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安全屏障?

General 更新 2025-01-14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要堅持以什麼為主

一、堅持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崇尚創新,國家才有光明前景,社會才有蓬勃活力。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但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長快而不優,關...

據圖文材料,分析說明加強建設三江源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意義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

該地區位於西北內陸地區,荒漠化比較嚴重,因此河西內陸河地區的治理重點除了涵養水源、溼地保護之外,還要防治荒漠化。

由於人類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等不合理的利用草地資源,導致荒漠化比較嚴重,遇見大風天氣,易發生沙塵暴。治理的主要措施是生物措施,即退耕還草、退牧還草等。

湖泊對河流具有調節作用,湖泊面積縮小,對河流徑流的調節能力下降,水旱災害增多;湖泊是動物棲息地,面積減少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湖泊對氣候具有調節能力,面積減少,調節能力減少。

國務院召開會議部署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屬於行政手段;環保部門運用遙感技術對沙塵暴進行有效監測屬於技術手段。

建設和諧美麗烏蘭,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的作文

美麗的烏蘭山

在家鄉的北部,有一座烏蘭山。“烏蘭”在蒙語裡是“紅”的意思,紅色的山代表著繁榮昌盛,幸福吉祥。那裡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不知不覺間,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烏蘭山腳下。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在春風的吹拂下輕輕舞蹈,毛茸茸的草地上還夾雜著各色鮮豔的野花,像一塊花地毯鋪在山腳下。孩子們在上面坐著,躺著,有的還打著滾。給他們帶來多少歡樂呀!草坪旁邊的柳樹長出了嫩綠的葉子,隨風擺動著柔軟的枝條,像美麗的姑娘梳理著自己的秀髮。這時候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那細長的葉子,不正是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嗎?

什麼是綠色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綠色是《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樹立綠色理念,就必須深刻認識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國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是推動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必須在自然規律之下進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視的是,引發和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少,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的不協調成為制約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也到了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一方面,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很突出,老百姓對環境汙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汙染及其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老百姓在這方面要求期待高,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好,否則難以向老百姓交代。還要看到,生態環境還是一個全球性話題,這些年來,我們在國際上收到不少責難,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一些國家對我們說三道四的話題。另一方面,我們的發展已到了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的階段,具備瞭解決好這個問題的條件。溫飽問題穩定解決之後,人們追求生活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過去是“求溫飽”,顧不上生態環境,為了多打糧食不得不毀林開荒;現在溫飽問題穩定地解決了,生活是“求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生態破壞了、環境惡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霧霾天氣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潔淨的水,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那是得不償失的。這樣的發展,路子一定是走歪了。保護建設生態環境,首先要解決發展理念問題,樹立理念上的自覺。沒有理念自覺,就沒有行動自覺。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像保護銀鏡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協同共進。

《建議》從6個方面部署了推動綠色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這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要按照這些部署要求,紮實推進綠色發展,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 轉變發展觀念,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首先,要轉變對經濟與環境二者關係的認識。從過去把後者看作前者的子系統,轉為把前者看作是後者的一個子系統,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只有真正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轉變發展觀念,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其次,要轉變當前過度追求物質利益的發展觀。必須徹底扭轉經濟增長至上觀點,轉變高投入、高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適度節制的物質消費觀,減少甚至避免破壞環境,倡導有利於健康且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樹立崇尚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生產、生活觀念,使環保觀念、意識紮根人心,形成熱愛環境的良好氛圍,藉此,才能不斷改善人們內在的心理環境進而促進外在生態環境改善。

2. 建立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體制

長遠考慮,將生態文明建設切實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部署中。從國家層面,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紮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級行政主管部門要擔負起環境保護的職責,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文明發展體制。

3. 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長效機制

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是一項重大工程,需要形成長效機制,才能真正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建立重視資源環境的經濟制度,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價格等方面的經濟政策,形成長效運行機制。實行和執行嚴格、嚴厲的環保政策、法律、法規,其內容包括建立、健全、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評價標準,培養專業且訓練有素的執法隊伍,採取行動迅速且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切實增強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效。

4. 大力發展環保技術和綠色技術,引領人類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環境卻遭嚴重破壞的今天,加快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技術研究,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我們發展了科學技術,為人類帶來了各種社會財富,另一方面,我們因此而破壞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了眾多困境。加快環保技術、綠色技術的研發,正是為了提高環境質量,增進人類福利所必須的。新技術的研發應更多地強調提高資源利用和再生率,大力開發推廣綠色技術,發揮後發優勢,準確把握新技術發展方向。

五大發展理念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理念闡釋

創新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協調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綠色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符合我國哪一戰略,含義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要堅持把( 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 )作為根本動力,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是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三是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汙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明顯改善環境質量。

四是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六是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構建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

七是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八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發展全局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瞭努力方向。以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為引領,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我們才能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推進綠色發展,真抓實幹才能見效。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還是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都是為了儘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築牢綠色發展的底線。

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隨著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風物長宜放眼量。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生態文明紅線,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就一定能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中提出,什麼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環保制度。

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生態安全屏障?
什麼是生態平衡?
什麼是生態農業?
什麼是生態手機?
什麼是護理安全?
什麼是崗位安全責任?
什麼是數據安全?
什麼是生態文明理念?
什麼是消防安全?
什麼是國家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