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怎樣修建的?

General 更新 2025-01-27

萬里長城是怎麼修建的?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據說,飛向太空的宇航員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蹟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築佈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五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五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遊觀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繫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蹟和多民族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萬里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

長城到底是怎麼建起來的?

長城建築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 藝術特徵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 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徵:①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繫、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③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這些基本特徵具體表現為: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裡、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係。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係。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阪,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範圍也都遠遠超過城牆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佈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築的式樣並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築才顯示了自身 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樑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擡樑式和穿鬥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於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築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 現為結構美。 中國古代建築群體組合型式規格定型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有十幾種名稱,但大多數形式差別不大,主要的有3種:①殿堂,基本平面是長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圓形,很少單獨出現;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圓、六角、八角等形狀,可以獨立於群體之外;③廊,主要作為各個單座建築間的聯繫。殿堂或亭上下相疊就是樓閣或塔。早期還有一種臺榭,中心為大夯土臺,沿臺建造多層房屋,但東漢以後即不再建造。殿堂的大小,正面以間數,側面以檁(或椽)數區別。漢以前,間有奇數也有偶數,以後即全是奇數,到清代,正面以11間最大,3間最小,側 面以13檁最大,5檁最小。間和檁的間距有若干等級,內部柱網也有幾種......

古代人是如何修建長城的?

我們所說的長城一般指秦長城,最早是公元前215年秦大將蒙恬帥三十萬秦軍在原趙長城的基礎上維修改造而成,在對匈奴戰爭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引起秦始皇高度關注,徵發百萬民夫最終完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長萬餘里。而修建方法自然要看要沿途具體情況,有的地方產石當然就將石料打成長條壘砌而成,就如我們今天看到的八達嶺;還有如甘肅、寧夏、陝西這些西部地區,多屬於黃土高原,長城的建築材料就主要是黃土,就只能用木板夾住,中間灌土夯實成土城牆。也別小看這些土城牆,秦人是個高度專注負責的民族,像秦直道,南連咸陽,北接九原,長700多公里,作為連通帝國北疆的交通儲道,其質量令人驚歎——兩千多年之後,用土夯實的路面上,至今無法成活樹木,只有生命力頑強的野草能在表面生長,有的地段現在還能行車。而秦人用土夯成的長城自然也不會差多少。

中國長城是如何修建的?

~~最主要的一種是依靠人力運送。修築長城所用的大量的石塊、泥土和木料,以及後來才用的磚頭、石灰等,往往是用人力背扛或用筐挑、槓子擡等方法運上去的。

第二種是利用簡單的機具。比如利用各種各樣的車子(車子的構造因時代而不同),利用滾木、撬棍及轆轤等,還有在深谷中用“飛筐走索”的方法,即把建材裝在筐裡從兩山間的繩索上溜或拉過去。

利用動物運輸,有的長城修在山上陡峭處,人空手都不容易爬上去,負重背建築材料更是不可能了,利用了善於爬山的山羊和毛驢,把盛滿了材料的筐袋放在毛驢背上,把磚塊等系在山羊角上或馱在山羊背上,把它們哄趕上山去。

長城到底是怎麼修起來的?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臺。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魏、趙、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築長城,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挑東達遼東的秦長城。漢武帝時也曾數次修築長城,用來保護河套、隴西等地以及東西往來的交通。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邊境修築高大的城牆,將列城和烽火臺連接起來,綿延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大小有別,故各國的長城也互有短長。據文獻記載和遺蹟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嶽山至沁陽,總長近500幹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人海,總長達500幹米;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幹米;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米;北長城長約650幹米。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聯貫,比起秦、漢的長城,大有遜色。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幹米。漢長城更長於秦長城,達l0000餘干米。至今,散佈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魑遺蹟仍處處可見。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幹米。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米。明代為防止元代北逸殘佘勢力南下侵擾,也不斷地修築北方長城。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延續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幹米;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及以後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幹米。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的偉大工程奇蹟。修築長城的工程之巨大,確實驚人,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幹萬立方米。如用來鋪築寬l0米、厚35釐米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週有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械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徵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徵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 複雜的地形、奇特的結構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複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幹裡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幹多年風沙雨雪的衝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置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

長城是怎麼建成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八達嶺長城   慕田峪長城   黃崖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

金山嶺長城   雁門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   寧夏古長城...

長城怎麼建成的?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凝結著歷代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與智慧,從春秋戰國起相繼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前後持續達兩千餘年總長度超過100000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之一。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類由巢居、穴居,移居平原上聚居,人口多起來,生產發展起來,為了防止野獸和洪水的襲擊,他們在部落的周圍深挖成溝,疊土成牆來保護氏族成員的安全,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蜿蜒起伏的長城就是從史前文化的壕溝和土牆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為了相互防禦,保護本諸侯國的領土不受侵犯,他們在各自的領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長城,最早修築的是楚國的方城和“齊國巨防”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後魏燕秦等國也紛紛修築長城,但是,這些長城都是一段一段的,沒有連接起來,我們稱它為“地長城”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就地取材”是工匠們在修築長城過程中總結出的一條寶貴經驗,為了避免長距離的運輸,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在不同的地理地質條件下,採取不同的建築材料,比如在沙礫多的地方就用沙礫堆積而成,而在黃土高原上,就用黃土夯築而成。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混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為了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脅,搔攏,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同時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築長城,以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又擴充了許多部分,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自此,這一世界上古代最為宏大的建築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國北部土地上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四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都超過了一萬華裡,它們分別是秦漢金明,而唯數漢長城最長,它東起遼東,西抵鹽澤,長約二萬餘里。秦始皇在繼位期間統一了度量衡,鐵權就相當於現在的砝碼。

地處甘肅玉門關的戈壁地帶缺少黃土,這裡的長城是用一層蘆葦和一層沙礫闡隔鋪築而成,由於蘆葦和沙礫中有的鹽和鹼,當鹽和鹼分解凝固,牆體就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雖經兩千年風沙的襲擊,至今還堅如磐石。

“一片石關”位於河北撫寧與遼寧綏中的交界地帶,由於它有九個門,所以又稱為“九門口”。由於在修築長城的時候要經過一段水路為了排洪洩水保護長城而修建的。素有“京東首關”之稱。大家看到我左邊的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您後方的是甘肅的嘉峪關,它是明代長城最西端,這面是山西代縣的雁門關。

北魏、北齊、東魏、北周都曾修築過長城,進一步說明了長城是各族人民勞動創造的結果,隋朝曾六次大規模的修築長城,唐朝國力強盛,未曾有過修築之舉,宋朝修築長城為了抵禦遼和西夏的攻擊,金長城是少數民族建立中央集權修築長城最長的一條,長約5000裡,金長城以壕溝著名,元朝未曾有過修築長城之舉。

中國萬里長城是怎樣建成的?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八達嶺長城   慕田峪長城   黃崖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

金山嶺長城   雁門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   寧夏古長城

萬里長城是怎樣建成的建

秦始皇為抵禦敵人侵略,將韓、趙、魏、燕等國故有城牆相連,耗資耗力巨大,派大將蒙恬監守。後來經歷朝歷代不斷完善。最著名的是明長城,鴨綠江山海關一帶多用青石壘砌,大概是人拉畜馱上山,而秦長城多是土長城。

相關問題答案
長城是怎樣修建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角保爾為什麼要去修鐵路? ?
中國的市長 是怎樣產生的? 5分?
壞蛋是怎樣煉成的乃巴?
風是怎樣形成的資料?
英才是怎樣造就的?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怨婦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要?
蝸牛是怎樣爬行的?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