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怎麼讀?
該怎樣讀論語?
于丹說:“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的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簡直太哲理了。比如對於她的《論語》心得,我們別無選擇,不讀都不行。居家,于丹正在電視裡聲情並茂地揣摩孔子的思想;上班,公司統一購置的《于丹〈論語〉心得》就在案頭脈脈含情;在路上,“于丹說”也是直灌耳鼓。這樣一來,果真就應驗了易中天的“灰色的孔子”、“普適的理論”之論斷了。
我不知道孔子有多快樂。但于丹的立論是:“《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以我的淺薄,是讀不懂《論語》的,遑論知曉它的真諦了。但在我極有限的理解裡,《論語》的真諦絕不會簡單如斯,或者說,絕不會如此普適——僅僅只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論語》是儒家思想精華之彙集,它是我們苦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正統,且不說它的主要功能在於“治天下” (就連於丹自己也講過,誰誰誰說過的,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即便依了于丹之言,那麼,站在封建統治至高點的每一任皇帝,豈不是天底下最開心的人?可歷史卻告訴我們,皇帝不快樂的時候挺多的。
由求得“心靈快樂”這個立論展開,于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七個方面進行了挖掘,每一“道”都直指當今世人的心態,每一“道”都貫穿著 “快樂”、“簡單”、 “當下”、“實用”、“順應”等等語句與思想。在這裡,于丹運用了一個技巧,以“順應現實”作為理想的起點和終點,只談“心靈”,不說行動。從這一層面上來講,如此解讀《論語》,確實有點兒委屈了孔子他老人家。
眾所周知,孔子一生,大多數時光都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載:“孔子貧且賤”,有好幾次都差點喪生,乃至臨河而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但是孔子從不氣餒,仍然為他的思想身體力行,所以,我們才看到了一個不僅是思想之聖人的孔子,更是一個行動之聖人的孔子。
心靈是什麼?它是一個人思想與精神的內心世界,是私化空間的指稱,是純粹個人的事情,是誰也說不清摸不透的原生地帶。《論語》影響人的心靈,在於《論語》其本身,而非某一種解讀。何況,《論語》本身就是哲理,各人有各人的思考,各人有各人的解讀,硬要把一己之讀鋪天蓋地地傾倒給眾生,恐怕很有些霸道的嫌疑。看看往昔大師們對《論語》的解讀,大多也僅僅止於集註而已。
易中天在《于丹〈論語〉心得》的序言中,謙虛地總結道:“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但是,話又說回來,于丹置傳道、授業、解惑等基本責任於不顧,而一味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就如此這般地去解讀儒家思想之精華的《論語》,去解讀本是學者、歷史與真實的孔子,是不是有點兒過於簡單?
論語怎麼讀?
如果是要讓自己由此進入傳統文化的精神殿堂,可以先找大字、註音的版本,硬著頭皮讀原文,每天規定自己閱讀半小時,花一段時間把整本《論語》的原文反覆通讀三遍以上。然後,才開始看別人的註釋。建議先從朱熹的《四書集註》看起。--直接從讀原文入手,是為了保持自己最真實的感覺,避免別人的註釋先入為主,原文反而成為二手材料,那就本末倒置了。
論語應該怎麼讀
論語拼音:
[lún yǔ]
[釋義] 孔子言論的彙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共計20篇,1.2萬字
論語應該怎麼讀
[lún yǔ]
孔子言論的彙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
論語怎麼讀音是什麼
論語
[讀音][lún yǔ]
[解釋] 孔子言論的彙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共計20篇,1.2萬字
《論語》的“論”字為什麼要讀二聲?
● 論
lún
◎ 古同“倫”,條理。
◎ 〔~語〕中國古書名,內容主要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
◎ 古同“掄”,挑選。
● 論
lùn
◎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斷。~點。~辯。~據。~者。議~。討~。辯~。
◎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輿~。專~。社~。
◎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
◎ 看待:一概而績。
◎ 衡量,評定:~罪。~功行賞。
◎ 按照:~件。~資排輩。
◎ 姓。
論語的論怎麼讀
論語的論
怎麼讀
lùn yǔ de lùn
中國人怎樣讀《論語》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內容博大精深
解讀《論語》,卻不瞭解春秋的歷史,不瞭解孔子的身世,不瞭解孔子與弟子們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關係,那就只能是說文解字了。最終就是姑妄言之,謬之千里。
一、把握內在要旨。本人試將《論語》之旨歸結為:要文不要武;要治不要亂;要中和,不要走極端;要表裡如一,不要花言巧語;要身體力行,不要光說不做;要求諸己,不要怨天尤人……就拿第一點來說,孔子反覆講,要“去兵”“去殺”,最明顯的是他對《韶》《武》的評論:前者“盡美矣,又盡善也”,後者“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武》相當於舜和周武王兩朝的國歌,舜以其文德得天下,所謂“揖遜而有天下”;周武王以征伐誅殺得天下,其樂有殺伐聲,由此可見孔子對文治武功的不同態度。
二、把握內在脈絡。古代信息載體不發達,《論語》編者只有通過其編排傳遞所想要表達的信息,比如“為政篇”的最後三章,先講輗、軏的作用是使車的整體不散架;再以不散架的車喻一國政制大框架(禮),框架不變,其細節可隨歷史變遷而增(益)減(損);最後一章以延續周禮為“繼周”的本質,只要周禮作為基本制度是適宜的,其中就有“義”,就應勇於去捍衛它。孔子的“勇”不是匹夫之勇,是勇於衛護國家根本制度的大勇。當時各種悖禮之舉頗現,孔子多加抨擊,以此導入“八佾”篇,從而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為何對亂禮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把握關鍵字。比如“學而時習之”的“習”普遍解作“溫習”,其實應解作“實踐”。《說文》釋“習(習)”為“數飛也”,鳥需不斷練習才能掌握飛的本領,“習”字可拆為白羽,為雛鳥特徵,“新手”俗稱“菜鳥”,只有反覆實踐才能熟能生巧,成為熟手。相對“學”和“知”,孔子更強調“習”和“行”,這是學之目的所在,也只有如此才能檢驗所學效果。
四、把握時代背景。《論語》源於中華農業文明,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我們既不能以今天人們的認識水平來苛求古人,也不能原封不動照搬古人的教條,而要從中學習先賢的智慧,窺視人類文明演變的軌跡,這才是我們應有的閱讀心態。
最後,就內容而言,建議先熟讀前七篇,尤其前兩篇。就版本來說,可依序讀許仁圖《子曰論語》、李澤厚《論語今讀》、錢穆《論語新解》、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為什麼讀《論語》
1、這是文化尋根的一種必由之路;
2、有關的名人評價如下:
古人評價
北宋政治家趙普稱:臨死時對宋太宗道,臣有《論語》一冊,一半可用來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來助君治天下。
今人評價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曾宣稱其可以用半部《論語》創王品。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於2006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論語心得一書,引言“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中的論怎麼讀
lún(二聲)。
論。有二音,1.[lún],2.[lùn],從言從侖。言明條理。絕大部分時候論2論音(去聲)。但是《論語》中的論,要讀二聲。基本字義如下:
1.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斷。~點。~辯。~據。~者。議~。討~。辯~。
2.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輿~。專~。社~。
3.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評定:~罪。~功行賞。
6. 按照:~件。~資排輩。
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