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懼壓焉的意思?
請問大家知道這個字念什麼嗎
壓
yà ㄧㄚˋ
◎ 均見“壓”。
蘇轍為什麼字子由?有什麼含義麼?
二蘇的名字很有意思,都與“車”有關,名字裡大有乾坤:“軾”是車上的前列扶手,是車的最顯眼處、最易惹禍處;“轍”是車輪壓出的痕跡,有功而不賞、有難而不擔。在蘇軾十二歲、蘇轍八歲那年,蘇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說》,頗見取名的良苦用心: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蘇洵是深知兩個兒子的脾氣性格的。他見“大蘇”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蠅在口,吐之而快”,無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為“軾”,“軾乎,吾懼汝之外飾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顧後,三思而後行。對於沉靜內斂的“小蘇”,老蘇取名為“轍”,“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適當“動輒由他”,自由灑脫,大可不必擔心福禍。
有人說,“名字決定命運”,絞盡腦汁地想個好名字來謀取人生的大富大貴、時來運轉。我不知道“取名術”到底有無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並沒有給蘇軾的仕途帶來好運!蘇軾一生大起大落,嚐盡世間悲苦離愁,做事並未“瞻前顧後”;而蘇轍謹慎一世,未嘗一日“由著性子”去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
昔者的意思是 從前,一段時間以前
之的意思是指代這一件事情,與蘊含的道理,即老婦人為躲苛政之壓迫骸不懼猛虎。
道理就是文中的“苛政猛於虎也”。
清代時候,投充 是什麼意思?
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下出現的,他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意義,正是“排滿”民族主義的提出,才使辛亥革命革命派號召和領導廣大的群眾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推翻滿清腐朽的統治,從而結束了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有了源遠流傳的大漢族主義,這也是他為什麼失敗和部徹底的原因。
關鍵詞:辛亥革命,民族歧視,民族壓迫,民族主義,“排滿”民族主義
一,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是在西方文化的傳入下,中西文化衝突的背景下,在中華民族固有的生存方式受到嚴重的威脅狀態下產生的,它離不開中國特定的國情。
首先,清朝的民族壓迫和民族的歧視政策是產生近代“排滿”民族主義的歷史原因。歷史告訴我們哪裡有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哪裡就有民族反抗。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是清朝從過關以來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結果。
清朝的民族壓迫政策主要表現為清朝入關時所實行的政策:剃髮,易服,圈地,投充。
1,剃髮
清朝在入關以前,當清朝的統治者佔領遼東地區時,就強迫當地的漢人剃髮梳辨,改從滿俗。清朝入關後,清廷更連下剃髮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強行剃髮之制,但是因為當時全國各地的反抗鬥爭依然很激烈,而剃髮更是招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自古以來,蓄髮是漢族人民的傳統風俗,是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外部表現,強迫剃髮,實際上就是要滅族,這個是對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公開挑戰,而當時的清廷在全國立足未穩,為了緩和一下各地人民的反抗情緒,清廷不得不暫時停止剃髮令的推行,但是隨著全國各地反抗清廷勢力的撲滅,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已經是基本上確定。1645年6月15日,清廷向全國發布“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遵依者即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遲疑惜發巧辭爭辯者,決不輕貸,違抗者殺無赦。”(1)在州郡的檄文中,更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2)的話。此種殘暴的剃髮令一出,立刻引起全國人民的反抗,人們為“為了保護他們的頭髮和服裝所表現出來的悲憤和戰鬥的勇氣,甚於保護他們的國家和皇帝。他們往往寧願掉腦袋也不願遵從韃靼風俗”(3)。各地的反剃髮的鬥爭最終都為清廷以殘酷的鎮壓所壓制,其中由以嘉定和江陰的鬥爭為烈。
2,易服
清朝入關後,在發佈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4)強迫各族人民改易滿服,這個是清朝民族壓迫的又一表現。
3,圈地
清朝入關後,對土地進行瘋狂的掠奪,曾三下圈地令,以殘暴的手段圈佔普通百姓的土地,圈地時間從順治元年(1644年)首頒圈地令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頒佈停圈令,圈地的時間持續了四十餘年,波及的地區極為廣泛,除了直隸省外,各地駐防八旗,如在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江蘇,寧夏,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區,也同樣進行大規模的圈地。清朝統治者通過圈佔的手段究竟掠奪了多少土地,難以做出確切的統計,根據各種不同資料的計算,總共約在十六萬餘傾至而是萬餘傾之間,數字之巨,實為驚人。民族壓迫的程度可見慘重。
4,投充
迫使各地百姓投充到旗下為奴,這個又是清朝初年的一個嚴重的民族壓迫,滿族的封建主為了擴大勞動人手,憑藉著權勢,強迫大量的民人投充為奴。
清朝的民族歧視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官缺分滿漢,滿族官員可以任漢缺,而漢族官員卻不能任滿缺,同一職如尚書侍郎,滿族的權力大於漢族,另外,滿族主要出任高級別的官職,保證滿族......
100成語加意思 解釋要短
哀鴻遍野 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
安步當車: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閉門造車 關上門造車。比喻只憑主觀辦事,不管客觀實際
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不好,可是自己珍視。
篳路藍縷:形容創業艱苦。
弊絕風清 形容社會風氣十分良好,沒有貪汙舞弊等壞事情。
別具隻眼 另有一種獨到的見解。
別無長物 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波譎雲詭:形容事態變幻莫測。
博聞強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不恥下問 不可用於比自己高明的人.
不經之談:荒誕的,沒有根據的話,經,正常。
不絕如縷 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多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
不刊之論: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不可理喻:不能夠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或態度蠻橫,不講道理。
不稂不莠:稂、莠,混在禾苗中的野草,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
不落窠臼 比喻文章或藝術等有獨創風格,不落俗套
不毛之地:不長莊稼的地方,泛指貧瘠荒涼的土地或地帶。
不名一文:一個錢也沒有,名。佔有
不容置喙:指不容許別人插嘴說話。
不勝其厭:不能忍受煩瑣之事。
不速之客: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速,邀請。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悶也不過火。常被人用來表示商品銷售不夠火爆,且寫作“不溫不火”,真是不倫不類。
鼎力相助:只用於對方或他人,不可用於自己,否則太不謙虛
不厭其煩:不因煩瑣而厭煩。
不一而足 不止一種或一次而是很多
不虞之災:意料不到的災禍。
不足為訓:不能當做典範或法則。
慘淡經營:形容苦費心力地經營。(中性)
滄海桑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穀粒,比喻非常渺小。
側目而視:不滿而又懼怕地看著。常誤解為“目光輕蔑地看
差強人意: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如:那兒幅畫都不怎麼使人滿意,只有這一還~。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懲前毖後: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後小心,不致重犯錯誤,毖,謹慎,小心。
春風化雨: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春秋筆法 指文章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寫作手法
厝火積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潛伏著很大的危險,也說積薪厝火。
大方之家:大方,專家。學者或內行人。
大相徑庭:彼此相差很遠,或矛盾很大。
殫精竭慮:用盡精力費盡心思。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官或升了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貶)
當仁不讓: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積極主動去做,不退讓。
道路以目:表示怨恨。
道貌岸然:形容神態莊嚴。(現多含譏諷意)
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
得魚忘筌 荃是用來捕魚的,得到了魚,就忘掉荃。比喻達到目的以後就忘了原來的憑藉
登堂入室:比喻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 ,循序漸進,達以更高的水平。也說“升堂入室”
釜底游魚 比喻處在極端危險境地的人
地老天荒:指經過的時間很久,也說天荒地老。
頂禮膜拜:比喻對人特別崇敬,現多用於貶義。頂禮,兩手伏在地上,用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和敬禮。
鼎力相助:敬詞,大力相助(表請託或感謝時用)
鼎足之勢:比喻三方並峙。
東山再起:比喻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
洞若觀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對簿公堂:在公堂受審。
耳濡目染:形容見得多聽得多之後,無形之中受到影響。
耳熟能詳:聽得次數多了,熟悉得能詳盡地說出來。
耳提面命 表示長輩的諄諄教導.不用於同輩之間和貶義.
罰不當罪:處罰和所犯的罪行不相當,......
三國名言名句?
要那麼多考試嗎??千里走單騎
過五關斬六將
煮酒論英雄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就超經經典
太多太多了
三國十大經典語錄~TOP10
第十位:“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讚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後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麼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麼肉麻。精闢指數:5.5
第九位:“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後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精闢指數:6
第八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裡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出祁山無力迴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精闢指數:6.5
第七位:“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裡,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於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精闢指數:7
第六位:“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雲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裡趙雲並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於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麼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雲跟了自己這麼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精闢指數:7.5
第五位:“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麼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精闢指數:8
第四位:“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餘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塗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精闢指數:8.5
第三位:“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誇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後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麼說沒什麼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誇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並在自己的詞裡引用了這句話。精闢指數:9
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裡面,這句話是最精闢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洩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麼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後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精闢指數:9.5
第一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精闢指數:10
再來幾個!
夏侯敦罵趙雲那一句
......
幫忙翻譯和回答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這篇文言文
在借了別人的東西以後比用自己的東西認真,因為那是“別人”的,還給了就沒有機會了,所以就格外認真。而對自己的東西則“高束焉,庋藏焉”
這篇課文借題發揮,寓意深刻。為什麼說“書非借不能讀也”?“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該怎樣理解?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從較深層次上理解本文的論點,而不能停留在膚淺的感性認識上。
一個人好學卻沒有錢買書,要向別人借書來讀,固然是憾事。但正因為書是借來儲,要還給人家,而且能留在自己手中的時間不長,這就會逼迫自己抓緊時間,儘快讀完,並把書的內容牢記消化,這比只買書而不讀書的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勸勉人好學讀書,話說得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利因素可以轉化為有利因素,外界的壓力可以變為前進的動力。作者諷刺那些只會藏書、吝書而不知愛書、讀書的守書奴,決不是反對人買書來讀,更沒有嘲諷博覽群書,廣為蒐集,潛心研究的學者、名流的意思,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這句話是課文中心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的推論。“然”(這樣),指的就是“非借不能讀”。作者從讀書進而推論到世界上其他事物,指出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對於借來的東西和業已屬於自己所有的東西所採取的不同的態度。作者這句話的用意,一方面固然在於勉勵人們,讀書或從事其他任何研究工作的時候,不要因環境惡劣、條件欠缺而畏縮,只要有志向、有決心,惡劣的條件反而可以激發人衝破困難的鬥志,堅持不懈,取得勝利;另一方面是警醒人們,不要因環境順利、條件具備而滋長因循苟且、不求進取的惰習。
《黃生借書說》
袁枚
[原文]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譯文]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隨園主人我把書交給他並且告訴他說: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讀。您沒有聽說過那些收藏書籍的人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中讀書的人又有幾個?搬運時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滿屋子的書是富貴人家的書,但是富貴人家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其餘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圖書、子輩孫輩丟棄圖書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書籍是這樣,天下的事物都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會擔心別人催著要回,就憂懼地摩挲撫弄那東西久久不停,說:‘今天存放在這裡,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經被我佔有,必定會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暫且等待日後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時候愛好書籍,但是家裡貧窮,難以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收藏的書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就在夢中還出現那種情形。求書的心情迫切到這種程度。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認真深思並記住。做官以後,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一堆堆地裝滿書冊。這樣以後才慨嘆借書的人用心專一,而自己少......
三昧真火是什麼火?
“三昧真火”是紅孩兒的殺手鐗。紅孩兒曾用它讓孫悟空吃盡了苦頭。《西遊記》第四十一回形容“三昧真火”道:“這火不是燧人鑽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煉成真三昧火。五輛車兒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徹通靈。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長空萬物榮。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鎮西方第一名。”孫悟空請來龍王幫助,卻是火上澆油,越潑越灼。孫悟空雖然會念避火訣,但卻受不了三昧真火的煙霧,差點被紅孩兒搞得魂飛魄散。最後幸虧觀音菩薩用玉淨瓶盛了“一海水”,才將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壓住,救出了唐僧。 除了“三昧真火”,《西遊記》中還有“三昧神風”。《西遊記》第二十一回,唐僧師徒路經黃風嶺,孫悟空被黃風怪一陣妖風吹得害了眼病,幸虧護法伽藍的“三花九子膏”才治癒。據護法伽藍講,黃風怪的妖風叫做“三昧神風”,這風“能吹天地暗,善刮鬼神愁。裂石崩崖惡,吹人命即休。你們若遇著他那風吹了呵,還想得活哩!只除是神仙,方可得無事”。看來,這“三昧神風”也非同一般。 不管是三昧真火還是三昧神風,都和“三昧”有關。什麼是“三昧”呢?三昧,原是佛教用語,也譯作“三摩地”,意譯就是“正定”、“息慮凝心”的意思。《大智度論》卷五說:“心注一處不動,是名三昧。”同書卷二十說:“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也就是說,要摒絕雜念,使心神平靜。三昧其實是佛門修養的一種方法,“真火”則來源於道教的內丹修煉。 可見,所謂“三昧真火”實際是佛道二教相互融合的產物,最後被道教發揚光大。道教陳摶老祖《指玄篇》說:“吾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也,其名曰上昧;腎者臣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聚焉而為火,散焉而為氣,升降循環而有周天之道。”這三昧真火,據說只有“萬載玄冰可滅之”。 火在古人眼裡的地位與今天為什麼不一樣? 火是與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種東西,在古人眼裡,它尤其有著較之今人更為多重的文化內涵。 首先,火是使人敬畏的一種事物。正是由於火的使用,人們才得以擺脫黑暗和凍餒。這在北方寒冷地帶尤其重要。基於此,北方民族普遍對火產生崇拜。同時,人們認為火光可以驅散邪魔鬼魅,對人起到保護作用,因而火神普遍受到尊敬和愛戴。像鑽燧取火的燧人氏和統率火部的炎帝,都是國人崇拜的古老祖先。不過,火也能危害人的財產和生命,熊熊大火可以焚燬森林、房屋和肉體人身。因而人們又畏懼火,特別是在南方地區。中國古代有十日並出,烤焦大地的神話,也有火神與水神鬥毆,使世人飽受水火之苦的災難故事。因此,號為火神的祝融又是一個人首獸身、騎兩條龍、面呈凶惡的形象。
蘇軾的詩(兩首)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鈞。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高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盯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