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至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3

夏至上海吃什麼

三鮮:地上三鮮為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上三鮮為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鮮為海絲、鮒魚和鹹鴨蛋

24節氣都吃什麼 做個有文化的吃貨

二十四節氣的特色飲食傳統:

立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雨水

一候獺祭魚,要不就吃魚好啦……習俗裡面也有回孃家要帶的罐罐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雨水節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女婿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此節氣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以補充人體水分,菠菜、韭菜等都是不錯的蔬菜,少食油膩之品。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應少吃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

驚蟄

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看來食俗跟節氣含義真是結合緊密啊

春分

因為要豎雞蛋,所以也可以吃一吃!

昔日四邑(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清明

(作為祭祖大節,指定食用的東西非常多!)

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採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清明要吃青的食物,江南的是甜的,嶺南這邊也是吃鹹的。不過甜的確實也很好吃!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

關於“夏至節”的資料

夏至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測定出的24節令之一,又是民間傳統節日。其時,氣溫升高,作物生長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在古代要放假三日。農曆芒種節後十五天為夏至,該日日照最長至終極,北半球白晝從此漸短。農曆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

簡介: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吃涼麵(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節氣開始。何謂“ 夏至”“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恪遵憲度抄本》)。夏至日這天太陽高度最高,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且越往北越長。此後,陽氣由盛逐漸轉衰,陽光直射地面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

夏至跟冬至一樣自古流傳著很多的“九九歌”,清人杜文讕選著的《古謠謗》裡就選有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簍;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頂晒個透;五九四十五,乘涼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涼絲絲;七九六十三,夾被替被單;八九七十二,蓋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準備過冬衣。’

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麵也有嘗新的意思。而南方地區每逢夏至興吃餛飩。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間須吃麵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麵條也好,南方人吃餛飩也好,都是過節祭神的習俗。所以此日民間行麵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大寒節氣吃什麼 四大飲食習俗

大寒節氣的四大飲食習俗。

大寒節氣吃什麼?

1、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滷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關於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後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於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著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2、年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3、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曆四九前後,傳統的一九一隻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裡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燉湯不宜使用高壓鍋,因為營養物質在小火慢燉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釋放出來。使用高壓鍋儘管可以縮短煮熟肉的時間,卻達不到煲湯的效果。因此,熬製雞湯時應該選用砂鍋,先開大火燒煮10分鐘,後調小火慢燉。此外,在熬湯時,儘量不要揭鍋蓋,不然容易“跑氣”影響雞湯的滋味。

4、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糯米味甘,性溫,具有禦寒滋補的功效,人們可以蒸煮糯米飯,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蓮子、枸杞子、桂圓肉、大棗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後加點白糖,適用於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頭伏吃什麼食物?

1、餃子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入伏的時候,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麵,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餃子。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煮餃子時,粘連和破皮這兩個常見問題讓人頭疼,究竟怎麼煮才能保持形狀完整呢?其實,煮餃子的過程中,水開四次,就熟了。開水下入餃子,當水第1次沸騰時,添入少許涼水,待水開後再加涼水。總共點3回水,開鍋4次,餃子就煮熟了,既不會粘連,也不容易破皮。

2、餛飩

在南方部分地區,如上海等頭伏要吃餛飩,其實對於南方人來說,餛飩和餃子幾乎是一種食物。上海人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

比起水餃,餛飩個小皮薄,煮熟後有透明感,另煮餛飩費時短,煮水餃過程則需多次加涼水,方保證熟透。另外還有一點,水餃重蘸料,餛飩重湯料,在廣東地區尤其突出,雞湯、肉骨頭湯是湯底的首選。我們這邊吃餛飩還常配面一起,稱雲吞麵。

3、火腿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慾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慾,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火腿熬湯也有清補作用,還可以加點番茄之類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醃食致癌的顧慮。火腿還有加速傷口癒合的功效,現在還把其用於外科手術後的輔助食品。

4、湯麵

入伏第一天,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南方如上海是吃餛飩,廣州是吃湯麵。麵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麵條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

此外,麵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佔50%的食品,麵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

5、雞

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相對來說,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倒是很有幾分科學根據。

民諺雲:“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薑,生薑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溼強身的作用。這樣一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蘊寒,防止秋髮寒病。

6、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眾所周知,羊肉是發汗的食物,是冬日裡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卻迎難而上,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紅油辣椒的羊肉。“伏羊節”是徐州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後的一個月裡,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溼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醫生建議,夏天吃伏羊,水液損失很大,容易使人體電解質出現紊亂,老年人、孕婦、幼兒等身體較弱的群體,均不適宜大量排汗。市民吃伏羊時,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還應多食用偏鹹一點的食物以補充電解質。

過年時吃什麼水果最吉利

桔子,吉祥

香蕉,交好運

北京人都是吃什麼口味的呢

北京小吃:

北京果脯

北京果脯採用宮廷傳統祕方,由鮮果加工精製而成,口味酸甜適中,爽口滑潤,甜而不膩,果味濃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個品種、幾百個規格的各類產品,均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

歷史:北京的果脯蜜餞製作來源於皇宮御膳房。為了保證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果品,廚師們就將各季節所產的水果,分類泡在蜂蜜裡,好讓皇帝隨時食用。後來,這種製作方法從皇宮裡傳出來,北京就有了專門生產果脯的作坊。

工藝:採摘講究,果實要成熟到果核與果肉能夠分離,馬上摘下送到工廠加工,鮮杏去核成兩瓣,用白糖溶液煮制,或者浸糖液用抽空壓縮機抽去果內水分。

特點:選料精、加工細,所以產品色澤好,味道正,柔軟爽口。色澤由淺黃到桔黃,呈橢圓形,不破不爛,不反糖,不粘手,吃起來柔軟,酸甜適口。

茯苓夾餅

茯苓餅,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且此餅當推稻香村最佳。製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麵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攔勻的蜜餞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

關於茯苓餅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麵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並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鬆,餅利於薄”的主張,於是,後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乾隆時山東孔繁臺家制的餅“薄若蟬翼,柔膩絕倫”。還有“秦人制小錫罐裝餅30張,叫做‘西餅’”也是很薄的。繼而,人們又不滿足於其淡而無味,隨後便加了用多種果仁、桂花和蜂蜜調製的甜餡,即用兩張餅合起來,中間夾餡的茯苓餅。這種茯苓既桂香濃郁,又營養豐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補之功。

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飲食,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藥,發現其中產於雲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溼的功效。於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澱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製成夾心薄餅。慈禧吃後,很滿意。並常以此餅賞賜宮中大臣。因此,茯苓餅更加身價百倍,成了當時宮廷中的名點。後來這種餅傳入民間,成為京華風味小吃。

現今北京的茯苓餅,就是繼承了由清宮御膳房流傳下來的傳統制法,並經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斷改進而製作出來的。那每張極薄的餅皮,宛如餡料的包裝紙,且餅皮外表的模印圖案清晰,精美別緻,更富有藝術性。因而,以其質佳味美,馳名全國。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麵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麵外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皮,然後

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麵糕以黃豆麵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麵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粉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麵,改用江米麵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 ,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

河南冬至吃什麼?

北方:餃子和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後可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裡,不會被凍掉耳朵。

不過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法不一樣,廣東人把餛飩稱為“雲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

江南: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寧夏:“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不過在冬至這一天,羊肉粉湯不叫羊肉粉湯,而叫另一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上海人夏至吃什麼

門童雞煲湯

頭伏有哪些習俗 頭伏吃什麼好

小暑後就要入伏,三伏天分為頭伏、中伏和末伏。頭伏的傳統習俗有很多,而且每個地區各有特色。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起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1、頭伏吃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入伏這天吃餃子,是希望能平安度過夏季,祝願祈福之意。

2、頭伏蘿蔔二伏菜。從傳統意義上講,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儲存的大白菜和大蘿蔔,所以種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蘿蔔就顯得很重要。所謂的頭伏蘿蔔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後,第一個10天稱為頭伏,這個季節就要種蘿蔔了,第二個10天稱為二伏,這時就要種白菜了。

3、給牛改善飲食。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4、貼三伏貼。頭伏第一天,市民排隊貼“伏貼”。三伏貼是民間的一種老習俗,據說,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利用這一時機治療某些寒性疾病,能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但並不是說“伏貼”可以包治百病,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宜貼“伏貼”,陰虛火旺、皮膚病、惡性腫瘤、急性咽喉炎、強過敏體質等患者就不宜採用中藥貼敷療法進行治療。

5、六月六晒伏。“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晒龍袍的日子。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龍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6、入伏吃羊肉。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當地人認為此法能“以熱治熱、發汗排毒”。

7、伏日吃麵。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8、伏天吃雞。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民諺雲:“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燒雞時可適量加入生薑,生薑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溼強身的作用。這就是初伏吃雞的科學道理。

9、頭伏吃餛飩。上海一直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風俗,所以在毫無胃口的燥熱夏季,來一碗加花生醬、少許醬油和醋調味的冷餛飩來拌食,冰涼愜意的同時也令人食慾大增。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混沌”諧音。盤古開天,混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

相關問題答案
上海夏至吃什麼?
上海夏天刮什麼風?
北京夏至吃什麼?
上海早飯吃什麼?
夏至吃什麼蔬菜?
上海過年吃什麼?
東莞夏至吃什麼?
上海天熱吃什麼?
廣州夏至吃什麼?
夏至吃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