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偷東西的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4-11-23

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如何教育

家長要了解為什麼,是孩子零用錢不夠,是受人指使或脅迫,是物慾誘惑,還是有惡癖?其中最本質的問題是,這種情形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已形成習慣?而在事情發生後,他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如果家長只會大吼:“你偷東西了—別的我什麼也不想知道!”那這就是最蠢的家長了。

有一個相當流行的觀點,“偷竊”是特殊的過錯,要求家長嚴厲體罰。而教育學家卻有大量數據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孩子由於害怕和屈辱,變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趨向於不誠實。

教育學方面有這樣的建議:“應當從兒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的要求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是合理自然的,那麼家裡就應當儘可能給予滿足。應讓孩子覺得成人在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的願望,這樣,他就不會通過拿別人的東西這種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了。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經濟活動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的經濟活動乃至預算,這是家教中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瞭解金錢的意義、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會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並學習合理地使用金錢。

=========================================

原因:孩子偷錢為了什麼

上網玩遊戲,買零食吃,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想看的書,給同學送生日禮物,跟同學出去玩等等,當這些需要不能以正當方式從家長那裡要到錢時,只好“私拿”。家長應控制過激反應情緒,冷靜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要偷錢,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於解決因其他壞習慣和不良行為而產生的偷錢後果。

一般的孩子偷錢只是偶爾行為,帶有父母不會發現的僥倖心理。記者在採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孩子都曾有過偷拿家長錢的行為,有的家長還向記者承認他們小時候也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與“學壞”、“犯罪”無必然聯繫。三毛在她的《傾城》專輯裡收錄的《膽小鬼》一文,就是記敘她小時候偷錢的一段往事。“說著說著,發覺姐姐弟弟們在笑,原來都偷過錢,也都感覺不好過,這一段往事,就過去了。”

有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和偷錢成惡性循環,形成壞習慣後,就需要家長耐心地說教,採取適當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錢,但是還是喜歡去偷,不偷就覺得不舒服,成了一種“癖”,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羅學榮教授稱,偷竊成癮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礙。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諱疾忌醫,應帶孩子到正規的心理診室進行治療。

建議:尊重孩子,正確引導

記者採訪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髮展諮詢指導中心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問題研究有關專家時,他們建議對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首先,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繫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鑽了空子。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

怎樣對偷東西的孩子進行教育?

家長要了解為什麼,是孩子零用錢不夠,是受人指使或脅迫,是物慾誘惑,還是有惡癖?其中最本質的問題是,這種情形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已形成習慣?而在事情發生後,他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如果家長只會大吼:“你偷東西了—別的我什麼也不想知道!”那這就是最蠢的家長了。

有一個相當流行的觀點,“偷竊”是特殊的過錯,要求家長嚴厲體罰。而教育學家卻有大量數據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孩子由於害怕和屈辱,變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趨向於不誠實。

教育學方面有這樣的建議:“應當從兒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的要求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是合理自然的,那麼家裡就應當儘可能給予滿足。應讓孩子覺得成人在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的願望,這樣,他就不會通過拿別人的東西這種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了。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經濟活動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的經濟活動乃至預算,這是家教中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瞭解金錢的意義、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會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並學習合理地使用金錢。

=========================================

原因:孩子偷錢為了什麼

上網玩遊戲,買零食吃,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想看的書,給同學送生日禮物,跟同學出去玩等等,當這些需要不能以正當方式從家長那裡要到錢時,只好“私拿”。家長應控制過激反應情緒,冷靜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要偷錢,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於解決因其他壞習慣和不良行為而產生的偷錢後果。

一般的孩子偷錢只是偶爾行為,帶有父母不會發現的僥倖心理。記者在採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孩子都曾有過偷拿家長錢的行為,有的家長還向記者承認他們小時候也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與“學壞”、“犯罪”無必然聯繫。三毛在她的《傾城》專輯裡收錄的《膽小鬼》一文,就是記敘她小時候偷錢的一段往事。“說著說著,發覺姐姐弟弟們在笑,原來都偷過錢,也都感覺不好過,這一段往事,就過去了。”

有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和偷錢成惡性循環,形成壞習慣後,就需要家長耐心地說教,採取適當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錢,但是還是喜歡去偷,不偷就覺得不舒服,成了一種“癖”,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羅學榮教授稱,偷竊成癮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礙。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諱疾忌醫,應帶孩子到正規的心理診室進行治療。

建議:尊重孩子,正確引導

記者採訪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髮展諮詢指導中心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問題研究有關專家時,他們建議對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首先,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繫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鑽了空子。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

如何教育喜歡偷東西的孩子??

父母對偷竊的恐懼很容易理解。他們害怕孩子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大部分時候父母通過嚴厲的威脅和斥責來努力影響孩子。他們無法想象這些方法其實多麼沒用,很多時候只能加速孩子墮落的步伐。

沒有什麼比把孩子當成一個未來的罪犯來看待和描述更能有效的把他們送上犯罪的道路了。如果我們想幫助孩子,我們必須首先知道他是如何喪失了區分自己和他人財產的能力的。這肯定是出於內心深處的矛盾,但是具體的導火索卻是五花八門。

偷竊的動機可以差別很大,父母很少能意識到真正的原因。孩子並不會知道,因為他自己並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動機,只是鬱悶的等待懲罰。當你問他為什麼要偷東西時,孩子會報以固執的沉默或令人困惑的“不知道”。沒錯,孩子就是不知道。他知道的──想吃糖果,水果,花錢,或者想要其它東西──都不足以為自己辯護, 他也不會指望通過承認這個獲得寬恕。所以他什麼也不會說。

但是如果你想幫助孩子,你就要究根問底。你必須弄明白孩子偷東西是想獲得你的注意,還是進行報復,或者是他獲取權力的手段。

很多犯罪行為的最深處,都有一種非要摸老虎屁股的傾向。甚至在那些健康令人尊敬的人身上也有。佔某人的便宜──尤其是那些規矩的守護者──並不總是被認為 是丟人現眼的。沒錯,不能放縱這些行為,但是對它做道德上的指責也是小題大做。最自然的後果應該就是讓孩子把贓物歸還原主。

當然,偷得多了偷得大了家長是會擔心不已。不過你如果自己激動憤怒,就無法幫助孩子;因為你不再是孩子的朋友,也就無法理解孩子。讓孩子自己單獨承擔不當行為的全部後果是不正確的。家長和其它因素構成了孩子的生活環境。

或許要指出的是,孩子偷的很多東西可能家裡人從來都不知道。不過,或者說因為,家長不會採取行動糾正,這些孩子還是會成為令人尊敬的人。有什麼人自己小時候沒幹過什麼不當的事情的?(歌德)

怎麼教育好、孩子不偷東西呢?

教育好孩子不偷東西:

1、當孩子做出了一些違背道德規範的行為的時候,我們不要給孩子定性為孩子道德有問題,而是要認識到這是孩子一個錯誤的做法,當孩子的道德發展進入自律化階段的時候,我們只需及時指出來,跟孩子講講這麼做為什麼不對,孩子就知道了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雖然孩子對自己的優缺點有了初步的認識,能進行初步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但有時還是會產生言行脫節現象。所以,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是孩子道德意識發展的表現,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道德意識在發展,就覺得孩子不會出現道德問題。

2、其實,三四年級是不良品德的醞釀和形成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很顧面子,自尊心很強。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因受到父母、老師的青睞,會越來越有自尊、自信。而一些成績較差、經常搗亂的學生,因為被同學孤立,不被老師、家長接受,內心的壓力很大,即使他們表現得很不在乎,但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極大傷害。特別是,當這樣的孩子想通過惡作劇的形式獲得大家的關注,而更加被孤立和不喜歡的時候,他們內心的痛苦和不滿更加加劇,一旦尋找不到發洩的出口,就很可能在青春期來一個大爆發:打架、傷人、網癮、偷盜等。

3、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的德育切不可忽視,要把握孩子的特點,給以正確引導,以免集腋成裘,到了青春期釀成大爆發!

4、孩子八九歲以後,孩子的道德發展進入了自律期,學習自覺性、組織紀律性有所增強,此時的孩子不再無條件地服從權威,而是想著要按照自己的意識去判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發現中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趨利避害的心理特徵,對自己有利的事就多做,對自己有利的話就多說,不利的事情和話語則予以躲避。但是,這並不是說孩子就能對自己的行為有了很好地掌控,因為孩子的控制力和判斷力有限,難免犯錯。

5、孩子有了獨立的願望與要求,又比較容易受情勢和他人影響,如家長、老師和同學等,他們會主動模仿自己喜歡的人。

如何教育小孩偷東西

孩子偷東西時,家長應該怎麼辦?——這是我們作為家長經常遇到卻不願進行探討的問題之一。兒童偷東西的原因各異,而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糾正這種行為。

幼兒是不會故意偷竊的。4歲或5歲以下的幼兒對於“物品所有權”沒有任何概念。他們並不知道拿走屬於他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當孩子上小學時,他們就應該明白偷竊是一種錯誤行為了。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控能力。

對於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偷竊通常是為了尋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圍的朋友。青少年試圖藉此獲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覺,或是填補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空虛。

無論孩子在何種原因的驅使下發生了偷竊行為,父母都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假如家長僅僅由著性子來對待偷竊事件,他們勃然大怒的過激反應肯定是完全錯誤並且極具破壞性的。

(一)兒童偷竊行為的諸多原因

第一,兒童無法控制自身行為。

較為年幼的兒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哪怕他知道偷竊是不對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樣東西,這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家長必須培養孩子通過誠實方式獲得所需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必須將物質誘惑最小化。

第二,兒童的基本需求沒有獲得滿足。

對於沒有經濟能力的兒童來說,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賴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最終會選擇自己動手。最為簡單的解決之道莫過於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觀思想。儘管父母可能覺得小孩子不會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但這不代表孩子真的沒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學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錢,他自己肯定也會想要。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即使其他方面應有盡有,他也會覺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誘惑,這種類型的孩子很可能會偷錢,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大家一樣都有零花錢。

第三,兒童需要更多關愛。

孩子覺得生活裡缺乏情感和關愛——這可能是兒童偷竊行為更加普遍的誘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無人問津,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空虛,就有可能通過偷竊來填補這份空白。有偷竊習慣的兒童通常比較孤獨,在學校人緣一般,與朋友相處也會有問題。他們缺乏表現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機會。

許多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想要那種關愛。他們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或者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這可能是真實情況,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筆者在《如何改善兒童行為》裡曾經提到,相對於家長關愛的多與少,孩子如何感知這份關愛更為重要。無法感知家長關愛的孩子有可能將情感需求轉化為物質慾望。偷竊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第四,兒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兒童對於自身弱點有著非常強烈的意識。他們缺乏對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這方面確實有困難。如果孩子的依賴感覺出現了問題,他們可能會進行偷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來自同齡人的壓力。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喜歡模仿朋友們的行為。如果他和一群通過行竊來尋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為了成為團體的一員,他也會加入偷竊行列。有的時候,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為了向夥伴們展示自己所謂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糾纏不清,家長需要採取很多具體措施。這方面可以參考《青少年交友不慎應該如何應對》這篇文章。

(二)如果懷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竊行為,家長應該怎辦?

第一,保持冷靜。

不要反應過度。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這不意味著他變成了小偷或是朝著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竊行為和孩子的其他錯誤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

第二,不要認為孩子在故意作對。

獲得關愛是兒童偷竊行為的動機之一。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從自己那裡偷東西是故意跟自己對著幹,孩子進行......

如何教育孩子不要偷東西

這是一個困擾了不少家長的難題,對於孩子撒謊偷錢,家長往往不知道應該如何教育,下面,大家一起來看看如何教育孩子不要偷東西。從兒童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由於兩種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種佔有慾望,他對他沒有玩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慾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已有。一是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刺激和神祕呀。偷東西的行為大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大多數孩子並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注意在這個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在對孩子進行此方面的教育時,同樣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光是沒完沒了的責備,要做到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發他們的對抗與報復心理,或產生對自身的厭惡,從而失去自信心。我們要針對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又能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加對別人的關切之情。父母應隨時隨地教育孩子關於整個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懂得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都應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他人造成傷害。惟有如此,我們每個社會成員才可以享受平等、幸福的生活。 應該怎麼做呢?舉例來說,大家一起吃飯聊天的時候:“我覺得錢包裡的錢好像短少了,是不是有小偷進來呢?媽媽很擔心。”那麼,偷錢的孩子就會知道媽媽已經發現了。接著,因為孩子的個性之故,可能會有如下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一是偷偷把錢放回去;另一是對母親不嚴厲的態度感到放心,不肯還錢,甚至繼續再偷。對待不同的反應,母親的態度也必須不同。如果還錢了,就說:“媽媽好像弄錯了,前幾天說錢少了,其實是我算錯了,對不起。”用很高明的手法假裝自己被騙。假如又偷錢,就說:“糟糕,錢又少了。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進來,下次錢再少,我要去叫警察了,你們說好不好?”這是不再原諒的信號。但是,事先要把情況告訴社區的警察,然後請他一起到家裡假裝調查,並故意在孩子面前說:“下次再掉錢,就派很多人來,請馬上聯絡。” 大致上如此施行之後,孩子就不敢再偷錢了。這些動作,對一個母親而言,應該不是難事。絕對不要對孩子指名懷疑,或是當檢查官找出“犯人”。只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已經發覺錢不見的事實,以及自己的處理方式就夠了。

當孩子偷東西是作為家長該如何教育?

首先要區別是多大的孩子。三歲以內的孩子,根本沒有別人東西不能拿的概念,你需要慢慢教導他。

對於懂事的孩子,這種行為建議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首先嚴厲批評孩子,告訴他私自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是違法的,給他普及法律常識。

帶著孩子一起去歸還,並讓孩子道歉。這個步驟很重要,孩子一定要親身經歷一次,才能印象深刻。有的家長礙於面子不去歸還,這樣實際就是告訴孩子拿來的東西可以佔為己有。

和孩子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告訴他有需要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能私自拿。讓他保證下次不再做這種事情,並且自己說出再犯怎麼處理。以後如果再犯,嚴格執行。

家長思考一下平時對於孩子的要求是否經常拒絕,如果經常拒絕孩子,孩子要求得不到合理滿足,也會萌生私自拿的想法。

無論如何,不要給孩子冠上偷東西的罪名,這樣會讓孩子自暴自棄。

如何教育孩子改掉偷東西的毛病

現孩子說謊,大多數父 母會火冒三丈,打罵俱來,但這不是解決的辦法,不是要叱責孩子, 要改善說謊的狀況。家長可以借鑑以下幾點做法:

(一)以身作則,以誠待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成年人說句謊話,自己可能認為算不了什麼,這可能就會成為孩子撒謊的樣板。如有人打電話找爸爸,爸爸不想聽,就叫孩子告訴那人說:“爸爸不在家”。媽媽為讓孩子認真完成作業,隨口說完成後帶你去公園玩,結果孩子興致勃勃地完成作業後,媽媽卻推說沒空,不去了。孩子耳濡目染後,也就會慢慢染上撒謊的習慣。可能父母未察覺,孩子說謊的最初原因多在父母身上。許多研究表明,孩子的不良品質是由於受到言而無信的家長影響逐漸養成的。父母若想培養孩子的誠實、守信,就決不能在孩子面前說謊,要言傳身教地教育孩子在任何情況下不誠實都是不道德的,是害人害己的行為。家長對孩子的誠實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獎勵,讓孩子成為一個以誠待人的人!

(二)尊重孩子、瞭解孩子

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一些合理的小隱私。生活中、學習中可採納孩子可行的意見,若反對的要耐心地說明理由,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把家長

與孩子商量,不徵求孩子的意見,這樣會削弱了孩子的自信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為了避免爸爸媽媽再次的不公平對待,孩子只好選擇撒謊了。

俗話說得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平時可以通過與孩子、老師的交談來觀察孩子的活動及思想動向、邀請他的朋友來家玩等方法瞭解孩子的朋友。隨著孩子的成長,朋友對他們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因此,父母應對孩子交朋友提出適當的建議,但絕不能主觀地批評,以免孩子的逆反心理作怪而適得其反。若發現孩子的朋友有不良行為,如撒謊或偷東西,就應及時設法把孩子與他的朋友分開;可與老師溝通,加以引導;一段時間內準時接送孩子;介紹一些表現好的新朋友給孩子認識;多講相關的故事,趁機進行思想教育等。

(三)循循善誘,對症下藥

一旦發現孩子撒謊,家長不要暴跳如雷,硬逼著孩子坦白,也不要嚴厲批評或懲罰。英國心理學家基納特曾經說過:“撒謊是說真話遭到訓斥的孩子在心理上解脫自己的避難所。”實施家庭暴力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害而繼續選擇說謊。家長更不應明明知道孩子在撒謊,卻因為是一些小事而不制止,反而覺得有趣,這種態度只會強化孩子的撒謊行為。

家長應尋找多種途徑努力使孩子不再出現類似的事情,多與老師溝通,對孩子循循善誘,一齊幫助他認識說謊的危害性;通過講一些有趣的故事灌輸正確的思想給孩子,如《狼來了》、 《誠實的孩子》等,讓孩子從中受到啟發;可舉學校中拾金不昧的事例來教育孩子……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家長還要注意運用藝術的語言,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孩子因在外玩耍回家很晚而撒謊說去同學家做作業,你可以告訴他為什麼你要知道真相,要他記住,撒謊只會害己,如果下次不能準時回家,要讓家人知道,否則家人會很擔心的。在孩子承認說謊不對,表示今後改正後,家長應當表示歡迎,表示深信他會改正,成為一個受大家歡迎的誠實的人。

我們仍會發現,孩子又向我們撒了謊……但是我們必須堅持做到:時常讓孩子從心裡認識到必須、也只能用誠實來贏得父母的信任,並對孩子的每一次(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孩子會受到鼓舞,徹底改掉說謊的毛病,逐步養成誠實的好習慣。

如何教育偷東西的孩子

通過小故事

教育他

看電視節目

教育他

孩子偷東西如何教育

家長要了解為什麼,是孩子零用錢不夠,是受人指使或脅迫,是物慾誘惑,還是有惡癖?其中最本質的問題是,這種情形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已形成習慣?而在事情發生後,他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

如果孩子的要求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是合理自然的,那麼家裡就應當儘可能給予滿足。應讓孩子覺得成人在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的願望,這樣,他就不會通過拿別人的東西這種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了。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經濟活動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的經濟活動乃至預算,這是家教中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瞭解金錢的意義、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

尊重孩子,正確引導

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繫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鑽了空子。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且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最後專家建議,改變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出發點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教育偷東西的孩子?
怎樣教育偷東西的孩子?
怎麼教育一年級的孩子?
怎樣教育愛罵人的孩子?
如何教育愛打架的孩子?
小孩偷東西怎麼教育?
狗亂咬東西怎麼教育?
偷東西的人怎麼比喻?
偷東西的英文 偷東西用英語怎麼說?
怎麼教育調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