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官是什麼兵種?
秦朝三大兵種材官是指?
秦王朝的軍隊,置於皇帝的嚴格控制之下,負責全國軍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秦有上將軍和前後、左、右諸將軍。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京師兵主要由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組成。郎官由郎中令統領,衛士由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負責守衛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統領。地方兵置於郡、縣,一般由郡、縣尉(亦稱都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率,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中央調遣。徵調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為憑。邊兵主要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下轄都尉和部都尉。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有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土、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海諸郡多編練樓船。
秦代車兵雖已不是軍隊的主體,但仍然是戰鬥編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兵種。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是秦代軍隊構成中的主體。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步兵一般居於主導地位。步兵的弱點是快速性不如騎兵,穩固性不如車兵,與車、騎結合才能如虎添翼。所以秦代軍隊特別強調以步兵為主的車、步、騎協同作戰。
騎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種之一。騎兵既有獨立的編隊,也有與其他兵種的混合編隊,是構成秦代軍隊的重要兵種之一,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平原曠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戰,騎兵更是一支強大的機動力量。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數量僅次於步兵,遠遠超過車兵和騎兵。水軍不僅僅擔負水上作戰的任務,它實際上是江南水澤地域的綜合性兵種,除水上戰鬥外,登岸野戰、攻城守險等無所不能,戰於水上則相當於車、騎,戰於陸上則相當於步兵。
秦朝的軍訓制度較為嚴格。秦律規定,射手發弩不中,御手不會駕車,騎士和馬匹課試最劣者均要受罰,有關督訓官吏及負責選募者也要受罰。軍隊的武器、鎧甲、糧食、馬匹,均由國家統一提供。國家設有專門的武庫。
材官的秦漢兵種
《史記·張丞相列傳》:“ 申屠丞相 嘉 者, 樑 人,以材官蹶張從 高帝 擊 項籍 ,遷為隊率。”《漢書·晁錯傳》:“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 匈奴 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 顏師古 注:“材官,有材力者。” 唐 杜甫 《諸將》詩之一:“多少材官守 涇 渭 ,將軍且莫破愁顏。” 仇兆鰲 注引《唐志》:“況材官不知其多少,大抵皆侍官輩耳。” 明 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刀槊火器,材官羽林,兒不能兼攻者,公(袁可立)皆為講貫演習。” 明 高啟 《送林謨秀才東歸謁松江守》詩:“欲充材官挽強弩,關塞莫解窮城圍。” 清 錢謙益 《畢封君八十壽序》:“ 遼 之父老子弟與四方材官健兒,骸骨撐柱,肝腦塗裂。” 古直 《惜哉行》:“將軍揚揚來通衢,材官百人馬前趨。”
材官稱呼的來歷?
材官軍漢代獨有說法世或有效仿多出名無法考證了
材官步兵別稱具體點山地兵,稱呼似乎早源自七雄之韓國該國方言來秦漢沿用漢代劃分兵種有輕車、騎士、材官和樓船車兵、騎兵、步兵和水軍材官軍和樓船軍類似都雜號軍都用於某處戰事臨時設立
歷史上有哪些材官將軍﹖
材官將軍是漢代獨有的說法,後世或有效仿但是多不出名,無法考證了。
材官是步兵的別稱,具體點就是山地兵。這個稱呼似乎最早源自七雄之韓國,是該國方言。後來為秦漢沿用。漢代劃分兵種有輕車、騎士、材官和樓船,就是車兵、騎兵、步兵和水軍。材官將軍和樓船將軍類似,都是雜號將軍,都是用於某處戰事臨時設立的。
漢武帝多年用兵,四處征戰,朝廷裡原有的官職要麼不夠封,要麼戰區級別太低了不划算派大將出馬,於是乎各種曇花一現的雜號將軍就出現了,如貳師將軍、樓船將軍、伏波將軍、度遼將軍等等。有些因為特殊原因保留了下來併成為常制,比如度遼將軍。
你簡單的看,材官將軍就是步兵校尉、步軍都虞候、步軍指揮使、步軍都統等等。材官也如同方言一般,只在漢代及以前出現,後世再說材官那不是在作詩懷古就是真的在考古了。
秦朝兵種
秦王朝的軍隊,置於皇帝的嚴格控制之下,負責全國軍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秦有上將軍和前後、左、右諸將軍。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京師兵主要由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組成。郎官由郎中令統領,衛士由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負責守衛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統領。地方兵置於郡、縣,一般由郡、縣尉(亦稱都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率,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中央調遣。徵調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為憑。邊兵主要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下轄都尉和部都尉。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有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土、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海諸郡多編練樓船。
秦代車兵雖已不是軍隊的主體,但仍然是戰鬥編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兵種。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是秦代軍隊構成中的主體。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步兵一般居於主導地位。步兵的弱點是快速性不如騎兵,穩固性不如車兵,與車、騎結合才能如虎添翼。所以秦代軍隊特別強調以步兵為主的車、步、騎協同作戰。
騎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種之一。騎兵既有獨立的編隊,也有與其他兵種的混合編隊,是構成秦代軍隊的重要兵種之一,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平原曠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戰,騎兵更是一支強大的機動力量。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數量僅次於步兵,遠遠超過車兵和騎兵。水軍不僅僅擔負水上作戰的任務,它實際上是江南水澤地域的綜合性兵種,除水上戰鬥外,登岸野戰、攻城守險等無所不能,戰於水上則相當於車、騎,戰於陸上則相當於步兵。
秦朝的軍訓制度較為嚴格。秦律規定,射手發弩不中,御手不會駕車,騎士和馬匹課試最劣者均要受罰,有關督訓官吏及負責選募者也要受罰。軍隊的武器、鎧甲、糧食、馬匹,均由國家統一提供。國家設有專門的武庫。
西漢時期兵種有哪些?
西漢的軍隊分中央軍和郡國兵兩部分,兵種有材官(步兵)、騎士(騎兵)、車士(車兵)及樓船(水兵),此外,還建有樓船材官,水陸均能作戰
秦朝都有哪些兵種?
秦王朝的軍隊,置於皇帝的嚴格控制之下,負責全國軍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秦有上將軍和前後、左、右諸將軍。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京師兵主要由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組成。郎官由郎中令統領,衛士由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負責守衛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統領。地方兵置於郡、縣,一般由郡、縣尉(亦稱都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率,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中央調遣。徵調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為憑。邊兵主要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下轄都尉和部都尉。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有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土、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海諸郡多編練樓船。
秦代車兵雖已不是軍隊的主體,但仍然是戰鬥編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兵種。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是秦代軍隊構成中的主體。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步兵一般居於主導地位。步兵的弱點是快速性不如騎兵,穩固性不如車兵,與車、騎結合才能如虎添翼。所以秦代軍隊特別強調以步兵為主的車、步、騎協同作戰。
騎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種之一。騎兵既有獨立的編隊,也有與其他兵種的混合編隊,是構成秦代軍隊的重要兵種之一,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平原曠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戰,騎兵更是一支強大的機動力量。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數量僅次於步兵,遠遠超過車兵和騎兵。水軍不僅僅擔負水上作戰的任務,它實際上是江南水澤地域的綜合性兵種,除水上戰鬥外,登岸野戰、攻城守險等無所不能,戰於水上則相當於車、騎,戰於陸上則相當於步兵。
秦朝的軍訓制度較為嚴格。秦律規定,射手處弩不中,御手不會駕車,騎士和馬匹課試最劣者均要受罰,有關督訓官吏及負責選募者也要受罰。軍隊的武器、鎧甲、糧食、馬匹,均由國家統一提供。國家設有專門的武庫。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古代各兵種的分工、特點。
四大兵種 古代軍隊不象現代軍隊那樣有完整的軍兵種劃分。隨著作戰武器以及作戰方式、作戰地域的變化,才逐漸分離出一些專業化的部隊,具有一定的兵種性質。一般有車、步、騎、舟四大兵種。兩漢以後車兵消亡,主要是步、騎、水軍三大兵種。不過中國古代軍隊主要不是按照兵種來編制和指揮的,而且也從來沒有形成陸、海並列的兩大軍種體制。 車兵 從理論上而言,最早的軍隊應當都是步兵。不過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早期軍隊的主力是戰車兵。商周時主要由貴族組成的戰車兵,是當時最重要的兵種,在漫長的5個多世紀中,戰車馳騁在中原大地上,而步兵配屬於戰車,在戰車衝破敵人隊形時進行格鬥廝殺。由平民或者奴隸充當的“徒役”則在車後護衛戰車、提供後勤,實際上只不過戰車兵的侍從。軍隊的編制以戰車為核心,一國的軍事實力以多少“乘”為標誌。當時的一輛戰車乘員3人,左側的“車左”持弓箭射擊,是主要的攻擊力量,為一車之長,號為甲首;右側的“車右”持戈矛,以勾刺殺敵,又稱“驂乘”;中間的甲士為馭手,駕駛戰車。 春秋時期步兵逐漸成為獨立的兵種,與車兵並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仍有戰車兵,與步兵混編,依舊是作戰兵種。西漢也仍然有“車士”的編制,以及在直屬朝廷的北軍中有專門的“虎賁校尉”,有“車騎將軍”名號。 後世車兵沒落,東漢後車兵不再是獨立的兵種。直到約1500年以後,隨著火器的發展,明代軍隊又出現“車兵”兵種。嘉靖(1522—1565)後直屬朝廷的“三大營”全都有車兵編制。戚繼光在組建邊防軍時,也專門組織了用於戰鬥的車兵。這時候的車兵使用的是一種兩輪車,兩側裝有護板,號為正廂車(僅一側有護板的稱“偏箱車”,沒有護板的為“輕車”),平時用兩頭騾子拉動,戰時靠車兵人力推進至發射陣地。車上裝有火炮(大將軍1座或或佛郎機2座)。每輛戰車,車兵定額24人,有佛郎機手、鳥銃手、火箭手、藤牌手等。作戰時以戰車為依託施放火器,紮營時將戰車圍繞營盤一圈,首尾相連,護衛營盤。因此這種車兵實際上具有一定炮兵的性質。 清朝入關後不再採用這種戰車作戰方式,車兵被廢除。 步兵 公元前541年,晉國統帥荀吳率領晉軍與北方少數民族狄人作戰,作戰地點在太原北面的山區一個叫“大滷”的地方,地勢險要,戰車難以行使。部將魏舒提出建議:“敵人都是步兵,在這山區裡我們的戰車無法發揮作用,步兵困在戰車旁邊也沒有用。不如自我以下所有甲士全都下車徒步作戰。”荀吳同意這個計劃,委派魏舒為前敵指揮。魏舒下令拆毀戰車,將所有的甲士和原來跟隨戰車的“徒兵”混編列陣。自認為出身高貴的戰車兵不願下車和徒兵混在一起,魏舒就把荀吳的一個親信當場斬首示眾,這才逼迫甲士下車排陣。魏舒用一支小部隊在前面誘敵,將主力排列在陣勢後部的兩側。狄人沒見過華夏族軍隊徒步作戰,大聲嘲笑,也不列陣就一湧而上,想不到正中了魏舒的誘敵之計,晉軍從兩側合擊,狄人大敗。 按照藍永蔚的觀點,這是首次在戰場上臨時組編步兵,但步兵作為華夏族軍隊一個獨立的兵種卻是由此發端。 春秋時期步兵迅速興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平民(國人以及庶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戰國時期步兵已經是軍隊作戰的主力。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步兵俑來看,有的步兵是穿甲的,有的是不穿甲的,前者大多手持各類格鬥兵器,後者大多手持弓弩做發射姿勢。說明當時步兵也已有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之分。不過這兩種步兵是混編的,並非是獨立的兩個兵種。只是在某些戰鬥需要的情況下會集中起某一類步兵,如孫臏集中萬名弩手伏擊龐涓。 以後歷代步兵一直佔了軍隊的絕大部分編制。建制步兵種類繁多,但一般依然保持著秦代這兩大類區分,也仍舊實行混編。如漢代步兵總......
中國秦朝有哪些兵種,編制,總兵力
戰國時期,七國的兵種編制差不多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國力和國情各兵種數量有所差異,都編有騎步弓叮兵種,其中秦以步弓為主(步兵很牛,弓兵沒電影裡的誇張但也不弱)七國除趙都只有少量騎兵,魏車兵較多,齊燕兵力較少,楚獨霸南方有一定實力。
兵種的古代兵種
古代軍種側重於陸軍,水軍。特別是陸軍,兵種最多。從世界現今兵種分類也可見一斑。中國古代兵種步兵:輕步兵,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攻城時使用投石機巨弩的) ,弓箭手(長弓、短弓),盾牌手,朴刀手,斧兵,長槍兵騎兵:輕騎兵,重騎兵,弓弩騎兵,異種騎兵(騎兵,駱駝騎兵),騎射手戰車兵:輕車兵,重車兵水兵:普通水兵(水手,瞭望,攻擊,操舵),特殊水兵(蛙人)(水兵和步兵能夠相結合,水兵隨時能夠轉為步兵)古代軍隊不象現代軍隊那樣有完整的軍兵種劃分。隨著作戰武器以及作戰方式、作戰地域的變化,才逐漸分離出一些專業化的部隊,具有一定的兵種性質。一般有車、步、騎、舟四大兵種。兩漢以後車兵消亡,主要是步、騎、水軍三大兵種。不過中國古代軍隊主要不是按照兵種來編制和指揮的,而且也從來沒有形成陸、海並列的兩大軍種體制。車兵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早期軍隊的主力是戰車兵。商周時主要由貴族組成的戰車兵,是當時最重要的兵種,在漫長的5個多世紀中,戰車馳騁在中原大地上,而步兵配屬於戰車,在戰車衝破敵人隊形時進行格鬥廝殺。由平民或者奴隸充當的“徒役”則在車後護衛戰車、提供後勤,實際上只不過戰車兵的侍從。軍隊的編制以戰車為核心,一國的軍事實力以多少“乘”為標誌。當時的一輛戰車乘員3人,左側的“車左”持弓箭射擊,是主要的攻擊力量,為一車之長,號為甲首;右側的“車右”持戈矛,以勾刺殺敵,又稱“驂乘”;中間的甲士為馭手,駕駛戰車。春秋時期步兵逐漸成為獨立的兵種,與車兵並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仍有戰車兵,與步兵混編,依舊是作戰兵種。西漢也仍然有“車士”的編制,以及在直屬朝廷的北軍中有專門的“虎賁校尉”,有“車騎將軍”名號。後世車兵沒落,東漢後車兵不再是獨立的兵種。直到約1500年以後,隨著火器的發展,明代軍隊又出現“車兵”兵種。嘉靖(1522—1565)後直屬朝廷的“三大營”全都有車兵編制。戚繼光在組建邊防軍時,也專門組織了用於戰鬥的車兵。這時候的車兵使用的是一種兩輪車,兩側裝有護板,號為正廂車(僅一側有護板的稱“偏箱車”,沒有護板的為“輕車”),平時用兩頭騾子拉動,戰時*車兵人力推進至發射陣地。車上裝有火炮(大將軍1座或或佛郎機2座)。每輛戰車,車兵定額24人,有佛郎機手、鳥銃手、火箭手、藤牌手等。作戰時以戰車為依託施放火器,紮營時將戰車圍繞營盤一圈,首尾相連,護衛營盤。因此這種車兵實際上具有一定炮兵的性質。清朝入關後不再採用這種戰車作戰方式,車兵被廢除。步兵公元前541年,晉國統帥荀吳率領晉軍與北方少數民族狄人作戰,作戰地點在太原北面的山區一個叫“大滷”的地方,地勢險要,戰車難以行使。部將魏舒提出建議:“敵人都是步兵,在這山區裡我們的戰車無法發揮作用,步兵困在戰車旁邊也沒有用。不如自我以下所有甲士全都下車徒步作戰。”荀吳同意這個計劃,委派魏舒為前敵指揮。魏舒下令拆毀戰車,將所有的甲士和原來跟隨戰車的“徒兵”混編列陣。自認為出身高貴的戰車兵不願下車和徒兵混在一起,魏舒就把荀吳的一個親信當場斬首示眾,這才逼迫甲士下車排陣。魏舒用一支小部隊在前面誘敵,將主力排列在陣勢後部的兩側。狄人沒見過華夏族軍隊徒步作戰,大聲嘲笑,也不列陣就一湧而上,想不到正中了魏舒的誘敵之計,晉軍從兩側合擊,狄人大敗。這是首次在戰場上臨時組編步兵,但步兵作為華夏族軍隊一個獨立的兵種卻是由此發端。春秋時期步兵迅速興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平民(國人以及庶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戰國時期步兵已經是軍隊作戰的主力。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步兵俑來看,有的步兵是穿甲的,有的是不穿甲的,前者大多手持各類格鬥兵器,後者大多手持弓弩做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