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的現實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12

老子的“小國寡民”在當今社會有現實意義嗎?

比鄰而居,雖老死不相往來的自給自足生活在現代社會是不可想象的,就歷史而言,中國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的閉關鎖國內向發展政策某種意義上已是種小國寡民的思路,其結果就是敝帚自珍閉門造車貽笑大方,中國近現代的屈辱正是由於這種理念造成的,當代而言,信息社會,競爭的激烈性意味著人不斷的去面對去改變,像老子這樣帶有避世主張的思想叫個體清靜無為淡泊名利尚可,但要在主流意識上尤其是在中國快速發展道路上決然是要不得的,自秦朝大一統後的中國局面已不是老子春秋時可以想象的了,如果說這種思維何時合適,就等到共產社會來臨的那天吧,到人物質不愁時,看看能否比鄰而居,雖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小國寡民的思想有何優缺點?

首先,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並不是要復古或倒退,他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在追求一種淳樸的民風。正如馮振甫所云:“老氏稱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莫動干戈而已。這樣,才能遂其所求,至於‘大順’。若謂在求返於‘小國寡民’之世,又豈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國寡民之世,是風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動干戈。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社會,在社會生產大發展的同時,不斷的戰爭,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類的貪慾、殘忍與欺詐等醜惡面也日益滋長。正如老子自己所說的那樣:“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而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對於這一點,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曾引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說明:“氏族社會長期延續於正式的階級社會之前,它確乎有為階級社會所喪失掉的許多人類的優良制度和個體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的制度:沒有軍隊與戰爭,沒有貴族和國王,社會有條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這雖然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但卻是一種美好的嚮往,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良性的設計。

其次,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正是與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相表裡的。老子以他的道論為出發點,引申到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國寡民”的理想,其理論渾然成一整體。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不主張通過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來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認為要儘量減少擾民,來達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為老子相信天下萬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預。此外“有為”(如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只會使智巧的人從中造事,這是禍亂的根源。而且過多和反覆不定的政令只會使人民疲於應付,無法按照其本來的規律生活,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反對權力的集中和“有為”。

再次,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使人們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對於這一句,各家的註解有所差別,但結合“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節進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老子這句話的重點放在這樣一層意思上:使人民安於所處,樂於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適意,知足常樂,不求變化。因為民風能保持一種淳樸的狀態,人們安於現有的條件和生活環境,就會達到一種無慾無求的境界,沒有過多的追求,也就不會有機巧與智謀,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於是“有舟輿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樣,社會自然安定,易於治理。

在老子的哲學中,其思考的出發點是整個宇宙。這使他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全局觀念,這是老子較其它先秦諸子高明的地方。因此作為他開出的救世良方,“小國寡民”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全局的觀念與長遠的眼光。雖然它也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原樣實現,但當我們今天回過頭去對它進行審視的時候,就會發現它的許多合理性所在。正是因為這些合理性,我們在處理今天的許多社會問題時,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社會發展到如今,環境、能源、生態等等問題開始凸現,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提上議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就會覺得老子這樣設計他理想中的社會模式實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

有人批評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是保守的、復古的,這實際上是過份要求古人了。詹劍峰在《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中曾分析過:中國古人有“變化的觀念”,有“發展的觀念”,但沒有“進步的觀念”。進步的觀念,在歐洲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才出現的,隨著西方哲學的傳入才進入中國的,因此老子沒有“進步的觀念”,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他在經過一番哲學的思考之後,得出“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長治久安,是要“為萬世開太平”。因此當我......

“小國寡民”的可能性與現實性都是基於什麼

可能性是現實性誕生的必要條件。 可能性與現實性是反映事物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古希臘小國寡民對當代及現代有什麼影響??

小國寡民的表現:獨特的地理環境(多山,溝壑萬千,土地貧瘠),人地矛盾衝突,迫使希臘從事海外貿易,從而形成了發達的商品經濟和頻繁的海外殖民、經濟文化交流;具有各邦長期獨立自治的特徵.

希臘城邦政體的類型大致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等促成了古希臘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觀念,開放探索的民族精神。

影響: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希臘地區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諸多奴隸制小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和統治方式,國家設立執政官、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等機構,在人類歷史上初步形成了民主政治形式,這就是代議制的民主政治雛形。但準確的說,古希臘的城邦共和制國家都是直議制國家,因為所有公民都可直接參政,所有符合條件的公民都可以直接進入公民大會。當然,在這種代議制政治中,廣大的奴隸階級並沒有任何民主權力,這就是奴隸制度下代議制的侷限性。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傳承自希臘,主要就是其一脈相承的代議制,在當時都是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時期,希臘文明的一個城邦雅典卻以全體公民共同統治的方式在進行,雖然有其歷史侷限性,但是卻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被西方所繼承。

為什麼十分明白辯證的老子和柏拉圖會有“小國寡民”

柏拉圖的理想國從論述個體的正義角度出發,進而生髮出建立一種哲學王的理想國度。這種國度的建立並非是一種絕對的社會想法,它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進而實現的烏托邦。無論從城邦的體制以及對人所屬階級的劃分都沒有絕對化。

手段與目的之間是一種工具性的實用主義,正是用這種辯證性的哲學理路來達成對問題的解決與目的的實現。

辯證法是一種理性的思維,而非一種泛化的相對主義。

如何理解《老子》辯證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第一是道的問題.道到底是什麼?老子認為道是天下萬物的總源頭,也是天下事物發展的一個總規律、總動力.老子強調道是永恆的、無限的,同時也是不可言說、我們的感官也無法感受的.老子講得很明確,道是硬想出來的名字加上去的,說不清楚,只是為了講方便,我勉強將它稱之為道.但是,這個道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關於道的來歷,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還早,可以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藏在每一個灰塵當中,又大到充盈於天地之間.自然界滄海桑田的變化、國家的興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戰國是中國哲學的高峰時期、思想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假如說孔子講仁義是人的發現,法家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政治術的成熟,那麼,“道”的提出在中國歷史上標誌著哲學的突破.也就是說,中國在這之前是沒有哲學的.就算有哲學,也都帶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說天人感應等等,只有“道”標誌中國哲學的真正出現.

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循環往復的樸素辯證法.在老子看來,所有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對立統一的.沒有長就沒有短,沒有高就沒有下,沒有難就沒有易,而這種對立存在是變化的,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走向反面.這裡講的就是變化.

第三是“無為而無不為,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統治者喜歡這種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政治謀略,被統治者更能從中汲取柔弱勝剛強的生存智慧.老子喜歡用水來做比喻,“天下莫柔於水”,水是最柔軟溫順的東西,但是“克堅強者莫之能勝”,是最厲害的.

第四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社會理想.老子認為,老百姓之所以難管理,是因為上面的統治者太有為了.太有為,有時就難免胡作非為妄自亂為,於是就建立種種很複雜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麼也弄不好.在老子看來,清心寡慾,一切無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麼措施也不用,吃什麼、住哪裡都滿足,最後達到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現在我們都住在高樓大廈裡,鄰居誰也不認識.雞犬之聲雖然聞不到,老死不相往來看來是可以做到的.

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對我國城鎮發展的啟示是怎樣的

在老子的哲學中,其思考的出發點是整個宇宙。這使他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全局觀念,這是老子較其它先秦諸子高明的地方。因此作為他開出的救世良方,“小國寡民”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全局的觀念與長遠的眼光。雖然它也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原樣實現,但當我們今天回過頭去對它進行審視的時候,就會發現它的許多合理性所在。正是因為這些合理性,我們在處理今天的許多

時,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社會發展到如今,環境、能源、生態等等問題開始凸現,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提上議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就會覺得老子這樣設計他理想中的社會模式實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

相關問題答案
小國寡民的現實意義?
民法總則的現實意義?
小國寡民是什麼意思?
等待戈多的現實意義?
古代史論文的現實意義?
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
論實事求是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的現實意義?
墨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佛家思想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