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江夏是現在的哪裡?
江夏古代屬於哪個地方?現在的武漢市江夏區古代叫什麼? 5分
三國時期的江夏是現在的鄂州,那時武漢連個大點的村子都沒有,今天的黃鶴樓便是那時關羽沿江設立的烽火樓發展而來,東吳佔荊州後這裡才有了民用碼頭。至於武漢的江夏區那時一部分隸屬江夏郡(鄂州),不過直到唐代才發展到“鄉”的規模。
宋朝江夏是現在什麼地方
歷史上的江夏,亦稱江陵,泛指今荊沙及宜昌一帶。
古代的江夏現為何地
武漢漢口
古代的江夏鎮是不是現在的揚州?
1、歷史上沒有江夏鎮
2、武昌漢唐時曾稱江夏郡。
古代江下是現在哪裡
江夏郡:古郡名。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屬荊州刺史部。[1]
兩漢皆治西陵縣(今武漢市新洲區境內),屬荊州刺史部。亦有前漢治於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後漢治於西陵一說。西漢末年,江夏郡領十四縣:西陵、竟陵、西陽、襄、邾、軑、鄂、安陸、沙羨、蘄春、鄳、雲杜、下雉、鍾武。東漢時省襄、鍾武二縣,增置平春縣、南新市縣。[1]
三國時,魏、吳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陽縣(今武漢市黃陂區東),後遷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西南)。吳江夏郡初治沙羨(羨念邑音,縣治在塗口,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孫權自公安都鄂後,立武昌郡,旋複名江夏郡治武昌縣(今鄂州市)。晉平吳(280)後,改吳江夏郡為武昌郡,並將原魏江夏郡治遷回安陸舊城。
古代楚國是現在的哪裡?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荊州是現在哪裡?
歷史上的荊州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向北到達今天河南境內,南陽就是當時的宛,信陽一部在江夏境內;向南一直到達今天廣西桂林、廣東韶關境內;向東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貴州境內。是相當廣大的區域。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 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 三家共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佔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 ,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 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 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 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 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即取得南郡)後,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荊州),關羽鎮守 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三國演義》敘述有關荊州的故事時,已是劉表任荊州刺史之後。因此,在赤 壁大戰之前,所謂“荊州城”,實際上是指襄陽;而在赤壁大戰之後,所謂“荊州 城”,實際上是指江陵;此外,並無單獨的“荊州城”。羅貫中不明於此,誤以為 有單獨的“荊州城”,並老是把荊州、南郡、江陵這三個地理概念混淆不清。第3 4回寫蔡瑁趁“襄陽會”之機謀害劉備,事先對劉表說“請主公一行”,似乎劉表 不在襄陽。第40回寫劉表死後,蔡瑁立劉琮為主,“命治中鄧義、別駕劉先守荊 州;蔡夫人自與劉琮前赴襄陽駐紮……就葬劉表之柩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其實 ,這裡的“荊州”乃是江陵(第42回寫曹操兵至江陵,鄧義、劉先率軍民出城投 降,即為明證)。蔡夫人、劉琮本來就隨劉表駐襄陽,怎麼又“前赴襄陽”?從哪裡“前赴襄陽”?這是因為作者把劉表的荊州治所襄陽與後來劉備的荊州治所江陵 攪作一團,以致敘述混亂。第75回寫呂蒙襲取荊州時,也出現了明顯的錯誤。史 實是:呂蒙逆長江而上,奇襲關羽設置的“江邊屯侯”(沿江偵視警戒的部隊)之後,直趨公安,招降守將士仁(《演義》誤為“傅士仁”);隨即又進逼荊州治所 江陵,麋芳亦降(麋芳以南郡太守身份駐守江陵)。而《演義》卻寫成呂蒙巧奪烽 火臺後,首先襲取“荊州”,然後到公安招降士仁,再由士仁往南郡說降麋芳。那麼,這個“荊州”在哪兒?它與公安、江陵的方位關係如何?作者根本無法回答。 讀者只要一對照地圖,馬上就會感到這一部分描寫被攪成了一筆糊塗賬。這並非羅 貫中有意進行藝術虛構,而是因未解“荊州”府先駐襄陽後移江陵而產生的“技術性錯誤”。 參考資料:中華三國聯盟,《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三冊
湖北省是古代那個地方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南遷移民,其中湖北境內長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鬆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江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
南北朝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代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
湖北
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佔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南西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摩州。靖康之亂後的南遷,湖北江漢平原三分之二來自南昌府。鄂東鄂北來自饒州南昌。
元代在全國設3箇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摩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佈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永州府、嶽州府、漢陽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長沙府、寶慶府、黎平府。
清代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湖北領武昌、漢陽、......
古代的武昌縣到底是指現在的鄂州還是江夏啊? 15分
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訂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江夏是以前的老武昌縣,以前叫 織房縣 武昌區
後來改為江夏區了!~~
具體的你查閱歷史 呵呵
我只知道這麼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