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膺程朱是什麼意思?
曾國藩在《禮》中說的一句話,求解釋。
古代的君子盡心竭力、修身養性的事蹟,現在我們是不可能親眼目睹了。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他們修養自身、治理小家、管理國家、平定天下,所秉承的不外乎一個“禮”字。對內而言,如果沒有了禮義就沒有了道德規範;對外而言,沒有了禮義也就沒有了內政外交。
曾國藩簡介
曾 國 藩( 1811 ~ 1872 )
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 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 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 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梗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嶽 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 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佔嶽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此後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 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 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 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 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
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 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 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 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後採取重 點設防、憑河築牆、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 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 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 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 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 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還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重視採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製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 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 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諡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參考資料:tieba.baidu.com/f?kz=151583804
《曾國藩家書》主要講的是什麼,怎樣讀懂他
曾國藩是清末重要的學者。他幼時熟讀四書五經和《史記》、《文選》等書,後入長沙嶽麓書院,開始系統接受傳統文化和湖南學風的薰陶,並對其一生都有較大的影響。1834年他進京參加會試,在京期間和南歸途中,攻讀韓愈古文和經史之書,又靠借貸和典當衣物購得一部二十三史,發憤苦讀。1838年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此後他仍勤於讀書,銳意進取。他認為,“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選擇。”就是要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書閱讀。他說,“吾意讀總集不如讀專集。學詩須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閱。”他平生提倡一種新的讀書風氣,在他的家書、日記、家訓和文集中,可見有這方面的論述。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著述中影響最大的部分。在舊時代,這幾乎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一百多年來,人們對曾國藩褒貶不一,贊之者固多,毀之者也不少。有人說他是“中興名臣”,有人說他是“理學宗師”,也有人說他是“漢奸”、“屠戶”。但是有一點應當明確的,就是僅就曾國藩家書本身而言,應當不因人廢言,而要用科學的眼光認真研究這部家書。對這部書的分析,我主要談三個方面。 一、讀書問學 曾國藩家鄉湖南的學術界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程朱理學居於主導地位,二是重視經世致用之學。這對曾國藩後來讀書問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尊奉程朱理學是曾國藩讀書問學的一個主要特徵。他在《與諸弟書》中闡釋了“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理論。他說:“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窮其理也。如事親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曾國藩繼承了程朱理學的思想體系,但又有不同。他不再強調“天理”、“人慾”一說,將“理”具體化為“禮”;天理轉化成了經世之禮。因此,無論從表面上還是深層次看,曾國藩讀書問學的目的都是要用“禮”來匡正人心。他認為,讀書問學的心態不能太浮躁,認為“讀好書不可有好名之心”,即讀書貴在潛心,貪多務濫,無非“好名心切”。他在一封家書中說,文章是千古之事,要流芳百世,就要幹實事,不可有太重的功利心。 (一)讀書須有選擇。中國古代書籍真可以說是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怎樣在書海中拾貝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問題。多讀書固然是好事,但讀書多者未必就有學問。有些人漫無目的地讀書,但應該讀的反而沒有讀。有能力、有精力的人,應當讀幾種系統的經典書。曾國藩在這方面是很有體會的。他說,“看書不可不知擇,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自述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柳宗元自述其所得亦不過十數餘種。”他根據自己的閱讀經歷和前人的心得體會,提出讀書要有的放矢,要通過泛讀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有價值的、值得玩味的書,對其熟讀、精讀,以領會其學說的實質。 (二)讀書應注意廣泛涉獵,又應有所側重。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博覽群書的人。很少有人埋頭在狹窄的範圍之內,圉於某一個學科或某一個領域的讀書人,其知識結構一定不夠完整、不盡合理。其研究成果就會顯得蒼白,無法達到旁徵博引、融會貫通的境界。古代學者大都是學富五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察人情。他在給兒子的信中也說,要使自己成為有所作為的人,首先成為“雜家”,即注意對各門知識的廣泛涉獵。只有這樣才能使見解日開,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但是光有博是不行的,還必須由博而專,培養自己的專業生長點。他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
唐鑑的介紹
唐鑑(1778—1861)字鏡海,號翕澤。湖南善化人,自幼就勤奮上進,學習如飢似渴。嘉慶十四年己巳洪瑩榜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檢討、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內召為太常寺卿。唐鑑服膺程朱之學,是當時義理學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
知性善,以忠信為本,此先立其大者.的作者是什麼朝代的
“知性善,以忠信為本,此先立其大者”出自《近思錄》,卷二,為學篇。作者是南宋的,作者是朱熹和呂祖謙。
內容如下:
1、濂溪先生曰: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2、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3、或問:"聖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伊川先生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聖人可學而至與?"曰:"然。"
"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處語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此其好之篤,學之道也。然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顏子則必思而得,必勉而後中。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後人不達,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於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矣。"
4、橫渠先生問於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
明道先生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性為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除,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鑑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氏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繫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為如何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5、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聖賢......
唐鑑提出“傳統學問的三門”分別是什麼
唐鑑認為“為學只有三門,日義理,日考核,日文章”
唐鑑(1778-1861)字鏡海,號翕澤。湖南善化人,自幼就勤奮上進,學習如飢似渴。唐鑑像嘉慶十四年己巳洪瑩榜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檢討、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內召為太常寺卿。唐鑑服膺程朱之學,是當時義理學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
唐鑑潛心研究人性理學,繼承了北宋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兄弟開創的洛學學派和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創立的閩學派,和清代大學士倭仁同以理學相號召,有"理學大師"之美譽。當時許多知名學者都曾問學於他。對曾國藩一生行事、修身、做學問都有深刻的影響。著有《朱子年譜考異》、《學案小識》、《畿輔水利備覽》等
曾國藩是何等人才?拜託各位大神
曾國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餘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嶽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佔嶽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此後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 中國智慧之一:人格修煉 曾國藩作為一個政壇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政客最為顯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煉,促進仕功的建立。 曾國藩活了62歲。他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一個偏僻的農民家庭,家裡五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有過科名,父親考了17次,才在43歲那年中了一個秀才。曾國藩五歲發矇,23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然後通過三次考試才在28歲那年中進士點翰林。30歲時,由北京城裡芝麻綠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這在湖南是空前絕後的。兩年後,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輩子做到這樣的大官,已經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時間他在清朝六個部兼過五個部的副部長,除了財政部,幹過吏部、工部、刑部、禮部侍郎,他很會做官,官聲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級。42歲以一介書生而封萬戶侯,一大學士,中國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國藩的修身,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 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渺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為卓越的領袖。有極高的威望,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幕僚多達三四百人,當時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記載,許多新科進士不願意履朝廷之任而願意進入兩江總督的幕府,曾國藩的一個手令就可以使他們千里趨之。 他如飢似渴讀很多實學的書,使他一生能夠遍兼五個部的部長。培養自己的聲望、知名度,當時沒有媒體,沒有電視,他靠什麼呢?靠詩文。三十歲時他自信詩已經達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裡的知識分子圈和他的家鄉湖南知識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聲望,回到湖南一呼百應。還有無數反映民生的奏摺,老百姓喜歡不喜歡?有政治之心的知識分子喜歡不喜歡?真正想為國家做一點事的官員也不會反對。這些奏摺副本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單田芳都講過哪些評書?
白眉大俠,三國演義,亂世梟雄,大唐驚雷,隋唐演義等等。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作為清王朝執掌重權的漢族封疆大
(1)例如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4分)(2)“衛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封建體制。“創新”是創辦洋務。(4分)(3)從曾國藩辦洋務的動機看,首要是御辱;從他辦洋務所取得的成效看,曾國藩是真正將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主張付諸實踐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國藩的洋務運動思想,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學習西方而不受制於西方,為我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促進了我國科技和教育近代化;曾國藩辦的洋務事業促進了我國軍事的近代化。(7分) 試題分析:(1)材料提到的“李鴻章...還在反抗外國侵略、鞏固國防方面同樣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側重於概述李鴻章反抗外國侵略、鞏固國防方面的成就。結合史實,不難列舉出有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2)根據材料“曾國藩...“衛道”與“創新”同在,張揚的“守道”和“救時”意識同在...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時代,而他的行為卻被同一時代所扼止...”再根據所學,曾國藩身上的“衛道”實際上根據其階級本質來分析,其“創新”主要從促進中國近代化的角度說明。(3)根據材料“曾國藩...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近代中國首艘兵輪,首批技術工人的誕生,首批中國學童遠赴泰西深造等,均與曾國藩有關...接著又有了袁世凱的新軍...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時代...”,再結合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即可說明曾國藩在近代化歷程中的個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