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轉移壁壘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18

技術性貿易壁壘包括哪些內容?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即TBT)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國家或區域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這些措施對其他國家或區域組織的商品、服務和投資自由進人該國或該區域市場產生了主觀或客觀的障礙。TBT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廣義的TBT還包括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和檢疫措施(SPS),包裝和標籤及標誌要求、綠色壁壘、信息技術壁壘等實際上,它們也經常以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形式出現。這裡,應注意到只有超出合理限度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才會形成貿易的障礙,而正常的壁壘對於國際貿易的發展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1.技術法規、標準與合格評定程序

技術法規指必須強制性執行的有關產品特性或其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包括:法律和法規;政府部門頒佈的命令、決定、條例;技術規範、指南、準則、指示;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誌或標籤要求。許多強制性標準也是技術法規的組成部分。技術法規一般涉及國家安全、產品安全、環境保護、勞動保護、節能等方面,也有一些是審查程序上的要求。技術標準是指經公認機構批准的、非強制執行的、供通用或重複使用的產品或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的規則、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有關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誌或標籤要求也是標準的組成部分。目前存在大量的技術標準,有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也有許多國際標準,這些標準對國際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合格評定程序,任何直接或間接用於確定是否滿足技術法規或標準有關要求的程序。特別包括抽樣、檢驗和檢查;評估、驗證和合格保證;註冊、認可和批准以及各項的組合。合格評定程序一般由認證、認可和相互承認組成,影響較大的是第三方認證。認證可以被分為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產品認證主要指產品符合技術規定或標準的規定。其中因產品的安全性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所以產品的安全認證為強制認證。體系認證是指確認生產或管理體系符合相應規定。目前最為流行的國際體系認證有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行業體系認證有QS9000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TL9000電信產品質量體系認證;還有OHSAS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等。

在國際貿易中,一些國家憑藉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很容易使所實施的TBT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隱蔽性,從而使得出口國望之興嘆,其具體體現在:技術標準、法規繁多,讓出口國防不勝防;技術標準要求嚴格,讓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有些標準經過精心設計和研究,可以專門用來對某些國家的產品形成技術壁壘。

2.產品檢疫、檢驗制度與措施

動植物檢疫措施是指為保護人類、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而採取的動物衛生和植物衛生措。這些措施包括:保護人類的生命免受食品和飲料中添加劑、汙染物、毒素以及外來動植物病蟲害傳入危害的措施;保護動物的生命免受飼料中添加劑、汙染物、毒素以及外來病蟲害傳入危害的措施;保護植物的生命免受外來病蟲害傳入危害的措施;防止外來病蟲害傳入而造成危害的措施;與上述措施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標準和程序。檢驗的商品分為法定檢驗商品和臨時檢驗商品。受此影響最大的產品是食品和藥品。食品方面主要是農藥獸藥殘留量、加工過程添加劑、動植物病蟲害、其他汙染物、生產、加工衛生、安全的規定等。有些不僅有加工工藝、加工設備方面的規定,而且還有加工周圍環境條件方面的規定,如......

英國對中國的影響

英國成功脫歐,中歐合作戰略將困難重重

自從美國製定重返亞太戰略,中國面臨的周邊環境壓力陡增,急需尋找新的合作對象緩解美日等國聯合施加的經濟和政治壓力。與中國相似,歐盟也苦於美國過多的干涉降低其在國際貿易中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成為了中國應對美國壓力的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而英國正是中國叩開歐盟大門重要的一環。

去年以來,中英貿易往來愈加頻繁,創造了越來越多經濟利益共同點。為實現互利共贏,英國開始在歐盟的角色逐漸轉變為中國的重要支持者和夥伴,例如其大力遊說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地位,以幫助中國實現關稅減免。

除此之外,英國也大力推動中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如果這份資金總額達到數十億美元的協定成功簽署,將為中國帶來鉅額的貿易訂單,有助於全面打開歐洲市場。這份貿易協定成功實施或將會對美國支持的泛大西洋貿易投資造成巨大沖擊,成為中國應對美國逐漸收緊的對華政策重要措施。

然而,一旦英國脫歐成功,中國通過英國加強與歐盟合作的戰略計劃將會變得困難重重。英國脫離歐盟無異於間接打破中國和歐盟無形的合作紐帶,使得中國不得不另外選擇其他方式加緊和歐盟的合作,而前期鋪墊的各種政策貿易的影響也很有可能大打折扣,成為高額的沉沒成本。

英國成功脫歐,將失去眾多來自中國企業的貿易投資

中國在歐洲市場有將近5億的潛在客戶,具有強大的發展前景。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歐洲市場已經高度一體化,形成自己成熟的市場模型,本土品牌間合作緊密,將許多中國企業拒之門外。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中國企業選擇曲線救國的戰略,先打入對中國企業相對寬鬆的英國市場,然後以其為基礎打入歐洲市場。許多中國企業已經在英國建立分支甚至是總部,希望通過英國和歐盟的聯繫獲得其他歐盟國家的關稅優待政策。此外,已經有不少中國企業將觸角伸向價值製造鏈,期待和英國的合作可以擴大中國與英國甚至和歐盟之間技術轉移的可能,打破美國等國建立的高精尖技術貿易壁壘,其中不乏大型企業。

如果英國公投離開歐盟,無異於封鎖了那些期待打入歐洲市場的中國企業的戰略。中國首富王健林就曾評論稱如果英國脫離歐盟,將會失去不少來自中國企業的貿易投資。他在近期訪問英國時警告稱,如果英國退出歐盟,中國公司可能會考慮將其歐洲總部遷往別處。正如他所預測,許多中國企業已經暫停了和英國投資合作的談判,等待公投結果再做下一步打算。

英國成功脫歐,或打亂人民幣國際化步驟

如今,人民幣剛剛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攬子貨幣計劃,邁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中國正推動和主要貿易合作國實現人民幣結算的政策,從而鞏固和加強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英國在這一方面為中國提供了大力支持——倫敦已經成為僅次於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

倫敦一直是歐盟的金融服務中心,這為那些總部設在英國金融公司帶來很大的便利。這些企業相當於擁有在歐盟其它國家開設分支的“申根”,不需要在對象國再次進行註冊。因而,中國將倫敦作為人民幣在歐洲市場中的流動的重要基地。

然而一旦英國脫歐,這項貨幣紅利就不復存在,人民幣通過英國在歐洲推廣的戰略所帶來的成本也大大增加。相較之下,英國不再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最佳戰略伙伴。

從整體來看,英國這次公投將會對中英和中歐貿易帶來巨大的影響。如果英國繼續留在歐盟,中國可以按照之前的計劃繼續加緊合作。然而一旦英國脫離歐盟,英國和歐盟間將會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籤訂各領域的“分家”合為經濟運轉帶來極大不穩定性。這就意味著中國需要重新制定更謹慎戰略以推動和歐盟的合作。...

中國如何應對綠色壁壘

我國企業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我國企業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應是內外兼修,即加強自身建設與利用外部力量。

(一)加強自身建設

1.轉變觀念,理性認識。大多數國家施行貿易標準及其相關制度,仍然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健康的良好願望。利用這些國際規範條件派生出來的不合理的國別環境標準以及以此為依據設置的貿易障礙才構成綠色貿易壁壘。當國際綠色貿易大潮滾滾而來時,任何國家都很難置身其外。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要衝破綠色壁壘,首先必須順應這股綠色潮流。我們反對的是濫用綠色貿易壁壘的不正當行為。我國農產品因有害物質超標而被對方國家拒絕入境之類的事件,不能認為是對方故意設置綠色壁壘。相反,應當及時轉變觀念,重新審視發展與環保的關係,制定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加速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

2.順應潮流,綠色營銷。廣大企業應抓住機遇,順應環保時代發展綠色化的潮流,樹立綠色營銷觀念,實施產品綠色化戰略,在產品開發、製造、包裝、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切實地把環保要求納入企業的決策要素中,做到在研發環節上開發綠色產品,在廣告上突出綠色效應,在公共關係上積極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在營銷渠道上選擇綠色企業,在供應鏈上選擇綠色夥伴,在市場上尋找綠色消費者。實現滿足企業利益、消費者需要和環境利益的營銷方略,在環保時代求得生存和發展。

3.國際認證,通行世界。特別要積極爭取通過ISO14000 國際標準認證,獲取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同時,要爭取獲得貿易對象國及所屬行業的綠色認證例如美國電器產品的 UL 認證、加拿大的CSA 認證、英國的BSI認證、德國的 G認證、歐盟的 CE 認證水產品的 H ACP 認證等。截止 2000 年 4 月底,我國通過ISO14000 認證的組織只有 263 家。因此必須進一步推行清潔生產,努力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標準; 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參與國際合作;向國際靠攏,讓中國的環境標誌產品走向世界。過漸進地提升自己的環境標準要求,動資源合理使用,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實力。

4.綠色會計,定量分析。所謂綠色會計制度,是指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特別是在成本控制中,不僅要對人工、本、原料等進行成本核算,而且還必須計算資源和環境的佔有和消耗成本,這樣就能夠恰當地估價自然環境成本和汙染的環境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對環境做出精確的定量分析,揭示其經濟價值為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正確的決策基礎。

5.技術轉移,海外投資。單純通過技術貿易難以獲得較為先進複雜的技術,可利用合資經營與合作經營的方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走引進與自主研發並重的道路,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一旦我們產品的環境技術是領先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制約作用必將不攻自破。海外投資不僅可以利用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而且可享有與東道國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避免發達國家的環境壁壘對我國出口的不利影響。

6.熟悉規則,積累經驗。一是加強學習W TO 文獻資料,瞭解 W TO 的有關規則和國際貿易形勢與特點,重視綠色技術壁壘對相關產品出口的衝擊和危害,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增強企業應對技術壁壘的緊迫感和主動性。二是善於學習國內外出口貿易經驗,面對形形色色技術壁壘的阻障,提高企業辯識和應變的能力。

(二)利用外部力量

1.企業合作,綠色基地。尤其是農副土特產品的加工企業和傳統工藝產品生產企業,相關企業聯手合作,建立綠色產業基地,更能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比如,中國是陶瓷製品大國,曾享譽全球。要達此目的,必須挑選好原料供應基地。綠色基地建立以後會形成......

急求關於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案例!!! 10分

隨著國際大跨國公司進入越來越多,投資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近一、二年紛紛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目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與企業,普遍對此看好,認為這將極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然而,在一派樂觀的氛圍充滿著社會各個層面的同時,有的學者認為:目前國內的“主流媒體”和“主流派經濟學家”對跨國公司進入的一邊倒讚揚,其中隱含著很大的誤導。

跨國公司對華的技術投入

根據我們的研究,儘管跨國公司的進入帶來了一些先進技術,這也是我國打開國門的目的之一,但是直到今天,從總體上來講外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並未放鬆,甚至在某些方面對華技術強化控制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國家層面上,許多資料表明,經濟發達國家對華的技術轉移仍然處在嚴密控制中。據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外資司司長鬍景巖披露,巴統仍然“對進入中國的技術限制。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對轉讓到中國的技術,特別是最先進的技術,如計算機、微電子、核能技術等還有許多限制,致使跨國公司在華的一些投資項目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著名WTO問題專家、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指出,目前有30多個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移有限制。

2002年8月,日本通產省著手製定限制本國企業向海外特別是中國地區輸出先進技術的相關政策。《日本經濟新聞》在同月11日發表社論說,鑑於中國的成本優勢,日本企業生產向中國轉移勢不可止,在新品研究開發方面的轉移也蔚然成風。但前端的研發應放在日本,商品化的應用開發可放在中國。日本政府專門做過一個對華汽車技術輸出的報告,要求各汽車廠家必須讓中國的汽車技術落後20年以上。

“中國加入WTO後,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有了一些變化,那就是不再實行全面封鎖,而只是把相對落後的技術產品出口到中國。但發達國家從來沒有放鬆對華的高新技術出口管制。……美國自從2001年對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許可證實行重新審查後,相當一部分原先批准的許

可證被凍結。對超級電腦、高科技電信設備、半導體設備,以及尖端的機械工具,幾乎完全對華停止了出口。”

考察現實,我們面臨著多種問題並存,一是跨國公司並沒將先進技術或者關鍵技術投入中國;二是跨國公司雖然將一些先進技術投入在華企業,但是關鍵技術仍然掌握在外方人員手裡;三是外方所投入的技術與產品只是其生產鏈中的一個環節,即使我方完全掌握,也無法生產出相應的產品;四我們引進的主要是先進的生產線,得到的是生產能力提升,但依然要依賴外方提升產品與技術水平。

從市場取向的角度,跨國公司在華企業有兩種,一是出口導向型的,即產品用於出口世界各地。對華投資的目的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其他低廉的生產成本、優惠政策以降低其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國只是其全球的一個生產基地。這在高新技術產業表現比較明顯。實證分析表明這類企業往往採用其母公司的先進技術,生產其母公司最先進的產品。這實際上是跨國公司面向全球銷售的一個生產車間。另一種是市場佔領型的,以佔領中國市場為目的。這是絕大多數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主要目的。許多在發達國家市場已飽和的產品在中國的成長性依然很好,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通過直接投資規避貿易壁壘,謀求佔領中國的龐大市場。這類企業跨國公司投入的技術與母公司的最先進技術有一定差距。

根據對北京市科委認定的48家由跨國公司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水平的調查,與母公司相比,使用最先進技術的佔26.3%,使用比較先進技術的佔42.1%,比較先進技術與一般技術混用的佔31.6%。但是對外方投入的技術作進一步分析可知,其中主要是生產技術,對......

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因素分析有哪些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企業國際化的影響

對於企業來說,初始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市場進入壁壘,企業為維持市場進入必須預先投入更多的資金,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市場準入,尤其是對那些實力不強又缺乏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

持續成本則包括產品進入市場後不斷髮生的長期質量控制的成本、為驗證出口產品符合某項標準所耗費的有關技術支出,以及為進行檢疫造成周轉速度下降以及因此產生的庫存成本和運輸費用的超額支出。這意味著企業在進口國市場的競爭力可能降低,因為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付出更高的邊際成本,對企業競爭力將產生長期的影響。顯然,由於大企業更可能形成規模經濟,隨著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效率的改進可以部分抵消成本的增加。因此,面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大企業往往表現出比中小企業更強的適應性。有關研究表明,判斷其產品是否與不同國家的技術法規相符合的程序是非常複雜的,涉及到大量的成本且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其中最為顯著的成本增加就是重複測試與認證。而且,合格評定程序和檢疫措施增加了時間成本,加之在檢驗與認證過程中經常發生故意的延遲,對於那些生命週期較短的產品來說影響極為嚴重。

由此可知,技術性貿易壁壘得以形成的基本經濟學依據是,通過建立不同於出口國的技術法規與標準、合格評定程序或衛生檢疫措施,無論這種不同有其客觀依據抑或是人為形成的,都會迫使出口企業為適應進口國的技術法規與標準增加投資,從而增加分攤到每單位出口商品上的成本,降低在出口市場的競爭力或是因此無法進入。一些研究機構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導致的成本增加進行了研究,如OECD(1999年)的研究初步估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成本約為企業生產成本的 2%~10%,美國商務部的結論是,美國和歐洲對電信設備和信息技術產品的重複測試與認證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的負擔每年超過11億美元。

二、 企業國際化的不同階段對“技術壁壘”的跨越

企業國際化是企業融入世界經濟,在國際範圍內配置產品、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行為。人們通常將企業國際化定義為產品出口後的國際行為,但是筆者認為,企業的國際化道路應該從進口/採購資源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而且,對於企業如何跨越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問題的研究也應該從企業國際化的起步階段就研究對策。本文將從內向和外向兩種視角來對企業國際化以及在國際化的不同階段如何跨越“技術壁壘”進行分析。

1、內向國際化階段對“技術壁壘”的跨越

內向國際化是企業組織內部的基本需要促進的國際化,主要包括進口/採購資源、從外國企業那裡取得許可證、在國內與外國企業建立合資經營企業和成為外國企業的全資子公司。企業以國內市場為基礎,引進先進產品、領先技術、管理經驗等“引進來”方式,以此提升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並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的風險,同時還使企業得到了豐厚的收益,這其中不僅包括利潤上的,同時還包括技術水平和經營思想方面的,使企業受益匪淺。

但是,企業的風險小了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了,外向國際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內向國際化只是前期準備,企業在內向國際化階段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那麼在外向國際化階段就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和阻力。因此,企業應該在內向國際化階段就開始重視“技術壁壘”的跨越。單純利用技術的引進和購買來提高自身的水平,是無法得到系統、複雜的先進技術的。因為這些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的少數大公司手中,為了保持其優勢,他們不會洩漏技術祕密。企業可以通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與外國企業進行合作,利用FDI(國外直接投資)所帶來的技術轉移的溢出效應來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還可......

房地產市場存在哪些進入壁壘?

結合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構成房地產企業的進入壁壘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土地資源壁壘。儘管可以說,我國的房地產業在資金(相對土地壁壘而言)、規模經濟、技術等方面不存在進入壁壘。但是,作為一個房地產企業,如果不能獲得房地產開發所需的土地這一核心資源的話,即使房地產企業在一個地區設立起來了,也不能認為真正進入了這個地區的市場。我國自開展城市土地有償出讓制度以來,大多采用協議出讓土地的方式。協議出讓方式是由出讓方和受讓方就特定地塊通過協商談判而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在此方式下,由於土地使用權的取得不是通過開發商間的相互競爭來決定,而是由政府與開發商雙方私下協商確定,最終誰能獲得土地使用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開發商的尋租能力和政府的主觀偏好。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真正有實力的開發商可能因為拿不到土地而陷入無地可開發的窘境,而一些實力有限的開發商則更是難以拿到士地;相反,一些有政府背景或是善於尋租的開發商則可能圈佔大量的土地併成為土地批發商。雖然,這種協議出讓方式在2004年前後實行土地公開拍賣制度後予以中止,但由於一些地方前幾年土地圈佔量很大,直到現在,一些大的開發商以前圈佔的土地還沒有開發完,也就是說舊的土地出讓制度的影響在一些地方仍在起作用。而即使是實行公開拍賣制度後,由於土地資源的固定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某一開發商獲得了某一地塊的開發權後,也就意味著排除了其它開發商對該地塊的開發權。由於土地供給量有限,市場中只有有限的開發商在進行開發。這樣,潛在的進入者很難對現有的企業形成競爭壓力,這為在位企業行使壟斷力量、索取壟斷高價提供了條件。二是行政管理壁壘。在開發一個項目之前,房地產商必須取得5個證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許可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而要取得這5個證書就需要當地政府的入區批文、基建立項批文、土地出讓合同、土地劃撥文件、土地徵用批文、規劃定點圖、建設用地核定表、土地出讓金交納證明、地籍測量成果表、土地登記審批表、土地登記申請書、法人委託書、建設項目收費通知單、建設工程報建表、城建費用統徵交納書、建設工程施工圖設計審查意見書、建築節能登記審批表、工程監理合同書、中標通知書、施工合同、施工組織設計申報書、工程質量監督申報書等等。為了辦好這5個證,總共要蓋20多個章,涉及到當地政府的城市規劃、房屋管理、國土資源、工商管理、稅務、建設、交通、環保、節能、衛生等部門,每一次往往都要燒香拜佛。由於政府管理的越位,導致過度干預房地產市場,加上政府審批的繁雜和效率的低下,官員在審批中的尋租,形成了行政性進入壁壘。

一帶一路的意義什麼意思的最新相關信息

“一帶一路”的意義:

(一)加強各國間政策溝通

加強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

“一帶一路”戰略將加強各國間政策溝通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要為改善略顯疲態的國際政策溝通機制做出貢獻和示範。在政治互信的基礎上,針對宏觀政策、發展戰略和區域規劃三方面,形成更務實合作、協調有效的政策支持機制。

(二)實現國家間設施聯通

第一,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範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臺和機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礎設施水平。

第二,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

第三,共同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幹線網絡建設,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暢通信息絲綢之路。加快推進雙邊跨境光纜等建設,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擴大信息交流與合作。

(三)實現各國間貿易暢通

第一,努力促成沿線國家宜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和實施。改善邊境口岸通關設施條件,加快邊境口岸“單一窗口”建設,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加強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推進跨境監管程序協調,推動檢驗檢疫證書國際互聯網核查,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0)互認。降低非關稅壁壘,共同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第二,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把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起來,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第三,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徵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四,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水養殖、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氣、金屬礦產等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推進能源資源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合作。

第五,推動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促進沿線國家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

第六,優化產業鏈分工佈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建立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擴大服務業相互開放,推動區域服務業加快發展。

(四)積極探索資金融通

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範圍和規模。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共同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有關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開展磋商。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深......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沿線各國就什麼進行充分交流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重點在以下方面加強合作。[1]

政策溝通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強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

設施聯通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沿線國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幹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

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範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臺和機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礎設施水平。[1]

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

共同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幹線網絡建設,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暢通信息絲綢之路。加快推進雙邊跨境光纜等建設,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擴大信息交流與合作。

貿易暢通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宜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1]

沿線國家宜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和實施。改善邊境口岸通關設施條件,加快邊境口岸“單一窗口”建設,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加強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推進跨境監管程序協調,推動檢驗檢疫證書國際互聯網核查,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降低非關稅壁壘,共同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挖掘貿易新增長點,促進貿易平衡。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把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起來,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

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徵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1]

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製藥、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氣、金屬礦產等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推進能源資源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合作。

推動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促進沿線國家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

新形勢下我國企業如何應對技術貿易壁壘論文的思路

我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分析

內容摘要: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一種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歧視性和隱蔽性的強大的非關稅壁壘,客觀上已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巨大障礙。如何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利用合理的措施衝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以保護我國出口市場和經濟安全是當捌惹行枰?餼齙奈侍狻?

關鍵詞:中國 技術性貿易壁壘 對策 競爭力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 - TBT)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一個區域組織以維護國家或區域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這些措施對其他國家或區域組織的商品、服務和投資進入該國或區域產生影響。TBT是非關稅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併成為發達國家限制市場準入的重要手段。

技術性貿易壁壘並非是一個完全新型的貿易壁壘,它對國際貿易的促進和限制作用由來已久,有關國際組織也在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作了一系列工作。如上世紀60年代以來,GATT就在關於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確認及其管制與取消兩個方面開展工作;1974年在東京回合談判中達成了《標準條列》;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達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對技術條例與技術標準的制定、採納和實施、技術條例和標準的檢驗程序、信息和援助等義務做出了規定,旨在使標準國際化、統一化,減少和取消技術性貿易壁壘。但由於技術性貿易壁壘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隱蔽性、歧視性和動態多變性,使其在關稅和其他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成為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保護國內企業和市場、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的有力舉措,併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出口貿易的障礙。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出口商品結構落後,產品檔次較低。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人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2年學術年會上介紹,當前世界貿易壁壘的80%來源於技術性貿易壁壘。近年來,我國有60%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了我國出口總額的25%。另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機電、輕工等六大產業的21類產品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受阻企業高達71%,受阻產品比例達39%,損失金額170億美元。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了減少國際市場份額、失去貿易機會、退出市場,削弱產品的競爭能力,並使國外消費者對我國部分產品尤其是農產品食品信心下降,給我國出口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應。因此,研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應對策略,以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已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策

實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戰略

從實踐看,推廣和使用國際標準,是減少國際貿易摩擦,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擴大商品出口的根本途徑。截止到2001年,我國在19744項國家標準中,僅有8621項採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採用率僅為43.7%,而WTO大多數成員方這一比例數在70%左右;在這8621項雙採標準中,絕大多數是等效或非等效採用,等同採用的比例僅在10%左右。對此應採取以下措施:①轉化標準。既組織專門的人力、物力認真研究和積極推廣使用國際標準或發達國家的先進標準,並轉化為我國等同的標準,以此來確定企業生產和技術改造的方向和目的,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繼而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②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目前,國際上採用的標準很多是發達國家的國家標準或企業標準轉化而來的,充分反映了發達國家利益和經濟技術水平,而由我國主......

相關問題答案
技術轉移壁壘是什麼?
轉移待定是什麼意思?
綠色貿易壁壘是什麼?
技術的近義詞是什麼?
技術層面指的是什麼?
技術力量,規模是什麼意思 ?
產品主要技術指標名稱是什麼 ?
技師任職資格是什麼?
轉的讀音是什麼意思?
名作之壁的是什麼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