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古文意思?
“其”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希望”。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或者不譯。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樑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其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在哪些文言文中
“其”的用法:
(一)代詞.
1.他(們)的、它們的.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於其址.
2.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如: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3.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我(自己)、我的、你的.
4.指示代詞,那、那個、那裡、這、這裡、這些、其中的. 如: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於亂石中間擇其一二扣之.
(二)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如: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2.加強反問語氣,“難道”“怎麼” 如:
其孰能譏之乎?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加強揣測語氣“恐怕”“或許”“大概”
其真不知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三)連詞.表假設,“如果”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四)助詞,協調音節.可不譯. 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初中語文古文其的所有意思
qí
① <代>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的”、“它的”、“他們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筯骨。”《 <論語> 十則》:“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師說》:“郯子之徒,其賢為及孔子。” 論語> 代>
② <代>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他們”。《子魚論戰》:“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代>
③ <代> 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我的”。《遊褒禪記》:“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代>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亦各言其志也。”
④ <代> 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的”、“你們的”。《觸龍說趙太后》:“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資治通鑑》:“堅默然良久,曰:‘諸君各言其志。’” 代>
⑤ <代>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些”。《孫臏減灶》:“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遊黃山記》:“其鬆猶有曲挺縱橫者。” 代>
【又】那樣。《馮婉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與之競火器,其何能勝?”
⑥ <代> 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中”,“當中”。《 <論語> 十則》:“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石鐘山記》:“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論語> 代>
⑦ <副> 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師說》:“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最後一個“其”為助詞,無意義。)” 副>
⑧ <副> 難道,豈。表示反詰、反問。《馬說》:“其真無馬邪?”《遊褒禪山記》:“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副>
⑨ <副> 還是。表示委婉地商量。《餚之戰》:“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吾其還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許寡人!” 副>
⑩ <副> 可要。表示期望。《伶官傳序》:“爾其無忘乃父志!” 副>
⑾ <連> 如果;假如。表示假設。《齊桓晉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獄中雜記》:“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連>
⑿ <助> 無實義,起調節節奏、舒緩語氣等作用。《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其承宇。”《答李翊書》:“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助>
jī
① <助> 用於句未。《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助>
②用於人名。漢代有“酈食(yǐ)其”、“審食(y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