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劇的原因對策?
公地悲劇的成因及相應解決措施
公地本來是全體人民的,但是公地管理者認為是他們自己的,而且能進入公地放牧的也只有公地管理者,人民無法進入公地放牧,也無法對公地放牧進行監督,更無法對公地進行管理,公地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能進入公地放牧的人都很貪婪,都進行掠奪式經營,都想獲取最大的利益,許多以前沒有能夠進入公地放牧的人,都罵公地放牧者貪婪,要如何如何才能管好公地,但是,一旦自己進入了公地,同樣變得貪婪,所以歸根到底,還是制度問題。這就是公地悲劇的成因。解決措施應當是完善制度,全體人民都能監督。
什麼是公地悲劇?如何解決公地悲劇
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個人都傾向於過度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及汙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資源將由於過度使用而枯竭但每個人對阻止事態的繼續惡化都感到無能為力而且都抱著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加劇事態的惡化公共物品因產權難以界定而被競爭性地過度使用或侵佔是必然的結果
論述解決"公地的悲劇"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1)從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角度:要避免城市人口、城市功能過度集中造成交通總需求超過城市交通容量極限避免城市商務區土地利用強度過大而使城市交通問題無法解決;
(2)從交通結構角度: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為骨幹的大運量、快速度的公共交通系統,合理利用城市有限土地資源和交通設施。
(3)通過提高路網容量,藉助科學化、現代化的交通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現有路網等綜合措施,使其發揮最大作用。
(4)從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給同時採取措施。增加動力、增加通行能力,提升通行效率,控制交通需求。
(5)實現城市交通科學化、現代化管理。
公地悲劇的應對啟示
“公地悲劇”說明的是產權不明,使得企業和個人使用資源的直接成本小於社會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資源被過度使用。就企業而言,由於產權高度抽象模糊,職工沒有產權意識,沒有行使產權的內在動機。其結果是,產權流於“國家所有。人人所有,又人人沒有”,以及“人人所有,人人沒有。誰都應負責任。誰都不負責任”的狀況,因而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方面職工對企業漠不關心,不愛護;另一個方面,短期思想嚴重,只想分光吃淨,竭澤而漁,不願擴大再生產。前者導致資源利用不足,後者導致資源濫用。 由於國有企業的國家所有是一個虛置、模糊的概念,因而具體到某個企業,當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時,廠長、經理們往往會中飽私囊(如公費旅遊等),增大代理費用,使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即所謂委託——代理問題。當職工意識到個人努力程度與企業經營相關不大時,便會產生出工不出力、損公肥私等搭便車與機會主義行為。因此,代理組織的建立固然可以大大降低產權的行使成本,但由於傳統的公有制經濟模式缺乏一套對代理人的約束機制,使代理機構日趨臃腫和僵化,代理組織的運轉和調整耗費了日益增多的資源,代理費用日益升高,產權行使費用過高的矛盾很尖銳。有鑑於此,專家呼籲,在不斷完善企業約束機制的同時,也要建立企業家的激勵機制,實行責、權、利的有效統一。在這方面,一些民營企業實行的股權獎勵制、年薪制等,有借鑑意義。
公有地悲劇的經濟學原理
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過度使用和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及汙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資源將由於過度使用而枯竭,但每個人對阻止事態的繼續惡化都感到無能為力。而且都抱著“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加劇事態的惡化。公共物品因產權難以界定(界定產權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競爭性地過度使用或侵佔是必然的結果。
“公地悲劇”展現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費午餐時的狼狽景象——無休止地掠奪。“悲劇”的意義就在於此。根據哈丁的討論,結合我們對掙扎在生活磨難中的人們的理解,“公地悲劇”的發生機理似乎可以這樣來理解:勤勞的人為個人的生機而算計,在一番忽視遠期利益的計算後,開始為眼前利益而“殺雞取卵”,沒有規則,沒有產權制度,沒有強制,最後,導致公共財產——那個人們賴依生存的搖籃的崩潰,所以,美國學者認為,公地悲劇發生的根源在於:“當個人按自己的方式處置公共資源時,真正的公地悲劇才會發生。
“公地悲劇”的更準確的提法是:無節制的、開放式的、資源利用的災難。就拿環境汙染來說,由於治汙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計企圖把企業成本外部化。這就是赫爾曼·E.戴利所稱的“看不見的腳”。“看不見的腳”導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覺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公地悲劇”源於公產的私人利用方式。其實,哈丁的本意也在於此。事實上,針對如何防止公地的汙染,哈丁提出的對策是共同贊同的相互強制、甚至政府強制,而不是私有化。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在英國是和“圈地運動”聯繫在一起的。15,16世紀的英國,草地、森林、沼澤等都屬於公共用地,耕地雖然有主人,但是莊稼收割完以後,也要把柵欄拆除,敞開作為公共牧場。由於英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養羊業飛速發展,於是大量羊群進入公共草場。不久,土地開始退化,“公地悲劇”出現了。於是一些貴族通過暴力手段非法獲得土地,開始用圍欄將公共用地圈起來,據為己有,這就是我們歷史書中學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使大批的農民和牧民失去了維持生計的土地,歷史書中稱之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書中沒有提到:“圈地運動”的陣痛過後,英國人驚奇的發現,草場變好了,英國人作為整體的收益提高了。由於土地產權的確立,土地由公地變為私人領地的同時,擁有者對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為了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會盡力保持草場的質量。同時,土地兼併後以戶為單位的生產單元演化為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勞動效率大為提高。英國正是從“圈地運動”開始,逐漸發展為日不落帝國。
我在這裡不是想為“圈地運動”平反,因為從道德倫理上講這是一段血腥的歷史。但是如果沒有“羊吃人”事件,最終的結局將是毀滅。現在世界上土地保護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產權,而那些土地破壞嚴重的地區,往往是還沒有建立土地產權的地區。與此相應,最近熱門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是不是也是另外一個領域的“公地悲劇”呢?
現在多與公共產品易被損壞和權責不夠分明相聯繫。產業發展中的過度進入也可以從“公地悲劇”的角度來解釋。草地屬於公有產權,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這樣就導致了牧民的過度放牧。廠商對消費者需求的需求類似於牧民對草地的需求。消費者需求也沒有排他性使用的所有權,廠商對消費者需求的零成本使用必然會產生產業發展中的過度進入。另外,產業在進入者進入之前是無人所有的,誰先進入,誰先佔有,市場份額對廠商是一種稀缺資源,這種市場份額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這樣就會出現各廠商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搶先的進入市場的現象。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前經濟建設中的過度進入問題所面對的是公有經濟產權結構。在這種產權結構下,產權名義上歸全體人民所有,但由於全體人民行使所有權的成本過高,造成了實際上的所有者缺位。在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利益集團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搞建設,由於彼此信息不充分,造成了產業發展中的過度進入。
既然消費者需求和市場份額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它們不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權。那麼,就需要政府對這兩種公共物品的產權進行重新界定。如採取市場進入的許可證制度等。同時,政府在重新界定公共物品產權時,也可能會出現尋租行為,還可能出現少數大廠商的壟斷行為。這樣勢必降低了資源使用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水平。因此,過度進入的解決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對產權的界定來解決,而主要應在市場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中來解決,要使市場機制充分而有效的發揮調節作用。政府規制和市場機制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過度進入問題。
是什麼原因引起了公地的悲劇?請用相關經濟理論解釋
1,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且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人,都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無償獲取資源的條件下,都想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引發了悲劇。
2.“蛋糕說”,蛋糕即一個社會或地區的財富創造的多少,要想分的更多的蛋糕,只功做大這塊蛋糕。也就是創造更多的財富。而悲劇的發生也是因為落後的生產力,生產技術等無法創造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