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朝鮮戰爭?
美國人如何評價朝鮮戰爭?
美國曆史教科書中是這樣評價朝鮮戰爭的
1950年6月25日,共產黨統治下的北朝鮮入侵南朝鮮,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稱此入侵行動違背了國際和平並要求共產黨從南朝鮮撤軍。共產黨置之不理。於是聯合國要求其成員國給予南朝鮮以軍事援助。16個聯合國成員國派兵去了南朝鮮,41個成員國提供了軍事裝備,食品或物資。其中,美國提供了十分之九的軍隊,裝備和物資。中國則派兵支援北朝鮮,而蘇聯向北朝鮮提供軍事裝備。
朝鮮戰爭在1953內7月27日聯合國與北朝鮮簽訂停戰協議之後結束。北朝鮮和南朝鮮之間的永久和平條約則從未能達成。美軍仍駐紮在南朝鮮以防止朝鮮雙方的敵對行動。
朝鮮戰爭是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南朝鮮有約一百萬平民死亡,幾百萬平民無家可歸。聯合國及南朝鮮軍士兵死傷或失蹤58萬人,共產黨軍隊死傷或失蹤一百六十萬人。
戰爭的起因
日本於1895年佔領朝鮮並於1910年將其併入日本。二戰中聯軍擊敗了日本,美國和蘇聯軍隊進入朝鮮。戰後,蘇軍佔領了朝鮮北部,以北緯38度線為準,朝鮮被劃為面積相近的兩部分。美軍則佔領了38度線以南的部份。
1947年,聯合國宣佈朝鮮應舉行統一選舉政府。蘇聯反對,不同意在北朝鮮舉行選舉。1948年5月10日,南朝鮮人選舉了其國家議會,議會成立了朝鮮共和國政府。9月9日,北朝鮮共產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北雙方均宣稱為朝鮮唯一政府,1948到1950年間雙方軍隊在邊界發生數次摩擦。美軍1949年撤出南朝鮮,並於1950年初稱朝鮮不包括在其在亞洲的主要防禦線內。共產黨認為軍事行動時機已到。
陸地戰爭
爆發。北朝鮮入侵南朝鮮之初,北朝鮮軍有十三萬五千人。其中很多士兵曾於二戰中參與過中國和蘇聯的戰爭。北朝鮮擁有飛機,大炮和坦克。南朝鮮軍則有九萬五千名士兵,少量飛機,重炮,沒有坦克。一開始,南朝鮮軍幾乎未給敵軍以反抗。
後來最強盛時期的南朝鮮及聯合國軍擁有近一百一十一萬士兵,其中59萬南朝鮮人,48萬美國人,另有三萬九千人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埃賽俄比亞,法國,英國,希臘,盧森堡,荷蘭,新西蘭,菲律賓,南非,泰國及土耳其。
北朝鮮軍則增加到超過26萬人。中國派了78萬士兵支援北朝鮮。
戰爭開始那天,聯合國安理會簽署決議,要求共產黨停戰並撤回38度線以北。11國委員會之一的蘇聯本可以否決該項提議,但蘇聯正在抗議國民黨中國為聯合國的成員國,蘇聯代表未參加表決。
北朝鮮並未理會聯合國決議,6月27日,北朝鮮軍抵達南朝鮮首都漢城郊區。當天,哈里-杜魯門總統及聯合國採取了行動以阻止共產黨的推進。杜魯門命令美國空軍和海軍開往南朝鮮,聯合國要求其成員國幫助南朝鮮。6月30日杜魯門下令美國陸軍採取行動。國會支持杜魯門及聯合國的政策,但並未向北朝鮮正式宣戰。
7月1日,美軍第24步兵師的一部份從日本飛抵朝鮮南端的釜山。第二天,該師開始向漢城以南約75英里(121公里)的Taejon前進。其他聯合國成員國的軍隊不久後陸續抵達朝鮮。
美軍與北朝鮮的第一次交鋒於7月5日在漢城以南30英里(48公里)的Osan展開。此時共產黨已經佔領了漢城。
7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批准杜魯門任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為聯合國軍總司令,負責統領所有聯軍-南朝鮮,美國及其他聯合國軍隊。麥克阿瑟在日本東京他的司令部指揮聯軍的行動。7月13日,美軍第8軍司令沃頓-克中將被任命為聯軍在朝鮮的實地指揮官。
7月19日,美軍第1騎兵師和25步兵師登陸朝鮮,以改變24師的敵眾我寡的局......
朝鮮戰爭美國怎樣評價中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1951年5月在國會上批評麥克阿瑟曾說過一段話──“假如把戰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會把我們捲入一個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進行一場錯誤的戰爭中”。我國有的著述過去引用此話時刪去第一句前置短語,便曲解了本意。如看這段話的全文便可領會到,美國當權者當時只是擔心將其擴大到中國會引起嚴重後果,從不認為介入朝鮮戰爭是錯誤的。
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沒有勝利而妥協的談判。-------不知道誰說的
克拉克是美國唯一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將軍。-------不知道誰說的
只有瘋子才會和中國打仗 貌似是麥帥說的,不確定。
共產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主要空軍強國之一------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
雙料王牌戴維斯被張繼惠擊斃之後,美遠東空軍司令威蘭中將哀嘆:“這是一個悲慘的失敗,是對遠東空軍的一個沉重打擊。”同時,一家美國報紙也撰文“這是一場沒有任何希望的戰爭”,這家報紙是哪家,忘了。
神話已經破滅了,美國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個強國---美國前國防部長馬歇爾
如何評價朝鮮戰爭
戰爭的勝負應當以是否達到戰略目標來判斷。以主要參戰國中美朝三國來分析——朝鮮發動戰爭的目的在於統一朝鮮半島,而最後局勢回到了交戰前,可以說不是贏家;美國的目的則在於北上摧毀北朝鮮政權,最終退回三八線,戰略目標也沒有達到;中國在戰爭開打時就始終呼籲雙方以三八線為界停火和談,最後以不那麼和平的手段促成了三八線分界和板門店談判,可以說達到了戰略目標,所以可以稱為贏家。
最初志願軍的空中是有中國和蘇聯飛機保護的(詳見“米格走廊”),但隨著志願軍南下,空中掩護逐漸喪失。戰鬥方式主要以白天潛伏、夜間出擊為主,解放軍擅長夜戰的名聲就是那時候出現的,其實是無奈之舉。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空軍和坦克部隊雖然也有參戰,但主要還是靠步兵反坦克火力(反坦克手雷、火箭筒)並利用朝鮮的山地地形來打擊聯軍的機械化部隊的。所以經常出現一路衝擊遇到坦克或自行高炮陣地結果打不動的慘狀(並不像教科書裡面輕描淡寫地那樣一路打過去就贏了)。而對於上甘嶺那樣的防禦戰鬥,志願軍的遠程榴彈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守軍在抵抗不住時就轉入地下,同時榴彈炮火力覆蓋敵軍。當年志願軍的炮兵還是不輸給敵人的(本來也沒多大技術含量)。
世界如何看待朝鮮戰爭
從政治的角度而言,當時的世界分成兩極,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認為他們參一這場戰爭是正義的,而中國的參戰是違反了聯合國的決議。但以中國為首的第三世界國家認為中國的參戰才是正義的,美國越過三八線已經構成了侵略。
而從軍事的角度而言,又分為當時的言論和現在的言論。當時中美雙方均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但現在,美國認為自己在軍事上是失敗的(越戰的失敗美國軍方歸咎於政治而非軍事),是起於鴨綠江終於三八線的失敗,並且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在戰術指揮和軍隊素質上輸給了中國軍隊。而中國相當一部分言論則認為最多算個平局,並且中國是靠著人海戰術才達成了這個平局。
國民黨是怎麼評價朝鮮戰爭的
既生瑜,何生亮!對於毛澤東,老蔣是恨之入骨的,要不是毛的橫空出世,那有他的敗退孤島。但蔣介石對毛澤東的能力也是由衷的讚賞。
朝鮮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仰天長嘆,對兒子蔣經國及毛人鳳等軍事將領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毛澤東的對手,盟國(美國)說我蔣介石不行,可是他們又怎樣呢,我看他們西方國家也是一群蠢豬。他們與中共毛澤東比,從哪方面都無法相比!16個國家最精良的軍隊,30多個國家後勤補給,加在一起40多個國家的陸海空立體軍事打擊,竟然被毛澤東打的如此狼狽,恥辱啊!看來,反攻大陸實現三民主義的理想很難實現了!
不過,毛澤東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啊,更是一名奇才。中共有多少能者,我都不放在眼裡,事實上沒有任何人是我的對手,包括諸侯軍閥們!唯有毛澤東把我擠到這幾個小島上了。盟國也不是毛澤東的對手,毛澤東打仗是藝術!各方面的領導都是藝術!蔣介石突然把聲音提高了八度,是高超的藝術!’他接著又說:‘我們要研究毛澤東!要學習毛澤東!’這就是與毛澤東鬥了幾十年的老對手蔣介石對毛澤東的最後評價。”
你是怎樣看待朝鮮戰爭
從政治的角度而言,當時的世界分成兩極,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認為他們參一這場戰爭是正義的,而中國的參戰是違反了聯合國的決議。但以中國為首的第三世界國家認為中國的參戰才是正義的,美國越過三八線已經構成了侵略。 而從軍事的角度而言,又分為當時的言論和現在的言論。當時中美雙方均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但現在,美國認為自己在軍事上是失敗的(越戰的失敗美國軍方歸咎於政治而非軍事),是起於鴨綠江終於三八線的失敗,並且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在戰術指揮和軍隊素質上輸給了中國軍隊。而中國相當一部分言論則認為最多算個平局,並且中國是靠著人海戰術才達成了這個平局。
怎麼客觀的評價朝鮮戰爭?
朝鮮的悲劇在於: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一座天然橋樑。中國和日本曾多次為爭奪朝鮮而交戰,俄國偶爾也為爭奪朝鮮而參戰。從1895年起——正式地說從1910年起——朝鮮已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此後,它實際上是一個殖民地,不過,獨特的是它由亞洲人而不是由歐洲人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美國、英國和中國宣佈,朝鮮應“在適當的時候”再次獲得自由和獨立。但是,日本30餘年的統治使朝鮮缺乏自治所必需的經驗。因此,獲勝的同盟國決定,在不超過5年的時間內,朝鮮雖然獨立,但仍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託管。
通過朝鮮戰爭美國人怎麼評價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
陸軍第一師的報告顯示中國軍隊在戰略上非常明智,但是戰術素養不高。
尤其是在推進過程中,一般呈無章法的散兵線
經常暴露在美軍重機槍火力下
過於迷信重火力和手雷
經常派尖兵在火力掩護下推進到美軍陣地前投擲手雷,但是使用的木柄手雷威力很弱
除非貼身爆炸否則最多輕傷
戰鬥意志很強,但是裝備和補給不足
抗美援朝後,外軍對志願軍的評價怎樣
美國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約翰·託蘭說:“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的。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五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結論。”
對抗美援朝歷史意義的評價: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佈雷德利如此評價朝鮮戰爭:“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聯合國軍”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把韓國軍隊與志願軍做了對比:“南朝鮮軍隊缺乏得力的領導,他們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軍隊有非常大的畏懼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腳踏膠底鞋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的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們沒有秩序,丟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
李奇微把美軍與志願軍作了比較:(美軍)部隊不願放棄某些物質享受,害怕離開為數不多的公路,不願在沒有無線電和電話聯絡的條件下實施運動,此外,在同敵人作戰時頭腦過於簡單。這支部隊是這樣依賴公路,不重視奪佔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難得利用地形,不願拋開使部隊傷亡慘重的汽車而代之步行,不願深入山地、叢林到敵人的駐地去作戰。
美第八軍軍長範佛里特對志願軍的評論是:“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只穿上軍服,戴上軍帽,踏著一雙帆布鞋。他們攜著步槍,腰上皮帶配有二百粒子彈。他們攜帶數枚製造粗劣的手榴彈,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布袋裡,必要時可維持十幾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後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的,有時甚至滲透到我們防線後方,令我們束手無策。”
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評論說:中國共軍是一個幽靈,連個影子也沒有。共軍沒有機械化部隊,只好巧妙地實施徒步滲透,迂迴包抄行動。敵人的行動比我們的行動意圖更隱蔽。
前“聯合國軍”法國希爾將軍說:我認為時下,一些人包括很多現在的中國人,他們對韓戰(朝鮮戰爭)的看法簡直就是在胡說。他們根本不理解,我們當時的對手是誰。“鴨綠江的冬季戰役,我的部隊一次戰役下來,損失慘重,我從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懼!”
美國《安斯凱頓研究室》首席研究員偌布斯•弗蘭克評論:北韓戰場上的中共軍隊,除了軍事裝備上不如美國聯軍,而其他無論鬥志、勇氣,都是美國難以想象的高……當時,中共軍隊可以說無論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塊陣地,獨擋一路盟軍。而盟軍除了美軍以外,其他部隊都是一觸即潰。
美國著名外交活動家艾夫里爾·哈里曼說:“在美國不甚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後,大多數美國人都急於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於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
前美國陸軍將軍麥克爾•艾倫說:只有傻瓜才選擇中國作對手。
英國牛津大學大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說:“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西點軍校評論:中美兩軍的戰鬥接觸是在中朝邊境地區展開的,單從地理上講,始於鴨綠江而終於“三八線”,勝負之勢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必要歪曲和掩蓋。中國軍隊在毛澤東的統率之下竟......
美國是怎麼看待朝鮮戰爭的?
翻到一篇以前老坦克的回答在西點校門外的遊客接待中心,有一個簡介軍校今昔的展覽。擔任講解的主要是中心的工作人員,偶爾也會有軍校的師生前來做義工服務客串講解的。那天為我們做講解的,恰恰正是一位現職的軍校教員F。這次巧遇給我提供了一個深入 探討心中疑問的好機會,使我大為興奮。在講解之後,我便拖著他問問題。開始明顯是出於職業習慣和禮貌,後來則越談興致越濃。F相當痛快地回答了我的問題 。我提的問題主要是圍繞著1950年代那場朝鮮戰爭(也稱韓戰)的。 問:美國人為何不願提朝鮮戰爭?與鬧的紛紛揚揚的越南戰爭相比,真好象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答:對我們美國軍人來說,這兩場戰爭的意義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戰爭是政治上的失敗,並不是軍事上的失敗。美國軍隊是在被束縛手腳的情況下打仗。由於懼怕中國參戰,不准許美軍越過17度線對北越的目標和基地進行有效的軍事攻擊。終於打成了一場爛仗。最終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鮮戰爭則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家的陸海空叄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家裝備原始的陸軍。尤其,是在對我們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游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的很慘。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家永遠的恥辱和瘡疤。不堪回首,不談也罷。是不難理解的。 問:你為何要直言是失敗呢?很多說法都是始於叄八線,終於叄八線,算是個平局嘛。 答:那是自欺欺人。美國軍方從沒說過是平局這樣的話。南北韓之戰的情況可以不談。我們著重看的是中美兩軍交手的這一部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美八軍的一支先頭分隊已經抵達鴨綠江邊。中美兩軍的戰鬥接觸是在中朝邊境地區展開的,單從地理上講,始於鴨綠江而終於叄八線,勝負之勢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必要歪曲和掩蓋。 答:兩個原因都有。先說部隊戰鬥力。參加韓戰的美軍部隊均非等閒之旅。美八軍、陸戰一師、騎一師都是美軍中響噹噹的王牌軍、常勝軍。官兵又剛打過二次大戰,富有實戰經驗。裝備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種輕重武器。並且擁有絕對的制空、制海權。除了第一次戰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實在沒有什麼其它的藉口可找。美軍在韓戰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戰役初期遭受突襲時失利,在中後期的兩軍對壘攻防中也勝少敗多。就只能得出一個令人很不舒服的結論:裝備佔優的美軍在戰場上的作戰表現不如中國軍隊。 問:戰爭後期,尤其是第四、五次戰役呈現了互有進退的拉鋸,或說是趨於平衡的狀態。是兩軍戰鬥力各有消長的原因嗎? 答:與部隊戰鬥力沒有直接關係。更多地反映的是部隊的後勤能力問題。李奇微將軍接任總司令後,改以攻勢防禦。使得戰役的被動態勢有所好轉。中國軍隊越過叄八線後,拉長的運輸線和惡劣的交通條件,加上美國空軍的扼殺戰狂轟爛炸。是延緩中國軍隊攻勢,從而穩定態勢的關鍵。在中國軍隊備足糧彈發起攻擊時,美軍擋不住他們的前進。只是在對方糧彈耗盡時,美軍才有機會向前做有限的突進。換句話講,假如中國軍隊並不是只有僅能維持一線部隊作戰一週(即李奇微將軍所說的星期攻勢)的糧彈,而是有足夠一月之用的後勤供應。戰爭應該早就結束了回答:2005-07-21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