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是什麼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區別又哪些不同 ?

《老子》又名《道德經》,分《道經》、《德經》上下兩篇,為老子所作。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國古代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晚期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人,前369-前2揣6著名哲學家,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

他們的不同:

莊子認為生死齊一,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實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意常超出生死有無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故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而有與世同波、安時處順一說,老子認為天道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並重。《道德經》上下兩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兩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討論“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莊子在社會觀方面,只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所謂“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恢恢乎其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其精義為藝術論。老子在社會觀方面是一種獨特的治世哲學,所謂“反者道之動”,“負陰而抱陽,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義合於兵法。《莊子·知北遊》:“光耀曰:‘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以至此哉!’”對於絕對知識的追求如同飛蛾撲火,有一去不復返之勢,在抽象思辨的本體論方面長足進取,一貫到底。而老子在本質上則是致用的。老子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聖人稱,如侯王之說策。致用治世和消極處世,這是老子和莊子的最大差別,也是老子所以能先於儒墨諸家而與秦及漢初的政治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原因。

早期道家學說在社會政治實踐上共有三條出路。其一是老子的“無為而治”。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戰國漢初又稱為“君人南面之術”、“黃老道德之術”。漢初,儒學也稱為“儒術”,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與儒學同被視為一種政治策略,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政治概念。其二是莊子的齊生死和歸根,認為人生的意義是被動的,生如得死如喪,因此要安時處順。這基本上是指人的生命價值而言,是一種人生觀,而不涉及社會政治因素。其三是莊子的隨波逐流,要求人要因俗、因眾,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種消極處世的社會觀。此外,在秦漢以後又有道教和方士,在人生和社會實踐上主張養生、長生,有符錄、內外丹等方法流派,但都已不是早期道家的本意。

道家在邏輯思維形式上有“相反相成”和“大象無形”兩種高低不同的層次。相反相成是兩個相反相成的概念互相對立,比如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等。大象無形是絕對的獨立自存的概念,具有最大範圍的內涵和外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相對稱的概念與之對應,沒有任何概念與之相參照,以致於這個概念本身也無名無形。這個概念比如稱作“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等等。老子再三論述的"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中的“翕”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與”,和“曲則全,枉則正”中的“曲”與“全”,“枉”與“正”,“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中的“柔”與“堅”等等,都是屬於相反相成的層次中的成對的概念。老子在哲學本體論上雖然有道論的形而上學的成就,但是在政治觀和社會觀上,卻很大程度地引申於較低的相反相成的層次。而 莊子主張“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老子個莊子是什麼關係?

莊子是老子思想學說的繼承人,都主張‘無為’。他們大多數思想觀念一致,素有“老莊”之稱。

莊子跟孔子是什麼關係?

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的一些問題.但老子屬於道家. 莊子與老子同屬於道家學派,但是他們倆沒有什麼師承關係.莊子倒是與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有很深的淵源.據考證,莊子是出儒家的顏淵學派.顏淵即顏回,孔子的學生. 出現這一現象也不併難理解.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中,道家和法家都不擅長培養人才.反倒是儒家為道家和法家以及名家等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如法家的李悝是孔子學生子夏的學生;申不害也是出自儒家,而不是法家;商鞅倒是李悝的學生,同樣出自儒門.而戰國名將吳起則是曾參的學生.至於韓非子和李斯,這兩個集法家之大成的人物都是戰國最後一位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 道家的情形和法家的情差不多.莊子出於顏淵;其他的一些道家代表人物有的是學於儒家,有的則是儒家的再傳弟子.道家講"體"和"用",莊子是屬於"體"這一派的,講究內心和自我;而講究"用"的這一派主要在齊國,被稱為黃老派,這一派在漢初很是得勢,其思想是漢初的官方思想.漢初的張良也是道家,但講究體用致;而同時期的陳平則偏於"用"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家和名家,在當時被認為也是出於道家,法家也是出道家.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時把老子、吳起等人合在一起立傳。這不難理解,因為現在我把道家與道教給弄混了。道家與道教根本就沒有多少相同的地方。而且,講究出世並不是道家的全部,而只是道家思想中很小的一部分。

莊子與老子是師徒關係嗎?

根據時間來判斷,明顯不是師徒關係. 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晚年在故里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 。 莊子(前369-前286)戰國時代楚國蒙地(今蒙城)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提出了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認識論觀點,安時處順,逍遙自得,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現存《莊子》一書,全書分為內、外、雜三篇。莊子認為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有與無,大與小,美與醜,善與惡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創立了相對主義的方法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老子 出生年代:前571-471 名人職稱: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道家之祖 名人國家:中國(楚國) 相關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 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晚年在故里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 。[365zn.com收集] 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詩。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蘇聯、德、英等國視為古代哲學 中的奇葩而譯出版。美周《紐約時報》列其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365zn.com收集] 《道德經》一書是一個唯物主義體系,並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它宣揚自然 無為的天道觀和無神論。其唯物主義體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對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無為的思想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即道是構 成萬物的基礎,道並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構成世界萬物,道是世界萬物自身的 規律 。[365zn.com收集] 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 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 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65zn.com收集] 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365zn.com收集] 《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聖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內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河南鹿邑東)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耳外輪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365zn.com收集] 老子見周室衰亂,於是西行出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之請,遺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經》、《道德五千文》、《道德經》等),後不知所終。 [365zn.com收集]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其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365zn.com收集] 老子西行至函谷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其後,莊子作《南華經》以闡述道德之義,其對道家之重要,如孟子之對於孔子......

易中天:老子和莊子的區別

老子與莊子的不同之處很多。

首先,老子寡情,莊子善感。

老子這個人,基本上是不動情的。我們讀其書五千言,幾乎都是冷冰冰的話。比如《老子·第五章》開頭那段話,就很冷酷。這話的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音除。芻狗,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是草和狗,還有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活動的草扎的狗,相當於現在的花圈。祭祀的時候,芻狗披紅掛綠,鄭重其事地供在那裡。活動一結束,就被隨隨便便地扔在路邊,任牛踩,任馬踏。總之,芻狗就是始用終棄,或不必看重的東西。

芻狗既然是這麼個東西,那麼,所謂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也就是天地和聖人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了。正因為不當回事,所以是“不仁”。這一點,所有的學者都沒有分歧。問題是這種“不仁”究竟對不對?有的學者認為不對,因此認為老子這句話是批判。也有的學者認為對,因此認為老子這句話是肯定。我的看法,是這句話本身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自己怎麼想。他會怎麼想呢?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聖人”一詞在《老子》書中大約出現二十多次,或者說聖人應該怎麼樣,或者說聖人能夠怎麼樣,都是肯定的語氣,沒有一次是批判的,難道本章就例外?實際上,只有莊子才罵聖人,老子就不,因為兩書中的“聖人”並非同一概念。莊子說的“聖人”,是儒家的。老子說的“聖人”,是自己的。自己的聖人,怎麼會批判?批判天地就更不可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麼!天地既然不能批判,則天地“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對的。事實上也對,因為天地不能仁愛。為什麼不能?因為天地無情,“天若有情天亦老”麼!天地不老,就證明天地無情。“無情”則“不仁”。天地“不仁”既然是對的,那麼,依照人類效法天地的原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是對的。

這就有點恐怖了。天地“不仁”也就罷了,聖人怎麼能“不仁”,怎麼能把百姓當作芻狗呢?原來,所謂“以百姓為芻狗”,並不是要踐踏人民,蹂躪人民,迫害人民,只不過不愛而已。不愛也不是恨,而是不愛不恨。說得再準確一點,就是“不管”。統治者或**不管,老百姓就自由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願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男耕女織,早出晚歸,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顯然,所謂“以百姓為芻狗”,不過“無為而治”。這當然也有他的道理,可惜話說得太難聽。看來,老子在提倡寡慾的同時,也寡情了。

與老子相比,莊子就要感性得多。學術界公認,《莊子》一書,是可以當作文學作品來看的。就說一般都認定是莊子本人所著的“內篇”,文學性就極強。比如“北冥有魚”,比如“庖丁解牛”,比如“莊生夢蝶”,都膾炙人口。你看他寫自己的夢,道是“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莊子·齊物論》)。栩栩(音許),就是欣然自得的樣子。蘧蘧(音渠),就是驚醒詫異的樣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時,就像真是蝴蝶了。翻動著兩隻小翅膀,在花叢裡飛呀飛呀,那份愜意,只用“栩栩然”三個字就表現無遺。等到突然一下醒來,發現自己還是自己,不是蝴蝶,那種無法言傳的若有所失,也只用“蘧蘧然”三個字就盡收筆下。這樣的文章,老子不可能寫,也寫不出。

當然,作為道家,莊子也贊成“不仁”,而且比老子有過之無不及。老子只是主張,也只是對百姓“不仁”。莊子卻是身體力行,對自己、對親人“不仁”。據《莊子·至樂》,他的太太去世,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喪,卻發現莊先生正“箕踞鼓盆而歌”。箕踞(音基巨),就是兩腿伸直岔開,形如簸箕;或者屈膝張足,總之是一種傲慢的坐姿。鼓,就是敲打,彈奏。盆,就是瓦罐。也就是說,莊子不但毫無悲痛之情,還以一種傲慢的姿勢坐在那裡,一邊......

相關問題答案
埃及和印度是什麼關係?
達懶和班禪是什麼關係?
遼寧和瀋陽是什麼關係?
行政和人事是什麼關係?
羅傑和路飛是什麼關係?
師傅和師公是什麼關係?
阿朱和阿紫是什麼關係?
劉備和劉邦是什麼關係?
加法和減法是什麼關係?
奧迪和大眾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