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日的來歷和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一年中的紀念日日期和意義

日期 名稱 由來 節日性質

1月1日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元旦) 紀念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於南京宣佈建國 紀念日,放假,部份勞工放假至1/2

2月4日或2月5日 農民節 不放假

2月28日 和平紀念日 紀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全國各機關並降半旗,以示哀悼 紀念日,放假

3月8日 婦女節 國際節日,紀念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的貢獻 節日,不放假

3月12日 國父逝世紀念日 紀念孫中山逝世,併為植樹節 紀念日,不放假

3月14日 反侵略日 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的《反分裂國家法》,警惕其對中華民國的威脅 紀念日,不放假

3月29日 革命先烈紀念日 紀念黃花崗起義,併為青年節 紀念日,節日,不放假

4月4日 兒童節 1931年中華慈幼協濟會呈請政府響應1925年國際兒童宣言,以重視兒童權利、反對虐殺兒童 節日,不放假

清明節前一日 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 適用雙週84工時的勞工放假 部分勞工放假

4月4日或4月5日

與清明同一日 民族掃墓節 民俗節日 民俗節日,放假

5月1日 勞動節 國際節日,紀念勞工對社會和經濟的所作的貢獻 節日,部份勞工放假

5月4日 文藝節 紀念五四運動 不放假

5月第二個星期日 母親節 國際節日 不放假

6月3日 禁菸節 紀念清朝道光年間林則徐在廣東虎門海灘當眾銷燬鴉片 不放假

6月9日 鐵路節 紀念中國自辦最早的鐵路唐胥鐵路建成 不放假

7月15日 解嚴紀念日 紀念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 紀念日,不放假

8月8日 父親節 不放假

9月1日 記者節 不放假

9月3日 軍人節 紀念對對日抗戰勝利,中樞秋祭 節日,軍人依國防部規定放假

9月28日 孔子誕辰紀念日 紀念孔子誕辰,併為教師節 紀念日,不放假,部份勞工放假

10月10日 國慶日 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 紀念日,放假

10月21日 華僑節 不放假

10月24日 臺灣聯合國日 紀念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實施 紀念日,不放假

10月25日 臺灣光復節 紀念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臺灣光復 節日,不放假,部份勞工放假

11月12日 國父誕辰紀念日 紀念孫中山誕辰,併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紀念日,不放假,部份勞工放假

12月25日 行憲紀念日 紀念1947年中華民國正式行憲 紀念日,不放假,部份勞工放假

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 農曆新年,亦為道教節 節日,民俗節日,放假三天

(初一至初三)

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併為觀光節 不放假

農曆三月初三 上巳節 不放假

農曆四月初八 佛陀誕辰紀念日 紀念釋迦牟尼誕辰,也稱浴佛節,2000年後與母親節同一天合併紀念 紀念日,不放假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逝世 民俗節日,放假

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 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在天河相會的日子 不放假

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 又稱盂蘭盆節 不放假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民俗節日,放假

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 不放假

農曆十二月最後一日 農曆除夕 農曆新年前一日 民俗節日,放假...

馬克思誕生紀念日的來歷、意義和紀念方式!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一大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黨的綱領是"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傢俬有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鬥爭結束"。1922年7月,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黨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表明中國從此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無產階級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祕密召開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八七會議後,黨在各地組織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並於9月9日發動和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在起義部隊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後,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機立斷,毅然決定改變原定部署,決定到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地。在隨後的進軍途中,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黨的支部建在連隊。10月上旬,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從此開闢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征。在此前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後改編為紅二方面軍)也先後撤出根據地,進行了長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行程二萬五千裡、縱橫11個省的長征,終於實現了戰略大轉移。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甘肅會寧等地,結束了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會議尖銳地批評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單純防禦、在戰略轉移中實行退卻逃跑的錯誤,通過了《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後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併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開始確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

紀念日的來歷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蔔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擡頭。男子多於此日理髮。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彩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採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孃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曆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曆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曆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範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種多樣。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打量她,則是對這些美麗傳說和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褻瀆。 這些神話了的傳說,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是他們對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種希冀,一種期盼。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面對無所改觀的現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趨吉時來運轉,多收他三五斗;還有一種節日是人們對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紀念,使前人栽樹之德代代相傳;另外一些節日也不乏一些對愛情美滿天倫永樂的憧憬。 就過年來說,她更屬於孩子們,過年是孩子們的童話,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壓歲錢的紅包,是炸丸子鍋裡飄出的一縷油香,是一段沒有父母呵斥的無拘無束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

我國的紀念日有哪些來歷是什麼'

樓主你好

理論上來說所有的農曆節日都可以算是紀念日吧。來歷大多數都是民間傳說。

另外還有一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日,比如五四,七七,,十月一日,一二九等等

馬克思誕生紀念日的來歷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一大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黨的綱領是"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傢俬有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鬥爭結束"。1922年7月,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黨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表明中國從此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無產階級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祕密召開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八七會議後,黨在各地組織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並於9月9日發動和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在起義部隊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後,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機立斷,毅然決定改變原定部署,決定到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地。在隨後的進軍途中,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黨的支部建在連隊。10月上旬,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從此開闢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征。在此前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後改編為紅二方面軍)也先後撤出根據地,進行了長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行程二萬五千裡、縱橫11個省的長征,終於實現了戰略大轉移。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甘肅會寧等地,結束了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會議尖銳地批評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單純防禦、在戰略轉移中實行退卻逃跑的錯誤,通過了《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後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併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開始確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

關於有意義的歷史紀念日。

選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有重要貢獻、影響的已故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300餘人,按其誕辰或去世日,以日、月為序,編纂而成。該書在編纂體例、內容取捨和表達上,注意了知識性、資料性、指導性、實用性

和可讀性的有機統一。同時,每個人物獨立成篇,設生平、貢獻、評語、紀念、名言等欄目逐一簡介。各篇體例統一,資料裁剪適當,敘述精煉流暢,評價客觀準確。讀後對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優秀華夏兒女的成就可有較全面的認知,其愛國愛民、救國救民、富國富民的奮鬥、犧牲精神,使後來者高山仰止,充滿敬意。

國慶的來歷和意義簡短

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週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聖人節。

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於複雜的政/治關係,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夠稱為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同。

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如今,中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10月1日。

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國慶節是聖馬力諾的國慶節,遠在公元301年,聖馬力諾就把9月3日定為自己的國慶節。

8月1曰的來歷和紀念意義

8月1日是陽曆年的第213天(閏年是214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52天。8月1日是建軍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領導北伐軍在江西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起義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 )紀念日的來歷資料 20分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

紀念日的來歷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蔔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擡頭。男子多於此日理髮。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彩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採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孃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曆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曆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曆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範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種多樣。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打量她,則是對這些美麗傳說和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褻瀆。 這些神話了的傳說,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是他們對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種希冀,一種期盼。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面對無所改觀的現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趨吉時來運轉,多收他三五斗;還有一種節日是人們對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紀念,使前人栽樹之德代代相傳;另外一些節日也不乏一些對愛情美滿天倫永樂的憧憬。 就過年來說,她更屬於孩子們,過年是孩子們的童話,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壓歲錢的紅包,是炸丸子鍋裡飄出的一縷油香,是一段沒有父母呵斥的無拘無束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

相關問題答案
紀念日的來歷和意義?
勞動節的來歷和意義?
國徽的來歷和含義?
婦女節的來歷及意義?
設立紀念日的意義?
傳統節日的來歷有哪些?
維新變法的性質和意義?
焉的用法和意義?
憑證記賬的內容和意義?
滅火器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