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全文意思是什麼?
論語全文及意思 5分
【解題】
本文選自《論語》。《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全書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兩三個字為篇名。一章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各章基本上是獨立的,沒有結構上的關係。課文的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則見於《學而》篇,第二、三則見於《為政》篇,第四則見於《公冶長》篇,第五、六則見於《述而》篇。《論語》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哲學、政治、教育、文學等許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學說的重要資料。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些言論,後來發展成為成語和格言,很有啟發教育作用。課文所選的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
【注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特指有學問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當於“先生”。在《論語》中,孔丘門人稱自己老師為“子”。書傳直接說“子曰”的,都專指孔子。曰:說,說道。學:學習。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時習:按一定時間實習(或溫習)。時:按時。習:有演習、實習和溫習、複習兩種意思,後者偏重於書本知識,前者偏重於技能。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不:不是。亦:這裡是一個加重語氣的助詞。說:同“悅”愉快,快樂。乎:語助詞,相當於“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這一句講一個人就當好學,並按時溫習學得的知識。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與“友”的稱呼有區別,“同門曰朋,同志曰友”。自:從。遠方:很遠的地方。來:來到,有“來共同研究學問”的意思。樂:快樂。○這一句強調要樂於共同學習。《禮記·學記》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學問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賞識、任用。而:轉折連詞。慍:惱怒,惱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緊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條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這就是要有寬廣的胸懷,即使由於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暫時受了委屈,也不惱恨人,這才稱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則三個並列的反問句,從不同角度說明應有的學習態度。句一講不僅要好學,而且還要按時溫習。句二講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到一起,互相切磋學問,值得珍惜。句三講要注意自我修養,要謙遜,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語氣講出來,讓人心悅誠服。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溫習。故:舊的。這裡指已經學過的知識。而:順接連詞。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詞,“可”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以”是個介詞,這裡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這一句中,這個對象承前省去了。)為:動詞,做為,當做。師:教師,老師。矣:句末語助詞。○對所學知識不斷複習,不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獲得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
以上一則說明學習方法,強調對所學知識要反覆溫習,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 學:學習。這裡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兩個“而”都是轉折連詞,相當於“卻”,“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矇蔽,受欺騙。殆:通“怠”,精神疲倦。兩個“則”:都是順接連詞,就,便。○學習和思考是求知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則講學習和思考的關係,指出“學”和“思”緊密結合,才是正確途徑。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衛......
求論語全文以及解釋!!!!1
論語?全部都要嗎?
論語原文及翻譯
學而第一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篇第二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論語》的原文及翻譯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註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註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