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是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五穀是什麼 20分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詳細解釋

五種穀物。所指不一。

《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

五穀糧食畫:五穀糧食畫是以各類植物種子和五穀雜糧為本體,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貼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畫面,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每幅五穀糧食畫都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採用永久保存技術,可將作品長期保存和收藏。五穀糧食畫起於唐,盛於清,清代時曾是重慶府敬獻皇帝之貢品。大焱五穀糧食畫是唐大焱老師五代傳承工藝,唐大焱是重慶五穀糧食畫傳承人。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u3,俗稱黃米)、稷(ji4,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主要是亞麻,織衣用)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一般情況下,五穀和六畜是相提並論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六畜】liùchù,名詞,或稱“六擾(馴服)”“六牲”,是六種家畜的合稱,即:馬、牛、羊、豬、狗、雞。“馬、牛、羊、豬、狗、雞”被稱為“六畜”,由來已久。《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擾。”鄭玄注:“六擾:馬、牛、羊、豕、犬、雞。”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三字經》被稱為“袖裡《綱鑑》”,與《百家姓》《千字文》同為舊時童蒙必讀識字課本,因此“六畜”一詞可謂婦孺皆知。

那些屬於五穀?

五穀包括火谷,懸谷,金谷,水谷,土谷。 火谷,就是我們俗稱的五穀,包括大豆、小麥、大米、小米、高粱等糧食作物。 懸谷,包括蘋果、梨、柿子、李子、板栗等眾多的懸掛結在樹上的水果。 金谷,包括西瓜、南瓜、豆角、葡萄、獼猴桃等藤蔓植物上的果實。 水谷,包括蓮藕、海帶、菱角、海菜,還有水本身及這些水生植物。 土谷,包括白菜、蘿蔔、土豆、紅薯等等眾多的蔬菜。(語出道家)

平常俗稱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古代的五穀分別是什麼?現代的五穀又分別是什麼?

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五穀的記載很多,而且對五穀的分辨亦頗有不同,例如

1. 【周禮】『麻、黍、稷、麥、菽(豆)』

2. 【孟子】『稻、黍、稷、麥、菽』

3. 【管子】『黍、秫、菽、麥、稻』

4. 【楚辭】『稻、稷、黍、菽、麻』

五穀中的稻和麥至今仍是我國主要食糧。在中國,稻(水稻)的種植起源於華南約4700年前的神農時代。麥(大麥和小麥)的種植,約在史前晚期或於盤庚遷殷以前傳入我國華北。

至於五穀中的黍、稷和秫都是屬於“小米”。“小米”是北方的重要糧食之一,在南方很少種植。“小”基本上包括兩類植物:粟屬和稷屬。

黍不是現今我們常吃的玉蜀黍,而是米子和黃米。玉蜀黍是近代才由西方傳入的農作物。

菽即豆,而五穀中所指的菽並不是所有的豆,而是大豆。大豆在周代被稱作菽,秦漢以來才稱為豆。

五穀中的麻,是指大麻。大麻的種子是無毒,但葉有毒,故可充作糧食。

現今我們經常種植的穀類農作物已不至五種了,但若以我們主要的穀類食物及其副產品來說,相信大家會認同是稻米、小米和小麥這三種了。其它的如大麥、玉蜀黍等,只能當雜糧、飼料看待。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麼,什麼是六慾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慾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慾。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五穀雜糧有幾種?分別是什麼?

在《黃帝內經》中,五穀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五穀泛指五類作物,即“懸、藤、根、角、穗”。場 現代常用漢語中,通常說的五穀是指:稻穀、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同時也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而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所以五穀也是糧食作物的統稱。

而古代的“五穀”一詞,一般是指的是:粟、豆 、麻、麥、稻;同時五穀亦可為泛詞,泛指農作物或農產品。可延伸為含穀類或以土生作物為原料的食品和飲品等。

五穀包括什麼?

粟、豆 、麻、麥、稻

五 谷 史 話

萬國鼎

一、五穀是什麼

“谷”是“谷”的簡體字,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

“五穀”這一名詞的最早記錄,見於《論語》。根據《論語》的記載: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掉隊在後面,遇見一位用杖挑著竹筐的老農,問他:“你看見夫子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夫子?”

親愛的讀者,你分得清五穀嗎?

五穀的意思是指五種谷。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裡面,只有“百穀”,沒有說“五穀”的。從百穀到五穀,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不是的。當初人們往往把一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一個個起上一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百”字在這裡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並不是真有一百種。五穀這一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穀中有麻而沒有稻,也有可能。《史記·天官書》“凡候歲美惡”(預測年歲豐歉)下面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屬於後一種說法。大概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漢人和漢以後的人對五穀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共有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主要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作品)裡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時失時的利弊。禾就是稷。這六種作物和上面所說的六種完全相同。《呂氏春秋·十二紀》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現在所謂五穀,實際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歷史回答

五穀米是哪幾中米。他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俗稱黃米)、稷(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主要是芝麻,可榨油)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關於稻、麥、菽由於生活中常見,就不介紹了,下面主要介紹現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確實常見的穀物。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麻子,可以吃,就象炒黃豆一樣的吃法,比綠豆略微小點,主要用來榨油,油淡綠色,是很好的食用油。他的莖皮,經漚制耿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杆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希望能夠幫到您!

五穀指的是什麼?

簡要說五穀是指稻,禾(小米),稷(高粱),麥,菽(豆)。

水稻是一年禾本科職。有兩種分法,這裡省略。

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北方通稱穀子,為一年生本草植物,屬禾本科。

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用途不同,可分為三類:杆高莖細含甜汁的叫蘆穄,即糖用高粱;莖杆較短無糖汁的叫高粱;還有可做掃帚的散穗高粱。

麥為單子葉植物,是穎花植物。有兩種生理類型:一種是越冬生小麥,一種是春生小麥。

豆類泛指所有產生豆莢的豆科植物;同時,也常用來稱呼豆科的蝶形花亞科中的作為食用和飼料用的豆類作物。 在成百上千種有用的豆科植物中,至今廣為栽培的豆類作物不逾20種。豆類的品種很多,主要有大豆、蠶豆、綠豆、豌豆、赤豆、等。根據豆類折營養素種類和數量可將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大豆為代表的高蛋白質、高脂肪豆類。另一種豆類則以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為特徵,如綠豆、赤豆。烹飪時通常用鮮豆及豆製品,不但可做菜餚的主料及輔料,而且還可以作為調味品的原料。

五穀分別是什麼植物?

五穀即為黍 、稷(粟)、稻、麥、菽

俗名分別為 玉米(黃米)、穀子(北方俗稱小米)、水稻(俗稱大米)、小麥(製作麵粉主要用料)、大豆

五穀分別是什麼?

粟、豆 、麻、麥、稻

五 谷 史 話

五穀是什麼

“谷”是“谷”的簡體字,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

“五穀”這一名詞的最早記錄,見於《論語》。根據《論語》的記載: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掉隊在後面,遇見一位用杖挑著竹筐的老農,問他:“你看見夫子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夫子?”

親愛的讀者,你分得清五穀嗎?

五穀的意思是指五種谷。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裡面,只有“百穀”,沒有說“五穀”的。從百穀到五穀,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不是的。當初人們往往把一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一個個起上一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百”字在這裡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並不是真有一百種。五穀這一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穀中有麻而沒有稻,也有可能。《史記·天官書》“凡候歲美惡”(預測年歲豐歉)下面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屬於後一種說法。大概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漢人和漢以後的人對五穀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共有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主要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作品)裡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時失時的利弊。禾就是稷。這六種作物和上面所說的六種完全相同。《呂氏春秋·十二紀》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現在所謂五穀,實際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所謂五穀雜糧是指??粗糧又是哪些呢?

五穀雜糧

帝內經》中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騰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鋇某?街?亍K未?戲餃絲諞殉??狽劍?腥斯蘭剖?: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併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粗糧

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麵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幹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

粗糧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纖維素,有利於保障消化系統正常穿轉。它與可溶性纖維協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增加食物在胃裡的停留時間,延遲飯後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醫學研究還表明,纖維素有助於抵抗胃癌、腸癌、乳腺癌、潰瘍性腸炎等多種疾病。但是對於粗糧,我們既要多吃,又不宜吃多,因為過食粗糧也有壞處。

以25至35歲的人群為例,過量食“粗”的話,會影響人體機能對蛋白質、無機鹽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還會影響到人體的生殖能力。

過食......

相關問題答案
五穀是哪些?
五穀指哪些?
五月是哪些水果成熟的季節? ?
五脊六獸是哪些動物?
五大員是哪些?
五進走訪六個一是哪些方面 ?
南北對話是哪些國家?
談話函詢的對象是哪些?
華東華南是哪些地方?
十二星座分別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