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研究的問題是?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係等。儘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誌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
美學研究什麼
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幾種主張(一)主張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代表人物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他們認為美學就是藝術哲學,美學集中體現於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中,現實中有美,但藝術中的美是最經典的。然而它限制了美學的深廣意義。(二)主張美學是研究現實和藝術中美的本質及美的規律的科學他們認為:就研究“美本身”。研究藝術中的美和藝術之外的美。然而,“美本身”是否存在仍是一個疑問。(三)主張美學就是研究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的科學(四)主張美學就是研究表現活動的科學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現代美學家克羅齊。他認為:“美學是表現(表象、幻想)活動的科學”,“只有當幻想、表象、表現的實質被確認時,美學才會出現”,這個主張應該說抓住了要害,對審美現象來說,表現無疑是其最實質性的方面,但用表現來涵蓋美學研究對象,未免犯了一偏蓋全的毛病,因為,表現只是審美活動的一部分。當然還有很多主張,但上述比較典型。它們差別不大,但研究起來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審美現象的複雜性美的現象是屬人的現象1、沒有人,世界上不會有美的現象。一朵紅花美與不美是沒有意義的。一個自然屬性(物理的)事物如果不與人發生關係,不可能具有任何審美意義。2、美的現象不會出現在其他非人類的活動領域。3、美就意味著它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獨特的“關係”,否則,美不可能出現在別的任何地方。這朵花是美的——屬審美判斷,這朵花是紅的——屬性質判斷美的現象的唯一見證是審美經驗1、美必須在人的審美活動中,即審美經驗中。2、審美具有當下性,即時機性。(美的現象又不是完全主觀的)美的現象的歷史性美的複雜性還在於,它不是一旦存在,就一勞永逸地存在,而是隨著時代、文化和個性變化而不斷變遷。如“環肥燕瘦”、服裝的變化、建築的變化等。美學研究人類審美活動
請談談你對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和認識
康德黑格爾之爭及其當代哲學文化意義 近代以前,傳統哲學只承認理性認識的知識性。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伽通表述了一種新的見解:認識過程實際有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兩個方面,且兩者都具有知識性。關於理性認識的知識叫作邏輯學,關於感性認識的知識前人未有發現,也就無名可冠。鮑姆伽通借用拉丁語中Aesthetics為之命名,中文直譯為感性學。鮑姆伽通相信,感性認識中最為完善的形態是包括藝術在內的審美。 鮑姆伽通關於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獨特的哲學認識論觀點,卻成為德國古典哲學構造其龐大美學理論的直接楔機。眾所周知,歐洲自古希臘德謨克利特以來,歷史上出現的哲學大師幾乎都談論過美、審美或藝術問題,但卻沒有人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建構完整的美學理論,直到德國古典哲學才真正將美、審美或藝術問題組織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將之視為哲學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Aesthetics才最終被確立為美學。這既是德國古典哲學對美學發展的巨大貢獻,也是我們將Aesthetics譯為美學而不是感性學的根本原因。 然而,德國古典哲學的鼻祖康德和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美學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存在著爭論,而且他們的美學之爭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價值。正是他們的美學之爭才為近現代美學注入了強烈而深厚的生命力並對當代哲學文化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1、美學研究對象之爭。鑑賞判斷力是一種以單稱方式對具體存在實施普遍判斷的主體判斷能力。康德立足鑑賞判斷力,將鑑賞判斷力能夠實施判斷的對象和實施鑑賞判斷主體都視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換句話說,美學研究的對象極其廣泛,關涉自然、社會、心靈。 黑格爾相信世界的客觀存在不是先驗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認識活動中給予證實、確認。證實、確認世界的客觀存在必有一個前提,即人必須要有認識世界的意識。正是在人的意識中,世界的客觀存在才能逐漸被證實、確認。沒有人的意識,世界的客觀存在就無法證實,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為人確認。因此,黑格爾將人類的共同意識稱之為絕對理念,並視為哲學的研究對象。作為人類共同意識的絕對理念不以個人感知和意志為轉移,是客觀的、普遍的、必然的。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是全人類的,與個人的審美愛好、感知不同,藝術的產生、發展是客觀的,它必然地傳達著人類普遍精神,所以藝術是絕對理念的一部分,屬於人類心靈的展開。黑格爾堅持美學作為哲學的有機方面,只能研究作為絕對理念的藝術。 康德黑格爾對美學研究對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們對美學在各自哲學體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內蘊著他們給予美學的不同理論份量。 2、美的本質之爭。美的本質是最具哲學性質的美學基本問題。對美的本質的不同回答不僅表示出不同的美學觀,而且顯現出不同的美學方法論。康德用鑑賞判斷力為美立法。他認為,美不是純客觀物質存在,也不是純主觀意識,美不能簡單地用主客觀統一來描述。美源自人的鑑賞判斷力。鑑賞判斷力既是人的物質生理能力,又是人的意識功能,它是主體的能力。鑑賞判斷力對存在之物實施判斷時,對象的形式便成為美,而實施判斷的主體所獲得的主觀感受即為美感。黑格爾則視美為絕對理念的某種存在方式和發展過程,認為絕對理念的存在有感性、理性、感性與理性統一三種基本方式,其發展經歷著正、反、合三個階段。當絕對理念用感性來表現自身並處於發展的第一階段時,美就出現了。黑格爾明確給美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康德與黑格爾對美的本質的不同闡釋,凸現了他們哲學思想的巨大差異。在康德那裡,美源自於主體能力。人的主體能力符合人類生存發展之需要,關涉人的目的性,關涉人的選擇性。美源於鑑賞判斷力,......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對象,即體現著人與世界的一切審美現象或審美活動。審美關係的現實展開,就是審美活動。美學應當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間的審美關係、研究體現審美關係的審美現象和審美活動的學科,這是美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和主要對象。
有關美學的研究?
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能夠歸入裡面。推薦你看一本名著《藝術審美與現實》
唯物辯證法對於美學研究具有什麼意義
以前問雲聚社學長要來一點複習資料,ms來源是2008屆一位超牛大俠。美學給了8萬字一篇word,你要的話發給你。考的話足夠了。至少朱光潛肯定是名家。
sfls不是有很多學長麼。問他們多多討教呀。怎麼不去renren跑到這裡來。。。唉。話說要靠保送的原來的自招資料都白要了。。。其他的話在學校裡解決好了。
第一章 緒論
一、基本概念(識記)
(一)"美學之父":
美學界對於18世紀德國性主義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頓的尊稱。他最早提出建立獨立的美學學科的設想。1750年他的學術專著《美學》一書出版,標誌著一門嶄新的學科--美學最終誕生了,鮑姆嘉頓因此被尊崇為"美學之父"。
(二)美學學科的性質:
1.從美學與其它學科的聯繫中把握其性質。美學和哲學、文藝學、心理學,倫理學這些人文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美學也是一門人文學科,研究的是人類的審美現象。
2.從美學與人的聯繫中把握美學學科性質。審美現象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是人的一種自覺的精神活動,美學對於審美現象的研究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
3.美學對於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最終涉及到的是人生價值、人的審美價值,所以美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審美價值的學科。
(三)美學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1.審美意識的形成。
(1)審美意識是一些對於審美現象的感性直觀的認識,還沒有上升為理論的形態。
(2)審美意識的形成具有悠久的歷史,當原始人類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產生的驚奇感、喜悅感便是最原始的審美意識。
(3)原始的審美意識逐步發展導致了原始藝術的產生。
(4)從根本上說,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是與人類的生產勞動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
2.美學思想的產生
(1) 美學思想是能夠深刻揭示審美現象內在本質的理性認識,具有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範疇。
(2) 美學思想具有兩個基本特點:
a.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存在於典藉文獻之中,從而能代代相傳
b. 具有理論的形態
3.美學學科的建立
(1) 美學學科的建立以美學思想的充分發展為前提
(2)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a.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使美學理論能在其中得到獨立的研究,系統的闡述;
b.具有不同於其它學科的獨立的研究對象和範圍
(3)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以1750年鮑姆嘉頓的《美學》一書的問世為基本標誌
(四)在美學研究對象問題上中國當代美學界的四種主要觀點:
1.美學研究對象應當是美比及美的規律。其理中在於:
(1) 有助於劃清美學與各門藝術理論的界限
(2) 人類審美活動並不限於藝術,以美為對象不會排斥藝術,但如美學僅僅以藝術學對象則會排斥自然美和社會美
(3) 從方法論上看,生活美是藝術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藝術美。
2.美學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即藝術哲學。
(1) 以往美學史上,大多數美學家都把藝術作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2) 藝術在質、量和社會作用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實際生活中的美。
(3) 從方法論上看,理解了高級的藝術美有助於理解低級的生活美。
3.美學研究對象是美感經驗,美學應以美感經驗為中心去研究美和藝術。這種觀點試圖從美感經驗出發綜合前面兩種觀點。
4.美學研究對象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
(1) 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在客觀現實基礎上的自由創造。
(2) 審美關係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建立的一種關係。
(五)唯物辯證法與美學研究具有密切關係:
1.唯物辯證法對於美學研究具有總的指導意義。
2.唯物辯證法強調對於客觀存在,......
為什麼說美學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學方法
首先,美學自誕生起就從屬於哲學,後來美學成為獨立學科,從來沒有脫離過哲學,直到當代各種有影響的美學流派和思潮都有相應的哲學思想為背景。
第二,由於審美活動是人類最高級、最複雜的一種精神活動,而且是具有當下的一次性特徵的精神活動,需要主體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體在觀念世界中盡情遊歷,以洞悉審美的真諦,這是科學和實驗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學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實踐、無限意義等整體深層的本源問題,只有靠理性指引下體驗、感悟、冥想、領會的哲學方法才能掌握。
最後,美學作為一門理論學科,不僅包括在理性潛在指導下現象的辨析、鑑賞的體驗、本質的審察、靈感的溝通,還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論提升,這也離不開哲學思考。因此,美學的核心方法應是哲學的方法。
美學研究的對象應當是什麼?請說明理由
第一種見解認為,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學研究的對象應當是美和美的規律。他們認為人類的審美活動並不限於藝術,藝術美只是美的一種形態,而且以美為研究對象並不排斥藝術,但如果以藝術為研究對象則會把生活中的其他各類審美現象排斥在美學研究之外。
第二種見解認為,美學是“藝術哲學”,美學研究的對象應當是藝術。他們認為藝術是人類從精神上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都集中地物化在各個時代的藝術作品之中;再者從美學史看,絕大多數美學家幾乎都是結合藝術來研究美學的。
第三種見解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應當是審美經驗與人類的審美心理。他們主張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與藝術,很明顯這種觀點是受到19世紀以來西方實驗心理學與心理美學的影響。
第四種見解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這種觀點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作為理論依據來定位美學研究的對象的。
以下哪一本著作是在探討美學問題
經典著作
》四篇對美學範式具有開啟作用的文章
柏拉圖開啟美的哲學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茲伯裡開啟審美心理學的《論特徵》
巴託開啟藝術哲學的《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
維特根斯坦對美學語分析具有影響的《美學講演錄》
》七本對美學體系具有影響的專著
康德《判斷力批判》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在結構美學上有兩大特點:一,從以審美判斷力為中心,聯繫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去探討審美的本質的。得出一種主體的普遍性(類似於美的本質)是審美的基礎。二,劃分兩類審美判斷力,美與崇高,即兩類最普遍的審美類型。
黑格爾《美學》
黑格爾《美學》在結構上有三大特點:一,從美的本質定義出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用理念確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區別於理念的其它表現形式,從而解釋一切美的現象。二,理念顯現在感性上是有等級的,這個等級是與宇宙進化歷史相一致的,無機物是感性的最低級,藝術是感性的最高級,美有統一的定義,藝術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態,美學只須研究藝術就足夠了,藝術門類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詩歌(詩包括史詩、抒情詩、戲劇體詩);美學只研究這五門藝術就可以獲得關於美的普遍法則。三,五門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象徵型(建築)、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繪畫、音樂、詩歌),三大審美類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對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質、五大藝術、三大類型,就掌握了宇宙間的美。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堅持美學各部分統一性的美學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書建立一個美學體系,而是要想通過這本書建立兩個理論體系,一個美學體系,一個藝術體系。首先,他要把藝術科學從美學裡獨立出去,認為這樣做有利於兩個學科的明晰;然後,在把藝術獨立出去之後,又要看到,美學與藝術學在很多方面是聯繫在一起,二者經常都在“聯合行動”。因此,最後,通過一本書把這兩個體系放到一起來講。這樣一來,從實際的效果看,又變成了一個包含審美對象、審美經驗、藝術為一體的美學體系。此書又代表了西方美學原理的一個轉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講美的本質,而是講審美對象。
朗費德《審美態度》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係等。儘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稜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誌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美”已不是當代美學的作核心概念,這是美學需要注意的,否則將有生機的美學研究引向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