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發義理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3

古詩賞析的虛實結合是什麼意思

詩歌中的“實”與“虛”,虛寫與實寫的關係是以實為體,以虛為用。

“實”是正面描寫事物的形象,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它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具體感受得到,

是真實具體的描繪;

“虛”:是採取側面烘托或暗示的寫法,描繪出那些難以表現的對象特徵,是想象之景,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中,引發人的聯想。

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現實為實,夢幻為虛。

義理派和象數派有什麼不同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指象數派、義理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實際上可歸屬於兩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歸屬於象數派,老莊、儒理、史事三宗歸屬於義理派。學術界一般把以抽象、概括的意義解釋《周易》的易學流派為義理學派,以具體物象解釋《周易》的易學流派為象數學派。從整個易學史發展過程看,兩派的互相攻訐一直沒有停止。當代學術界對義理學派的研究比較深入,也比較公允;對象數學派的研究則不夠深入,也有失公允。

象數派偏象數,重在發明各種象數體例;義理派偏義理,重在宣揚各自的哲理、倫理思想。雖如此,然均是“偏向”卻沒有“偏廢”,言象數者未廢義理,言義理者未廢象數,至宋代已出現合流、互補趨勢,只是元明清直至近代未能很好地發揚這一傳統。從本質上看,無論是象數派還是義理派,實際上都是在假借象數闡發義理,即“假象以寓意”、“假象以明理”,只不過各自假借的“象數”、闡發的“義理”有所不同而已。

參考資料:希望能幫上你

六經注我是什麼意思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陸九淵說了這樣一句話:“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陸九淵集》,《語錄》)象山先生也遵守了這一條,平生的著作並不多,而且他揭示一個很深的道理。

宋明理學家一直以孔孟傳人自居,一般來說他們對漢代以來的諸家註釋都保留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宋學與漢學兩派。漢學以訓詁考證,字句解釋為主;宋學以闡發義理為主,也就是性命之學。陸九淵的“六經注我”,就是自己繼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經”,就是借六經闡發自己的思想。所以就有,每個人對於六經的解釋都不同,只不過是自己個人的見解,至於六經的原意已在不可知之數了。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以及朱熹等他們對六經的註釋都是在闡發自己的思想。前幾天,有友撰文說“理”原意並非是宋明理學家說的那樣,我看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用“理”也不是沒有根源的,將這個根源用自己的思想加以解釋,就名正言順了。

孔子說:“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他的這句話與“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是有很大關係的。孔子強調的是他一貫的主張,在他的看來,古老的文明是很值得人來學習,而且古老文明博大精深,無容置疑。如果人們認為它已經過時或是什麼,那是他沒有理解,沒有體悟到。實際上,孔子不是真的“述而不作”,而是既“述”,又“作”的,他發展了西周以來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學體系,尤其是對“仁”與“禮”的闡發,從自己身上顯示的人生境界等等,都是自己思想的反映,可以說是來源於古老文明,但又不同於古老文明。從這個意義是說,“信而好古”就是“六經注我”,“述而不作”也就是一定意義的“我注六經”了。

清儒戴震說:“聖人之道在六經,漢儒得其制數,失其義理;宋儒得其義理,失其制數。”(《戴震文集·與方希原書》)戴震的註釋也未盡是制數與義理結合的,他的名著《孟子字義疏證》,就是對《孟子》一書註釋,實際上他並沒有按照孟子的意思來說的。他是藉此來批判程朱理學的,他的批判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等有關係的。我前不久,看了侯文正先生的《傅山傳》,其中就說到傅山對理學的批判,但是傅山與孫奇峰老先生的話很是佩服,由此可見社會風氣對一個人認識的影響,實際上傅山是不懂程朱的。大抵千人言,萬人說,以假為正,人們也就不相信了,於是知道的不知道都來批判,如同現在一樣。戴震不同,他是深通程朱的,對理欲的說法和理在事中的學說還是很有道理的。在《孟子字義疏證》中他提出自己對理、善、性、仁、義、禮、智、信、誠、道等看法,也是借題發揮而已。湯一介先生1998年提出在中國建立“解釋學”,實質上也就是古典哲學與現代化的結合,要使古典哲學發揮它積極的一面,對人們來說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我在論壇上看到很多網友討厭說中國哲學老是往道德上講。我看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我認為中國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例如儒家,按照這個哲學的意義來說,就是先要人修身養性,先內聖,後外王。事功方面,主要是從政,也包括科學研究等的。它不排斥農耕,科學的創新,而它認為人是有定位,什麼人做什麼事。“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在儒家學者的註釋來講他們注重的就是道德修養,人生境界的問題。所以他們的注有個界定就是道德上的註釋,有時代的結合,現代新儒家,大多是中西哲學的結合,他們注重西方的邏輯分析方法,但也注重中國哲學的道德人生境界哲學。各家都講“道”,這個“道”的共同的東西,就是要自己自覺地遵守一定的準則,在遵守這些準則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歷代的儒家大師都對六經有解釋,他們的解釋都有個標準,就是道德精神。

我前不久,寫了《安身......

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是什麼意思

“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的大意是:

“君子面對的如果不是施教的對象,就不要與他談論事情”。

這句話強調君子施教需依對象而定內容及方式。

“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出自徐幹撰寫的《中論》 貴言 第六。

原文節選:

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敎;言費則身賤,身賤則道輕,道輕則敎廢;故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若與之言,必以其言: 農夫則以稼穡,百工則以技巧,商賈則以貴賤,府 吏 則 以官 守 ,大 夫及 士 則以法 制 ,儒 生 則以 學 業。

大意是:

善於施教的人,必定是看重自己的言辭。看重自己的言辭,就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提高了自己的威信,就能使人看重君子所從事的事業。人看重君子所從事的事業,君子就能很好地闡自己的學說。廢話多了,就會降低自己的威信。降低自己的威信,就會被人看輕君子所從事的工作,隨著,君子的學說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君子面對的如果不是施教的對象,就不要與他們談論事情,就不要去說廢話。

如果要同他們談話,一定要說談與他們相關的、他們能懂的事情和道理。

《中論》是產生於東漢末年的一部子書,由徐幹撰寫。該書是一部政論性著作,其意旨:“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之於聖賢之道。”

徐幹(171年-217年),字偉長,漢末北海(今山東濰坊西南)人。幹聰敏博識,以文章馳名於世。世稱他與廣陵陳琳、山陽王粲、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幀幹、魯國孔融,為“建安七子”之一。

發電報一詞中的發什麼意思

詳細解釋

【動】

(形聲。本義:放箭)

同本義

發,射發也。——《說文》

壹發五豝。——《詩·召南·騶虞》

發彼有的。——《詩·小雅·賓之初筵》

循聲而發。——《禮記·射義》

矢四發。——《漢書·匈奴傳》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史記·李將軍列傳》

暮見火而俱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宋·歐陽修《歸田錄》

度不中而輕發。——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百發百中;發矢(射箭);發箭(射箭);發功(指射技)

出發;上路

發,去也。——《廣雅》

履我發兮。——《詩·齊風·東方之日》

朝發枉諸。——《楚辭·離騷·涉江》

頃之未發。——《戰國策·燕策》

卿與子敬、程公便前發。——《資治通鑑》

蘭舟催發。——宋·柳永《雨霖鈴》

又如:發足(起程,出發)發程(起程,上路;動身啟程);發逐(出發追逐);發邁(出發遠行)

打開;開啟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發日(公文的啟封日期);發書(拆開詔書或書信)

徵發;徵調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西門豹治鄴》

又如:發召(徵調);發調(徵調);發徭(徵派徭役)

發生;發出

使人發書於趙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大聲發於水上。——宋·蘇軾《石鐘山記》

懷怒未發。——《戰國策·魏策》

變遂發。——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發念(萌生念頭);發意(產生某種意念);發興(發生)

發佈;宣告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於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遂發命,遽興姜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發政(發佈政令)

抒發;發洩

發狂吟。——《三國演義》

發其志士之悲哉。——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發鬱(發洩鬱結在心頭的煩悶);發忿(發洩憤恨的情緒);發揮(抒發)

派遣

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史記·項羽本紀》

二世元年四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

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資治通鑑》

又如:發師(派遣軍隊、出兵);發導(派遣嚮導)

挖掘

於敗石叢草處,探石發穴。——《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發冢(掘墓);發硎(發掘整理);發揭(發掘,揭開)

花開放

野芳發而幽香。——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又如:發秀(開花);發彩(指開花)

送出;交付。與“收”相對;發出

發五十金。——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發電報

因得到大量財富而興旺。如:暴發(突然發財得勢)

發酵,膨脹。如:面發了;發一發乾菜

賣出。如:發兌(批發;賣出);發脫(賣出;打發;除去)

繁育;生長。如:發孚(發芽);發鮮(發芽);發榮滋長(草木繁茂的萌發生長)

施行;開始。如:發頭(開始;起頭);發講(開始講解);發始(開始);發嚴(開始嚴陣待命)

闡發。如:發微(闡發微妙之處);發義(闡發義理);發題(闡發題意);發蘊(闡發奧祕之情)

顯現;顯露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孟子·告子下》

悽悽切切,呼號奮發。——宋·歐陽修《秋聲賦》

又如:髮色(呈現色彩);發迷(顯現迷惘的神情);發夢(顯現夢境)

表現。如:發華(表現出文彩);發威(顯示威風);發藻(顯示文采)

散發;發給。如:發越(散發,播散);發輝(散發光輝)

舉事;發難。如:發謫(舉發;譴責);發釁(挑起爭端);發舉(興起,舉事)

倡始;提出。如:發端

啟發;開導。如:發悟(啟發使領悟);發機(啟發機杼。多指詩文的構思和佈局)

提拔;舉薦。如:發睏(舉薦處於困境的人);發薦(發跡,被薦舉)

傳揚;張揚。如:發聞(傳播......

樸學家是什麼意思

徽派樸學作為乾嘉時期學術上一個重要學派,本質上屬於經學學派。從學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新安理學的治學主張和積極入世的思想,對徽州樸學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宋史·朱熹傳》記載:“其為學,大抵窮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徽派樸學家受到朱熹的影響,不盲從古聖前賢,在漢學基礎上向縱深發展,使古文經學的研究走向對古文經傳的考證、校勘、辨偽的實學道路,訓詁更加精密、考據更為詳審,而且對六書、音韻、語法、詞例的研究愈加深入,在使用校勘、考據、辨偽、輯佚等方法上亦有很多創穫,務在揭示古代經傳的原始面貌。其對《詩經》、“三禮”及《論語》、《孟子》諸經皆有撰述,造詣尤深於《詩經》與“三禮”。在關注經學研究和闡述的同時,徽派學者對於哲理、樂律、文字和音韻的研究也是碩果累累,成就非凡,遠非一般考禮窮經的經學家們所能望其項背,他們的許多著述對於後人的學術研究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徽派樸學家除了闡發義理,對詞章、考據也極為重視。他們在訓詁、校勘乃至考訂等方面取得了遠勝前人的輝煌成就,為我國近代語言文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能組成什麼不同的詞

頭髮 毛髮 髮型 頒發 發現 發財 發表 發帖 發黴等等等 太多了。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周易》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部內涵精深、影響廣泛、流傳久遠的典籍,有“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稱。幾千年來,《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結構形式和抽象的符號顯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內涵(千古永輝的義理和複雜神奇的運算機制),吸引著人們在各個領域對其進行研究和應用,形成了龐大的易學研究體系。

《周易》一書有《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所構成,從總體上看它是一部指導人們和利用自然規律及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著作。其中,《易經》是我國古代先哲通過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對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及其結果進行高度總結概括後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現象和發展變化的餓規律。《易傳》則是對《易經》進行解說,用來闡發義理的哲學典籍。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講究陰陽相濟、剛柔有應,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

《周易》是我國古代—部指導人們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典藉,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構成。對其書名含義,歷代有多種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說,其中東漢易學家鄭玄說:“《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是講“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陰陽:《易傳·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觀念指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物萬象,在其內部同時存兩種相反的屬性,它們互相依存、互相為用,處個不斷的變化之中;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進行的。並始終處於彼消此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狀態之中。保持著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態勢。陰陽觀念是一種樸素的唯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於指導我們在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係上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

二、爻:在《易經》中,爻是組成卦的基本單位,其中“—”稱作陽爻。“--’稱作陰爻。

三、卦:由陽爻和陰爻按照一定規律分別組合,進而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的排列符號,就叫做“卦”,卦是為特定目的《占筮》而組成的符號排列,是《易經》的基本組成單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的統稱:是由陽爻和陰爻按不同的組合規律.以三個爻為一組分別組成的八種符號排列,《易傳·繫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八個由三個爻組成的卦,也叫經卦或單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個單卦以不同的次序兩兩重合、就產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別由六個爻組成,也叫別卦或重卦,其中由八個單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純卦,其卦名同單卦。

六、《易經》的構成:《易經》有其特殊的文字體裁,即不分篇章節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組成。而每個卦又由內外卦,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幾部分構成。《易經》分為上、下經兩部分,上經計三十卦,起於乾卦,止於離卦;下經計三十四卦:起子鹹卦;止於未濟卦。宋代大儒來熹所著《周易本義》載有《上下經卦名次序歌,內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遯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

周易是什麼東西?

易經》概述

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祕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五傳》。至漢代,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餘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相關問題答案
闡發義理是什麼意思?
義理是什麼意思?
發行管理是什麼意思?
發出近義詞是什麼意思?
發展同義詞是什麼意思?
整理近義詞是什麼意思?
治理近義詞是什麼意思?
料理近義詞是什麼意思?
出發近義詞是什麼意思?
冷靜反義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