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綠色發展?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怎樣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首先,要樹立生態環保觀念。一要樹立正確的平等觀。人類與自然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係,而是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天人合一”,馬克思說的“自然天生為人,人天生為自然”,閃爍著跨越時空的人類智慧之光,把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說到了級致。二要樹立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有限,取之有度”,如果不節約資源,適必有資源枯竭的時候,因此,一定要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著力發展循環經濟。三要樹立節約的消費觀。工業文明時期,人們以為更多的消費就是對經濟發展更大的貢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著名經濟學家布朗認為,“自願地簡化生活或許比其他任何倫理更能協調個人、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的各種需求,可緩和爭奪稀少資源而產生的國際衝突。” 其次,要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要加強植被和水土保護,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農村綠色產業和綠色產品,從而始終把綠色、生態、環保理念貫穿到農業發展的全過程;二是著力發展生態工業。要嚴把市場準入關,堅決控制高能耗、高汙染企業的審批,堅決不搞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三是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一定要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遊資源,特別要提倡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把農業和旅遊業結合起來,發揮旅遊資源的作用,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再次,要著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包含5個“R”:Reduce-節約資源,減少汙染;Reevaluate-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use-重複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類,循環回收:Rescue wildlife-救助物種,保護自然。崇尚綠色生活方式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營造綠色生活方式的輿論氛圍,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讓人們懂得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生活方式的真正含義,引導人們自覺樹立以“綠色、自然、和諧、綠色生活方式的消費習慣;提倡使用清潔能源;提倡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二次使用;養成日常生活垃圾分揀處理;提倡使用生態建築、生態建材;倡導生態旅遊,使用綠色食品、再循環食品,不食用野生動植物;提倡使用公共交通,騎自行車和徒步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綠色消費、生態消費成為全社會的一種習慣、一種時尚。 最後,要強化環保制度的實施。目前包括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國民環境教育制度等等在內的環保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但要真正貫徹落實環保制度,關鍵是要落實好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因為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是通過綠色GDP指標體系來強化官員的正確政績觀,把生態政績作為考察幹部政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它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樹立和堅持科學發展觀,不僅關注經濟指標,更要關注社會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那種認為多修幾個廣場、多蓋幾幢標誌性建築、抓好城市夜景亮化就是所謂政績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強化環保制度的實施,就要求做到:凡是汙染嚴重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汙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受到嚴懲。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擔負著重要責任,應當是生態的代言人、環境的代言人,從而克服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的政績觀,實現“多贏”,真正擔負起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職能。

如何有效推進我國的綠色發展

要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必須自覺做到“三個轉變”、著力突出“四個重點”。

“三個轉變 ”:

一是從傳統的對自然索取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二是從粗放型的以消耗為代價的發展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轉變,走生態與產業互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路子;

三是從重經濟增長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轉變,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生 ”並重,實現廣大群眾可以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的發展。

“四個重點 ”:

一是發展綠色經濟。將綠色經濟作為發展的主攻方向,以綠色產品加工、旅遊養生、生物工程、高效生態農業等為重點,大力推動三次產業聯動發展,著力打造具有特色規模優勢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

二是打造綠色城鄉。

將綠色生態作為城市魅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加快建設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組團式山水園林城市、田園式的優美新村,生態文明的宜居家園。

三是倡導綠色消費。

積極引導人民群眾轉變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推廣使用綠色節能產品,為綠色發展提供外在需求和內在動力。

四是保護綠色生態。

加強生態資源管護,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使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通過 “四綠 ”建設,著力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協調的綜合發展框架,努力打造全國綠色發展的典範。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轉變。要實現從數字減排到以質量改善為綱的轉變,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轉變,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管理和風險防控的轉變,從單純考慮生態環境治理到與節能減排、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調整等結合起來轉變。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千頭萬緒,要分清輕重緩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要一手抓當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大氣、水和土壤等汙染問題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爭取早見成效;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全面系統地統籌推進。要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防止出現生態環境不可逆惡化和人民群眾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資源和能源消耗要設定上限,汙染物排放要設定上限,生態環境質量要設定紅線。

(二)加強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髮展,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也越來越複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在戰略層面上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要對政府和市場做更加準確的定位,要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要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生態文明建設的風險與成本。

近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應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創建等活動。

當然,“頂層設計”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動力,要通過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及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使頂層設計更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城鎮化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

我國人口眾多而平原較少,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科學佈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主體功能區為依據,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准入、環保標準等,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通過採取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績效評價制度等,擴大生態綠色空間。

城鎮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汙染物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佈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

(四)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源環境問題是與經濟發展方式相伴隨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必然結果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減少資源消耗過度和汙染排放問題。

要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推動各行各業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拋棄高投入、......

綠色發展的舉措

未來,環境保護部將繼續堅持走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的道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為核心,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培育壯大綠色經濟,著力從5個方面推動綠色發展:一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積極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關注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注重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建設等環節的節能增效,加強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建立相應的統計、跟蹤和評價機制,科學預測綠色發展趨勢,為更好地制定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提供有效支持。三是加快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綠色發展,綠色技術是支撐。環保部門將對綠色技術發展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生產技術開發示範,進一步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為推動綠色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四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把節約文化、環境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條件,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五是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創新合作方式,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理念,充分利用已有實踐成果,積極宣傳相關經驗做法,促進有助於綠色增長的環保技術轉讓,共同研發新的綠色技術。

如何堅持綠色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可以說,堅持綠色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 綠色是發展的底色

綠色,大自然最常見的顏色之一,常被喻為生命色、環保色。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國古代就十分強調對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觀點,這些認識反映了古人對綠色發展的樸素看法,至今仍給人以深刻啟示。

綠色發展也是世界潮流。早在2008年,聯合國就倡導世界各國推行“綠色新政”。世界許多國家都把綠色發展作為重要國家發展戰略。如美國出臺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日本推出“綠色發展戰略”,把綠色增長的重點放在發展節能和可再生能源上;韓國提出“低碳綠色增進”的經濟振興戰略,依靠發展綠色環保技術,實現節能減排、增加就業、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等政策目標。2015年11月30日—12月11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也將全球氣候治理的理念進一步確定為低碳綠色發展。在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走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道路勢在必行。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先後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強調要走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邃思考。

我國資源狀況需要綠色發展。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緊張,人均耕地面積、淡水資源、森林面積分別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和12.8%,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也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長期以來,我國生產方式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加劇了環境約束,越來越成為制約發展質量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環境形勢需要綠色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2014年,在全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有145個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許多城市常常被霧霾籠罩。水汙染依然嚴重,在主要河流、湖泊設置的968個水質監測點的監測數據表明,有近四成水體被汙染。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汙染嚴重,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美麗中國”已經難以承受環境破壞之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

我國發展階段需要綠色發展。“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經濟的增長,環境汙染呈現上升趨勢,如果採取有效措施,就會達到峰值,經過拐點之後,環境汙染程度會逐漸下降。從我國發展階段來看,經過長期快速發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再不剎車就可能跌入“環境陷阱”。能否順利越過這個坎,綠色發展就是關鍵抉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綠色發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環境惡化了,人們整天生活在霧霾中,見不到藍天白雲,那也算不上幸福,是得不償失的。只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使中華大地呈現出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的美麗景象。

如何推進推進綠色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能法律法規保障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發展。

二、提高消費者、生產者的意識,只有優質優價才能保障綠色產業發展,只有消費者需求帶動市場,生產者提高生產水平,才能使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制度標準和嚴格標準的實施。

四、加大農藥、化肥等投入品限制管理,加大土壤改良。

五、減少工業、服務業等對農業的影響。

六、發展種養循環、立體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推進太陽能、風能、植物能等清潔能源在農業中的應用,發展工廠化的現代農業。

國家應怎樣紮實推進綠色發展

要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必須自覺做到“三個轉變”、著力突出“四個重點”。 “三個轉變 ”: 一是從傳統的對自然索取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二是從粗放型的以消耗為代價的發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答案】C【答案解析】試題分析:A.因不可再生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區別在於能否短期內從自然界得到補充,加大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如開發太陽能,它是可再生能源,可減少化石能源的利用,減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質的排放,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故A正確;B.二氧化碳氣體是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推廣碳捕集和儲存技術,逐步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故B正確;C.加大鉛酸蓄電池、含汞鋅錳乾電池的生產,廢舊電池含有的鉛、汞、鋅、錳汙染和廢舊蓄電池電解液汙染,會造成汙染,不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故C錯誤;D.水汙染主要來自工業、農業、生活汙染物的排放,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經過處理後可以節約資源,保護水源,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故D正確;故選C。考點:本題考查了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注意節約資源、開發新能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怎樣理解十三五中的綠色發展理念

一、綠色發展新理念

習的綠色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當今時代發展特徵相結合,又融匯了東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發展理念;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全新發展理念。

一是綠色經濟理念。是指基於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致力於提高人類福利和社會公平。“綠色經濟發展”是“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涵蓋了 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經濟要環保。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以保護環境和生態健康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經濟活動不僅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且要有利於環 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健康。另一方面,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將維繫生態健康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從綠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態 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 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指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 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發展綠色經濟強調“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生產方式”,強調“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生活方式”。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 上,習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 發生了新的變化。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建議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 和任務,提出並闡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落實這些發展理念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 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要直接奔著當下的問題去,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 和效益提升,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好道、領好航。”

二是綠色環境發展理念。是指通過合 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保護自然環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生存狀態,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 關係,以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習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 的民生福祉。” 2015年1月20日,習在雲南考察工作時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 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2015年5月25日,習在浙江舟山農家樂小院考察調研時表示,“這裡是一個天然大氧吧, 是‘美麗經濟’,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2015年5月27日,習在浙江召 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務必政策到位、落實到位。要科學佈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三是綠色政治生態 理念。是指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優良。習指出:“自然生態......

如何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

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推進綠色發展?
政治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如何構建綠色校園?
毛概如何堅持科學發展?
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
如何體現科學發展觀?
如何認識社會發展動力?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如何堅持協調發展論文?
如何做到綠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