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9

殿試是什麼意思?

殿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的考試。科舉考試始於隋朝,成形於唐朝。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後,進一步打擊和削弱江南士族,徹底廢除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於開皇七年設志行修謹科和清平幹濟科,以文章選取官吏。至隋煬帝大業三年,又開進士科,創科舉考試的先例。到了唐朝,由於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種種原因,打破士族獨霸官場的局面便成為歷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國舉行了真正歷史意義上的第一場科舉考試,取進士四人,開學子仕進之途。到唐太宗時,科舉作為一種取士的制度固定下來,從此成為定製。到了武氏周朝,由於武則天日夜不忘隴西貴族反對立她為後的舊恨,為進一步削弱貴族勢力而放手招官,並親自殿試貢士,又使科舉制度得到了加強和鞏固。科舉一開,貴族壟斷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因此千百年來,無數莘莘學子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奮志,寒窗苦讀,形成了中國社會文化特有的狀元效應。

一、殿試與狀元稱謂的由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我國科舉時代,中狀元而魁天下,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和最高目標。但狀元的至尊地位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取得第一名的孫伏加不叫狀元,只稱進士第一。狀元一詞,始於武則天天授元年。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女性廢唐而立大周之後,首科取士十六人,並親自在洛成殿策試。在此之前,科考實行糊名制,貢士考卷都糊名,以防考官作弊。武則天說應該信任考官,廢糊名制,實際上是要從寬取士。當時,主考官用奏狀向武則天報其等第名次,位於奏狀第一位的,始稱狀元。但唐代制科百餘種,各科都舉行殿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此進士科狀元還沒有取得獨尊地位。到宋太宗時,皇帝舉行殿試併成為定例的只有進士一科;太平興國八年,把殿試合格者分為五甲,元順帝時改為三甲,狀元專指第一甲第一名,成為定製,狀元至尊至貴的地位開始確立。到明清兩朝,不設其它科目,進士科成為唯一的制科,殿試分三甲發榜,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二、第三甲人數不定,第一甲卻僅取三名,按文章優劣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此又稱“鼎元”,在科舉中的地位變得至高無上。

二、殿試的基本過程

學子成為貢士後,才可以進入殿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考狀元”。唐宋時殿試在省試發榜後十天左右舉行,明清時則在會試發榜後一個月左右舉行。殿試是科考的最後衝刺,特別令士林矚目,考試過程十分莊嚴。試前一天,由鴻臚寺官員負責設置御座、黃案,由光祿寺官員安放試桌,排定考生座位。第二天參加殿試的貢士須於黎明時分到殿後的丹陛下排隊等候,領取宮餅一包;文武百官則分立兩旁。隨後,皇帝在一片管絃絲竹聲中升殿,大學士從殿內黃案上捧出試題,授予禮部官員,再由禮部官員放到殿外的黃案上。文武百官及考生參贊禮拜後,禮部官員才開始散發題紙。題紙用宣紙裱成,極為考究。每頁長四十公分,寬十二公分,有紅線直格,每行規定寫二十四字,要求每個字都要書寫工整。考生逐一跪接題紙後,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答題。按規定凌晨入場,日落交卷。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殿試的文體,開始是駢體文,皇帝殿試時就時事政治或經義史事提幾個問題,應試貢士須按照駢四驪六對偶工整的句式文體作文。唐中葉以後,詩賦之風大盛,殿試也改為詩賦,規定韻腳象省試中的試貼詩一樣,或五言六韻,或七言八韻,對聲韻格律要求很嚴格。

唐代直接由吏部主考的科目為常設制科,主要有進士、明經、秀才、俊士、明法、明書......

殿試是什麼意思?

殿試是什麼意思

鬫畿灬鬭 | 2012-02-24 | 分享

10分鐘內有問必答前往下載

我來解答

推薦回答

殿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的考試。科舉考試始於隋朝,成形於唐朝。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後,進一步打擊和削弱江南士族,徹底廢除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於開皇七年設志行修謹科和清平幹濟科,以文章選取官吏。至隋煬帝大業三年,又開進士科,創科舉考試的先例。到了唐朝,由於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種種原因,打破士族獨霸官場的局面便成為歷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國舉行了真正歷史意義上的第一場科舉考試,取進士四人,開學子仕進之途。到唐太宗時,科舉作為一種取士的制度固定下來,從此成為定製。到了武氏周朝,由於武則天日夜不忘隴西貴族反對立她為後的舊恨,為進一步削弱貴族勢力而放手招官,並親自殿試貢士,又使科舉制度得到了加強和鞏固。科舉一開,貴族壟斷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因此千百年來,無數莘莘學子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奮志,寒窗苦讀,形成了中國社會文化特有的狀元效應。

殿試的意思

由皇上出題在大殿裡考試

鄉試、省試、殿試,各是代表什麼意思?

鄉試相當於現在的中考 省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 而殿試相當於現在考公務員的級別 ^_^

科舉制度中,殿試得中的叫做什麼

稱為狀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什麼是鄉試,會試,殿試

科舉稱謂

中國曆代主要科舉稱謂

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 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徵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稱為舉主,被舉、被闢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後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

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 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貢 生 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肆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科舉考試稱謂

科舉知識簡介 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規定不盡相同。舉明、清兩代為例: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又名“序生”,俗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取中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

狀元的產生 我國的科舉制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躍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

殿試是什麼意思

古時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天授元年(690年)“策貢士於洛成殿”。後於宋開寶六年(973年)成為定例,由皇帝親自在宮殿中主持,有時皇帝會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清乾隆以前,並無舉行殿試的固定宮殿,自乾隆始,將殿試場所定為紫禁城中的保和殿,殿試後,在太和殿舉行揭曉儀式,因殿試發榜用黃紙,故稱金榜,又分大小金榜,故考中進士者稱“金榜題名”[1]。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

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把考進士分為五甲,元順帝時又將進士分為三甲。殿試第一等的稱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人,即狀元、探花、榜眼;第二等的稱為“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的稱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甲與三甲的第一名都叫傳臚。康熙年間,謹防作弊,大臣之子弟均置為三甲,即最末甲。一甲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與探花則授官翰林院編修,二甲、三甲進士則分別授庶吉士、主事、知縣等。至二十九日,狀元率所有的進士上表謝恩。

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一般不會黜落考生。但殿試仍會發生“三甲易人”的劇情,閱卷大臣將取錄名次進呈皇帝,皇帝以各種理由(如面貌醜陋、姓名不祥、字跡不佳)擅自變更一甲、二甲、三甲的名次,如明朝的王艮和張和即因面醜被改為榜眼,正德年間,舒芬也因為面貌醜陋差點失去狀元資格。永樂二十二年殿試,原定狀元為孫日恭。明成祖以“日恭”並在一起為暴,不吉;點另一貢士“邢寬”為狀元,取意“刑寬”[2]。

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是什麼意思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相關問題答案
殿試的意思?
你來試試的意思?
躍躍欲試的意思並造句?
屢試不爽的意思?
嘗試詞典的意思?
試金石三字俗語的意思?
躍躍欲試中的欲的意思?
試卷的意思是什麼?
考試落地的意思?
試驗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