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來自哪裡?
回族住在哪裡? 5分
回族在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是居住得最分散的民族。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回族人居住。根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國回族有861萬人。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由西向東人口數大致呈遞減狀態。西南、華中次之;華東、華南人數較少(見附表)。其中西北部地區的甘肅、寧夏、新疆、青海和北部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遼寧十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構成回族人口兩個主要分佈帶。這兩個地帶的回族人口占全國回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此外,雲南、四川、內蒙、黑龍江、江蘇等地也分佈著相當數量的回族人,若以縣、市、旗而論,回族分佈在全國百分之六十左右的縣、市、旗。可以說回族遍佈全國。
回族的起源到底是哪裡?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商人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華,從事商貿往來。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時期對來華回族先民或回族的不同稱謂。其中“回回”一詞使用的年代較長,是當時的漢人用來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兒”在內的人群,這種情況在元代發生變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兒,漢人用“回回”來對譯蒙古語Sarta’ul(撒兒塔兀勒),大意為商人,泛指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以東來華者,這些來華者中有穆斯林,也有非穆斯林,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以及信奉始於波斯的拜火教(祆教)、摩尼教(明教)、景教(基督教的一個支派)的西域人,這些來華者被統稱為回回。關於“回回”稱謂的來歷,有的國內學者認為該詞本身應當是派生於“回紇”、“回鶻”的又一中文異寫,而回族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早期的來華通商貿易的蕃客,一般多在冬季回去,春季再回來,以及唐安史之亂期間大食國援兵助唐王平叛後想念家鄉之意。自從回族在中國初步形成後,各代回族人民就把中國當作自己的祖國,堅定的站在建設中國和反抗外敵入侵的前沿。不同民族對回族人也有不同的稱呼,如蒙古族曾稱回族為Sarta’ul(撒兒塔兀勒),俄語地區和中亞五國一帶的民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東干)。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意為來自parsi、Farsi(波斯)。
回族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在哪個省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回族分佈在全國各地,寧夏回族自治區較為集中。
西北數量較多。
中國的回族是怎麼樣來歷
歷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為“僑民”或“先民”時期,十三世紀初又有大量西亞、中亞人隨元軍東遷,來到中國後,一般從事經商、工匠、官吏、學者、軍匠、炮手、士兵等職,這些外來者通過和中國境內土著民族通婚,從而於元末明初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實際上,以宋代回族已發展為幾個大的聚居區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條件來衡量,則東南、西北和華北一些地區的回族便已形成。歷史上,回族曾稱做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速魯蠻、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時期對來華回族先民或回族的稱謂,其中“回回”一詞使用的年代較長,“回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學者們多認為是該詞本身應當是派生於“回紇”、“回鶻”的又一中文異寫,是當時的漢人用來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兒”在內的人群。但這種情況在元代發生變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兒,漢人用“回回”來對譯蒙古語Sarta’ul(撒兒塔兀勒),大意為商人,指的是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以東來華者,這些來華多數是穆斯林,但也有小部分為非穆斯林,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等。關於“回回”稱謂的來歷,回族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早期的來華通商貿易的蕃客,一般多在冬季回去,春季再回來,以及唐安史之亂期間大食國援兵助唐王平叛後想念家鄉之意。不過那是回族尚未在中國形成時的事了,自從回族初步形成後,各代回族人民就把中國當作自己的祖國,堅定的站在建設中國和反抗外敵入侵的前沿。此外,不同民族對回族人也有不同的稱呼,如蒙古族曾稱回族為Sarta’ul(撒兒塔兀勒),藏族稱回族為kace。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東干)。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意為來自parsi、Farsi(波斯)。十三世紀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西亞一帶的各族人遷徙到中國內地或邊疆,有的守邊屯田、有的經商、有的為官等,他們和原來就定居在我國內地的回回以及當地原住民族通婚,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公元1235年回回人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從“蕃客”轉變為“回回戶”就等於有了中國國籍,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詔諭中就說:“今擬黃河以南,自潼關以東,直至蘄縣地面內百姓、僧、道、秀才、也裡可溫、答失蠻、畏吾兒、回回……應據官中無身役人等,並不得騎坐馬匹。”(見《大元馬政記》)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裡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又如元《至順鎮江志》在載述其地僑居戶時說:“蒙古二十九(戶),畏兀兒十四(戶),回回五十九戶,漢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戶)。”到了清代後期,回回中間已有人明確地把自己的這個群體稱為回族。回族明確的作為一種他稱,目前已知有記載的最早出現在乾隆時代——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麵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鹹有其人”。乾隆五十年(1785),福康安在關於鎮壓西北迴民起義的奏摺裡,也不止一次使用“回族”的提法。光緒十六年(1890)刊印的楊昌睿《甘肅忠義傳》,在傳文中亦多次出現“回族”、“回籍”的字樣。光緒後期的樊清心在《甘肅回匪肅清善後議》裡,更將“回族”一名當作明確的分類範疇來使用。民國時期,國......
回族在中國都分佈在哪裡?
回族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中國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華經商者的後裔。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肅、寧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在背後誹謗和議論他人短處;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澡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穆斯林之間的問候,問者要說:“色倆目爾來孔”,答者要說:“安色倆目”,也可簡化為只說:“色倆目”。在宗教場合或晚輩見到長輩,在問“色倆目”的同時,還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平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回族的起源
與其他民族不同,回族是因信奉伊斯蘭教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間那樣在著血緣基因上的區別。
唐宋時期,我國就有了回回之稱。但回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卻是從元明時候才開始的。
當年成吉思汗西征之後,把大批的中亞細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移民到了中國,這些人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他們人數眾多,遍佈全國各地,在農、工、商、學、兵等各階層都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力量。他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而且在學術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礎和自下而上的條件,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他們雖然社會地位、職業身份、成就影響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伊斯蘭教徒。
正是以這些誠篤的穆斯
回族是從哪來的
1、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 2、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
回族,就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同中原人士聯姻,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中國回族是什麼教派
中國回族是伊斯蘭教的遜尼派!
中國的維吾爾族也是遜尼派。在歷史上,現在的回族和維吾爾族統稱為回回,而且這兩族在宗教方面也有很濃厚的往來。兩個民族都是古代回鶻人後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