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之本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立身之本是什麼意思啊?

立身最基本的。。。就是這意思

人的立身之本是什麼?

立身之本即自立的根本 。作為一個社會屬性的人,都要有其特有的立身之本。有的以相貌身材,有的以才華知識,有的以性格脾氣,有的以技術能力,有的以信仰。

其實每個人在社會上立足,都要具備多種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條件,比如先天的相貌,身材,氣質,習慣,家庭背景等;從後天環境中汲取的各種知識,才能,修養,道德等,(至於知識,能力,什麼時候都可以去歷練,知識本身也是永無止境的)但是能稱為立身之本的一定是一個人的思維、品德、態度、能力等精神層面的內涵。

思想之本

真誠是立身之本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親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 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譯文:

孟子說: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侍奉父母,不能夠使父母高興,就不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興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夠使父母高興;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所以,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極端真誠而不能夠使人感動的,是沒有過的;不真誠是不能夠感動人的。”

德行立身之本,才識處世所先是什麼意思

德行立身之本,才識處世所先這句出自明代明代呂坤所寫的《續小兒語》。意思是指要做個做個有教養和有智慧的人。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修身養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勤儉、忠義、謙讓、孝順都是恆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聖先賢更是視之為傳家寶。小事業的成功靠機遇,中事業的成功靠能力,大事業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謂教養,就是應該知深淺、明尊卑、懂高低,識輕重,應該是講規矩、守道義。有教養的人,往往不以術而以德,往往不以謀而以道,往往不以權而以禮。有教養的人在自己獨處時,超脫自然,會管好自己的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則為他人著想,與人為善,淡然從容,管好自己的口。方圓做人,圓通做事,寧靜致遠,自我反思,則事事放心、順心。所以,做人得要問問自己有沒有教養。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知識積存得再多,若沒有智慧加以應用,知識就失掉了價值。知識是靜態的,人有了知識,還應該明白如何正確地將所掌握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沒有智慧,充其量不過是一本記載著知識的書。智慧是頭腦的智能,是一種洞察力和判斷力。有勇氣能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能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而有智慧卻能分辨出何時能改變,何時不能改變,知道什麼時候“為”,什麼時候“不為”。知道你在做什麼事,知道熱愛做什麼樣的事,知道能把什麼事做成什麼樣,這就是智慧。只有方向,而沒有智慧,方向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智慧有時就是一種權衡和折中,用中庸拒絕極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務實發揮影響,用冷靜掌控抉擇,用自覺端正態度,用學習積累經驗,用勇氣放棄包袱,這就是智慧顯現。對弱者,光關心不夠,要幫助;對下屬,光公正不夠,要善良;對別人的失誤,光原諒不夠,要忘記;對自己的未來,光夢想不夠,要行動。空才能生慧,學才能生智,心寧智生,智生事才成。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尊重及學習的地方,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立身之本是什麼意思啊?

就是一個安身立命的根本

誠實永遠是一個立身之本是什麼意思

誠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素養,如果一個人連最起碼的誠實都沒有,時間長了,自然無人無其交往,就無立足之地

怎麼理解“誠信,乃立身之本”?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立身之本”即處世之根基。

中華民族歷來把誠實守信作為立身處世之本。在許多經典著作中都談到“信”的重要性。《論語》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禮記》中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這些珍貴的論點都說明為人處世必須守諾言、講誠信。

孔子曾經對信義做過精闢的論述。一次,他的學生子貢向他請教治國方法。他說:“確保糧食充足、軍隊充實以及對人民的信義,就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子貢又問:“三者如果要舍其一,應該舍哪個?”“軍備。”“不得已再舍一個,怎麼辦?”“舍糧食。”“為什麼不能捨信義?”子貢又問。孔子說:“人難免一死,沒有糧食可以,如果沒有了信義,根本與禽獸無異,這時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在這方面,古人給我們做出了好榜樣。傳說周朝時期,周武王死後,由他的幼子周成王即位,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輔佐幼帝。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在樹下玩耍。周成王撿了一片樹葉遞給叔虞,說:“我用這個封你為侯。”周公聽了就說:“選個黃道吉日,給叔虞舉行封侯典禮吧!”成王一聽急了,辯解道:“我只是和弟弟開個玩笑罷了。”可是周公卻嚴肅地說:“陛下,君無戲言,天子一說話,史官就會記錄下來,並按照天子的話去做。所以,陛下要想在今後說話有威力,就應遵守諾言。”周成王只好照周公的話去做,唐叔虞因此被封為晉侯。

改革家商鞅“城門立信”的故事盡人皆知。這一舉動轟動了整個秦國,老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相信商鞅是個說話算數的人。後來,商鞅頒佈變法條例,獲得秦國人民都很擁護和遵守。可以說,商鞅變法的成功,得益於“誠信”二字。

古人尚且懂得以信為本,我們更應該將信用作為為人處世的一條準則。如果你言而無信,朋友們上了一次當,就絕不會上第二次當!

明代有一本書,名叫《郁離子》,書中講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商人因不守信用而喪生,很能給人啟發。這位商人在過河時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並向圍觀的人許諾:“誰能救我,我將付他100兩金子。”一個漁人救了他。商人上岸後,只給了漁人80兩金子。漁人很憤怒,責怪商人不講信用。商人則訓斥漁人太貪婪。漁人只好作罷。後來,這個商人在乘船時又遇上險情,他還像上一次那樣呼救、許諾。這時,那位漁人就在附近,但他沒有去救商人,反而告訴周圍的人:“這個人言而無信。”人們聽了漁人的話,誰也不肯去救商人。結果,商人淹死在河中。我們姑且不去深究漁人的是與非,僅從這故事中得到一點啟發:不遵守諾言,失信於人,有時甚至有可能性命也難保。所以,誠信既是我們自身修養的根本,也是我們取信他人的必由之道。

當然,信守諾言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的先人孔子曾遇到過被迫承諾的事情。那時,孔子和他的學生住在陳國。由於陳國不斷受到戰爭的侵襲,孔子決定帶領他的學生們到衛國去。在途中,不幸被衛國的叛賊抓住了。一番交涉後,叛賊對孔子說:“只要你們不去衛國我就放了你們。”孔子一口答應,並和叛賊對天發誓。被放出來後孔子帶著學生繼續向衛國走去。他的學生子貢不解地問老師:“您不是一直教育我們要遵守諾言嗎?難道您想違背自己的誓言?”孔子說:“被人脅迫之下發出的盟誓,天神是根本不聽的,因而也不存在什麼背盟不背盟的。”天神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孔子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些被逼無奈情況下承諾的事情可以另當別論。

學校的立身之本是什麼

就是學校的校訓!!

相關問題答案
立身之本是什麼意思?
我國立國之本是什麼?
黨的立國之本是什麼?
快而立之年是什麼意思?
獨立之雞是什麼意思?
本身單位是什麼意思?
方程本身無解是什麼意思 ?
身坯子是什麼意思?
破執之作是什麼意思?
不或之年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