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是什麼派的詞人?

General 更新 2024-11-25

蘇軾和蘇轍有什麼區別??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處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弟弟 蘇轍(1039年—1112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簡言之 都很有才 但蘇軾比蘇轍更有本事,有名氣

蘇軾 蘇轍分別被稱為什麼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激,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蘇轍(1039年-1112年)

漢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縣)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蘇轍是散文家,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除了婉約派和豪放派還有什麼派

文學史上,一般將宋詞分為三大流派:以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為代表的婉約派;以蘇軾、辛棄疾、張孝祥,張元乾等人為代表的豪放派;以姜夔、吳文英、張炎等人為代表的醇雅派.

不過一般都是分婉約派和豪放派zhidao.baidu.com/question/17879520.html

宋詞的流派

1. a.婉約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詞風影響,以婉約為主。這類詞作以小令為主,辭句婉麗,內容偏重男女之情,遊子思鄉之嘆,遠人別離之恨。格調含蓄婉約,後世推為詞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詞是北宋詞壇之大突破。這類作品,氣勢豪邁,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隨意抒寫。題材廣泛,內容或抒發感情,或議論說理,境界較婉約派擴大,感情亦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詞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創新詞調,作品格律嚴謹,音調諧美,辭句工巧典麗,內容以抒情和詠物為主。

hi.baidu.com/...c.html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7879520.html

蘇試是什麼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豪放派

豪放派,形成於中國宋代的漢族詞學流派之一。北宋詩文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

辛棄疾是什麼派的代表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所開創的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實踐中把宋詞的思想藝術水平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是自蘇軾後,宋代豪放派詞人的傑出代表。他是宋代寫詞最多,也是最有成就的詞人。在詞壇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現存詞600餘首,彙集於《稼軒長短句》。他的詞善於把記事、狀物、抒情和議論融會貫通,集豪放、激勵、沉鬱、明快和嫵媚一體,形成了辛詞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為後世所推崇。”

有關蘇軾與蘇轍

1、古來兄弟相親相愛相知之樂,未見有過二蘇者~

2、蘇軾曠達,蘇轍內斂,蘇軾不拘小節,蘇轍沉靜嚴謹(一對互補的兄弟)

3、例子一:蘇軾把自己科舉考試時候寫的文章收入文集,有一處引用的典籍記錯了一個地方,蘇軾也不改,直接就收入,說明蘇軾不拘小節,而且率直,錯了就錯了,不願意掩飾。蘇轍在將自己小時候寫的一篇文章收入文集的時候,對不合適的地方做了改動,說明蘇轍嚴謹,要求比較完美。具體是那篇文章我記不清了,好像是《缸硯賦》。

例子二:在晚年兩兄弟被貶蠻荒之地,分手時蘇轍要哥哥答應他一不再寫詩,二不再喝酒(因為蘇軾經常以詩獲罪,不讓他喝酒是因為蘇軾當時身體不好),蘇軾為了不讓弟弟擔心,就答應了,結果在一次打盹的時候在夢中做了首詩,蘇軾醒來心癢難耐,就把這首詩記錄下來了,又一想,反正答應弟弟不寫詩也沒做到,乾脆再喝杯酒吧。說明蘇轍從實際出發,而蘇軾則大而化之,不甚在意現實的譭譽。

例子三:……

寫累了,= =,他們兩個的例子太 多~說不過來,我最喜歡這對兄弟了,蘇轍對他哥哥實在很好,蘇軾也實在喜歡這個弟弟~~而且兩人又都這麼有才華~比如寫詩寫文,兄弟倆經常唱和~

看看以下一段:

“黃州為全鄂勝境,子由《快哉亭記》謂其南合湖、沅、北合漢、沔,其勢奔流肆放,益張於赤壁之下。餘嘗三至其地,憑蘇子弔古之墟,瞰長江之清流,慨然想見其為人。夫以天地之大,白露清風,長江皓月,何在非供騷人筆墨資者?然非所性不失,有以勝造化鼓鑄之情,鮮不動於物而生其羨矣。坡仙以象外之神,寫個中之境,物皆自得,興與人同,故能使一時望君籲古之懷,遂成為千百世憑弔興亡之所。而其窮耳目之勝,又適如子由之記《快哉》,令人讀之,真有難為兄難為弟者。此所由壯色江山,而江山皆弧為之助也歟!”

蘇轍太好了,好的做他哥哥難,蘇軾太好了,好的做他弟弟難~~蘇軾曾把自己和弟弟比作二陸,初來俱少年~

儘量多的列舉我國古代著名詞人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陳琳、劉楨、徐幹、阮禹、應瑒

郊寒島瘦:蘇軾所言,是對中唐詩人孟郊、賈島詩風的形象概括。

元白:指中唐詩人元稹和白居易 ( 《琵琶行》《長恨歌》 中國詞典歷史絕對跨不過的經典)

南唐二主:指五代時南唐的兩個皇帝,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 (李煜將婉約派做到了極致)

三蘇:是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標準的豪放派)

唐宋八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

屬於豪放派的有:蘇軾、辛棄疾

屬於婉約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李清照:中國歷史上一代奇女子)(柳永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

浙穿詞派:清初詞派,以浙江秀水(今嘉興市)人朱彝尊為代表。

陽羨詞派:清初詞派,以江蘇省宜興人陳維崧為代表。

常州詞派:清中葉詞派,代表人物是張惠言。

還要同屬婉約派的清代詞人納蘭容若,亦名納蘭性德,當時有“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蘇軾父子三人史稱什麼

史稱三蘇,分別是蘇洵和蘇軾、蘇轍。

蘇軾、蘇轍是蘇洵的兒子。宋仁宗嘉□初年,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和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豪放派詞人代表是誰

豪放派,形成於中國宋代的漢族詞學流派之一。北宋詩文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

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這則故事,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以後遂相沿用。

中文名

豪放派

流行時期

宋朝

文學類型

代表人物

蘇軾、辛棄疾

代表作品

《滿江紅》

代表作品

《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

代表作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的水調歌頭被千古傳誦試從思想內容和藝術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鬱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並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擡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痴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裡面。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餘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後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後“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盪的產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於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呵問青天,“似痴非痴,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鬱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於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複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

相關問題答案
蘇轍是什麼派的詞人?
歐陽修是什麼派的詞人?
辛棄疾是什麼派的詩人?
張養浩是什麼派的詩人?
描寫火是什麼樣的詞語?
蘇軾是什麼代的?
王昌齡是什麼代的詩人?
李清照是什麼代的詩人?
杜甫是什麼代的詩人?
孟浩然是什麼代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