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貨幣政策有哪些?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如下:
常規工具
①存款準備金制度
②再貼現政策
③公開市場業務
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選擇工具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
貨幣政策工具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
④優惠利率;
⑤特種存款
補充工具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藉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國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標誌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於2013年初創設這一工具。
所謂常備借貸便利就是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流動性需求,通過資產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銀行申請授信額度的一種更加直接的融資方式。由於常備借貸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一對一”的模式,因此,這種貨幣操作方式更像是定製化融資和結構化融資。
常備借貸便利的主要特點:一是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申請常備借貸便利;二是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三是常備借貸便利的交易對手覆蓋面廣,通常覆蓋存款金融機構。
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具體包括哪些類型
一、再貸款的變種:SLF和PSL
1、SLF:常備借貸便利
SLF全稱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中文為“常備借貸便利”,由央行於2013年初創設,作為央行正常的流動性供給渠道,主要功能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
2、PSL:抵押補充貸款
PSL全稱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中文為“抵押補充貸款”,由央行於2014年創設,作為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工具,但央行未對PSL的運作方式、利率形成機制、規模額度、使用對象等重要信息進行披露。
二、定向降準
“定向降準”是相對於全面降準而言的,降準指的是降低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而定向降準則指的是針對特定領域的金融機構降低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三、定向降息
與定向降準類似,定向降息也是相對於全面降息而言,指的是央行鍼對特定領域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在過去,央行也曾專門針對農業、房貸等領域調整過貸款基準利率。
四、公開市場操作的補充: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
SLO全稱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中文為“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由央行於2013年1月創設,作為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必要補充,在銀行體系流動性出現臨時性波動時相機使用。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三個: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再貼現率。 (1)存款準備金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相對於存款的比例,這一比例是法定又稱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改變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市場投放的貨幣量,也能通過貨幣乘數來降低基礎貨幣的派生能力,存而達到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當存款準備金率上升時,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反之則相反。(以前及目前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 (2)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是買賣政府債券的行為。中央銀行通過買賣債券來控制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也可以通過影響利率來影響貨幣流通量。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向商業銀行出售國債,可以回籠商業銀行資金降低市場的貨幣供給量,出售國債的行為會引起國債價格下降,也就是國債利率提高,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利率也提高,從而增加貨幣持有成本及融資成本從而緊縮市場的貨幣需求及供給。反之則相反。(西方國家及未來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 (3)再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融資難度。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從而減少基礎貨幣的供給,達到緊縮市場貨幣供給的目的。 不知您是否滿意。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
《中國人民銀行法》對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種類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第二十三條 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下列貨幣政策工具:
(一)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的比例交存存款準備金;
(二)確定中央銀行基準利率;
(三)為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賬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
(四)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
(五)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
(六)國務院確定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運用前款所列貨幣政策工具時,可以規定具體的條件和程序。
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公開市場業務。這是發的國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公開市場業務就是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從而達到減少獲增加市場流動性的目的。若流動性過剩,那麼央行在公開市場賣出有價證券收回現金,這屬於緊縮性貨幣政策,若流動性不足,則在公開市場買進有價證券,從而增加市場流動性,這屬於寬鬆貨幣政策,由於操作上的主動性,也稱作擴張性錠幣政策;
第二,法定準備金率。這在我國使用比較多,法定準備金率是銀行收到一筆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銀行的比例。法定準備金率和貨幣創造乘數直接相關,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創作乘數越小,起到收攏資金的作用,反之則反是;
第三,銀行貼現率。銀行貼現率事實上就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貼現率,銀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動性減少;貼現率降低,銀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動性增加。當然這都是理論上的說法,在現實中,商業銀行很少向中央銀行借款,因為這將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聲譽,導致客戶流失,如果商業銀行資金非常緊缺,必須向中央銀行借款時,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貼現率對貨幣的控制作用並不明顯;
第四,道德勸說。就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警示等。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及其如何運用
貨幣政策工具有三種: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準備金。
從國際上的慣例來說,大部分國家喜歡採用公開市場操作,因為這是市場手段,不會產生經濟動盪,但對於我國來說,公開市場操作(雖然近期不斷調高央票率)的規模還是比較少,這主要還是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央票或者國債的二級市場不夠完善。
我國最喜歡的工具是調整準備金,但其實調整準備金在我國的作用也沒有國外那麼有效,這主要還是我國銀行的超額準備金過高,調高準備金,對商業銀行影響不是很大,這也是07年不斷上調準備金卻無法抑制房地產價格的原因。
如果最近的一系列貨幣收緊措施還是無法抑制過快通脹的話,央行接下弧應該會提高基準利率的方法
參考資料:自己總結
央行貨幣政策調整分別其什麼作用
1.一年期存/貸款利率和法定準備金率
只有在需要釋放貨幣政策重大轉變的信號時,央行才會調整一年期存/貸款利率和法定準備金率。
2.公開市場操作(OMO)
央行每週二和週四會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以增加或減少流動性;
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有三種工具:回購協議(Repos)、逆回購協議(reverserepos)以及央行票據;回購和發行央行票據會降低系統的流動性,而逆回購操作則會增加系統的流行性。3.短期流動性操作(SLO)
央行2013年1月引進了短期流動性操作,即在一週內的任意工作日進行7天及以下的回購或逆回購操作;
僅面向央行確定的、具有系統重要性的12家銀行;
短期流動性操作不會及時披露信息,信息披露通常比操作滯後一個月。
4.常備借貸便利(SLF)
央行於2013年增加了常備借貸便利這一貨幣政策工具,並通過此種工具在2013年全年增加了2.365萬億人民幣的流動性;
與短期流動性操作的區別:①期限不同;②信息披露方式不同;③央行的角色不同,央行在短期流動性操作中更主動。
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
貨幣政策工具(tools of monetary policy/monetary policy tools)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5種,其作用與意義如下:
1、公開市場業務:運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等作為交易品種,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調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需求。
2、存款準備金: 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3、中央銀行貸款:運用再貸款政策、再貼現政策調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需求,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
4、利率政策:根據貨幣政策實施的需要,適時的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
5、匯率政策:通過匯率變動影響國際貿易,平衡國際收支。
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是什麼呢?
1.存款準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存款等債務規定存款準備金比率,強制性地要求商業銀行按此準備率上繳存款準備金;並通過調整存款準備主比率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促使信用擴張或收縮,從而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 2.公開市場業務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來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是目前多數發達國家(更準確的說是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根據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證券的差異,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公開市場。所謂廣義公開市場,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的數量有限,因此,中央銀行除了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之外,還買賣地方政府債券、政府擔保的債券、銀行承兌匯票等,以達到調節信用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的。所謂狹義公開市場,是指主要買賣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發行量大,且流通範圍廣泛,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只需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就可以達到調節信用,控制貨幣量的目的。 當經濟處於過熱時,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回籠貨幣,使貨幣流通量減少,導致利息率上長升,促使投資減少,達到壓縮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當經濟處於增長過慢、投資銳減不景氣的狀態時,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放市場,使貨幣流通量增加,導致利息率下降,從而刺激投資增長,使總需求擴大。 3.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所謂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