最常見的表達方式足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說明般不用。

考點二:表現手法

所謂表現手法,是指詩人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託物言志、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直抒胸臆等。

考點三:修辭手法

所謂修辭手法,就是詩人為了使表達收到準確並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而運用的語言方式、方法或技巧規律。古代詩歌常川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拈連、誇張、雙關,映襯、

感、對偶、排比等。......

如何鑑賞古詩詞語言?

鑑賞詩歌語言,可從語言內容、語言風格、表達效果三個方面入手。依照詩詞鑑賞家的觀點,就是要注意“表情達意之美,語言特色之美、表達效果之美”。

一、語言內容

(一)從內容的角度分析,詩歌語言可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典故語言。

1、意象語言(詞語):諸如鬆、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的象徵意義,象徵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庾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

2、情感語言(詞語):“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淒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徵語言(詩句):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杜甫《後遊》),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了無私心的道理。

4、典故語言(詞語或詩句):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見《屍子》卷下:“(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鴻雁”指書信(見《漢書》載蘇武歸漢之事)等。它們大多源於歷史典故,這方面需要學生平時加強課外閱讀,積累歷史知識,提高文化修養。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的故事;《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

(二)從語法角度分析,要關注數量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

成功的煉字都是和煉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煉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觀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化,只有煉出具體生動的富於美學內容和啟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煉字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

①五言煉第二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②五言煉第三字:“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③五言煉第五字:“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閒。”④五言煉第二第五字:“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⑤七言煉第二字:“山入白樓沙苑暮,潮生滄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⑥七言煉第五字:“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⑦七言煉第七字:“青楓江上孤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⑧七言煉第二第五字:“雪霽山門迎瑞日,雲開水殿候飛龍。”“魚含月影隨雲動,鳥吐花聲寄樹閒。”

從大的範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字有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數量詞

例 庾信《小園賦》中的“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

2、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於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別相思之情的詩作常常會出現柳、酒、月、雁、樓等意象。如趙嘏的《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遊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而觸發,化作無邊的鄉愁......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賞析詩詞?
如何賞析詩句?
如何賞析古詩?
如何賞析一幅書法作品?
如何賞析一篇文章?
如何做古詩文鑑賞?
調查問卷數據如何分析?
如何分析遊戲觀察結果?
如何分析股票籌碼?
又如何的近義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