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規則意識?
什麼叫幼兒規則意識培養?
規則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幼兒期是萌生規則意識和形成初步規則的重要時期,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在良好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就明確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行為規則的必要性,學習遵守規則;對幼兒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規則意識,也是培養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環節。
一、結合幼兒一日生活,建立常規,樹立幼兒規則意識
將教育融於幼兒的一日生活,讓孩子在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執行規則,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基本策略。幼兒從早晨入園到晚上離園,一天的生活當中,上下樓、如廁、盥洗、進餐、午睡等等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規則,培養幼兒規則意識,首先應該讓幼兒知道,規則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瞭解並遵守。由於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對孩子的教育要細緻,要明確、要有耐心,要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給孩子養成的時間,只有通過不斷的強化,不斷地累積,結合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孩子做到持之以恆。再有,教師在培養過程中,可以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或將規則編成小兒歌,或設立各種主題的小評比,調動幼兒內在因素,激發幼兒的上進心,逐步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各項規則,如:進餐時的“文明餐桌”、午睡時的“安靜寶寶”。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樹立幼兒規則意識。
二、利用形式多樣的遊戲,幫助幼兒瞭解各種規則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的遊戲與學習是分不開的,富有情趣的遊戲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兒期是一個人身體、智力、情感和社會性飛速發展的時期,由於幼兒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因此,在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培養中,充分利用幼兒的各類遊戲,將幼兒的規則學習與培養有機地融入於幼兒的遊戲中,可以幫助幼兒瞭解規則,鞏固規則。
如:表演遊戲“公共汽車”,幼兒扮成年齡、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會性遊戲中,幼兒模仿生活中人們的語言、行動,體驗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實踐著社會所要求的行為規則,幼兒在反覆的遊戲中瞭解了乘車的規則與禮儀,並逐漸會把社會的規則要求變成自己的主動行為,進而遷移到生活當中去。區角遊戲中,利用環境暗示法,讓環境說話,讓環境的設置告訴幼兒參與這個遊戲應遵守的規則,如用插卡標誌,限定遊戲人數;用安靜圖標,告訴大家要安靜等,這種環境暗示沒有任何的強制、命令和壓抑,可以幫助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
三、創設環境,營造氛圍,幫助幼兒鞏固增強已有的規則意識
環境對孩子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創設環境,營造氛圍也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策略之一。我們在幼兒生活學習的活動室、遊戲場、走廊、樓梯根據需要巧妙地利用標誌、符號、圖片幫助幼兒鞏固已有常規,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如:上下樓梯的小腳印,形象地提醒幼兒上下樓梯走右邊;樓梯轉檯的不要擁擠的圖片,告訴幼兒上下樓梯不擁擠;飲水機前的等待線,告訴幼兒喝水時不擁擠,要會等待;幼兒物品的擺放標誌,告訴幼兒物品取放要歸位;遊戲場上的安全文明遊戲圖片,提醒幼兒玩耍時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確玩法……這些標誌,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天天看到,這些標誌不僅在無聲地提醒孩子,同時,看到這些標誌,幼兒也會互相提醒,按標誌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很好地強化了幼兒的規則意識。
四、設計主題教學活動方案,幫助幼兒深入理解社會生......
如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學習能力以及規則意識的培養,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而當今社會的幼兒家庭成員,由於教育觀念的問題,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於智力投資,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現得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願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爭執,發生攻擊性行為等任性自私、不守規則的表現。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以及更加長遠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必須從幼兒期對他們進行規則的培養,建立規則意識,逐步明白規則既方便別人,又方便自己。新綱要中提出,幼兒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並要求教師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規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因此,對大班孩子進行執行規則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學初,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陪著他們一起上課、遊戲、吃飯、睡覺-----,在對孩子的行為作為了大量的觀察與瞭解後,我發現我班孩子中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 大部分孩子規則意識淡漠
這類孩子頭腦中沒建立起規則意識,或是規則意識淡漠,他們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行為多源於情緒或興趣衝動,不考慮行為後果,想法很天真。比如:開學初,很多孩子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自己站起來就往外走,因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評的時候,他還理直氣壯。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未經老師同意就出教室的行為是錯誤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但有些幼兒的控制能力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幼兒階段行為的堅持性和自制力都處於發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控制言行,所以他們雖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卻不能做到。特別是說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時候卻怎麼也做不好,經常違規,讓老師、家長頭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興起來就什麼都忘了,而且越玩越開心。再如:一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在向老師承認錯誤時都會說:“打人不對,我以後不敢了!”可是沒多久出現了矛盾,照樣揮出小拳頭。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氣質等因素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自主性越來越強,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嚴重。他們不大願意接受成人的指導和意見,常要求自己做主,決定行為。有時當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後,有的孩子會故意做得與要求相反,並以此為樂。
此外,由於孩子在氣質、性格、性別等方面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文靜一點、內向一點的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強一些;活潑好動、外向的孩子違規現象就多一些;男孩子違規的比例略高於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況給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將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那麼,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學習中的各種規則,增強他們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呢?為此,結合我園制定的《幼小銜接工作意見》和幼兒園新《綱要》的教育理念,我為本班幼兒制定了具體的行為規則,如:遵守公共場所的秩序;遵守學習、遊戲、生活規則;能公正評價他人與自己的行為、分辨是非等。同時,我也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具體如下:
一、理解規則、制定規則,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
規則存在於一日生活的各個活動環節中,它與活動的開展、進行、效果都有緊密的聯繫。比如:下課以後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後收好不用的書、作業本等,再把下節課需要的書、學具準備好以後才能玩;加餐、盛飯時從左到右依次排隊的規則能讓孩子們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鋪的孩子只能坐著穿脫衣服,不能帶尖利玩具到......
怎樣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學習能力以及規則意識的培養,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而當今社會的幼兒家庭成員,由於教育觀念的問題,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於智力投資,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現得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願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爭執,發生攻擊性行為等任性自私、不守規則的表現。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以及更加長遠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必須從幼兒期對他們進行規則的培養,建立規則意識,逐步明白規則既方便別人,又方便自己。新綱要中提出,幼兒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並要求教師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規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因此,對大班孩子進行執行規則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學初,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陪著他們一起上課、遊戲、吃飯、睡覺-----,在對孩子的行為作為了大量的觀察與瞭解後,我發現我班孩子中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 大部分孩子規則意識淡漠
這類孩子頭腦中沒建立起規則意識,或是規則意識淡漠,他們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行為多源於情緒或興趣衝動,不考慮行為後果,想法很天真。比如:開學初,很多孩子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自己站起來就往外走,因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評的時候,他還理直氣壯。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未經老師同意就出教室的行為是錯誤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但有些幼兒的控制能力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幼兒階段行為的堅持性和自制力都處於發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控制言行,所以他們雖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卻不能做到。特別是說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時候卻怎麼也做不好,經常違規,讓老師、家長頭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興起來就什麼都忘了,而且越玩越開心。再如:一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在向老師承認錯誤時都會說:“打人不對,我以後不敢了!”可是沒多久出現了矛盾,照樣揮出小拳頭。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氣質等因素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自主性越來越強,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嚴重。他們不大願意接受成人的指導和意見,常要求自己做主,決定行為。有時當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後,有的孩子會故意做得與要求相反,並以此為樂。
此外,由於孩子在氣質、性格、性別等方面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文靜一點、內向一點的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強一些;活潑好動、外向的孩子違規現象就多一些;男孩子違規的比例略高於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況給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將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那麼,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學習中的各種規則,增強他們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呢?為此,結合我園制定的《幼小銜接工作意見》和幼兒園新《綱要》的教育理念,我為本班幼兒制定了具體的行為規則,如:遵守公共場所的秩序;遵守學習、遊戲、生活規則;能公正評價他人與自己的行為、分辨是非等。同時,我也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具體如下:
一、理解規則、制定規則,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
規則存在於一日生活的各個活動環節中,它與活動的開展、進行、效果都有緊密的聯繫。比如:下課以後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後收好不用的書、作業本等,再把下節課需要的書、學具準備好以後才能玩;加餐、盛飯時從左到右依次排隊的規則能讓孩子們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鋪的孩子只能坐著穿脫衣服,不能帶尖利玩具到......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幼兒園大班是孩子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孩子的規則意識就很難形成。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規則意識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發展的。因此,家長應當重視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那麼,作為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給家長朋友提幾點建議: 一、在日常生活中定規則 首先家長本身要有規則,再給孩子定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規則,家長要有幫孩子定規則的意識,比如說,早晨要按時起床,上學不遲到,與人交往時主動打招呼等。大班孩子面臨升入小學,到學校後要遵守紀律。紀律是什麼?在家庭中就是一些小的規則,給孩子定規則,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 二、規則表述要清楚明確,易於理解 比如當你發現孩子邊看電視邊吃飯時,你不應該對孩子說:“你快點吃!”因為你要求他“快點吃”,他會理解為“加快速度,狼吞虎嚥地吃”,而不能正確理解你的意思是讓他吃飯要細嚼慢嚥,不做別的事情。 三、以積極的方式對孩子提出規則 家長要積極正面的影響孩子。比如,家長告訴孩子吃飯時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要帶著情緒說反話。倘若家長說反話,告訴孩子“你就慢慢吃吧!”有些孩子就當真慢慢吃,並且振振有詞地說,“不是你讓我慢慢吃嗎?”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能聽懂反話,但他就和家長對著幹,所以,家長最好用積極肯定的方式、愉快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 四、讓孩子參與定規則 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參與定規則。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出門,讓孩子當導遊,領著家長過馬路,啟發孩子說出:紅綠燈要遵守,要走斑馬線。讓孩子身體力行,他接受起來會很容易。這樣,讓孩子覺得這個要求不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別人,孩子還會有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 五、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及時進行鼓勵 當孩子做得很好時,家長應給孩子表揚或鼓勵,這種表揚或鼓勵不一定是買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個擁抱或口頭上的鼓勵,都會使孩子非常愉快,關鍵是家長的態度,及時的鼓勵可以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六、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時時、處處、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年幼的孩子最擅長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模仿,比如說,家長要求孩子不能玩電腦遊戲,而家長自己卻痴迷網絡,這樣就會影響孩子,所以家長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看完書後放回原處,見到客人主動打招呼等。這些細小的行為都會對孩子良好規則意識的養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七、規則意識的培養要持之以恆 孩子終歸是孩子,規則的意識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點反覆也是正常的,但家長的要求要始終如一。比如,定在每天6點起床,家長就必須6點起床,每天都這樣做,這對孩子是一種帶動,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管規則怎麼合理,講得怎麼細,如果不能堅持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零。在這裡給家長朋友提個醒,當我們決定做這樣的事情,孩子也願意做這樣的事情,那麼,我們一定要堅持下來,持之以恆。
如何建立幼兒的規則意識
接手這個大班,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事先我並不知道是被班主任二選一選來的,也並不知道這個班其實是所謂的“雜牌軍”。當時分班,有人是這樣說的:分這個班,會毀了整個級部,不分這個班,只會毀這一個班,這個班的“威力”可見一斑了。接手以後,終於見識了他們的厲害,他們不僅僅是調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就不聽你在講什麼,等你回頭問,他們一片茫然,再講一遍,形同以前,所以,任憑老師怎麼喊破喉嚨,他們總是在做他們自己的事情。年前只帶了兩個月,現在回來又帶他們,我真的有些夠了。但是,事實還是要面對,既不能體罰,又不能每天都大喊大叫,我們三個老師著實費了不少腦筋。為了建立他們的規則意識,我只能從第一步慢慢來。他們知道老師不會體罰他們,即使說一些“狠話”,也是嚇唬嚇唬,所以他們根本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針對他們的狀況,我想,老師只能說話算數,但是這個說話算數,卻又不能太過,因為太過了,領導和家長都不會同意,那麼,怎麼才能既“降服”他們,又能讓家長和領導都接受呢?上週上公開課,當時他們有幾次比較亂,我當時沒有發火,而是等著他們說夠了,完全安靜下來才繼續開始,後來有老師這樣說:“你這節課上的好沉穩。”這句話突然帶給了我靈感:老師的浮躁,帶給孩子的是更浮躁,所以要讓孩子們沉下心來,只能老師先沉穩下來。於是,我開始利用拖延時間來控制他們的常規,慢慢地,我發現,一旦老師不著急的時候,他們也就不再瘋跑,浮躁了。進一步,我開始給他們建立規則:老師只說一遍,請你認真聽,如果聽不見,那麼你就會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即使你再問,老師也不會告訴你。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肯定還有很多聽不見,但是,他們知道,反正還有很多都沒有聽見,所以就跟著一起“渾水摸魚”吧,這時候,老師要找出那麼一兩個典型,也就是最調皮,最不當回事的孩子,對他的提問假裝不懂:“什麼?我剛才好像說過了吧?大家都知道,你怎麼會不知道呢?”對於他的沒聽講,採取一些小手段:例如不讓他跟小朋友一起畫畫,不讓他看動畫片(雖然他會偷偷地扭過來看)等等,這時候,他就會發現不是那麼好混過去了,有了這一次經驗,下一次,他就會有些注意了。第二次的時候,老師再抓另外兩個,這樣,逐步建立規則,他們漸漸地就知道:老師說話是算數的,說一遍聽不見,自己就會失去一些很好玩的機會。以後,他就不會等老師說很多遍也不聽了。另外,對待他們犯的錯誤,老師有時候不必去批評他,只要讓他們自己承擔犯錯的後果就足夠讓他們吸取教訓了。這其實也是很多教育專家的建議。這招其實也很管用,他們現在已經是大班的孩子了,自己已經有了自控能力,讓他們知道自己控制自己。有一次,一個很調皮的孩子,在我領讀的時候他跟小朋友打成一團,我讓他先站起來,後來,故意讓他當小班長,管理其他的小朋友。他當然沒有管住,於是我問:“你知道你為什麼管不住他們嗎?”他開始說不知道,後來說:“因為我管不住我自己。”(雖然這正是我要的答案,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他為什麼會這樣說,這也正說明孩子真的很聰明),於是我說:“對啊,你連你自己都管不住,又怎麼能管得住別人呢?你想管住你自己嗎?”他點頭說“想”,於是我說:“那你自己加油,管住你自己,小朋友和老師也幫助你,讓我們都先管好自己,好嗎?”他點了點頭,我看到,他的眼睛裡含著眼淚。最近,孩子們的常規好了很多,但這是我和孩子們犧牲了太多的時間換來的,雖然如此,但我依然感覺這樣做是對的,與其讓他們渾渾噩噩地虛度時光,不如多花些時間先建立一個好的規則,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磨刀不誤砍柴工,相信等我們的常規建立好了以後,我們會找回更多的時間來補上孩子們丟失的東西。
如何指導家長培養中班幼兒規則意識的好習慣
家有調皮孩兒的時候,家長就會發現規則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希望孩子心裡能夠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家長要多講規則的用處,讓孩子瞭解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後果,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正視。
讓孩子做有限的選擇
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的規則培養非常有效,如果想讓孩子不在房間裡跑來跑去,就應該讓孩子選擇現在是看書還是畫畫,而不是“現在我們來做什麼?”漫無邊際的選擇會把幼兒推到無法控制的規則之外。把幼兒必須要做到的事定為規則,在這個範圍內給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麼,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
塑造好家長自己的形象
這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是一個關鍵。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這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當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與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習慣:如按時作息,衛生習慣,禮貌習慣等,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會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規則,家長在與孩子出行時要自覺遵守,講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臨下
不要認為家長說的都是權威的話、是不可以改變的。父母也是有缺點的、也有講錯話的時候。
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實處,家長的角色更應該是知心的、可以傾訴的朋友。家長不是完人,說錯話、做錯事要勇於承認,孩子的觀點如果正確,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這點說起容易,但是做起來難。家長尊重孩子的語言:“對不起,是媽媽錯了。”“爸爸要向你學習。”“你比媽媽做得還好!”等。
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表揚
表揚、鼓勵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可以用微笑、點頭、臉上的表情等,對某一個行為的表現表示贊同,這都是一種肯定、都是一種表揚。父母之間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觀念要一致、目標要一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為每個孩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
適當採用自然懲罰法
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還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幼兒從他律到自律。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後果懲罰,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還要與說理引導相結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後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變得懂事起來。
如孩子的課堂常規不好,在課上坐不住,不注意聽講,家長可以配合老師,讓孩子每天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後,靜靜地坐10分鐘,練習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這一天的課堂常規表現。然後家長和孩子交流,及時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課時就要這樣集中注意力聽講。家長可配以《科學家小故事》的講解,引導孩子學習科學家們小時候是怎樣專心學習的。
培養執行規則的技能
有時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但仍會時常違規。如有時“起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並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動作太慢,不得要領。那麼,家長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尋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規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家長對孩子要加強引導
家長要多講規則的用處,讓孩子瞭解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後果,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正視。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統一、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從而在社會中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培養中班幼兒規則意識的目標怎麼寫
一、所謂規則
就是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常規的建立不僅是集體教養幼兒的需要,同時它有益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可以起到培養良好情緒,促
進幼兒的生活和活動能力提高的作用。規則作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規範引導行為方向,促進幼兒活動質量,提高能力和身心發展水平的作用。在組織集體活動時,
幼兒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已的不良行為,限制自已不應該擾亂一定的生活習慣、社會秩序,讓幼兒從小就知道生活在一個集體裡,就要有一定的約束力,不能
隨心所欲。如:站隊時不能擁擠,大聲暄譁,收玩具時擺放整齊,不能爭搶別人的玩具等,這些都是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形成的行為習慣。通過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規則,並認真執行,把這種執行作為自身的需要,從以規則控制自身行為到形成動力定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成自然。
二、現狀分析
為了瞭解中班幼兒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能力的現狀,我對中班段幼兒進行了觀察調查,分析總結有以下幾個特點:
1.幼兒已有初步規則意識,需要成人不斷地提醒或督促。
2.已出現自律規則的萌芽,不過還很不成型,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
3.在遊戲中幼兒的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的能力勝過其他活動,但在還需要等待的遊戲時,還缺乏一定的耐心。
4.學習中部分幼兒還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響別人。
5.操作中規則基本形成,多數已養成聽指令操作的習慣,並能整理玩具,但仍需進一步鞏固。
6.生活環節上,基本能遵守規則,但多數情況下需要成人不斷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現不守規則的現象。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兒對規則意識還不強烈,所以,在中班段,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使幼兒得到不斷的薰染;為幼兒提供
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在老師的指導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規則,對培養他們自覺執行規則,並逐漸內化為一種習慣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確立培養目標
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長輩,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好、問早;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有愛心;愛護公共財物,不破壞公物,不攀折花草樹木;愛惜生活學習用
品,不浪費;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規則,人多的場合學會等待或排隊,不亂扔垃圾,公共場所保持安靜,不高聲喧譁;不說謊,不拿別人的東西,知錯要改;有粗淺
的是非觀,不做明知不對的事情;樂於幫助別人;等等。
2.一日生活:包括去衛生間、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覺前、起床後、離園前等生活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都應有固定的規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集體活動:包括集體活動中剪刀、膠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規則,根據老師的語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靜或者進行活動規則;集體活動時回答問題要舉手,分組活動時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時完成任務等規則。
4.遊戲活動:按規定擺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規則要明確,不同遊戲自身的規則等。
四、措施及具體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表現一些違反規則的現象,如在本該安靜的氛圍中大聲講話、爭搶玩具、使用完圖書或玩具不能放回原處等等。事實上,這些現象主要是因為幼兒沒有規則意識或規則意識較弱所致。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積極引導幼兒提升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一)通過榜樣示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的規則意識
榜樣示範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指為學習者樹立榜樣,而後由榜樣向學習者示範,學習者再從中模仿而進行學習。心理學有關研究證實,通過榜樣示範,學習者的態度、行為方式、動機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實踐也表明,榜樣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有著潛移......
如何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只有這麼一個寶貝兒,總是對她百依百順,我覺得這樣不好,但是不知道怎麼做? 首先,不難體會為人父母的心情,現在都是一個孩子,誰不想讓孩子過的幸福快樂,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可是,如果家長一味寵愛、溺愛、遷就孩子,則將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性格,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容易養成孩子任性、懶惰的性格,難以養成獨立的人格,缺乏自信心,且容易產生挫敗感;同時,父母的過分溺愛,會使孩子更趨向於自私、自我、甚至蠻橫的對人處事態度,缺少責任心。建議家長從以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一、生活安全類: 當孩子嚐嚐瓶子裡的藥丸什麼滋味,想自己切水果,過馬路時一個人往馬路對面跑,研究一下電源插頭長什麼樣……這些違背安全常規的事情,我們該怎麼處理呢?某些帶來嚴重後果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如可能誤吃藥、觸電、燙傷等。父母在阻止危險行為的時候需要解釋原因,這種解釋可能要重複無數次,可能需要花心思、想辦法,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讓孩子明白危險,認識到後果是什麼,在父母不在場的時候也能有自己的判斷。某些危險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已經不是危險了。如過馬路、使用剪刀、插拔電源等。父母可以參照大部分同齡兒童的表現,判斷孩子是否有能力獨立做這些事,並且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並且給孩子練習的機會。 在課堂上,老師在教孩子一種規則時,一般要經歷3步。首先模擬一個危險行為,以及相應的後果,讓孩子們認識到危害;然後呈現正確的行為,讓孩子們認識到好處;最後營造情境,讓孩子自己判斷該怎麼做。在隨後的課堂上,老師會繼續提醒孩子,直至孩子養成好習慣。二、社交禮儀類: 孩子吃飯時把腳放在餐桌上,孩子在牆上畫畫,孩子往地上吐口水,說髒話,搶別人東西……這些違背基本社交禮儀的事情,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孩子剛開始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因為孩子不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哪些不是,因此父母必須瞭解:最初,孩子並不是故意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發脾氣。在制止孩子的時候,給孩子一個選擇。與其說:“不要在牆上畫畫。”不如說“畫板是專門畫畫的地方,你可以在那兒畫。”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有可能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和憤怒,孩子很想明白自己能做什麼,能控制什麼。當孩子發現自己說一句髒話可以讓父母暴跳如雷的時候,說髒話就變成了一種遊戲,其實孩子並不明白髒話的意思。如果父母能忽略孩子故意說的髒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發現自己說的髒話沒有任何效果,就會覺得這個遊戲很無聊了。換句話說,對這種情況,“冷處理”比嘮嘮叨叨效果好。 孩子的社會規則意識需要持續不斷的培養,當孩子出現某種行為的時候,不能時而管、時而不管,這個人管的很嚴,那個人只是隨口說說。在瑞思,老師們會經常和家長溝通孩子在課堂和家庭的表現,並且把一些課堂上教導孩子的方法教給家長。在這個交流過程中,父母就能保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一致性。父母在執行這些管理的時候和學校儘量保持標準一致,孩子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和遵守這些社會規則。 最後,建議家長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初步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和教育原則: 認識、並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存在,家長的角色不是操縱者,孩子不是玩偶、他們是有思想的獨立的人;因此對待孩子的方式要平等,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表現是不同的,而大部分的行為表現都是正常的,因為他們不是‘成人’。因此要在不同孩子發展的不同時期,家長在家裡要予以相對的引導和教育。比如5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諸如過馬路不能亂穿,在教室裡要安靜聽講,電和火是不能玩兒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