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收入差距大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10-06

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原因有哪些

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的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造成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採取了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東部沿海地區或中西部地區,都出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例如1991年至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率,廣東省高達21%,貴州省為14%,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貴州14%的年增長率也是相當高的,但是與廣東等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迅速拉大。這樣就得出一個判斷,中國地區差異的擴大,是在各地區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是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而掉以輕心。中央多年來已採取了有力措施,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在於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別之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有所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則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映。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劉易斯認為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城鎮居民從事的產業,劉易斯稱之為“現代產業”,就是現代製造業、信息業和服務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正確的政策思路有兩條:一是把傳統產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的速度不理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中央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經對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貧富差距的成因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先富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原因有多種,第一,佔有資產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資產等要素帶來的非勞動收入可能還會有所增加,這就使可以取得非勞動收入的群體與貧困群體收入差距出現繼續擴大的趨勢。第二,人力資本投資多少不同。人力資本投資的差別表現為工資收入的差別是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的一個經濟社會現象。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人力資本投資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別越來越明顯。這種差別表現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資收入多少。第三,體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業體制、社保體制等不盡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體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體的收入低一些。

由此得出結論,收入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這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會迅速擴大,爾後暫時穩定,在增長的後期逐漸縮小。目前中國可能正處於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

如何解決城鄉收入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現是貧富差距在拉大,地區之間的城鄉收入差距也存在顯著差異。

對策:

第一,完善政策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國家針對“三農”問題持續出臺幾個“中央一號文件”,給予了農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支持。雖然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為了保證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如財政支持、土地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特別是在土地政策方面,要完善當前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土地流轉,保持中國8億畝的土地紅線,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第二,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第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即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又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第四,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推動勞動就業創新

城鄉二元體制戶籍制度使城鄉之間形成了一條不可逾越而且差距很大的壁壘,而這個屏障不僅阻礙了技術、資金、在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流動,更嚴重的阻礙了城市和農村勞動力的流動,也使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不能正常進行,所以就使城鄉之間不能同步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所以只有徹底改變目前的二元戶籍制度,使勞動力逐漸轉移,才能促進勞動就業和創新。

這才是解決城鄉收入差距的關鍵所在改革戶籍制度並不是對現行的戶籍制度全盤否定,現行戶籍制度也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也有它的好處,所以說改革要做到“取其精華,剔其糟粕”,把現行戶籍制度中合理的部分,堅定的肯定並貫徹落實下去,而現行戶籍制度那些不合理的地方要堅決地剔除。而現行戶籍制度對社會管理仍然起著......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一,勞動者的個人稟賦和家庭負擔不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必然產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二,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擁有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社會成員必然會產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下優勝劣汰,使具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出現差距。

第四,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存在的差別,引起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請大家談談造成中國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得主要原因.

話題緣起 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是今年“兩會”上最熱門話題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與此同時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甚至懸殊,成為困擾我國改革和發展的一大社會難題,並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果說貧富差距擴大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道繞不過的坎的話,那麼有效遏制不合理貧富差距,合理兼顧效率與公平,更好地統籌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和利益要求,則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溫家寶總理在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顯示了政

府努力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決心。如何理性看待和有效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我們特邀有關專家“診治開方”。

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問題

楊永華

人們在探討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時,提出了種種解釋。有一種觀點認為,“收入差距主要是市場發揮作用的一個正常結果,”因此“市場取向的改革”是收入差距擴大的直接原因。持這種看法的人,不管是否意識到,他們的觀點必然會得出這樣的邏輯結論,縮小收入差距的有效辦法是限制市場機制,最好取消市場經濟。顯然,這樣的結論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知道,庫茲涅茨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倒U假設,意思是說,在經濟發展初期,會出現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態勢,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收入分配差距會逐漸縮小。我不想討論庫茲涅茨的倒U假設對中國是否適用,而是想沿用庫茲涅茨的研究方法,探討一下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的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造成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採取了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東部沿海地區或中西部地區,都出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例如1991年至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率,廣東省高達21%,貴州省為14%,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貴州14%的年增長率也是相當高的,但是與廣東等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迅速拉大。這樣就得出一個判斷,中國地區差異的擴大,是在各地區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是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而掉以輕心。中央多年來已採取了有力措施,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在於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別之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有所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則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映。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劉易斯認為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城鎮居民從事的產業,劉易斯稱之為“現代產業”,就是現代製造業、信息業和服務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正確的政策思路有兩條:一是把傳統產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的速度不理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中央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高度重視“三農”問......

城鄉收入差距大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

找的,清華大學的報告   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差距又有進一步的擴大,目前已經達到3.33:1。這種狀況與我國追求的和諧社會目標形成嚴峻的反差。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對與此有關的基本數據資料做個簡單考察。  首先,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來源主要有四方面,即工薪或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從距今最近的2006年數據來看,城鎮人均全年工薪收入為8767元,農村為1375元;城鎮人均經營性收入為810元,農村為1931元;城鎮人均財產性收入為244元,農村為101元;城鎮人均轉移性收入為2899元,農村為240元。可見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為工薪收入和轉移性收入,而農村居民主要為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主要來源於政府對國民收入進行的二次分配,即對城鄉居民給予的各種形式的補貼。轉移性收入城鄉之間相差12倍,近2700元,這是構成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轉移性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工資性收入,或勞動收入。事實上,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1931元(主要是農業收入)中也包含勞動收入,粗略估計佔三分之一左右,即600多元。與農村居民的打工收入(1375元)相加便是2000元左右,仍遠低於城鎮居民的8767元,這裡還沒有考慮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中所包含的勞動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工資收入巨大差異的形成有阻礙城鄉勞動力流動的體制原因,也有城鄉居民從事工資性勞動時間差異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顯然在於城鄉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差異及其所導致的勞動性質差異。  我國農村勞動力多數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包括農業勞動和進城務工),他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且教育質量很低。城市勞動者文化程度多數達到高中水平,所從事的工作以白領或技術性體力勞動為主,薪金水平當然與簡單體力勞動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本質上是不同性質勞動之間的收入差距,而根本原因是城鄉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一個城市居民如果僅受過初中教育,其收入恐怕不會高過一個農民工;而一個農村學生如果達到高中畢業水平,他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就大得多,即使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也多半不會從事簡單體力勞動。世界上經過經濟起飛的國家和地區都曾經相當重視基礎教育,努力實現12年義務教育。我國改革開放已30年,至今9年義務教育僅勉強過關。一般來說,一個初中程度勞動者的就業能力、精神視野和人生追求還存在很大侷限,而一個高中畢業生便基本具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就我國目前9年義務教育的艱鉅性來說,提出12年義務教育的目標似乎還是痴人說夢,但的確應該開始進行長遠規劃,因為這恐怕是本世紀中葉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第三步戰略的關鍵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之一。  如果從動態的角度來考察,可以發現,雖然我國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差距在擴大,但人均工資性收入差距卻在縮小。與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名義工薪收入分別增長了2.59倍、1.96倍、1.12倍,而農村居民分別增長了3.89倍、1.96倍、1.17倍。這其中有農村居民數量下降、從事勞動者比例上升和從事工資性勞動時間增加的原因,同時也說明儘管不同性質勞動之間仍存在相當大的收入差距,但這種差距正呈現逐漸縮小的趨勢。因此可以說我國簡單體力勞動者的相對過剩程度在下降,這多半與學術界正熱烈討論的所謂“劉易斯拐點”和我國人口紅利的可持續性有關。  另一個可喜的趨勢是,儘管城鄉居民之間轉移性收入差距尚巨,但近年來也有縮小的傾向。與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名義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了3.9......

影響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政策原因有哪些

1.當前我國的收入差距是在城鄉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共同富裕目標下產生的,是相對差距而非絕對差距我國有13億多人口,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地區以同樣的速度富裕起來是不可能的,也不現實,平均主義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只有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才能帶動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這一政策的鼓勵和指引下,一方面,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口走上了富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前我國低收入者數量雖然龐大,但已經大幅度減少。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有2.5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而到2014年底,在貧困線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則為7017萬。而且,即使是貧困人口,其生活水平與以前相比也有極大提高。以前的貧困表現為缺衣少吃,現在的貧困表現在缺少現金收入。因此,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絕對差距,即一部分人收入提高了,另一部分人收入降低了,而是相對差距,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快有慢、有先有後的差別。特別是按照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在2020年之前,讓所有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2.我國的收入差距總體上看處於過大區間,但未出現兩極分化近年來,不斷有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做出兩極分化的判斷,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兩極分化既有量的判斷標準,也有質的判斷標準。從量上來看,一般認為基尼係數要超過0.5,而我國2015年的基尼係數為0.46。從質上來判斷,所謂兩極分化,是指全社會形成了明顯對立的兩極,社會矛盾激化,顯然我國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指出的是,兩極分化是從全社會而言的,不是比較兩個具體的人,一個人一年收入100萬元,另一個人一年收入1千元,這麼大的差距還不是兩極分化嗎?這是極端錯誤的比較。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我國的社會發展指標如文化、科技、教育、環境等的差距,無論從區域來看,還是從城鄉來看都小於人均收入差距。3.當前的收入差距是歷史形成的,縮小收入差距需要一個歷史過程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沒有收入差距,只不過大小不同而已。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分配帶有比較嚴重的平均主義特徵,仍然存在收入差距。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343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2.57倍,不可謂不大。當時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也存在較大差距,即使同一個生產大隊,各個生產小隊之間也有差異。改革開放之後,平均主義總體上被打破了,收入差距呈現出快速擴大的趨勢。今天的收入差距是經過30多年的時間逐步形成的,是一個漸進的量變的過程,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市場機制本身所具有的擴大收入差距的客觀因素,也有個人自身努力的主觀因素;既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二元經濟社會政策因素,也有地理因素等。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高收入者的收入都是不合法不合理收入,而應該看到,絕大多數人是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富裕起來的。因此,縮小收入差距需要綜合施策,這也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既促進效率,又兼顧公平,這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和諧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既要積極努力,深化改革,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又需要有耐心,寄希望一夜之間就能夠徹底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4.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越過最高點,開始進入倒U曲線右側收入差距倒U曲線由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茨涅茲於1954年提出,他通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關係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隨著一個國家從經濟不發達到發達,即人均GNP......

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素有哪些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基尼係數”。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意大利經濟學家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按照國際慣例,基尼係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一、對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狀況的總體評價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總體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分配製度堅持市場取向,不同收入群體的分佈基本反映出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調節的作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一的分配體制被打破,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和新興產業傾斜,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領域的勞動者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因素1、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從農村居民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1997年超過2000元,2002年達到2476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3.8%。從城鎮居民來看,城鎮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8.6%。2、從總體上講,平均主義分配逐步在打破,“腦體倒掛”正在走向“腦體正掛”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分配逐步被打破,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正在合理拉開,分配開始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向新興產業傾斜。傳統的體力勞動、資本含量少、勞動密集、競爭充分的行業的收入在相對降低,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新興行業的職工工資水平在顯著增長。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型領域的勞動者、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3、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增長迅速當前,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6.42%,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16.23%高10.19個百分點,說明資本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加大。4、國有單位職工的收入增長勢頭較強“八五”和“九五”時期,我國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其他單位的工資基本上都呈現正比例線性增長勢頭。其中,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平均工資增長了2.74倍,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另外從工資的絕對增長水平上看,其他單位工資水平一直最高,國有單位次之,城鎮集體單位最低。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宏觀經濟發展保持了協調一致現階段,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第二、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職工平均貨幣工資三項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25%、16.23%、16.33%。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速度是同步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

城鄉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 (社會題目)

主要政府機構在城市,大學在城市,大型企業在城市,大城市交通更便利,政策重心在城市。

相關問題答案
城鄉收入差距大的原因?
世界貧富差距大的原因?
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分析收入差距的原因?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上海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壓差大的原因和危害?
壓差大的原因怎麼解決?
貧富差距產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