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做到心理健康?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怎樣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1、瞭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佔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範允許 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

這樣多看看心理書,性格要開朗,不鑽牛角尖,什麼事都可以看得開,就是沒心沒肺的生活著,

淺談如何使自己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各種環境中都能保持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良好的心態,在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外界環境相協調。保持心理健康應做到幾點:1、多與他人交流,切忌將自己閉鎖起來。2、面對生活,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應抱不切實際的幻想。3、改善同他人的關係,坦蕩地指出他人的缺點,而不把他人的缺點記恨在心,也不要讓相互關係中的不協調因素影響相互間的接觸。4、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要冷靜對待,切忌因區區小事而勃然大怒。非原則問題要忍一步、讓三分。5、開闊你的興趣。當你做某些事失敗時,不妨通過其他興趣來恢復自信心。6、允許他人比你更成功,更有能力。要明白,在各種努力中,你所選擇的不一定是最好的。7、記住:生活的路很長,既要有長期目標,又要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地度過每一天。心理健康還可以從修煉做起,形成隨和樂觀、淡泊名利的心理狀態。從許多老壽星的經歷中總結出的“七心”修煉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可貴經驗:1、熱心。對人對事熱心,樂於助人。2、樂心。要學會控制情緒,善於忘卻煩惱和不快。要保持想開朗、豁達樂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3、寬心。生活中要小利不貪,小事莫計,與人交往要心胸寬廣,不計較個人得失,心寬則體健,體健則神爽。4、忘心。要善於忘掉氣惱憂愁等一切不良情緒,學會自我解脫,找一些開心的事情來寄託。5、童心。有意忘掉自己的年齡。人的生理年齡無法留住,但保持一顆年輕人的心是可以做到的。6、善心。為人處事,寧讓人負我,決不讓自己負人。保持心地坦蕩,不驚、不慮、不憂。無虧於人,無虧於心,自然易於身心健康。7、靜心。要防止浮躁,守住清靜,尋點寂寞,修身養性。經常做到排除雜念,專心入靜。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忙裡偷閒、靜修養心。精神安定、心平氣和,自然健康長壽。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會想、會說和敢於去做的人,具體應具有以下的人格特徵1、有自知之明,自我意識清楚。、2、能控制自己。有意志,有毅力,自律性強。3、隨和。人緣好,好交朋友。4、隨遇而安,凡事知足。5、做事有目標、有動機、有抱負。6、遇事看得開。靈活、變通,適應性強。7、情緒平和、穩定。8、愛說愛笑。心情好,有幽默感。9、能互助合作。能幫助別人,並接受別人的幫助。10、懂得愛和被愛。知道怎樣愛別人,並能接受別人的愛。

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10條標準: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瞭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我們認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智力正常,與同齡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樂和行為表現,言談舉止和思想活動符合社會規範。2.人際關係和諧,尊敬師長,信任同學,能寬容和諒解有缺點和反對過自己的人,喜歡和老師、同學在一起。3.能正視現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根據環境和形勢要求改變自己,也能創造環境。4.有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狀感到滿意,對前景也覺得光明美好。5.能冷靜、理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擊。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度去對待錯誤,對強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患得患失。能揚長避短,有切合實際的志向水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把獲得的成績看作高於一切或毫無意義,不自卑,不過分自責,有安全感。7.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8.在有利於社會或集體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協調和統一。能獨立地作出決定,並對決定負責任,而不受別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二、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目前,我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認為我們學校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適應問題。適應的本意是指人們對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刺激在持續不斷的影響個體時,所產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適應不良,它將會降低人們對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與周圍環境不能相對平衡。適應不良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初一年級。因為,進入中學後,他們會發現中學的學習生活與小學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個新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其二,中學的學習內容明顯大增,課業負擔重,難度也加大了,而且學習方式肯定與前一階段的不同,所以,剛上初中的學生在這方面也可能不適應。其三,人際關係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對於不善交際的人來說,又會感到困難。因此,適應不僅是指要適應新學校的新環境,它還包括適應完全不同於小學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更包括人際關係的適應。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而感到煩惱,要麼是學習跟不上,要麼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但是,這樣的問題大多在第一學期後會得以解決。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重則會誘發為心理疾病。(二)情感問題。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繫的一種較高級而穩定的體驗。對於中學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親子溝通和異性交往。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這個年齡段正是主觀需求慾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慾望和要求,於是必然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鬱、暴躁等。他們的這種不滿往往直接指向父母。進入中學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發展,自認為自己已長大****了,不想讓父母過多地管教,最易產生逆反心理,往往採取與積極向上相對立的行為方式,帶著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極端方式發洩。久而久之與父母在感情上出現裂痕,不願與父母溝通等,這必然會給他們帶來苦惱,帶來......

如何讓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

因此,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1.開朗樂觀,豁達淡定做到“六少一多”,即少怒、少鬱、少憂、少悲、少恐、少驚,多樂,但不急樂、大樂。所謂豁達淡定,並不意味著“清心寡慾、無慾無求、無所作為”,而是保持樂觀情緒,不為個人名利患得患失,並正確看待生老病死。學會用微笑面對現實中的不如意,坦誠待人,相信一切會重新好起來。在教學中,對待學生的不應急躁,對於調皮的學生要加以勸導,戒躁 忌怒。 2.積極主動,適應環境主動適應強調面對生活中不情境積極主動尋求適應,包括另擇目標或重選方法等,是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過程。主動適應往往伴有因為積極向上、最終獲得成功而產生的喜悅和興奮的心理體驗。主動適應有利於人的才能和潛能的充分發揮,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善於發揮主動性去適應不利環境,以維護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樂於合群,廣交朋友人際和諧,悅納他人是一個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與人交往可以得到幫助和獲得信息,樂於合群,善於交往可以促進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當我們表現了對別人的關注、愛護、安慰、信任、鼓勵和讚賞時,也會得到別人同樣的關注、愛護和安慰。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等,這都是寬廣的胸懷,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4.學會調適,放鬆心情通過正確處理身心關係、合理休息來避免過度疲勞。同時要合理安排休閒時間,使休閒日更為豐富多彩,真正成為恢復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獲得健康的時機。適當運用心境遷移的辦法來緩解情緒消極狀態,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平時卻很少做的事,比如聽音樂、健身、自駕遊等,使注意力轉移。5.磨鍊意志,堅強果敢根據自身特點,可以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比如樹立遠大的理想、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堅定人生的目標等。為達到鍛鍊意志、培養良好意志品質的目的,還要確立適當的行為目標,正確理解行為結果,應該做到:樹立榜樣,嚴格自律,自省自悟等。6.完善自己,不斷追求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性格。其次,要注意發揮我們氣質中積極的一面,克服消極的一面。因為氣質是一種與先天遺傳有關的、高度穩定的人格特徵,每一種氣質類型都具有自身的優缺點,並無優劣之分。此外,通過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使自己不斷適應當前的生活並勇敢追求未來。7.正視自身,善待自我要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既要客觀評價,又要採取悅納的態度,對於生活中的不順心和不如意,要能坦然接受。不應欺騙自己,更不應鄙視自己。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逆境。堅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沒有做好可以重新開始,失敗了也可以重新再來。一個人對自己應有客觀分析,不要讓缺點和弱點掩蓋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如果抹殺了自己的優勢,那聰明才智和潛在能力便無從發揮了。8.適當迴避,量力而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環境令人難以適應,同時又具備迴避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可以採取適當迴避的態度來減弱或消除環境的不良影響。比如,對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來說,炒股、做期貨生意等就不適合。迴避法雖然在某種意義上缺乏積極的態度,但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適度減輕或避免心理困擾。9.尋求古持,衝不言棄當你遇到挫折或舉步維艱時,不要回避或拒絕外界的幫助,而應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他人為遭受挫折的個體提供的關心和幫助。社會支持可以降低挫折事件造成的緊張感,促進個體適應社會環境。社會支持不僅指物質上、經濟上的有形支持,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無形支持。社會的心理支持有助於個體樹立自強不息的精神,消除自卑感,從......

大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人之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持徵。如果一個大學生無端懷疑別的同學在譏笑他,不管別人怎樣的解釋,他總是固執己見,就是人格上的一種偏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另外,人格是否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另一個表現形式!

健康人格是個人在其生活經歷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風格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人的世界觀、心理素質、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和重要標誌,也是人能夠準確把握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社會位置以及獲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礎。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內容應包括:

一: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對自己應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充滿自信,揚長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與環境保持和諧、平衡。

二: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人格健康的大學生應具有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經常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並且具有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合情合理地渲洩、排解、轉移、昇華。

三: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格健康的大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主動關心社會、瞭解社會,觀察所接觸到的各種事物現象,能看到社會發展的積極面和主流並具有社會責任感。在認識社會的同時,能與時俱進,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表現出能適應新的環境。

四:有和諧的人際關係。人格健康的大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與人相處時,尊敬、信任等正面態度多於妒忌、懷疑等消極態度;健康的大學生常常以誠實、公平、信任、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喜愛和接納。

五:有樂觀的生活態度。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並在工作和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獲得成功。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勇於面對,不畏艱險,勇於拼搏。

六: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情趣對於大學生樹立審美觀、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塑造健康的人格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能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的侵蝕,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實現人的自我完善。

然而,在以上這六點內容中,自我意識又是大學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關鍵核心。

每個人的自我意識既是每個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識把人的願望、愛好、慾念、習慣、利益結合成統一的體系,在日常生活中構成個人的內心世界,對人格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識的發展程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

自我意識又稱自我觀念或自我觀,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情緒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可以從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態度、自己對自己的控制這三個方面來加以衡量。這就構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標準。

一:正確地認識自己

古希臘人把“能認識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羅神殿的大門上寫著一句箴言:“要認識你自己”。我們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些話都是很符合心理衛生原則的。

人不僅能認識客觀世界,對周圍的環境有所反應,而且也能反觀自照,把自己作為被認識的客體,對自己的身體、欲......

怎樣維護自身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識

為了保持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愛,要正確認識和評論自我價值,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進取,不卑不亢,充滿信心的良好狀態,去面對現實。

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要順應社會和環境的變化,提高自己的生活適應能力,做到對社會適應自如,能改造環境以適應個體需要,同時也能改造自身以適應環境的要求。

做情緒的主人

遇事不急不怒,善於擺脫消極情緒的糾纏,保持積極樂觀、愉快和悅的心境,能自我控制情緒,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增強人際交往,多與社會接觸,在與人交往中,消除孤獨感和封閉心理,從中獲得安全感和友誼感,並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

積極參加勞動實踐

要保持與現實的聯繫,爭取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充分顯示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幾條,就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 。

怎樣才能讓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一、具有十足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二、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超負荷的工作,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三、生活理想和目標切合實際。社會生活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總是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標定得太高,必須會導致心理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四、與外界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因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環境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更好地適應環境。

五、保持個性的健全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充分發揮個性能量。

六、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

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八、適度的情緒發展和控制。人有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洩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九、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得到發揮和滿足,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更不能損害集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十、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前提下,個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然必須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更無益於心理健康。

中學生怎樣做到心理健康

(一)要注意科學用腦大腦是聰明才智的基地,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科學用腦對中學生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1、不要用腦過度。連續用腦時間不要太長, 一般學習一小時左右就要休息,不要等到“腦袋發木”才停止學習。如果長時間用腦,消耗過程逐漸超過恢復過程,就會產生疲勞。疲勞是大腦皮層的一種保護性抑制,當大腦長時間工作而發生疲勞時,如果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疲勞就會積累,產生保護性抑制,這時大腦中的強迫性的興奮過程與保護的抑制過程就會發生矛盾。這種矛盾如果持久地繼續下去,不僅會使學習能力降低,而且還會引起神經衰弱或神經官能症。研究發現,中學生用腦過度,會導致大腦兩半球非常頑固的慢性充血現象,它不僅使人感覺遲鈍,動作不協調,思維緩慢,理解、記憶力減退;還會造成頭疼、失眠、食慾不振、情感淡漠等,極易引起各種身心疾病。2、有節律用腦。興奮與抑制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兩個基本過程, 人的智力與大腦皮層的神經過程有密切關係,學習活動只有在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有節律地交替進行的情況下才能提高效率。俗話說“動靜相依”就是這個道理。學習、休息要交替進行,使得腦機能得到調節,消除疲勞。3、合理休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 就是在大腦中建立起合理的“動力定型”,使腦 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保持平衡、協調,做到有效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腦細胞的機能。因此中學生應自覺的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每天按時睡覺起床,學習和鍛鍊,養成一套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二)要注意智力活動中的心理衛生在有效的學習和智力發展過程中,心理健康是基本條件之一。首先,智力活動有賴於大腦的機能,大腦的機能水平是智力發展水平高低的保證。如果某個中學生長期過 度緊張、焦慮、煩惱或抑制、憤怒,就會使其大腦神經活動失調,腦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從而影響智力活動的進行,阻礙智力的發展。反之,一個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他的大腦三個系統,即保持清醒狀態的系統,受納和加工活動系統以及額外運動系統的功能就能得到正常的發揮,大腦皮層神經過程的靈活性、強度、平衡性也能得到提高,從而就能加強其人腦皮層的分析、綜合能力,促進其智力的發展。第二,健康的情緒。情感能強化智力活動,促進智力的發展。心理學家澤爾勒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 讓甲乙兩組學習能力相等的學生都學習無意義音節,同時讓他們做排列方塊實驗,然後測驗他們對所排圖形的記憶效果。當測驗甲組時,給予讚美的評語,接著讓他們繼續學習無意義音節;而對乙組學生卻給予非常嚴厲的批評,然後也讓他們再學習無意義音節。結果發現,乙組學生受到批評後心情沮喪緊張,方塊測驗的成績愈來愈差,無意義音節的學習效果也大大降低,而甲組學生卻積極高漲,學習效率明顯優於乙組。第三,堅強的意志和優秀的性格對智力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如果 沒有堅強的意志,就不可能有學習上的進步和智力的發展。愛因斯坦指出:“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力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柯克斯對公元1450年至1850年這四百年間所出現的301位偉人進行研究,發現他們不但智商高,而且青年時代 都具有自信、堅強、樂觀、進取心強、百折不撓等優良性格。另外,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中學生的智力發展也具有很大的影響。許多研究證明,在中學時的相容、接近、 融洽、親切等健康的師生關係能使學生情緒愉快和穩定,並且容易形成高尚的情感(集體感、榮譽感),從而有助於智力發展;相斥、疏遠、摩擦、衝突等不健康的師生關係則往往......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樣做到心理健康?
怎麼樣做到誠實守信?
怎樣才能做到身體健康?
怎麼樣做微商才能賺錢?
怎麼樣做問卷調查報告?
怎麼樣做好小學班主任?
怎麼樣提高管理能力?
怎麼樣做好一個客服?
心理健康的內涵是什麼?
怎麼樣做好老師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