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的意思是什麼?
壯麗的意思
【詞語】壯麗
【註音】zhuàng lì
【英譯】[majestic;glorious;magnificent]
【基本解釋】健壯美麗;宏偉瑰麗;雄壯美麗。
詳細解釋
穿義
1.健壯美麗。
2.宏壯美麗。多指山川﹑建築﹑圖景﹑場面等。
3.宏偉瑰麗。多指文辭。
出處
1. 健壯美麗。
《莊子·列禦寇》:“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成玄英 疏:“壯,多力;麗,妍華。”《漢書·息夫躬傳》:“容貌壯麗,為眾所異。”《北史·魏章武王太洛傳》:“子: 融,字: 永興,儀貌壯麗,性通率有豪氣。”《西遊記》第五一回:“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
2. 宏壯美麗。多指山川、建築、圖景、場面等。
《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宋 秦觀《西城宴集元祐七年三月》詩之二:“金爵日邊棲壯麗,彩虹天際臥清深。”
明 張居正 《紫宸宮賀表》:“恆念綢繆於牖戶,控八荒而在闥,益堅壯麗之山河。”《東周列國志》第四回:“話說平王東遷,車駕至於洛陽,見市井稠密,宮闕壯麗,與鎬京無異,心中大喜。” 郁達夫《孤獨》:“快看那燦爛的晚霞呀!多麼壯麗,卻又多麼優美。” 楊沫《春城無處不飛花》:“這是戰士奔向戰鬥崗位的壯麗圖畫。”
3. 宏偉瑰麗。多指文辭。
南朝 樑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 唐 李白《大獵賦》序:“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遠。” 宋 司馬光《答齊州司法張祕校正彥書》:“況近世之詩,大抵華而不實,雖壯麗如曹、劉、鮑、謝,亦無益於用。” 章炳麟《辨詩》:“韓愈稍欲理其廢絕,辭已壯麗,博而不約,鮮溫潤之音。”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其年能作壯語,然悲者多而麗者少,惟《送三韓李若士省親之楚·金縷曲》一闋……最為壯麗。”
【示例】壯麗的歷史畫卷。
壯麗的意思是什麼
壯觀
zhuàng guān
詞解:極其壯觀宏偉的事物或風景;景象雄偉 雄偉壯觀
壯觀的近義詞: 壯麗 偉大 宏偉 雄偉
來源
(1).雄偉的景象。 漢 司馬相如 《封禪文》:“故聖王不替,而修禮地只,謁款天神,勒功 中嶽 ,以章至尊,舒盛德,發號榮,受厚福,以浸黎元,皇皇哉,此天下之壯觀,王者之卒業,不可貶也。”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採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 唐 李白 《大獵賦》:“赫壯觀於今古,嶪搖盪於乾坤。” (2).景象雄偉。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濟水》:“蔑丘陵之邐迤,亞五嶽之嵯峨,言壯觀也。”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上元五夜,馬行南北幾十裡,夾道藥肆,蓋多國醫,鹹鉅富,聲伎非常,燒燈尤壯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逸群奔踶,馭之者愈眾,剽悍神勇,頗為壯觀。” 劉白羽 《日出》:“從黎明前的沉沉的暗夜裡,升起第一線曙光,燒起第一支火炬,這該是何等壯觀!” (3).增添雄偉宏壯的氣象;使景象宏偉可觀。《水滸傳》第五八回:“ 楊志 起身再拜道:‘今日幸得義士壯觀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八:“更欲集《全宋詞》,則亦不過壯觀 鄴 架,於本原無涉,亦可不必。”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嘗徵 土爾扈特 攻 西雅斯科 ,謂 土爾扈特 無用,用以壯觀而已。”
請問山河壯美是什麼意思謝了
形容山山水水十分壯觀。
有人以追求的壯美為美是什麼意思
要有追求有理想,不漫無目標的人。心有多大未來就有多遠。做人得有所追求有所目標才有意義。
不管工作生活如何平淡,都不能平淡了理想,正所謂腳踏實地,壯志凌雲!每一天,由理想充當嚮導,該怎麼做我們會知道!每一天讓我們迎著紅日,向著美好的生活共同舞蹈!
山河壯美是什麼意思啊
形容山山水水十分壯觀。
請問王國維說的壯美是什麼意思啊?
首先我們認為,王國維的“優美”、“壯美”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變化。最初他是在叔本華的優美與崇高理論的影響下闡發“優美”、“壯美”說的。在這一階段,他把悲劇納入崇高範疇來探討,用崇高感來解釋悲劇效果,有其合理之處。他還把悲劇的崇高感與倫理道德聯繫起來,也有一定道理。後來,王國維又把康德和叔本華關於美與崇高的理論加以綜合,根據他自已的理解和需要,作了新的闡述。從審美客體看,他用康德的“形式”代替了叔本華的“理念”,看到了優美和崇高在形式上有量的差異,較之“理念”有了一些實際的內容。但從審美主體看,他在解釋“優美之情”時,仍以叔本華唯意志論的審美靜觀理論為基礎。最後,他已不單是介紹、發揮西方近代美學的優美、崇高理論,而是把它們同中國古代文論糅合起來,用優美、壯美概念來詮釋界定“境界”說,並進一步把優美、壯美理論應用到具體的藝術批評實踐中。前兩個階段,王國維多從審美鑑賞的角度談優美、壯美的本質及其美感特徵,而到第三個階段,王氏則深入到藝術創作的基礎理論中,去探討詩人取境、造境的審美創作過程及規律。這樣,王國維就把西方近代的優美、崇高理論引入中國傳統的意境理論並使二者得以結合,從而在外層空間發展了西方的美學範疇論,使玄奧模糊的概念得到具體內容上的充實和豐富;又在內層空間拓寬了中國文論,使“意境”、“境界”這些傳統詩學概念上升到近似西方美學邏輯範疇的新高度,並使之具有近代美學的現實理論價值。 其次,王國維又用優美和壯美來闡釋界定“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他說: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 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 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 之。有我之境,於由靜之動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在這裡,王國維仍是依據叔本華的優美與崇高理論,從擺脫意志的頓漸之差上來區別“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的。“無我之境”是(詩人)在創作、欣賞過程中絲毫不受意志的干擾,處於一種寧靜超然心志下所獲致的境界;而“有我之境”則是開始感到意志和慾望的壓迫,心情動盪不安,繼而不得不強制地掙脫意志,以至在進入“和平的靜觀”之後獲得的境界。在這一論述中.王國維看到了優美和崇高的,“靜”與“動”的不同特徵,又見出二者在審美感受上的激別以及詩人(詞人)取境、造境時不同的心理狀態。但他還是從個人主觀意志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特徵的,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我們須知,優美的“靜”和崇高的“動”,二者的本質區別並不在於個人意志超脫上的頓漸之差,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美的本質是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主體實踐合目的性與客觀世界合規律性的統一。優美乃是在相對靜止狀態中體現了這種統一,是這種和諧統一的現實存在;而崇高則是在運動過程中趨向這種統一,是在主客體的矛盾衝撞中預示著這種統一的必然實現。在形式上,優美顯現為和諧、寧靜、穩定,是客觀現實與主體實踐、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真與善似乎處在融合無間渾然統一狀態中,給人以和諧靜謐的審美愉悅;而崇高則表現出客觀規律與主體實踐矛盾摩擦、相互抗衡的嚴重痕跡,從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