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屬於什麼企業?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海爾屬於什麼企業類型 5分

海爾公司是什麼性質的啊??

郎鹹平從一開始就沒有搞清楚海爾是什麼性質的企業。他先是指責海爾董事會“集體侵吞國有資產”,他的“四問海爾”,顯然是建立在“海爾是國有企業”的誤解上;在海爾作了一針見血、十分到位的迴應後,郎改口說是侵吞大集體資產;到2004年年底,他對海爾被青島國資委監管一事表明態度時,不知為什麼又邏輯混亂地說:“即使海爾現在是一個集體所有制企業,那麼一個原來純國有制的公司,為什麼變成集體所有制?這個轉型過程我相信社會大眾也希望知道。”

可問題是,海爾什麼時候有過國企出身?對此不光郎鹹平沒弄懂,眾多義正辭嚴評論海爾的人士也不小心犯了低級錯誤。他們的問題出在“拍腦瓜”想當然上。張瑞敏說:“這麼大的企業還是集體所有制的在中國恐怕沒有第二個。”

什麼是集體所有制?來看一下辭典上的標準解釋:它是指部分勞動者共同佔有和支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與農業、手工業、商業、服務業和某些工業部門中社會化程度較低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相適應。在集體所有制中,生產資料是集體財產,只歸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支配和使用,國家和其他單位不能任意無償調撥集體經濟的生產資料、勞動力、產品和資金。集體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自主進行,每一個集體經濟組織都是獨立的經濟實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郎鹹平可能要先學點中國複雜的經濟史再來發言。海爾集團的經濟性質是舊體制下的二輕集體,城市二輕系統的工商企業和農村人民公社雖然也屬於國家所有制的兩種實現形式,但國家沒有投資,而是通過政治運動把它們變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結構上,產權清晰的手工業合作社被改造成“財產歸大堆”的“二國營”,私營經濟被限制,實際上是被取消,結果是單一的公有制形式背離了我國多層次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海爾的前身青島電機廠是50年代組織起來的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最初是幾個人湊錢幹起來的,後來國家有贖買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潤給他們退了股,這個企業就變成了集體所有制。從根本上來講,用企業的利潤退股其實是不對的,那應該是股東的分紅,但合作社上面有一個二輕集體企業聯社也就是手工業聯社,聯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費倒過來給股東,就算作退股,等於是一種回購。

從歷史上看,海爾在青島一直隸屬於二輕聯社,“從孃胎裡頭就是這樣”。在1993年青島海爾的上廠報告中,對它的初始資本說得非常清楚。張瑞敏親自看過50年代股東入股的原始憑據,有人出錢,有人以生產資料作價,幾百元、幾十元的都有,本來就是幾個人湊起來的一家股份制企業。國家贖買之後,企業屬於集體公有,主導產品是一種家庭用的電葫蘆(吹風機),虧損147萬元,瀕臨倒閉。直到張瑞敏進入,轉產冰箱,二輕聯社用自身積累的利潤在此時投入200餘萬,上市的時候又把這一投資作為法人股權。

張瑞敏上冰箱的時候,1700多萬投資,全部是從銀行貸的款。其實二輕聯社給的200萬還不是上項目的錢,是用於搞技術開發一類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賬,而是一點一點撥給的。200萬夠幹什麼呢?就是買了一些試驗儀器,做了幾個樣機,並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成果。當時誰也不當回事,但上市之後,二輕聯社發現自己的股份越來越值錢,不僅每年從海爾這裡都得到分紅,而且,現在要是出手的話,就發大財了。2004年12月,海爾在20週年紀念會上啟動新標識,二輕聯社主任還作為上市公司股東代表上臺一起參與。

青島海爾上市以後,青島國資部門曾給海爾集團出過一個證明,即經過驗資,海爾的資產內沒有國有資產。張瑞敏說:“海爾不存在像有些媒體所說的,原來是國有企業,現在又變成集體企業,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這些人等於對中國企業的性質......

海爾是國有企業嗎?

看上去算是國企,其實不是 海爾集團的經濟性質是舊體制下的二輕集體,城市二輕系統的工商企業和農村人民公社雖然也屬於國家所有制的兩種實現形式,但國家沒有投資,而是通過政治運動把它們變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結構上,產權清晰的手工業合作社被改造成“財產歸大堆”的“二國營”,私營經濟被限制,實際上是被取消,結果是單一的公有制形式背離了我國多層次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海爾的前身青島電機廠是50年代組織起來的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最初是幾個人湊錢幹起來的,後來國家有贖買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潤給他們退了股,這個企業就變成了集體所有制。從根本上來講,用企業的利潤退股其實是不對的,那應該是股東的分紅,但合作社上面有一個二輕集體企業聯社也就是手工業聯社,聯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費倒過來給股東,就算作退股,等於是一種回購。 從歷史上看,海爾在青島一直隸屬於二輕聯社,“從孃胎裡頭就是這樣”。在1993年青島海爾的上市報告中,對它的初始資本說得非常清楚。張瑞敏親自看過50年代股東入股的原始憑據,有人出錢,有人以生產資料作價,幾百元、幾十元的都有,本來就是幾個人湊起來的一家股份制企業。國家贖買之後,企業屬於集體公有,主導產品是一種家庭用的電葫蘆(吹風機),虧損147萬元,瀕臨倒閉。直到張瑞敏進入,轉產冰箱,二輕聯社用自身積累的利潤在此時投入200餘萬,上市的時候又把這一投資作為法人股權。 張瑞敏上冰箱的時候,1700多萬投資,全部是從銀行貸的款。其實二輕聯社給的200萬還不是上項目的錢,是用於搞技術開發一類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賬,而是一點一點撥給的。200萬夠幹什麼呢?就是買了一些試驗儀器,做了幾個樣機,並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成果。當時誰也不當回事,但上市之後,二輕聯社發現自己的股份越來越值錢,不僅每年從海爾這裡都得到分紅,而且,現在要是出手的話,就發大財了。2004年12月,海爾在20週年紀念會上啟動新標識,二輕聯社主任還作為上市公司股東代表上臺一起參與。 青島海爾上市以後,青島國資部門曾給海爾集團出過一個證明,即經過驗資,海爾的資產內沒有國有資產。張瑞敏說:“海爾不存在像有些媒體所說的,原來是國有企業,現在又變成集體企業,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這些人等於對中國企業的性質根本就不瞭解。過去集體企業千方百計想成為國有企業,但成不了,國家不讓你成。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差別在哪裡呢?政府對集體企業的經營不進行干涉,與此同時也不提供資金援助,企業經營所需要的資金需要通過銀行貸款等自行籌備。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國家,集體企業的利潤可以留下來再發展、再投資。 1984年海爾開始創業的時候,員工非常羨慕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很多優惠政策海爾得不到,很多員工說,我們不得“天時”;工廠是在平了一片墳地的基礎上建起來的,離火葬場很近,當時員工上班沒活幹,有的員工看著火葬場的大煙筒說:我們這個廠是火葬場的八車間,言外之意,這個廠早晚要完蛋,年年虧損,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廠裡還有800多名員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寫了請調信調走,人心渙散,不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樣樣皆空,很多員工對企業喪失信心。 海爾在80年代的時候,企業裡只有3個電大畢業生,那時大學畢業生都想到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國有企業工作,集體所有制企業一個也招不進來。實際上,連張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為連換三任廠長企業不見絲毫起色,張作為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經理責無旁貸。而他拉時為家電公司普通幹部的楊綿綿一起創業,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覺得她和......

海爾集團到底是個什麼性質的公司?

虧空147萬元,產品滯銷,人心渙散。張瑞敏是到農村大隊借錢,才使全廠工人過了一個年。 1985年,張瑞敏從消費者的信中發現了產品存在的質量隱患,為了真正喚醒員工的質量意識、市場意識,“砸冰箱”事件成為海爾歷史上強化質量觀念的警鐘。 1986年,原西德駐華大使裴培義先生從北京專程到青島電冰箱總廠考察。工廠緊張有序的工作狀況使裴大使十分佩服年輕的廠長張瑞敏。 海爾集團由於產品質量過關,海爾冰箱在北京、天津、瀋陽三大城市一炮打響,市場出現搶購現象。張瑞敏分析了當時電冰箱市場品種繁多,競爭激烈的形勢,提出了“起步晚、起點高”的原則,制定了海爾發展的“名牌戰略”。 在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招標中,海爾冰箱戰勝十多個國家的冰箱產品,第一次在國際招標中中標!海爾的發展逐漸引起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1988年12月,海爾冰箱在全國冰箱評比中,以最高分獲得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從此奠定了海爾冰箱在中國電冰箱行業的領頭地位。 1989年6月,一場政治風波襲來,市場出現寒流,而海爾冰箱在這場風波中,不但沒有降價,反而提價12%,仍然被搶購。海爾以它的高質量和服務贏得了市場。 2007年,海爾在中國家電市場的整體份額達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額第一;尤其在高端產品領域,海爾市場份額高達30%以上,其中,海爾在白色家電市場上仍然遙遙領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網絡家電、數字化、大規模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技術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創新驅動”型的海爾集團致力於向全球消費者提供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實現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雙贏。 2007年,海爾累計申請專利7883項(其中發明專利1736項);僅2007年,海爾申請專利875項(其中發明專利502項),平均每個工作日申請2項發明專利。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海爾已參與9項國際標準的制定,其中3項國際標準即將發佈實施,這表明海爾自主創新技術在國際標準領域得到了認可;海爾主持或參與了152項國家標準的編制修定,制定行業及其它標準425項。海爾是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最多的家電企業。 2008 年,海爾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進入第三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飛猛進,海爾開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爾通過從目標到目標、從用戶到用戶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運營的商業模式。海爾的信息化革命,意味著 “新顧客時代”的開始。海爾通過流程機制的建立和卓越商業模式的打造,創造和滿足全球用戶需求。海爾已經啟動“創造資源、美譽全球”的企業精神和“人單合一、速決速勝”的工作作風,通過無邊界的團隊整合全球化的資源,創出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編輯本段]發展概況 海爾集團旗下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五萬人,重點發展科技、工業、貿易、金融四大支柱產業,已發展成全球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 1993年,海爾品牌成為首批中國馳名商標;2006年,海爾品牌價值高達749億元,自2002年以來,海爾品牌價值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海爾品牌旗下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熱水器、電腦、手機、家居集成等18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其中海爾冰箱、洗衣機還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首批中國世界名牌, [2] 2009年,海爾冰箱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冰箱銷量第一,創造了新的世界之最。2005年8月30日,海爾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之首。2006年,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組織評選的“亞洲企業200強”中,海爾集團連續第四年榮登“中......

海爾集團的全稱是什麼?

海爾集團公司,可以上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詢

海爾集團的企業類型到底是什麼?

是股份制的類型

股份有限公司特點:

1.有限責任。

2.永續存在。

3.可轉讓性。

4.易於籌資。

5.對公司的收益重複納稅

海爾的企業性質是什麼?

海爾創業時是集體企業,只不過後來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都給予了海爾以“國有企業般的”大力扶持。時至今日,卻很難界定海爾集團的資產中有多少是國有血統,多少是集體色彩。

海爾集團屬於什麼行業

你好屬於生產加工銷售行業

海爾到底是國企還是私企

中外合資的,外方是德國海爾集團,國有企業轉型的合資企業。

海爾的前身青島電機廠是50年代組織起來的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最初是幾個人湊錢幹起來的,後來國家有贖買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潤給他們退了股,這個企業就變成了集體所有制。從根本上來講,用企業的利潤退股其實是不對的,那應該是股東的分紅,但合作社上面有一個二輕集體企業聯社也就是手工業聯社,聯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費倒過來給股東,就算作退股,等於是一種回購。

從歷史上看,海爾在青島一直隸屬於二輕聯社,“從孃胎裡頭就是這樣”。在1993年青島海爾的上市報告中,對它的初始資本說得非常清楚。

張瑞敏親自看過50年代股東入股的原始憑據,有人出錢,有人以生產資料作價,幾百元、幾十元的都有,本來就是幾個人湊起來的一家股份制企業。國家贖買之後,企業屬於集體公有,主導產品是一種家庭用的電葫蘆(吹風機),虧損147萬元,瀕臨倒閉。直到張瑞敏進入,轉產冰箱,二輕聯社用自身積累的利潤在此時投入200餘萬,上市的時候又把這一投資作為法人股權。

張瑞敏上冰箱的時候,1700多萬投資,全部是從銀行貸的款。其實二輕聯社給的200萬還不是上項目的錢,是用於搞技術開發一類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賬,而是一點一點撥給的。200萬夠幹什麼呢?就是買了一些試驗儀器,做了幾個樣機,並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成果。當時誰也不當回事,但上市之後,二輕聯社發現自己的股份越來越值錢,不僅每年從海爾這裡都得到分紅,而且,現在要是出手的話,就發大財了。2004年12月,海爾在20週年紀念會上啟動新標識,二輕聯社主任還作為上市公司股東代表上臺一起參與。

青島海爾上市以後,青島國資部門曾給海爾集團出過一個證明,即經過驗資,海爾的資產內沒有國有資產。張瑞敏說:“海爾不存在像有些媒體所說的,原來是國有企業,現在又變成集體企業,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這些人等於對中國企業的性質根本就不瞭解。過去集體企業千方百計想成為國有企業,但成不了,國家不讓你成。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差別在哪裡呢?政府對集體企業的經營不進行干涉,與此同時也不提供資金援助,企業經營所需要的資金需要通過銀行貸款等自行籌備。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國家,集體企業的利潤可以留下來再發展、再投資。

海爾集團 屬於“私營民營”還是“國有企業”還是“國內上市公司”

國內上市公司

相關問題答案
海爾屬於什麼企業?
中海油屬於什麼企業?
海爾屬於什麼型企業?
建材屬於什麼企業?
石蛙屬於什麼企業類型?
屈臣氏屬於什麼企業?
新東方屬於什麼企業?
屠宰場屬於什麼企業?
萬達屬於什麼企業類型?
海爾屬於哪類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