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互聯?

General 更新 2024-12-03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沒有互聯網,就沒有信息時代。但是大家用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問是誰發明的,只有極少極少數人知道互聯網是高能物理學家發明的。互聯網是由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又譯西歐核子中心)的一位英國科學家發明的,他的名字為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s—Lee)。當時的背景是:在歐洲核子中心進行著幾個大型高能物理實驗。大家知道,高能物理的研究需要極其寵大的複雜的實驗,時常需要很多科學家參加,有時達數百人之多。這麼多的科技人員往往來自幾十個國家,他們大都一部分時間在歐洲核子中心,一部分或大部分時間在自己的國家裡。準備實驗時,大家分工分別在自己的實驗室研製實驗設備的一部分,然後集中安裝在歐洲核子中心。實驗進行時,必須把所得的實驗數據儘快傳送給大家,大家共享,進行分析。分析所用的軟件,必須統一。軟件如有修改,必須統一。軟件如有修改,必須得到大家的認可。分析得到的結果大家進行討論。在以上一系列的過程中,必須儘快、方便地遠距離交換極其大量的信息,而不丟失。怎樣做到這一步。英國科學家伯納斯—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1989年提出“關於信息管理的建議”。建議中說:“本建議涉及歐洲核子中心的加速器和實驗的一般信息的管理。討論了複雜談演化系統的信息丟失問題,得到了一個基於分佈的超文本的解決方法”。他用“超文本協議(Hypertext protocol)”建立互聯網(World Wide Web)。他的設想在1990年實現,在西歐核子中心內部建立了互聯網。1991年互聯網開始在因特網上應用。1993年伯納斯—李寫了一本書,書名為“編織互聯網”。書中說:“今年(1993)羅伯特和我收到歐洲核子中心的一個聲明,是由中心的一位所長簽發,並蓋了歐洲核子中心的印章。聲明說,歐洲核子中心允許任何人可以無償地使用互聯網的協議及其代碼,用以建造服務器或瀏覽器,提供別人使用或出售,沒有任何版權或其他限制。”伯納斯—李還在這句話後加上較大字體的“哈哈”兩字,表示他非常高興和贊同!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由於歐洲核子中心和任納斯—李不要專利,這樣,互聯網就在全世界普遍使用起來。當初貝爾發明電話,有專利,因而人人都知道貝爾。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互聯網不是誰發明的,它發展到今天是無數技術群體共同的努力,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臺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

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史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蘭德公司和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

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幾位科學家: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1955年出生於英國)

萬維網的發明者,互聯網之父,英王功績勳章(OM)獲得者,不列顛帝國勳章(OBE)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工程師學會會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9年3月他正式提出萬維網的設想,1990年12月25日,他在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裡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他是關注萬維網發展的萬維網聯盟的創始人,並獲得世界多國授予的各個榮譽。他最傑出的成就,是免費把萬維網的構想推廣到全世界,讓萬維網科技獲得迅速的發展,深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

溫頓·瑟夫(Vinton G. Cerf)博士

互聯網基礎協議——TCP/IP協議和互聯網架構的聯合設計者之一,谷歌全球副總裁、Internet 互聯網奠基人之一。上世紀70年代,溫頓·瑟夫(Vint Cerf)曾經參與互聯網的早期開發與建設,併為此獲得了“互聯網之父”的美譽。 1997年12月,克林頓總統向瑟夫博士和他的同事Robert E. Kahn頒發了美國國家技術獎章,表彰他們對於互聯網的創立和發展做出的貢獻。2004年,Kahn和瑟夫博士因為他們在互聯網協議方面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而榮膺美國計算機學會(ACM)頒發的圖靈獎(A.M. Turing Award)。有人將圖靈獎稱為“計算機科學界的諾貝爾獎”。2005年11月,喬治•布什總統向Kahn和瑟夫博士頒發了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政府授予其公民的最高民事榮譽。

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

現代全球互聯網發展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TCP/IP協議合作發明者,互聯網雛形Arpanet網絡系統設計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創立人。美國國家工程協會(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員,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IEEE學會(IEEE)fellow,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fellow,美國計算機協會(ACM) fellow,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羅伯特·卡恩目前在美國全國研究創新聯合會(CNRI,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任主席。CNRI是羅伯特·卡恩於1986年親自領導創建的,為美國信息基礎設施研究和發展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的非贏利組織,同時也執行IETF的祕書處職能。

手工整理,歡迎指正。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互聯網不是誰發明的,它發展到今天是無數技術群體共同的努力,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臺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

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史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蘭德公司和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

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幾位科學家: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1955年出生於英國)

萬維網的發明者,互聯網之父,英王功績勳章(OM)獲得者,不列顛帝國勳章(OBE)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工程師學會會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9年3月他正式提出萬維網的設想,1990年12月25日,他在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裡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他是關注萬維網發展的萬維網聯盟的創始人,並獲得世界多國授予的各個榮譽。他最傑出的成就,是免費把萬維網的構想推廣到全世界,讓萬維網科技獲得迅速的發展,深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

溫頓·瑟夫(Vinton G. Cerf)博士

互聯網基礎協議——TCP/IP協議和互聯網架構的聯合設計者之一,谷歌全球副總裁、Internet 互聯網奠基人之一。上世紀70年代,溫頓·瑟夫(Vint Cerf)曾經參與互聯網的早期開發與建設,併為此獲得了“互聯網之父”的美譽。   1997年12月,克林頓總統向瑟夫博士和他的同事Robert E. Kahn頒發了美國國家技術獎章,表彰他們對於互聯網的創立和發展做出的貢獻。2004年,Kahn和瑟夫博士因為他們在互聯網協議方面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而榮膺美國計算機學會(ACM)頒發的圖靈獎(A.M. Turing Award)。有人將圖靈獎稱為“計算機科學界的諾貝爾獎”。2005年11月,喬治•布什總統向Kahn和瑟夫博士頒發了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政府授予其公民的最高民事榮譽。

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

現代全球互聯網發展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TCP/IP協議合作發明者,互聯網雛形Arpanet網絡系統設計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創立人。美國國家工程協會(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員,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IEEE學會(IEEE)fellow,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fellow,美國計算機協會(ACM) fellow,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羅伯特·卡恩目前在美國全國研究創新聯合會(CNRI,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任主席。CNRI是羅伯特·卡恩於1986年親自領導創建的,為美國信息基礎設施研究和發展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的非贏利組織,同時也執行IETF的祕書處職能。

手工整理,歡迎指正。

參考資料:......

究竟是誰發明了互聯網?

《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邁克爾·希爾茲克(Michael Hiltzik)週一發表評論文章,對《華爾街日報》前發行人戈登·克羅維茨(Gordon Crovitz)的觀點進行了反駁,稱互聯網的發明權應該歸屬於美國政府而非企業機構或個人。以下為希爾茲克文章全文:克羅維茨週一發佈的一篇評論文章,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互聯網發明權究竟歸誰的討論。該文章稱,所謂美國政府發明了互聯網的說法,其實是不折不扣的“都市傳奇”。為了支持其論點,克羅維茨引用了我所撰寫書籍《閃電商人》(Dealers of Lightning)有關施樂(Xerox)PARC研究中心的內容。對於此書被克界維茨引用,雖然我本人深感榮幸,但正因為如此,我也有責任指明克羅維茨的錯誤所在。在我的這本書中,我是支持互聯網源於ARPANet這個政府項目的論點,而不是反對這種看法。那麼我們來看看克羅維茨觀點究竟錯在哪兒。首先,克羅維茨搬出了羅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的相關表述。泰勒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的高官並主持創建了ARPANet項目。克羅維茨援引泰勒的表述稱:“ARPANet還談不上是互聯網,互聯網應該能夠連接兩個或以上的計算機網絡。”泰勒最終也加盟施樂PARC研究中心,他在那裡負責個人電腦的發明工作,並繼續從事網絡連接等研究事項。但克羅維茨搞混了“一個互聯網”和“整個互聯網”的區別。在泰勒上述言論中,他是從技術角度來定義互聯網。只是我同泰勒很熟悉,他是我的朋友,因此我在此敢開口說,泰勒本人也非常支持這樣的看法:由美國政府提供資金的ARPANet項目,其實正是我們今天所熟悉互聯網的前身。克羅維茨還認為,當時ARPA僅僅對ARPANet項目提供了“適度”支持,而實際情況是,ARPA對該項目提供了全力支持。泰勒是互聯網發展史上的最重要人物,而這種地位的取得,又是基於他當時所擔任政府官員的角色。克羅維茨隨後又表示,互聯網基礎通信協議TCP/IP由文頓·瑟夫(Vinton Cerf)發明(實際上還應該包括他的合作伙伴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的主要功績則是發明了“超級鏈接”(hyperlink)。(互聯網基礎通信協議聯合發明人文頓·瑟夫)克羅維茨的這些表述同樣也有不少問題。沒錯,瑟夫和卡恩確實發明了TCP/IP協議,但他們這樣做的前提,卻是承接了一份美國政府的技術開發合同!而超級鏈接的發明權不應歸屬於伯納斯-李,而應該是斯坦福研究院的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恩格爾巴特在1968年展示了超級鏈接的技術原理。伯納斯-李實際上是發明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當時他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工作,該研究所同樣是由歐洲各國組建的政府機構。隨便說一下,瑟夫在2009年曾寫道,自己曾參與相應工作的ARPANet項目“最終催生出互聯網”。而鮑勃·梅特卡爾夫(Bob Metcalfe)和戴維·伯格斯(David Boggs)在PARC研究中心發明了以太網(Ethernet)。克羅維茨聲稱,以太網就是互聯網的前身。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事實上,以太網只是一種計算機相互連接以及將這些計算機連接外部網絡(諸如互聯網)的協議。另一方面,梅特卡爾夫是從ALOHANet項目獲得了技術靈感,而ALOHANet又是設在夏威夷大學、由ARPA提供資金的項目。總而言之,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互聯網,其實是誕生於一個美國政府主持開發的項目。事實上,如果沒有ARPA和泰勒,互聯網很可能根本就不會存......

網絡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

世界互聯網發展史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準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絡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佈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絡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件“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件)。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件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絡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託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絡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絡。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佈盈利,宣佈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沒有互聯網,就沒有信息時代。但是大家用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問是誰發明的,只有極少極少數人知道互聯網是高能物理學家發明的。互聯網是由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又譯西歐核子中心)的一位英國科學家發明的,他的名字為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s—Lee)。當時的背景是:在歐洲核子中心進行著幾個大型高能物理實驗。大家知道,高能物理的研究需要極其寵大的複雜的實驗,時常需要很多科學家參加,有時達數百人之多。這麼多的科技人員往往來自幾十個國家,他們大都一部分時間在歐洲核子中心,一部分或大部分時間在自己的國家裡。準備實驗時,大家分工分別在自己的實驗室研製實驗設備的一部分,然後集中安裝在歐洲核子中心。實驗進行時,必須把所得的實驗數據儘快傳送給大家,大家共享,進行分析。分析所用的軟件,必須統一。軟件如有修改,必須統一。軟件如有修改,必須得到大家的認可。分析得到的結果大家進行討論。在以上一系列的過程中,必須儘快、方便地遠距離交換極其大量的信息,而不丟失。怎樣做到這一步。英國科學家伯納斯—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1989年提出“關於信息管理的建議”。建議中說:“本建議涉及歐洲核子中心的加速器和實驗的一般信息的管理。討論了複雜談演化系統的信息丟失問題,得到了一個基於分佈的超文本的解決方法”。他用“超文本協議(Hypertext protocol)”建立互聯網(World Wide Web)。他的設想在1990年實現,在西歐核子中心內部建立了互聯網。1991年互聯網開始在因特網上應用。1993年伯納斯—李寫了一本書,書名為“編織互聯網”。書中說:“今年(1993)羅伯特和我收到歐洲核子中心的一個聲明,是由中心的一位所長簽發,並蓋了歐洲核子中心的印章。聲明說,歐洲核子中心允許任何人可以無償地使用互聯網的協議及其代碼,用以建造服務器或瀏覽器,提供別人使用或出售,沒有任何版權或其他限制。”伯納斯—李還在這句話後加上較大字體的“哈哈”兩字,表示他非常高興和贊同!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由於歐洲核子中心和任納斯—李不要專利,這樣,互聯網就在全世界普遍使用起來。當初貝爾發明電話,有專利,因而人人都知道貝爾。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1969年

-- 互聯網誕生

美國國防部授權ARPANET進行互聯網的試驗。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

先後建立了四個主Internet節點:UCLA大學(洛杉磯),緊接著是斯坦福研究所、UCSB(聖巴巴拉)和U(猶他州立)。

1971年

-- 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交流。

在ARPANET網上建立了15個節點(共23臺主機)

電子郵件——一個通過分佈網絡傳送信息的程序——被髮明瞭,這個發明和互聯網的關係是:

電子郵件今天依然是互聯網上人與人溝通的主要方式。

本文後面會用一小段文字解釋如何收發電子郵件。

在以後的生活中,電子郵件將與你息息相關。

1972年

-- 計算機可以更加簡便的接入互聯網

第一個展示ARPANET功能的公開演示網建立,共接入了40臺主機。

互聯網工作組(INWG)建立,並開始討論建立各種協議的問題。

這個工作組對互聯網產生的影響在於:

起草了Telnet協議規範。

Telnet協議是當今大多數主機之間互操作的主要方式。

1973年

-- 全球性的互聯網開始浮現

首批連入ARPANET的其他國主機出現,他們是:英國倫敦大學和挪威的皇家雷達機構。

以太網的最初模樣被勾畫出來——這就是現在局域網聯網的最早形式。

互聯網思想開始流傳。

舊金山的一家大酒店第一次架設了具有網關結構的網絡。網關結構明確了一個網絡規模究竟能有多大(網絡內部可以是異構的)

文件傳輸協議(FTP)被制定,使得聯網計算機可以收發文檔數據。

1974年

-- 包交換網絡傳輸成為主流

傳輸控制協議(TCP)被制定,互聯網的基石——包交換網絡奠定。

Telenet,ARPANET的商業化運作網絡向社會開放,這是第一次向社會提供包數據傳輸服務。

1976年

-- 網絡規模迅速膨脹

伊麗莎白女王進行了發送電子郵件的嘗試。

UUCP(Unix to Unix CoPy)協議由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並在UNIX群體中發佈。

這個協議的重要性在於:

UNIX當今依舊是各個大學和科研究構的主流操作系統。

這些UNIX主機可以透過互聯網“交談”。

網絡開始向全球用戶開放。

1977年

-- 電子郵件服務蓬勃興起,互聯網正在變為現實

聯網主機數量突破100。

THEORYNET網為100多名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電子郵件服務,這個系統使用了一個自己開發的電郵系統和TELENET接入網絡為用戶提供服務。

起草電子郵件標準

第一個在 ARPANET/無線網/SATNET 互聯的演示網通過網關和互聯網協議連接的演示網。

1979年

-- 新聞組誕生

旨在研究計算機網絡的計算機科學部在美國建立。

基於UUCP協議的USENET網建立。

她的意義在於:

USENET今天依然非常興旺。

產生了各種討論組、新聞組。

當年年末建立了3個新聞組。

現在幾乎所有的話題都有相應的新聞組。

1979年 (續)

第一個MUD(多用戶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點建立。這個站點包含了各種冒險遊戲、棋類遊戲和豐富詳盡的數據庫。

ARPA建立了互聯網配置白板(ICCB)

包交換無線電網(PRNET)在ARPA的資助下開始試驗。許多無線電愛好者在這個網絡上進行了無數的通訊實驗。

1981年

-- 各種網絡重新融合

誕生於紐約城市大學的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開始運行,並與耶魯大學進行了首次連接。

除了文件傳輸服務(FTP)以外,他們還提供電......

最早的互聯網是誰發明的?電腦呢?

美國軍方,內部資料共享和聯繫,互聯網其實是大型的局域網,世界第一臺超級計算機也是美國軍方設計,為了計算導彈的軌道

騰訊是誰發明的?

[遊客] 馬化騰,男,32歲,騰訊公司創始人,被譽為OICQ(也就是後來改名的“QQ”)之父,中國第一代網民、超級網蟲;1984年隨父母從海南來到深圳;1993年深圳大學電子系計算機專業畢業;同年進入潤迅公司開始做軟件工程師;1998年開始,考慮獨立創業,其後自主開發了基於INTERNET的網上中文ICQ服務——OICQ(www.OICQ.COM),併成為全國在線人數最多的中文ICQ服務商;1999年10月得到美國數據集團(IDG)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盈科數碼各11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相關問題答案
誰發明了互聯?
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誰發明了因特網?
是誰發明了電報?
誰發明了什麼東西全部?
是誰發明了印刷術?
是誰發明了電腦?
誰發明了什麼的過程?
誰發明了地球儀?
誰發明了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