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和西藥哪個毒性大?

General 更新 2025-01-11

中藥真的比西藥毒性小嗎?

對中藥和西藥的毒性問題,一些人有這樣的看法:中藥毒性小,西藥毒性大。近些年,有的藥品和保健品的廣告宣稱:本品由純中藥製成,無任何毒副作用。言外之意,只有西藥,才有毒性。以上看法,並不能說毫無根據。的確,人們在請中醫診治疾病,服用中藥後,較少見到毒副作用。但在淆西醫診治,應用西藥後,卻往往侔有毒副作用。但是,就此而簡單地認為中藥毒性比西藥毒性小,卻不能說是合適的,甚至可以說,實在是一種誤解。若用此種看法指導藥物的選用,更潛在著極大的危險性。 首元應當明確,中藥不僅有毒,有的中藥,毒性還很大。中醫藥學書中,有的藥記為有大毒,有的藥記為有小毒。如烏頭、附子類中藥,則屬有大毒的中藥。近代研究表明,烏頭、附子中所含的烏頭鹼,其劉人的致死量為2.5毫克。筆者在研究這類化合物時,朋友自遠方寄採一點樣品,晚上打開紙包香了看,又包上,僅如此可能數量少的粉塵,就使我口、寥發弦,莞二天不得不到醫院水治。司見,毒性之大。另一方面,還應明確,並不是所有西藥的毒性都大。

吃中藥和吃西藥那個對身體危害大

總體上中藥講求配伍,君臣佐使,副作用都有其他藥物彼此制約,中藥副作用少於西藥。

中藥和西藥有什麼區別

中藥:我國傳統使用的植物,動物,礦物藥及其成藥稱中藥。

西藥:有機化學藥品,無機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稱西藥。

成藥:按療效顯著的常用處方, 將藥物製成一定規格的製劑,給予通俗的名稱,患者可不經醫生處方直接購用,這種藥品稱為成藥。

中藥的來源有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一般認為,中藥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1、四氣五味:中藥的“氣,味”實際上就是藥物的性質,味道。“四氣”也稱“四性”是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寒性涼性的藥物都具有清熱性,瀉火,解毒等作用。熱性溫性的藥物多具有祛寒,助陽,溫中,通絡等作用。此外,尚有一類藥性平和的藥物,稱為性平。“五味”是指藥物具有的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味道。味辛的藥物具有發汗,行氣,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藥物具有緩解,調和,補益的作用;味酸的藥物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味鹹的藥物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此外藥物還有澀味和淡味,澀味的作用與酸味類似,可歸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滲溼的作用,因淡味理解為無味,所以習慣上也只稱“五味”而不稱“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藥物進入人體後,分別產生上升,下降,發散和瀉利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具有升浮性質的藥物,有向上向外的趨向,分別有昇陽,發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質的藥物,則有下行向內的趨向,分別具有潛陽,收斂,清熱,降逆,滲利,瀉下安神的作用。

3、補瀉:補就是補其不足,即補益身體的虧損,增強機體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虛弱症狀。如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瀉就是瀉其有餘,即祛除致病因素,調整機體功能,制止病勢發展。如解表,瀉下,利氣,利水,祛痰,導滯,催吐,消積等。

4、歸經:歸經是指藥物對人體不同部位疾病的選擇性治療作用。它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某些藥物能治某經的臟腑及其經絡之病,則此種藥物就歸入該經。此外,藥物的五味與五臟亦有一定的關係,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這也可作為藥物歸經的參考。

5、配伍:配伍就是按病情的需要和藥物性能,選擇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前人用“七情”表示中藥的配伍關係。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方面。只用一種藥物稱為“單行”;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合用使療效增強稱為“相須”;兩種功效不同的藥物合用,一種為主藥,另一種為輔藥,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稱為“相使”;一種藥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種藥物的抑制稱為“相畏”;一種藥物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稱“相殺”;一種藥的功效被另一種藥破壞稱為“相惡”;兩種藥同用能產生有害的作用稱為“相反”。

6、禁忌:中藥的用藥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指相反,相畏的藥物一般不宜同用。所謂相反者是指兩藥合用後能產生毒性;所謂相畏者,是指兩藥合用後能使藥效降低或消失。此外,中藥的禁忌還有病情禁忌和藥食禁忌。病情禁忌中,如病屬陰虛陽亢者忌用辛溫燥烈之藥;有實邪病者不宜用收澀之藥等。藥食禁忌俗稱“忌口”。

中成藥:是對於中藥原藥進行加工,配製中成藥的原料,必須經過炮製,才能調配。中成藥的劑型:中成藥的劑型分為:丸劑,散劑,膏劑,丹劑,膠劑,酒劑,露劑,茶劑,錠劑,沖劑,片劑,滴丸,糖漿劑,注射劑,膠囊劑等。

中成藥的誤區:

1、中成藥毒性小,用量可大可小。中成藥較西藥毒副作用小,但並不是所有的中成藥都是無毒的,所以,服用劑量不可以任意加大。有許多中成藥含有毒性成份,千萬不可盲目加量服用。

2、中成藥......

中藥與西藥有什麼區別?

80年代至今,隨著化學藥品開發漸趨艱難,藥害問題不斷被認識,國際藥學界對中藥的興趣漸增,中藥熱逐漸升溫。在我國,中藥在醫療保健事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佔藥品市場消費總量的40%,呈現出中藥與西藥半壁江山的格局。那麼中藥與西藥的區別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呢?為此,中新葯業天津達仁堂製藥廠廠長徐曉陽專程拜訪了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原所長、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姜廷良教授,以下是與姜教授的談話記錄。

徐:在一般人的印象裡,中藥是由天然藥物製成的,而西藥是化學物質合成的,但中藥與西藥的區別還遠遠不止這些,您怎樣認為它們的區別?

姜:中藥與西藥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差別,正像你所說的那樣。首先,它們的活性物質基礎是不一樣的,西藥都是化學合成產物,而中藥則多由植物、動物和一些礦物經過炮製和其他工藝加工而形成的活性物質群構成,這也是大家常說的天然產物與化學產物的區別。

徐:我注意到您在多種場合下提到中藥是由天然的活性物質群構成的,那麼這些物質群在人體內發揮的作用與西藥又有什麼不同呢?

姜:西藥由單一的或有限的幾個化合物單體組成,所以在人體內的作用模式與中藥有所不同,西藥主要作用於體內特異的靶點,一般來說具有相當高的選擇性和專一性,即被人體吸收後在特定的系統、組織、甚至器官中有相當高的含量分佈,並作用於這一部分而發揮治療作用。如治療高血壓常用擴張血管劑等,但如果在其他靶點也有作用的話,那產生的後果就是我們常說的副作用了,而中藥也有特定的活性物質作用於特定的靶點,但更多的是不同的活性物質作用於多個不同的靶點而產生協同、放大的優勢作用,以整體的觀念治療病症,可以把中藥形象地比喻為“霰彈”,如用桂枝湯解熱是多種活性成分分別作用於外源性、內生性致熱源,及體溫調節中樞中多種神經遞質而起作用的,又如用大承氣湯瀉下,是芒硝、大黃分別通過高滲性、反射性的腸運動增加的綜合作用,可以說西藥作用於特定的靶點,而中藥則作用於多靶點。

徐:實際上每個單一的中藥,其本質都是一個活性物質群,可以作用於多靶點,那為什麼中成藥常常是由幾味或十幾味中藥組成的複方呢?

姜:這個問題也正好反映了中藥與西藥的另一個區別,即中藥多為複方而西藥多為單一化學成分,我們現在使用盯無論是中成藥還是大夫開的湯劑,絕大部分都是複方。之所以是這樣要從中藥和西藥的發展史說起。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中藥出現在先秦的《山海經》,但記錄的都是單味藥,這說明自古先民們用中藥還是以單味藥開始的,但從戰國以後的所有中藥古書中記載的幾乎都是複方,這也充分說明了正是由於單味中藥不能很好地解決治療中出現的問題,而嘗試用複方並取得了成功,從而成為中藥發展的方向。此外,由於人體是多個複雜系統組成的有機體,同一種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或一種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在同一個人身上所表現的情況千差萬別。由君臣佐使 組成的複方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辨證施治,標本兼治,這也是中藥複方得以發展的另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段中藥演變發展的歷史記錄了中藥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實際上西藥與中藥發展的軌跡又驚人地相似,西藥的起源也是由單味草藥開始的,如現代仍然廣泛使用的阿斯匹林就是水楊柳樹皮中的主要成分,它的另一個名字就叫乙酰水楊酸。但與我們不同的是,隨著西方化學工業的不斷髮展,西藥從18世紀就開始嘗試從單味草藥中提取,精製其中的主要成分,並試圖用化學的方法合成得到大批量的、廉價的單體化合物,正是由於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的草藥走的是一條由複雜到簡單的道路。

有趣的是發展了幾千年的辨證施治的中藥複方......

是食中藥對身體傷害大還是食西藥對身體傷害大?

通常西藥的副作用要比中藥大許多倍,習慣上認為中藥是沒有副作用的,當然也有個別中藥有毒副作用 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總是以它種生物為食物,被吃的生物會產生一定的機制去抵禦被別的生物吃掉,譬如產生一定的毒性,而生物體又會相應的進化產生一定的機制去適應或抵消這種毒性。這樣就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物鏈。 人作為一種生物,以天然動植物為食物,長期的進化使得機體能夠適應並有目的的攝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對食物中的異種物質有一定的耐受性。中藥來源於天然的動植物,且經過人類千百年來的實踐經驗積累摸索的結果。所以中藥相對於西藥來說毒副作用小是有依據的。西藥才發展了百年左右的時間,且是人工合成的居多,很多不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容易產生毒副作用。當然對於具體的藥品,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中藥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沒有副作用。

相關問題答案
中藥和西藥哪個毒性大?
中醫和西醫哪個更靠譜?
中統和軍統哪個權利大?領導人是誰? ?
中藥和西藥隔多久吃?
山藥和土豆哪個熱量高?
東戶和西戶哪個好?
瘦西湖和西湖哪個好玩?
蘭州和西安哪個好?
蘇州和西安哪個發達?
揚州中專和技校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