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一般要煮多長時間?
長征過程
紅軍長征
1934~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於連續苦戰,紅軍銳減.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 制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 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後,鑑於川敵佈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陝根據地,為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餘人開始長征,中旬佔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
紅軍長征有多苦
1、紅軍長征時間:從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2、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3、紅軍長征所遇到的困難可謂很多,主要有:
(1)敵軍的圍追堵截。
(2)天險。
(3)糧食短缺。
(4)內部的矛盾。
(5)還有很多其他困難,如缺醫少藥,如傷病困擾,如疲勞困乏等等。
紅軍長征時是怎樣吃飯的
多了去了,基本是除了糧食什麼都吃,草根,樹葉,各種野果,皮帶也可以煮著吃,當然有時候運氣好碰到小河還可以釣點魚,不過這種機會是很少的。
請問紅軍長征煮皮帶吃是什麼皮帶,哪裡有賣的
紅軍煮來吃的皮帶是戰士們的腰帶、挎帶、褲帶等,這些帶都是用牛皮或豬皮做的,所以叫皮帶。這些經過處理做成皮製品的帶,根本不能吃,裡面有很多對身體有害的東西,但是在斷糧的情況下,為了活下去,硬是將其煮成了能咬得動的食物。現在,這些皮帶哪兒都有賣,當時,那些皮帶是紅軍的日常用品,在艱苦的長征環境中,根本沒有地方買。
紅軍長征煮石頭代替食鹽,求此石頭詳細信息。
這種石頭叫石鹽。
石鹽是氯化鈉的礦物,化學成分為NaCl、晶體屬等軸晶系的鹵化物礦物。石鹽包括人們日常食用的食鹽和由石鹽組成的岩石,後者稱為岩鹽。岩鹽常用以表示由石鹽組成的岩石。一般石鹽常用來指岩鹽。因為它們都是由鹽水在封閉的盆地中蒸發而形成鹽礦床,因此也被稱為鹵化物礦物。石鹽礦層一般厚幾米到300多米,而在乾旱地區則以鹽霜的形式出現,在鹽泉附近以蒸發產物出現,在火山地區以昇華物產出。
石鹽的晶體結構是AX型化合物的典型結構之一。陰離子位於立方晶胞的角頂和麵中心,成立方最緊密堆積,陽離子則充填全部八面體空隙。兩者的配位數均為6。純淨的石鹽無色透明或白色,含雜質時則可染成灰、黃、紅、黑等色。新鮮面呈玻璃光澤,潮解後表面呈油脂光澤。具完全的立方體解理。摩斯硬度2.5,比重2.17。易溶於水,味鹹。晶形呈立方體,在立方體晶面上常有階梯狀凹陷,晶體聚集在一起成塊狀、粒狀、鍾乳狀或鹽華狀。
因為鹽是動物生活中的生理必需品,所以它是早期人類第一批尋找和交換的礦物之一。人類的食用在從前是岩鹽最主要的和唯一大宗用途。而今天和工業用途相比,這只是比較少的了。石鹽已是化學工業大宗的原料,它是民用和工業上無數的產品要用的鈉和氯的來源。大量的石鹽還用於食品加工工業。海水溶解有大約3% 的氯化鈉,人們有目的地使海水蒸發來獲取石鹽。但是在整個地質過程中,海水由於自然原因而蒸發,石鹽作為一種沉積岩覆蓋著地球表面的廣大地區。它是最豐富的蒸發巖,在海水中沉澱的順序上,是在石膏和硬石膏的後面,因此,常常在石鹽之下找到石膏和硬石膏。有些地方石鹽不純,和石鹽互層還有其他沉澱礦物,方解石和鉀鹽以及砂子和粘土。有75 個以上國家大量開採石鹽。如果石鹽層在地下不深處,就挖豎井達到石鹽層,用地下開礦的方法開採。然而有一種簡單的萃取法,用水泵把水打到含鹽層,然後把滷水用泵抽到地表,蒸發滷水來提取石鹽。今天大約有1/3 的石鹽是由海水在人工鹽池(又叫鹽田)中蒸發提取的。海水引入鹽池後,由太陽加熱蒸發直到鹽沉澱為止。雖然最常見的石鹽是層狀的礦床,但是找到很好的立方體,並有立方體解理,這種晶體的習性和具有鹹味的特點,使這個礦物是很容易鑑定的。
化學成分:NaCl
理論化學組成(wB%) :Na 39. 34,Cl 60. 66。常含有雜質和多種機械混入物,如Br、Rb、Cs、Sr及滷水、氣泡、粘土和其它鹽類礦物。
化學分類:鹵化物
化學性質:易潮解且易溶於水
集合體型態:粒狀、塊狀
硬度:2-2.5
解理/斷口:立方體解理,{001}解理:完全;貝殼狀斷口
光澤:玻璃或油脂
顏色:質純者成白色或無色,含雜質時,則呈粉紅、黃、藍、橙黃、紫等顏色
條痕:白色
比重:2.1-2.2
其他:(1)透明至半透明(2)燃燒火焰呈黃色(3)具鹹味(4)常有凹陷晶面(漏斗晶體)(5)部分具熒光特性(6)具弱導電性和極高的熱導性(7)在0℃時溶解度35.7%;100℃時溶解度39.8%(8)熔點804℃。
石鹽是典型的化學沉積成因的礦物,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常沉積於稜個地質年代的鹽湖和海濱淺水瀉湖中,與鉀鹽、光鹵石、雜滷石、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共生或伴生。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中國青海、四川、湖北、江西、江蘇都有大規模石鹽礦床,以柴達木盆地最有名。
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詳細的)
長征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
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裡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瀰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採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儘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迴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衝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裡、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裡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乾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乾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乾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
紅軍為什麼要走長征
反圍剿失敗
左傾錯誤
(1)紅軍長征是王明"左"傾錯誤指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結果.
(2)紅軍長征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它主要的不是由於"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被迫舉行長征,而是由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客觀條件的變化和共產黨內主觀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3)紅軍長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蘇區地盤縮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據地由原來的35個縣縮小到只剩瑞金,興國等幾個縣,面積由五萬多平方千米減至一萬平方千米左右,這就使紅軍沒有迴旋的餘地;二是由於敵人的經濟封鎖和王明的"左"傾經濟政策,導致根據地經濟瀕臨崩潰的境地,使紅軍缺乏在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的物質條件;三是由於蘇區面積縮小和人口銳減,使紅軍兵員得不到補充,只有突圍向外發展
關於長征的短文
正好300字哦, 我試過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實力,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五嶺,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於 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紅軍戰士靠著自己的雙腳,走過了十一個省,行程 2500餘里,完成了舉世無雙、驚天動地的萬里長征.19伐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
人們都評價長征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長征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的豐碑上
3分鐘長征演講稿大全
弘揚長征精神,繼續新的長征(演講稿)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每次聽到這首豪邁激昂的《七律·長征》時,我的眼前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組場景:瀘定橋邊、大渡河畔珍藏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嶺留下了他們堅毅執著的腳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記錄著他們勝利後的笑容;三軍會師,會寧載歌載舞恭賀他們創造人間神話。七十年前,先輩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七十年後,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今天,我們重溫長征的歷史,並不是號召大家再次用腳步去丈量那漫長的征程,而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長征精神,去傳承去發揚長征精神,進而培育我們新時代的長征精神。
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是戰勝困苦的精神動力。長征途中,先輩們腳下踏著華夏堅實的土地,手中高擎著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著祖國飛翔的夢想。正是這樣的信念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築成一道摧不垮、壓不倒的鋼鐵長城。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艱難,走過凶險,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藍天。今天,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鉅的長征。進行新的長征,我們同樣需要有堅定信念,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
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途中,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強大敵人,取得了最終的偉大勝利,為中國革命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紀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呢?輕歌曼舞的歡樂,鳥語花香的芳馨,相敬互愛的甜蜜,燈紅酒綠的痴迷,艱苦的環境似乎已離我們悠然遠去,然而,親愛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隨著時光流逝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青春,還有我們絢爛的嚮往和似錦的前程啊。我們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需要甘於奉獻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從容地藐視困難、頑強地面對困難、樂觀地克服困難,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創業的激情,煥發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的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的基石。
七十年前的長征,已經作為一個符號,走進了歷史,銘刻在我們記憶的深處。而歲月積澱的長征精神,卻像古酒一般在我們的心中釀出了感情,釀出了味道,成為我們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餚。
新世紀,新時代,新希望,新藍圖,一切都是新的。作為有著鴻鵠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過,在新的長征中,我們肩上負載著怎樣全新的理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一起書寫我們新的長征。
弘揚長征精神演講稿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問父親:“紅軍爺爺長征時為什麼不喝健力寶,為什麼不吃巧克力呢?”對於他們,長征已成為一個老外婆的傳奇故事。然而隨著歲月流逝,長征精神以越來越深刻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人們到長征路上去追尋,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萬中央紅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被迫突圍西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歷時兩年整,行程兩萬五千裡,途經十四個省,開始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長征。
在長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紅軍將領的母親,當她看到戰士們吃的是清水煮的樹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帶時,她落淚了。她把自己要飯討來的生芋頭全部倒進了鍋裡。就這,竟成為將士們難得的一頓美餐。 “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原荒地好乾糧,熬湯煮菜別有味,端給媽媽來品嚐。”老媽媽聽著戰士們自編自唱的<牛皮腰帶歌>,掛滿淚花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還有一次過草地,一位在戰鬥中剛剛入黨的警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