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適應是什麼意思?
請真正接納幼兒的社會適應性是什麼意思
就是要形成這樣一個社會
可以接納幼兒的
讓幼兒舒適的成長的
幼兒出現入園適應不良的原因是什麼
幼兒入園不適應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學分析
1.安全需要的缺失與恐懼心理
安全需要的缺失以及伴隨而來的恐懼心理,是孩子不愛上幼兒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首因。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對幼兒來說,與親人在一起是安全、自信的;而當幼兒離開親人到幼兒園後,完全陌生的環境,讓幼兒覺得原先的安全感突然喪失。由於安全需要的缺乏,伴之而來的是幼兒心理上的恐懼,這樣就產生了幼兒對上幼兒園的抗拒。
2.親子依戀和分離焦慮
親子依戀是指幼兒對父母或其他扶養人表現出十分依戀、難以離舍的情緒。幼兒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穩固的親子依戀的感情紐帶。當父母在身邊時,幼兒心情愉快,有安全感,能和別人正常交往。父母一旦離開了,幼兒立刻表現出悲傷情緒,有安全缺失感、受挫感和焦慮感,人際交往異常。親子依戀越穩固,上幼兒園後,幼兒適應集體生活就越困難。
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撫養者分離後產生的憂傷、煩惱、緊張、不安以及恐慌等情緒體驗。這是幼兒入園適應的最大障礙,也是幼兒不愛上幼兒園的重要原因。因為幼兒的年齡、心理髮展水平和生活經驗等的影響,他們初次離開親人時很容易形成分離焦慮。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幼兒面對親人離去而陷入分離焦慮之中,導致了幼兒入園適應困難。
3.心理能力限制
現代行為科學認為,適應是指個體以各種心理活動的方式對自己進行調節,以便使自己能夠順應環境的過程。幼兒剛剛入園,就要面對諸如熟悉新環境、生活自理、自我服務、結交新朋友、培養新常規、學習新本領等一系列的新任務。這些都需要相當多的心理能力才能完成。由於幼兒年齡小,身體機能發育不完善,尤其是大腦神經系統正處於發育之中,再加上家長的過渡保護,造成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認識、適應能力較差。這也加劇了幼兒不愛入園的心理障礙。
(二)社會學分析
1. 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
入園前,幼兒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獨生子女更是如此,沒有集體生活的經驗和概念,對於集體生活感到陌生,這是幼兒不喜歡上幼兒園的重要因素。
2.人際關係的變化
家庭中,幼兒所面對的是與家庭成員之間面對面的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和相互影響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他們之間的互動頻率很高。幼兒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養育關係是不可取代的。而進入幼兒園後,幼兒的交往對象發生了改變,無法延續家庭那樣一對一的相對不變的關係。他們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生活,才能與教師和同伴產生情感、建立信任。
3、社會角色的改變
幼兒在家中往往是所有家庭成員關注的焦點,在心理上有滿足感和自豪感。而入園後,教師對所有的小朋友一視同仁,幼兒失去了那種“集寵愛於一身”、和“備受矚目”的感覺,一下從“小皇帝”的位置上掉下來,心理落差大,因此,入園後有很大的不適應。
怎樣讓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
上幼兒園前,我們可以給他講講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趣事,把你想講給他的道理藏在故事裡,這樣他就知道,原來爸爸媽媽嗎也要上幼兒園的,不止他自己。
給他看看幼兒園的視頻,-告訴他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很友好,一定要說清楚,上幼兒園是呀自己吃飯睡覺的,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熟悉下環境,給他介紹廁所,飯堂,舞蹈室等這些都在哪裡,看看上課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的,同時我們要讓他知道,長大後為什麼一定要上幼兒園。
跟孩子說今天要帶你去上幼兒園了,媽媽相信你會喜歡幼兒園這個大家庭的。當孩子第一次哭泣不捨時,請你告訴他,媽媽上幼兒園第一天也和你一樣,但媽媽相信寶貝你會很勇敢的克服的,然後你必須很堅決的離開,莫回頭。
孩子可能會哭幾天,他可能會小心翼翼地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不要去上學,那麼,這個時候,你不要問他為什麼,而是要說不可以,一定要去上學的,不然以後你就沒辦法像媽媽一樣,會認字寫字,看故事書了。
剛上幼兒園的前幾天,要早些去接孩子,切不可等到其他同學都走了,而他還在孤獨無助地等待著你,那該是多麼漫長啊。儘量與老師多交流,才能跟好地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只要你堅持,我相信孩子很快會適應幼兒園這個大家庭的,他會喜歡集體生活的。
兒童適應性發育輕微遲緩是什麼意思
就是發育不良的現像,就對症的進行滋補,就可以吃好一些,然後多運動鍛鍊就會好起來的。
如何幫助幼兒度過入園的適應期
初入園幼兒焦慮之化解對策
【家長篇】
對孩子父母來說,如能採取“準備、適應、鞏固”的三步法則,就可以化解初入園幼兒的焦慮等不良情緒,縮短孩子的入園適應期。
第一步:準備
1、為寶寶講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
如果你是一個3歲的小孩,怎樣的一個環境會讓你覺得快樂呢?——可親的老師、可愛的小夥伴、新奇的玩具等等,這些都對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可以經常在家說說幼兒園有趣的事,使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要讓幼兒建立“快樂-幼兒園”的聯結,要讓幼兒一聽到幼兒園就會聯想到或感覺到快樂。
2、帶寶寶查看他未來的生活場所,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了解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入園前,帶寶寶去幼兒園看看,各個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師拉拉手。這樣可以讓他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提高他的安全感,併產生想到幼兒園的願望。同時給寶寶建立幼兒園“腳本”,讓他在認知上接受幼兒園的一系列行為方式、行為模式及交往規則,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才能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3、帶寶寶主動與人交往,為孩子入園作準備
讓孩子與社區裡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天有意識地給孩子獨處的時間;經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離訓練;對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要為他創造機會多接觸陌生人……
第二步:適應
幼兒園生活具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這會讓過慣了無拘無束生活的寶寶難以忍受,為了讓寶寶早日適應新生活,父母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1、調整寶寶的生活規律
調整寶寶在家的作息時間,以適應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給寶寶穿寬鬆的衣服,以便寶寶生活自理;改變寶寶入園前的活動安排,以適應幼兒園的活動。
2、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
入園前要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視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灌輸自己的事自己做,別人的事要幫著做的觀念。如搬椅子、吃飯、上廁所以及辨認自己的東西等。
3、教給寶寶必要的知識
一是知道自己的姓名、家長的名字、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父母的工作單位。二是安全教育不能少:走路要靠右、穿馬路要走人行道、不跟陌生人走等。三是教孩子交往的技能。讓孩子與全班小朋友和睦相處,建立友誼。
第三步:鞏固
不要以為寶寶適應新環境後就萬事大吉了,這不能代表寶寶真正喜歡上了幼兒園的生活,因此,父母需要鞏固他們的“勝利成果”。
1、加強家園溝通。讓老師瞭解孩子的個性,有的放矢地關心孩子,使孩子逐漸與幼兒園老師建立感情。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幼兒園老師的壞話,更不能以“不聽話就要送幼兒園”來威嚇孩子。家長應儘可能的建立積極的“親師關係”——加強與教師的信息聯繫和感情交流。
2、堅持天天上幼兒園。家長要堅持天天送孩子入園,不能捨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適應的負擔。
3、配合幼兒園教學。關心孩子在園學習的情況,幫助幼兒樹立任務意識 。
【幼兒園篇】
化解初入園幼兒焦慮情緒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教師要用一顆真心幫助每一位家長,用一片真情感動每一位家長和幼兒,用一種敬業奉獻的精神取得家長和孩子的信任。
一、真心幫助家長,實現家園共育
1、新生家訪不可少——使教師掌握每個新生的個性
新生家訪有助於建立家長對教師的信任,瞭解孩子的個性,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教師在家訪時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習慣和特點,認真傾聽家長的反映,作好家訪記錄。同時請家長填寫幼兒情況調查表。以便在幼兒入園後區別幼兒的不同個性,及時讀懂每個幼兒發出的信息。
2、家長會議必須早——幫家長建立對幼兒園的信任
在幼兒入園前,幼兒園要向家長全面介紹幼兒園的情況,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學習、生活規則,瞭解幼兒園的各個環節,還可請一些已對幼兒園......
如何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五種能力
1.培養選擇能力--人生三大選擇(1)
學會獨立思考。盲目比淘氣可怕得多。
前些年,在大學生中流行一種“心理測驗”的遊戲。把被測對象的注意力及思緒帶到漫無人跡的沙漠、神祕幽僻的森林和碧草茵茵的草原,通過各種預想好的情境向被測者提問,讓其做出選擇,最後,再通過對被測者的選擇答案一一地進行分析,便可以總結出被測者的人生態度及志趣。這雖然是一種遊戲,但至少說明,人的一生需要面臨很多次的選擇。
過去,我們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聽話,聽爸爸、媽媽、阿姨、老師的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當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曲折以後,當社會前進的腳步邁入商品經濟的時代後,我們忽然發現,今天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面對社會紛繁莫測的變化,再強調孩子聽話就遠遠不夠了,而應該意識到要教會他們具備某種能力。我想,這種種能力中,孩子們最急需的一種能力是選擇的能力。
有人說,今天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小皇帝”。而我卻認為,他們,是思想、活動嚴格地受到父母禁錮的“小奴隸”!
曾經有一個孩子氣鼓鼓地對我說:“人們都說我們是‘小皇帝’,我可不這麼想。皇帝什麼都說了算,我在家裡卻說了不算。雖然平時吃什麼穿什麼,他們都依我,可是到了攢錢買大件時,我也出力了,討論買什麼時,我說應該買一個錄音機,爸爸、媽媽、姐姐三個人六隻眼盯著我,說:‘這是大人的事,哪有你說話的份兒呀?’這也太不公平了,我大小也算個人,憑什麼沒有我說話的份兒呀?”可以看出,孩子們缺少選擇的機會,大人們根本不給他們這種權利。
在孩子的生活道路上,會面臨許許多多的選擇,我認為,最重要的選擇在三個方面,即:朋友的選擇、對象的選擇和工作的選擇。這些選擇是否得當,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朋友的選擇
沒有快樂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沒有朋友的童年則更為不幸。
作為《中國少年報》的“知心姐姐”,我們經常有機會到全國各地去主持接聽“知心電話”。從青少年打來的電話中,我們深切地感到,他們有一種渴求,那就是渴求朋友,渴求友誼。
孩子們經常問道:“怎麼樣才能找到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才算得上是好朋友?”
在求友的問題上,我認為有這樣一個原則:求異。
很多人樂意尋找與自己的性情、志趣等方面有相同之處的人做朋友,實際上,這樣去交朋友很有侷限性。雨後的彩虹會顯露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絢麗的色彩,更何況多姿多彩的人生、各種各樣的人呢!如果總是跟與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相處,今後面對紛繁的社會,你會無法很好地去適應。你會遇到很多與你的性情、志趣大不相同的人,與他們相處,你會感到彆扭,甚至還會發生磨擦和衝突。
所以,在選擇朋友的時候,應該選擇一些跟自己有所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不同之處,就意味著有互補的可能,你的長處會被對方吸取,你的不足也可被對方的長處所補充。兩個彼此相異的人相處久了,互相影響對方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完美。
說到求異,異性的同學能不能在一起相處,成為朋友呢?
有一次,一個男孩說:“我在班裡跟一個女生說了句話,他們就亂說我們在搞對象。”於是,我在這個班裡開了一個討論會,讓孩子們分別說說男孩和女孩各有什麼優點。男孩們說:“女孩子細心,守紀律,學習好,會做家務活。”女孩子說:“男孩子力量大,膽子大,說話聲音大,好打抱不平。”我跟他們說:“男孩子有男孩子的優點,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優點,在一起玩,才會取長補短。”
一個女孩子還告訴過我這樣一個小祕密:“我們跳皮筋時,只要有男生在旁邊看,我們就跳得特別來勁兒。”一個男孩說:“每次我們打架的時候,只要有女生圍觀,我們就越打越來勁兒。”
在......
是否要讓新生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這背後有什麼深層意義
跳出傳統思維的幼兒教師實用手冊——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掌握幼兒心理,運用科學方法,孩子就會聽從老師的教育,開心快樂地學習。
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是老師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因為喜歡上幼兒園的孩子才容易發展正常的常規,才能好好學習,可以說這是讓後期工作相對輕鬆的第一步。要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不但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還要根據我國幼兒園的特點制定家訪策略,佈置班級環境等。
一、為什麼有些新生不喜歡上幼兒園
孩子從家裡到幼兒園,是首次從一個自小就熟悉、有安全感的環境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一般而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裡都會有不適應的感覺,也就是“分離焦慮”。因為這種心理不適應,所以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
孩子與父母分開,來到陌生人身邊,會以為父母不要他了,所以情緒不安穩是很正常的。就跟我們成年人要去一個陌生的環境,跟完全不熟悉的外國人一起生活,剛開始時肯定會不適應一樣。而且孩子有天生的動物保護本能,到陌生環境情緒不安穩,有危機感和自我保護意識也才是正常的,如果沒有就不正常了。所以,老師應該理解孩子這種反應,有針對性地給予支持、關注和安慰。
二、是否要讓新生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這背後有什麼深層的意義
我們希望新生適應幼兒園環境,因為只有情緒安穩的孩子才能夠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同時利於老師管理,只有遁應幼兒園的環境,孩子才能安心接受教育。除了這個基本原因外,我們還希望通過這個過程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心理素質。因為這是孩子第一次踏出家庭到陌生環境生活,而第一次經歷的影響是深遠的。假如這是一次不愉快的經歷,以後孩子可能會對新環境產生恐懼。而假如孩子是在受支配的環境中,例如媽媽吩咐“不用怕,去和其他孩子玩”,孩子沒有思考判斷的過程,只是按照成人的安排“適應”環境,雖然表面上是適應了,但可能喪失對陌生環境的自我保護能力。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利於孩子發展的。
讓新生適應幼兒園的另一層意義是鍛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孩子必須遵守新的規則,和不同的孩子交往,在這些過程中,孩子要模仿別人、調整自己,嘗試各種方法以得到最佳的效果,這些就是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就算是成人,適應新環境也就是這些能力。只有實際運用的經歷才能鍛鍊能力,而孩子到幼兒園只有這樣一次適應的過程,因此我們不要急於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環境,應該好好利用這個過程鍛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三、老師是否要像媽媽一樣愛孩子,班裡這麼多孩子,如何能夠一一建立感情
只有喜歡老師的孩子才會喜歡上幼兒園,才會好好聽老師的話,所以和孩子建立感情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對新生來說,老師就是“媽媽的好朋友”的角色,這是感情上的遷移,即讓孩子在情感上儘快建立對老師的熟悉感覺,是把媽媽的熟悉感情遷移過來,而不是讓老師取代媽媽。我不喜歡“園長媽媽”、“老師媽媽”的稱呼,因為媽媽和老師是兩個角色,媽媽是媽媽,老師是老師。兩者在孩子心裡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媽媽對孩子是感性的愛,老師應該是理性的愛。感性的愛有時可以不講道理,但理性的愛是一定要講道理的。這兩種不同的愛對孩子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老師對孩子的愛應該和媽媽不同。
班裡這麼多孩子,如何能夠一一建立感情呢?我設計的方法叫“嚴父慈母”,首先是分工,每個老師負責一部分孩子。因為不能讓所有孩子的感情都依附在一個老師身上,那樣的話,這個老師就會忙得不可開交。一般的分工方法是班裡三個老師每人負責和三分之一的孩子建立親密感情,使每個孩子在最短時間內與一個老師建立密切的關係。孩子覺得老師親切、可靠,他的行為就會在正常的狀態下發展,以後就......
如何幫助新入園幼兒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幼兒接受教育的基礎就是幼兒園教育,是幼兒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轉折點,對幼兒的未來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幼兒在新入園的時候,剛開始從家庭生活邁入集體生活,對新的環境比較陌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需要家長和教師針對這些問題,採取有效的方法,及時進行處理,幫助新入園的幼兒儘快的適應新的環境,才能保證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實現教育的目的,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一.初入園幼兒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孩子從家裡來到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員,面對新的生活作息時間,難免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據觀察,影響孩子入園適應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環境因素
與家庭環境相比,幼兒園寬敞的活動空間、豐富的玩具材料都會使幼兒感到新奇和興奮,即使適應十分困難的幼兒最初也會被這種新奇感所吸引,但這種新奇感消失得非常快。一旦消失,他們馬上會對幼兒園產生抵觸情緒。幼兒園的空間、環境佈置、物品擺放、使用方法等都是新入園幼兒所陌生的,而且幼兒不能隨心所欲的使用,不能獨佔,只能與同伴分享,這在客觀上對新入園幼兒的社會適應性提出了挑戰。
(二)人際因素
孩子在家裡以“自我”為中心,交往的對象都是自己最親密的人。進入幼兒園後,無論是交往對象還是交往方式都發生了變化。由於孩子較多,保教人員可能無法及時瞭解和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在與同伴交往方面,幼兒對遊戲規則不甚瞭解,也不會恰當的表達自己的主張,因而同伴之間發生衝突在所難免。這些情況必然導致新入園幼兒情緒對抗和心理不適應。
(三)活動方式因素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活動範圍擴大了,活動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活動方式從隨意、自由轉為需遵循一定的規則要求。例如,很多事情需要獨立完成;作息時間與家裡不同;各類有規律的活動交替進行,等等。這些對於社會化進程處於起步階段,自控能力尚未發展的幼兒來說是很難的。
二.幫助幼兒穩定情緒的方法。
引導幼兒克服入園後的種種心理障礙,是幫助他們面對社會,順利適應集體生活,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環節。具體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入園前幫助幼兒及家長做好入園準備。
入園前,重在讓孩子熟悉老師,熟悉幼兒園,產生對幼兒園和老師的喜愛之情,以便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
1.身臨其境:入園前,老師組織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進入已在園小班的班級,和他們一起做遊戲。為了不影響原班級的正常教學工作,我們每天只安排3-5名新生跟班。小班老師也要跟班進入,與每位新入園的孩子交流,並給與相應的幫助和指導。如讓孩子帶上小水杯,和哥哥姐姐一起喝水;坐在哥哥姐姐身邊一起聽故事;和哥哥姐姐一起玩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認識了自己的老師;老師通過觀察孩子、和孩子交流,初步瞭解了孩子的性格特點及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家長通過觀摩,初步瞭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2.親密接觸:跟班親子活動後,孩子們對幼兒園產生了一定的感情,對自己班的老師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此時,孩子們需要體驗幼兒園生活的快樂,於是,我們組織了分組親子活動,為孩子、教師、家長提供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我們把班裡的孩子分為兩組,每隔一天來園一次,總次數不少於五次。每次都提供不同的玩具。比如,桌面玩具:木珠、雪花片、插塑積木、塑料餐具等。戶外玩具:滑梯、小搖車、大沙包、皮球、玩水玩沙的工具等。在活動中,孩子們與老師、同伴的接觸更為密切、頻繁,老師對孩子的觀察也更仔細,與家長的溝通也更順利。老師還可以把孩子的活動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這種活動可以豐富幼兒關於幼兒園和老師的感性經驗,從心理上做好入園準備,從而減少哭鬧,縮短適應週期。還可以使孩子轉移依戀對象,儘快適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