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賦比興手法?

General 更新 2024-11-16

什麼是賦比興?(需舉例)

詩詞曲中的賦比興,一般來說,詩中賦比興兼用,詞中比興多於賦,曲中賦比多於興。以下分別論述。

一、《詩經》中的賦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詩集傳》: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徵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迴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婦女登山採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雲。

二、《詩經》中的比興

《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碩鼠》一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麼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一首詩的開頭,或一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一首詩。《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悽悽,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麼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颳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裡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麼聯繫。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繫,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一定聯繫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裡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碩鼠》一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麼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

什麼是《詩經》的賦比興手法?並各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詩集傳》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個主要修辭手法,包括比喻與象徵。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衛風·碩人》寫莊姜的美貌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為有前後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點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躍然紙上。[12]

比喻還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因為比喻都是取整體上差異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來相比,喻體與本體相同之處往往就相當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誇張的性質。如《碩鼠》,就其外形、生物的類別及其發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體與喻體的差別是相當之大的;但是,在不勞而獲,白吃飯這一點來說,卻完全一致,所以這個比喻實際上是一種誇張的表現。

又由於喻體在人們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已獲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蘊,在某種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故根據與不同喻體的聯繫,可以表現不同的感情,如《碩鼠》、《相鼠》等。《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運用亦很靈活、廣泛。如《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前者用以比喻形體,後者用以比喻感情之變化。[12]

《邶風·簡兮》:“執轡如組,兩驂如舞。”以形態比形態;

《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以某種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風·黍慄》:“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覺喻感覺;

二、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

朱熹《詩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即引發、開頭。包括兩種情況:

1、情觸於物而發為歌詠(即用一個同表現內容相協調的事物為開頭)。

2、藉助某事某物起韻。

朱熹對賦、比、興概念的解釋十分明確,但他將《詩經》每章表現手法都一一標出,在他所言的類型同他對詩本文的解釋中,就顯示了矛盾。如《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標:“興也。”但他在具體解釋此章時又說:“雎鳩,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為摯而有別,《烈女傳》以為人未嘗見其乘居而匹處者。蓋其性然也。”串講全章時又云:“言彼關關然之雎鳩,則相與合鳴於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則豈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與和樂而恭敬亦若雎鳩之情摯而有別也。”則又成了“比”。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他也標為“興也”,解釋時卻說:“周禮,仲春令會男女,然則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又成了“賦”。

這樣,賦、比、興三者的界限就又亂了。比較適合的劃分是,凡與當時情景之描述有關聯者,都應歸於賦,如《卷耳》、《黍離》、《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徵意義者,都應歸之比,如《關雎》、《桃夭》、《穀風》、《無衣》;只有無法與詩本義聯繫的,才是興,如《黃鳥》、《采薇》等。

興包括“情觸於物而發為歌詠”的情形,是指由於人們生活閱歷各不相同,每個人的經歷都會有種種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對一般人來說是漠不相關,但對某一具體人來說,就可能會勾起對舊的經歷的回憶,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賦。

《詩集傳》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這裡所謂“直言之”,是說不以興詞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並不是不要細緻的形容描繪。因此可以說:興、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現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賦”的範圍之內。作為一種寫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廣泛。就《詩經》言之,它包括敘述、形容、聯想、懸想、對話、心理刻畫等。《七月》、《生民》全詩都用賦法,無論對於棄兒情節的敘述,還是對於祭......

什麼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詩經》“賦比興” 的闡釋

一般以朱嘉的說法最為簡明通用:“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卷一)

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興復雜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觸動了詩人的興致,引發詩人歌唱.詩人找到一個話頭,因此興多數用在詩歌的開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經》中得到廣泛的運用。

什麼是比興手法?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礌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153275.htm

賦比興手法怎麼看 它們的作用主要是什麼

賦賦,是與比興並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比賦比興是我國三種傳統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一般說,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興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什麼是詩經的賦比興手法,並舉例子

賦、 比、興是《詩經》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而且是《詩經》中獨特的表現手法,對於後世的影響頗 大。最早提到“ 賦、比、 興”的是《周禮·春官》:“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 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這裡的“六詩”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類樂歌。漢代 《毛詩序》將“六詩”改稱“六義”。後人將“賦、比、興”視為《詩經》的三種典型的表現方法 。一、賦賦的本義是貢賦,“賦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①。諸侯向天子獻上貢賦之時必須開具清單 ,面面俱到,清楚明瞭,以供天子接受時按清單點收。貢賦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須一一鋪陳, 排列於神位之前。後來,這種物質的排列逐漸轉化成語言文字的排列。從此,“賦”成為一種語言 文字的表達方式,以“直接鋪陳”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來。鄭玄注《周禮· 春官·大師》之“六詩”是將“賦”解釋為“鋪”,“直鋪陳”。唐代學者孔穎達在疏解《毛詩》 大序時認為“賦則直陳其事”,“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一直到朱熹對“賦”進 行簡單明瞭的解釋才有了定論,“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②。賦就是鋪陳直敘。《詩經》中賦 的手法在雅、頌詩中出現較多,如《小雅·六月》敘述周宣王命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中興王室的 事件,詩中敘述了出師前部隊的準備情況、出征的原因和時間、戰士奔赴戰場抵禦外敵的戰況、徵 戰完畢部隊凱旋車馬安然無恙的情況。運用賦的表現手法將整個事件敘述詳盡。又如《周頌·良耜 》,是周王於秋收後祭祀祖先神靈的樂歌。全詩二十三句,首十二句描寫農夫在田間耕種的情況; 次七句極力鋪陳豐收的盛況;末四句描寫祭祀報神,點明主題。通過詳細的敘述,表現農民勞作的 辛苦和豐收的喜悅。在國風中賦的手法也有不少,例如《豳風·七月》和《衛風·氓》。《七月》 敘述了農民一年到頭為了主人的“溫”和“飽”而辛苦勞作的過程,描繪出了一幅完整而形象的農 業社會的典型畫面,通過敘述描寫,再現了農民們勤勞樸實的性格。《氓》敘述棄婦的戀愛、婚變 和決絕的過程,反映了上古時期女子的低下地位和不幸命運。朱熹對於“賦”的解釋雖簡單,但過 於平乏,缺少詩歌的意境美。宋人李仲蒙提出“序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③。“情盡物” ,是指詩人將情志寄寓在所描述的客觀物象之中。這種解釋就使“賦”不僅具有直陳其事的作用, 而且可以在平鋪直敘之中包涵詩人的情感,使得詩歌充滿意境美。如《小雅·出車》,作者就是通 過“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景物描寫,寄寓了戰士凱旋時的歡樂心情。又 如《小雅·漸漸之石》通過出徵將士對路途漫長艱險和征程中出生入死的描寫,表現了將士對戰爭 的厭惡。尤其是末章描繪的反常自然現象襯托出將士行役在外,有家室而無暇顧及的痛苦心情。再 如《王風·君子于役》描述的是日落懷人的真情實境:日暮西山,餘輝暗淡,思婦望著牛羊歸圈、 雞入於窩的自然景象不禁想起行役在外的丈夫,內心的憂傷更加濃郁。黃昏時人畜紛歸之景與女主 人孤寂焦慮的痛苦心情構成了含意深邃的藝術境界。方玉潤評曰:“傍晚懷人,真情實境,描寫如 畫。晉、唐人田家諸詩,恐無此真實自然。”④我們可以看出,賦中有情,賦中有景,構成了含蓄 深邃的美學境界。二、比朱熹《詩集傳》中提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比”就是譬喻。“ 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⑤不能把“比”僅僅看作是一種普通的表現手法, “比”將抽象事理形象化,將內在情感外化,賦予主觀情感審美形態,創造出詩歌的意境美。《詩 經》中運用比的手法很多。如《衛風·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衛風 ......

什麼叫做比興手法

什麼是“比興”手法?

所謂“比”,其實就是比喻。它通過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寫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動、具體。所謂“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用形象思維,離不開比興兩法。因此,比鼎興構成了詩的兩種技巧。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賦比興手法?
什麼是蒙太奇手法舉例?
比興手法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亞太版手機?
什麼是半飛鉛釣法?
什麼是環比?
什麼是通天紋手相?
什麼是實際利率法?
什麼是同比增長?
什麼是錯位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