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其樂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15

沒有所起 亦無有所終 什麼意思?

試論《莊子》裡的“道”

——讀《莊子》

內容摘要:

“道”是莊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莊子的“道”是一種觀念,是一種價值評價標準,是一種人格修養方式;莊子之“道”是高遠廣大無窮的一種境界,是包蘊天地的一種大聰明。

關鍵詞 莊子 道

莊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強調個性自由、順應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賢。在莊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貫穿於整部《莊子》。莊子用“道”的概念解釋自然、解釋天人關係。本文作為《莊子》一書的讀書報告,打算就莊子“道”的概念本身和莊子的自然之道、為政之道、為人之道作一些探討。

一、莊子“道”的概念

莊子認為,宇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體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發的萬物的生命。莊子說:“大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這就是說“道”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無形,不可見,不可摸,也無法用語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來的。在《天地》篇裡,莊子進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萬物,浩瀚廣大。道是淵深幽隱,清澈澄明的。在《知北遊》裡,莊子借幾位寓言人物之口,議論什麼是“道”。泰清問無窮:“你知道什麼是道嗎”無窮說不知。又問無為,無為說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貴,可以賤,可以聚合,可以離散,就這麼一點。旁邊一位名叫無始的說:“道是聽不見的,聽見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見的,能見的就不是道了。道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莊子》一書中,“道”是萬物生成的根源,也是萬物興衰的主宰,它無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種實體。這一點正是“道”最神祕的地方和最玄妙之處,因為“道”如果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一實體,那麼它必然可見、可聞、可觸、可傳,那麼它必然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成為有限的東西。

莊子正是以這種磅礴大氣,創造出一種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觀照自然、社會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莊子略早和與莊子同時代的許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語言描述、解釋自然,但是莊子的描述和解釋是最生動、最明智、最順乎自然之性的。

《莊子天運》第一段文字用15個問句對天地日月及其萬物的生成運轉提出種種疑問:“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雲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這些問題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動力從何而來凡人憂食,智者憂天。莊子不但提出了這些問題,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這些問題。“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流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也還不得不佩服莊子超凡的智慧。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對宇宙天地的認識和今天科學家的解釋有一些相近之處。“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 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顯明的東西是從冥暗中生出來的,有形的東西是從無形中生出來的,精神是從大道中生出來的,形質是從精氣中生出來的,萬物都是依各別的類形互相產......

惡業未成熟 惡者以為樂 惡業成熟時 方見惡真性什麼意思?

就是說,眾生造惡業,在惡報還未到來時,造惡業的人還以為行為不善,沒什麼事,自得其樂。當惡報現前了,才驚覺到惡報的猛利和痛苦的真實性。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

依百法、五蘊等論,貪嗔痴慢疑與不正見是六種根本煩惱。其概念與我們一般的日常用語有區別。

貪,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其順境染著不捨,能夠感生來世三有的異熟果報,不得解脫;另外貪與欲經常交織,但不是一回事。

嗔,是對苦苦、壞苦、行苦及其逆境不能忍受,產生的憎惡心理,能夠傷害自己與他人。

痴,是無明,不瞭解真實,包括不瞭解業果,和不瞭解緣起,能夠斷絕善根。

慢,是讓自心高舉,有多種類型,多數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產生的,大致上說,就是覺得自己很牛,或者別人沒什麼了不起。不敬賢善,能夠障礙善行。

疑,是對四諦、三寶等佛法的真理心懷猶豫,使善業難以增長,修行難以證果。。

佛教中的禪定是指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唸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瞭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即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在“戒、定、慧”的三個階段中,“定”從“戒”至“慧”的橋樑。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禪定的種類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歸納為四類,即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靜慮

靜慮,為梵語“禪那”之漢譯,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之意。靜慮有四種,通常所說的四禪。

(一)初禪,離生喜樂。即離欲界諸惡不善法(身惡、語惡),有尋有伺,於尋伺未見過患,及有對治欲界諸惡之善尋伺。喜樂者,已獲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禪定境,內心喜悅,於喜樂未見過失,一切粗重(身心不自在性)皆得遠離,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性。此初禪具足五支:尋、伺(為取所緣)、喜(為受境界)、樂(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為禪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說,由斷除五法、修滿五法而證此定。所斷五法者:(1)欲所引喜,於妙五欲,或見或聞,或曾領受,憶念歡喜。(2)欲所引憂,即於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憂惱。(3)不善所引憂,即由憂苦的心情而行殺業,乃至起邪見。(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樂的心情而行殺業,或生邪見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屬造殺業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惡方便,或於諸惡放任不斷;又不善現前,隨順而行。所修五法者:(1)歡,因清淨持戒,生起無悔,心意適悅。(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悅。(3)安,謂離粗重,身心調適。(4)樂,由離身心粗重故,於諸(欲界)煩惱而得解脫。(5)定,即於所緣,審正觀察,心專一境。

(二)二禪,定生喜樂。有四支:內等淨(為取所緣)、喜、樂、定。即於初禪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對快速變化的所緣境界能正遠離,於較為穩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內心一味寂靜,乃至極寂靜。這種舍念正知,離尋伺亂,就是內等淨。定者,超過初禪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喜樂者,由超越尋伺,離初禪地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有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於彼喜相未見過患。

(三)三禪,離喜妙樂。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為取所緣)、樂、定。舍者,於前......

地獄的第19層是什麼意思?

地獄的第19層是蔡俊的一部恐怖小說。地獄沒有第19層的。18層地獄是佛教的說法。第一層,拔舌地獄:凡在世之人,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辨,說謊騙人。死後被打入拔舌地獄,小鬼掰開來人的嘴,用鐵鉗夾住舌頭,生生拔下,非一下拔下,而是拉長,慢慢地拽......後入剪刀地獄,鐵樹地獄。

第二層,剪刀地獄:在陽間,若婦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你若唆使她再嫁,或是為她牽線搭橋,那麼你死後就會被打入剪刀地獄,剪斷你的十個手指!更不用說她的丈夫還沒死,就像《水滸傳》中的王婆,潘金蓮本無意勾引西門慶,王婆卻唆使她討好西門大官人,並贈予她毒藥,毒害武大郎。且不說潘金蓮,西門慶下場如何,單講王婆,剪刀地獄夠她一戧!

第三層,鐵樹地獄:凡在世時離間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後入鐵樹地獄。樹上皆利刃,自來後背皮下挑入,吊於鐵樹之上。待此過後,還要入拔舌地獄,蒸籠地獄。

第四層,孽鏡地獄:如果在陽世犯了罪,若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門路,上下打點固旃海,就算其逃過了懲罰,逃亡一生也終有死那天吧?到地府報道,打入孽鏡地獄,照此鏡而顯現罪狀。然後分別打入不同地獄受罪。

第五層,蒸籠地獄:有種人,平日裡家長裡短,以訛傳訛,陷害,誹謗他人。就是人們常說的長舌婦。這種人死後,則被打入蒸籠地獄,投入蒸籠裡蒸。不但如此,蒸過以後,冷風吹過,重塑人身,帶入拔舌地獄。

第六層,銅柱地獄:惡意縱火或為毀滅罪證,報復,放火害命者,死後打入銅柱地獄。小鬼們扒光你的衣服,讓你裸體抱住一根直徑一米,高兩米的銅柱筒。在筒內燃燒炭火,並不停扇扇鼓風,很快銅柱筒通紅……看過《封神榜》嗎?蘇妲己的炮烙,到此你肯定激靈一下。

第七層,刀山地獄:褻瀆神靈者,你不信沒關係,但你不能褻瀆他;殺牲者,別提殺人,就說你生前殺過牛呀,馬呀,貓,狗,因為它們也是生命,也許它們的前生也是人或許還是你的......因為陰司不同於陽間,那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牛,馬,貓,狗以及人,來者統稱為生靈。犯以上二罪之一者,死後被打入刀山地獄,脫光衣物,令其赤身裸體爬上刀山......視其罪過輕重,也許“常駐”刀山之上。

第八層,冰山地獄:凡謀害親夫,與人通姦,惡意墮胎的惡婦,死後打入冰山地獄。令其脫光衣服,裸體上冰山。另外還有賭博成性,不孝敬父母,不仁不義之人,令其裸體上冰山。潘金蓮定在!

第九層,油鍋地獄:賣淫嫖*,盜賊搶劫,欺善凌弱,拐騙婦女兒童,誣告誹謗他人,謀佔他人財產,妻室之人,死後打入油鍋地獄,剝光衣服投入熱油鍋內翻炸,啪,啪直響!依據情節輕重,判炸N遍......有時罪孽深重之人,剛從冰山裡出來,又被小鬼押送到油鍋地獄裡暖和暖和……平常人們所說的十八層地獄,數目是對了,但從意義上卻卻不見得理解。《十八泥犁經》中講到這十八層的差別,最主要不在於空間的上下,而在於時間和刑法上的不同,尤其時間上。若與陽世的時間比教,第一層地獄是以人間的三千七百五十年為一日,在這裡的眾生必須此生活一萬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這一萬歲就相當於人間的一百三十五億年。而由於地獄的時間和壽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層地獄,便億億億年為單位,如此長期的受刑時間,可說是名符其實的萬劫不復,痛苦和殘酷的景象,是世人所難以想像和理解的。

第十層,牛坑地獄:這是一層為畜生申冤的地獄。凡在世之人隨意諸殺牲畜,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它們的痛苦上。那麼好,死後打入牛坑地獄。投入坑中,數只野牛襲來,牛角頂,牛蹄踩.....另據記載,與之相反的還有名為“刀船地獄”的,未在此十八層地獄之列,後面將補充。

......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是什麼意思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岡波巴大師《解脫莊嚴寶論》中雲:“成佛所依人身寶,成佛之緣善知識”可見,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能夠生為人身是非常難得的,也是非常寶貴的,而修道乃至成佛,則必須賴以依仗這個難得的人身;佛法難聞!難信!

1.機緣喻:機緣不容易

第一個譬喻,“高山垂線穿針”:這裡的高山是指“須彌山”;須彌山是最高的山,從山上垂一條線下來,山下放一個繡花針,線一掉下來,剛好就穿進了針孔。試想想,這個機會是多微?就是說,得人身的機會是如此的渺茫,而我們是須彌山上的那條線,要恰巧地穿進“人道”這個針孔,確實是不容易。

第二個譬喻,“盲龜浮木伸頭”:在《雜阿含經》中說到,佛陀住於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時,一天,對比丘們說:“譬如大地全都變成了海洋的時候,有一隻壽命無量劫的盲龜,每過一百年才把頭伸出來一次,另外,海中有一塊浮木,這浮木中間有一個洞孔,此木頭在海浪裡隨風四處漂流,沒有固定的處所,那每一百年才伸出頭的烏龜,能夠剛好遇到這塊浮木,且又能穿入那個洞孔嗎?”佛陀這樣問阿難。

阿難回答佛陀說:“不能的,世尊!”

佛陀問:“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隻盲龜若游到大海的東邊,浮木隨著風漂流,或許是漂到大海的西邊,甚至到南邊、北邊,乃至是南、北四維,四周圍繞的道理也如這樣,依此道理思考,不一定能夠相遇。”

佛陀告訴阿難說:“盲龜與浮木,即使是向不同的方向漂流,也還是有機會相遇,然而世間上愚昧無知的凡夫,漂流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之中,要想再恢復人身,比那盲龜遇到浮木還要困難。”

“為什麼這樣說呢?”佛陀繼續講下去:“那一些愚昧無知的凡夫,不遵行正義、不行持道法、不行持善法,不修行真實法,而且隨順自己的貪、瞋、痴互相殘殺,弱肉強食,造下了數不清的無量罪惡。所以,佛弟子如果對於四聖諦還不理解的,就應該要努力修行,勤求上進,斷除煩惱,不被惑業所間隔。”佛說完此經,諸弟子聽聞佛說法後,心中都非常歡喜的願意奉行佛法。

我們從上述兩則“垂線穿針”與“盲龜浮木”的譬喻,便可知道要得人身極為不易,倘若不珍惜人身,努力修行,一旦失去人身,百千萬劫想再有機會來做人,就很難說了。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2.量數喻:從數量上比喻

“抓土及大地土”:佛陀在只樹給孤獨園時,只園精舍正在蓋房子,佛陀帶弟子們去看建築工程;佛陀在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後撒掉,指甲上還留有一些。由於佛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學生們都會注意,所以當時有學生馬上問道:老師您這是什麼意思?因為佛陀從不戲論,更不會開玩笑,一舉一動都是給人啟示。因此,佛陀反過來問學生:“我指甲上的土多,還是地上的土多?”這還需要問嗎?當然是地上的土多了。佛說:“我們現在世的人,死了以後來生再得人身,數量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死了以後不能得人身,像大地之土。”人身難得,一生嚴持五戒十善,來生才能保住人身。我們有沒有做到?如五戒持不好,善業的力量薄弱,來生得人身的機會就很渺茫,所以大多數的人,來生都會墮落到三惡道去。貪心重的就會到餓鬼道;瞋恚心重的就會到地獄道;愚痴重的,是非黑白顛倒、邪正分不清、迷迷糊糊的,自然就會到畜生道了。貪、瞋、痴三毒煩惱,是三惡道的業因,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一定要斷除此三毒。

3.時間喻:時間上的比喻

“天鬼獄世壽長”:天道、鬼道、地獄道壽命都很長,而人的壽命很短,且人身難得而易失。

“七佛......

檀林佈施法雨,觀音的慈航普渡眾生是什麼意思

淨空法師---“無住生心”,“無住”是心裡頭痕跡都沒有;“生心”是起心動念。佛菩薩普度眾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時有“無住”,

【解】“適”者指洽合;“得”者指契會;“中”者指中道。如《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即“生心”,“生心”即“無住”,“中道”義也。

這是什麼人?菩薩,這是真明白了、真放下了。大乘佛法就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

“無住生心”,“無住”是心裡頭痕跡都沒有;“生心”是起心動念。佛菩薩普度眾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時有“無住”,這就是他高明處;我們凡夫“生心”不能“無住”,“無住”不能“生心”,心裡頭一定要“有住”。

那些人的功夫這講到的菩薩的真功夫,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是“自性般若觀照”。心裡頭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我們凡夫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落印象。

阿賴耶裡面就像一個倉庫一樣儲藏室,這個印象就放在裡頭永遠不會失去,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無量劫前、無量劫後都在其中。妄心,眼看、耳聽都是收在裡頭存檔了,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這個緣就是十法界。四聖法界善緣,成佛道、度眾生;反面的是惡緣,惡緣就是十法界、六道輪迴,它就現這個東西。

我們今天是在它現六道里頭的人道,佛對於十法界的人道特別讚歎,為什麼?這一道的眾生容易覺悟、容易教化;其他道的都難,為什麼?執著特重。我們這兒有執著,比較輕,還有機會能夠覺悟,其他道里頭覺悟很難。天上人太快樂了,樂多苦少,把這個事情忘掉了,你叫他修行他覺得很受罪、很苦,他不願意幹;三惡道太苦了,都不容易接受;唯獨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所以佛出現都在人道,天道他也去,三惡道他也去,度化眾生,讓眾生真正有成就、能夠超越,人道里頭的機會最多。

所以《金剛經》我們要學的這兩句話是它的中心、核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什麼?“無住”跟“生心”同時。不像凡夫,凡夫“無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無住”,就是他“有所住”他就會“生心”,凡夫。

菩薩這個本事了不起,也就是說他能放下,凡夫放不下,他徹底放下。“無住”就是放下,我們一般講不落印象。凡夫落印象,記在心裡,提起來知道;菩薩不放在心上,菩薩的心乾淨,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佛菩薩的心,我們要學。“清淨”,不受染汙;“平等”,沒有分別。為什麼?一體。一心,一體,有什麼好分別?!所以他能夠不落印象。我們凡夫見色落色的印象,聞聲得聞聲的印象,沒有辦法不落印象;他們的功夫就是不落印象,比阿羅漢、辟支佛高,阿羅漢、辟支佛做不到。

【解】“中表相應”。“中”者,內心也;“表”者,表現於外者也。菩薩心契中道,得於中而形於外。故表裡一如,自然相應,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嚴整”也。

“自然”兩個字意思很深、意思很廣,人真正到了跟大自然融成一體,其樂無窮,為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我們沒辦法跟大自然融成一體就是有妄念。妄念舍掉,是從“根”放下。

你最重要的東西(或事物)是什麼?

自信。

那是蠻惶恐的一段時間。從小就很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也一直自信滿滿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大學一直到畢業,都很順利,幾乎沒有出現過挫折。人生似在童話裡浸淫。

所以我也是自信滿滿,逢人就笑。我想我的童年是被富養的。

工作後我也很明確我要什麼。我知道我不是可以憑人際關係立足的人,就安心工作。就是本職需要啥技能,我就去學什麼。學習能力一直很強,也很能找準工作中要的技能和技巧,所以雖然工作換了幾個,但是基本上上手快且很快可以勝任工作。

我沒有野心,只有事業心。所以自得其樂,依然自信滿滿。因為這就是我要的。

直到某一年。那年發生了很多事。當然人生旅途不發生點事才不正常。但我在焦灼中。也可能是職業進入瓶頸,我有些看不懂自己,亦看不懂職業。這時突然發現身邊嘈雜的聲音多起來了。

比如,你的能量不止於此,你是不是需要找人聊聊,比如聽聽我的建議?

比如,你是否高估了你自己,你就是一個普通人,你以為你多不同麼?

比如,你到底知道你啥樣子麼?你瞭解你自己麼?

比如,你為什麼不跟其他人那樣?他們做什麼你做什麼?你為什麼要和他們不一樣?

各種聲音從各個人嘴裡說出來。都是一副關懷滿滿的樣子。我現在當然能分辨當時他們各自的用心。有善意有惡意,有關心有看熱鬧,其實說到底,是因為自己心不定,當你開始迷茫,當你開始無措,周邊人就慢慢圍攏,開始指手畫腳。其實你篤定的時候,你看可曾有人說過半個字?你可曾聽得到如此多嘈雜的聲音?

但我當時真的亂了。我突然不認識鏡子中的自己。我手足無措。我是誰,我是否完全看錯了自己?亦看錯了周遭?他們那些人的說的是不是都是對的?

感覺頭腦中一片空白。

就是那種轟的一聲,然後就被抽空的感覺。

那段時間頗有東施效顰之感。就是我去看別人在幹啥,我就去試著做啥。但我真的做不到別人的那種樣子。其實每個人看他人輕鬆,未必。你擅長且堅持的可能正是你可以輕鬆應對的。比如有人就很自然的自來熟,跟誰都一見鍾情可以貼上去的樣子,人際關係表面熱鬧而簇擁。可是你一個慢熱型的人去學這個,就讓大家都彆扭。生存之道是,每個人都在用自己擅長的彌補自己不擅長的。但是生存之本是,儘量迴避生存短板,用足生存長板,並且用到極致。

但那段時間我的狀態是,完全摒棄自己的長板,一味去看別人的長板和自己短板的差距,然後懊惱不已,因為我發現我學不會。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完全不喜歡那個學樣的自己。

因為那不是我。

就有如一代宗師中,最後宮二見葉問時,畫了濃妝,但與她的形象如此違和。因為她當時想最後一次表白的機會,就當是表白吧,她想表明她的女性身份,但葉問對她的欣賞並不是基於她的女性身份。她那個形象是她全劇中最彆扭也是最讓人心疼的時候。

我那時就如那時的她。極力想改變原有的自己,變成一個可以被輕鬆接受的自己,變成另一個從短板躥升至長板的自己,卻忘了自己的長板在哪裡。

自信心就如搭積木一樣,有時感覺任何一個人一句話都別有用心,都是對我的全盤否定,似乎都可以成為最後一根稻草,隨時讓我積木累積的城堡坍塌。

自信的坍塌對生活是致命的。

幸好,我骨子裡的自我太強大。有時隨時可以抽走的東西,或許某個情境下就醍醐灌頂,一句話,一個舉動,一個事例,會有如面前立了一面鏡子,告訴我,你是誰,你該是啥樣子,你愛自己啥樣子。你就去做那個樣子。

慢慢慢慢調整好了。感謝那些一直愛我的人。

她們會告訴我,你怎樣我都喜歡。你做自己就好,其他人怎麼說不重要。

我在那段時間看了很多書,一點點逼著自己看進去。《證見》、《遙遠的救世主》等還有就是冥想。自己理順思路,我究竟是誰?我究竟要什麼?我究竟可以付出什麼來得到我要的?

我的自信通過做事......

相關問題答案
眾生其樂是什麼意思?
自得其樂是什麼意思?
以樂其志是什麼意思?
處事清閒一生樂是什麼意思 ?
第一生產力是什麼意思?
女生木吶是什麼意思?
生生不息是什麼意思?
送男生圍巾是什麼意思?
說女生夜鶯是什麼意思?
怏怏不樂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