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17

教師的核心素質是什麼

師德----教師素質的核心師德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但是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範、準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範、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一.鑄鍊師德自律始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具體地說----教師的作用在於“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學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尚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義、誠、達、禮等一些優秀的人格層面,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所說,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為端人,為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但是,關鍵還在於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品質。學生對老師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只有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範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現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條文,強化法制觀念,在學法的同時,要懂法、守法、護法,以身作則;在學生中宣傳政策和法律條文時,就會受到雙重的教育效應。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當代社交的一般常識,講究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注意禮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教師要成為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隨著形勢的發展,高科技突飛猛進,讓人感覺到一停止學習,就會落伍。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隻鼎,而支撐這隻鼎的三隻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諧統一,才能為人師表。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二.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

教師到底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哪些素養屬於核心素養

你好,這是我的觀點僅供參考。

基本素養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天賦、素養、才智和能力。一個人的素養,包括思想素養、道德素養、心理素養、業務素養、身體素養、以及獨立生活能力和文化藝術素養。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思想素養和業務素養。

思想素養質是指人對社會善美醜惡以及其他現象的認識、行為和做法。包括思想認識、思想覺悟、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素養。

教師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你好,這是我的觀點僅供參考。

基本素養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天賦、素養、才智和能力。一個人的素養,包括思想素養、道德素養、心理素養、業務素養、身體素養、以及獨立生活能力和文化藝術素養。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思想素養和業務素養。

思想素養質是指人對社會善美醜惡以及其他現象的認識、行為和做法。包括思想認識、思想覺悟、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素養。

教師核心素養有哪些

第一為文化底蘊,或學科底蘊,通俗地說就是你做教師的功底。

第二為教學藝術。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核心素養是什麼九條

一、營造課堂氛圍 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語文實施成功教法的集中體現。

不同課堂氛圍,有著不同韻味,使學生產生不同的學習心理,帶來的是不同的課堂效果。

什麼是核心素養

什麼是21世紀核心素養?

國際上熱議的“21世紀素養”(21st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譯為“21世紀技能”,我認為“素養”更恰當一些)可以給我們以豐富啟示。

21世紀素養分為三大類:

(1)學習與創新素養,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協作能力、創造與革新能力;

(2)數字化素養,包括: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與通信技術素養(ICT素養);

(3)職業和生活技能,包括靈活性與適應能力、主動性與自我導向、社交與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產力、責任感、領導力等。

如何培養核心素養?

北京市去年開始做一項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牽頭,研究中國首都的孩子到底應當具備什麼樣素養。我認為我們必須轉變教育發展方式,這個教育發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學習的方式,也包括老師教育的方式,還包括管理的方式,這三個方式都可以發生變化,而且是同時變化。

我們在北京11個區縣進行了調研。

下面給大家看一些比較典型的結果。

首先看孩子學習方式,特別是學習動機。

我們發現,孩子們最主要的學習動機是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取得好成績,其次是為了滿足父母、為了老師,只有10%是滿足自己的學習興趣,這個比例非常低。孩子總是處於被動的情況下會產生真正的興趣嗎?很難。沒有濃厚的興趣能產生諾貝爾獎嗎?不可能。任何一個科技諾貝爾獎都是基於濃厚興趣產生的,沒有興趣就沒有創造,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興趣。

我們再看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我們看到,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同學之間互相討論,其次是老師提問題自己表達,第三是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學習,而喜歡完全聽老師講課的所佔比例平均不到10%。所以我覺得我們老師一定要改變教學方式。

所以想要讓中國孩子富有創造力,我們必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這樣他將學會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另一個調研結果是中國老師怎麼給孩子佈置作業。我們發現預習和複習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練習題,第三是查閱資料,第四是閱讀圖書,這四個選項都是圍繞書本,目的是為了把書本知識背得滾瓜爛熟,考試做得又快又好。而動手操作、專題研究、社會調查等重在培養能力的作業很少。所以我們的作業結構必須發生變化。

我們再看看老師的需求。需求量最大的是改進或擴展課堂教學技巧,第二是增加學生學習特點方面的認識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但是現在的國培項目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很多培訓專家講完課就走了,讓老師學會教書、讓老師深入瞭解孩子,必須在常態課堂當中反覆磨,磨一兩年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不是運動式培訓能解決的。

很多老師說他們最主要的障礙是時間和精力不足,因為各級政府機構對學校干預太多,學校沒有自由,這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政府職能必須轉變,必須讓老師們安安靜靜地教書,這是第一。第二,中國的專家很多,中國現在研究教育的人有40多萬,但他們對學校的瞭解真的很少。我做校長培訓有20多年,跟校長接觸很多,有的校長跟我講,說褚老師您知道什麼是專家嗎?在我們校長眼中,專家就是魚缸裡面的金魚,可以用於觀賞,但是如果把金魚拿出來放在河水裡面,放在海水裡面,它就不行了,因為不接地氣。專家不瞭解實際情況,一讓他解決學校的實際問題他就現出原形。我覺得中國教育研究者必須深入學校進行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校發展提供切實服務。

我們再看教學方式的變化。老師在教研活動中都在研究什麼?大多在研究教學過程,其次是研究教學教法,對孩子的研究很少。在教研活動中,在目標分解教材教法分析方......

如何教師核心素養提升

關於如何加強教師核心素養:

首先理解什麼是教師的核心素養

包括:耐心教學,不斷加強自己

的專業性知識,多豐富課外知識

多為學生傳達書本外的知識,加

強學生的做人教育

瞭解了什麼是教師的核心素養之後

就針對不同的重點內容,一步步逐

減來加強自己

另外多跟學生溝通。瞭解學生的真

實狀況,更好的為學生傳達這些內

容。

什麼是核心素養,為什麼課改要提核心素養

為什麼要提出核心素養?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立德樹人靠什麼來落小落細落實呢?這是個問題。

曾幾何時,知識本位、應試教育填滿了學校生活的縫隙,師生爭分奪秒,為的是獲取更多的知識。然而當知識以幾何級態勢增長,這種方式還能奏效嗎?

人們意識到,知識教學要“夠用”,但不能“過度”,因為知識教學過度會導致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滿學生生活的空間,要留有閒暇。因為學校教育絕不是給人生畫上句號,而是給人生準備好必要的“槳”。

更新知識觀念是一種世界趨勢。國際上多數國家、地區與國際組織都認為,以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體的核心素養模型,應該取代以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傳統課程標準體系。

國際上長達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才能解決好有限與無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對學生終生髮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給學生打下堅實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又為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

那麼“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

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 ;不僅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本國曆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準則。因此從結構上看,基於中國國情的“核心素養”模型,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圓心來構建。此外,它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落到學校教育上,還需解決一個關鍵問題 :它同學科課程教學是什麼關係?

一方面,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教學”昇華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各個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之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的彼岸。

核心素養還是學科壁壘的“溶化劑”。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各學科教學將實現統籌統整。比如“語言素養”,它並非專屬語文一家,體育課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勢和眼神,一個快球、快攻就發動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號能力也是“語言素養”。

對於教師而言,這是個巨大挑戰。首先是觀念轉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學科教師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師,其次才是教某個學科的教師 ;首先要清楚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學科本質是什麼,才會明白教學究竟要把學生帶向何方。

這也是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

基於“核心素養”完善學業質量標準,還可能改變中小學評價以知識掌握為中心的局面。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與單純的“考高分”並不能畫等號。它還將對學習程度做出刻畫,進而解決過去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操作性不足的問題。

什麼是語文的核心素養

什麼叫語文素養?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所列的10條,是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每一個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達到了這10條要求,就應該認為“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語文學習必定涉及語言知識學習,知識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麼知識,如何教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範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可見,《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準確、簡明、實用,滿足國家現代化生產的基本要求,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薰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什麼是歷史教師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徵就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1、不斷學習,提升個人業務素質

形而上者謂之道,總是顯得眾說紛紜,但其中有共同點就是強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古今貫通,進行獨立和批判的思考,關注現實,以達到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教學改革對我們每一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有這種能力,就要求我們本身做到深挖歷史知識基礎,不斷提升能力水平。老師的能力來自平時的積累,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傳媒方式也拓展了我們的讀書渠道,很多的公眾號都有很精彩的書籍介紹或教學方法,歷史知識等文章,一些聽書app、大學的公開課視頻等都是我們擴展知識面的好途徑。今後在讀書的時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進行記錄,不斷學習。

2、實踐與思考相結合,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課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同時把思考作為習慣,在這方面,北京四中的張漢林老師給了我有益的啟示,他針對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其過程和意義,其實就是一種歷史的代入,把自己帶入到歷史情境中,會發現歷史的豐富多彩,比如:想象一下你自己在那個人的位置,你如何迴應當時的情況?在這次決定中,什麼因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通過這些思考,進一步追問:當我們試圖解釋或理解人們過去的行為時,我們應該考慮什麼?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可能和考試題不貼邊,但是生動有趣,有利於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進而加深對具體事件的認識。

我同時驚歎張老師能提那麼多問題,本身也證明將實踐與思考結合起來的重要。

3、懷有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升課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講人是陝西師範大學的老校長趙世超教授,他的主講題目是《史學素養與中學歷史教師學科素養——由中國傳統文化說起》,講座立足先秦文化變遷,用一張紙的提綱,面對會場500多人侃侃而談,內容深刻,時間精確,條理脈絡清晰,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歷史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性,與時俱進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趙教授的講座很多內容我們在大學都接觸過,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以這麼流暢條理的線索深入淺出的講出來,所以我認為,趙教授分析的歷史教師的能力應該再加一條,那就是對專業知識的熟練,一名教師停止了學習,或者沒有主動把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於譁眾取寵和稗官野史的講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歷史本該有的人文素養,也不利於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認識和態度。

4、結合個人能力,發掘個人專長

歷史教師之間是不同的,有的老師憑藉歷史教學研究獨樹一幟,有的老師憑藉對高考的研究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有的老師學識豐富,有的老師妙趣橫生…在實際的工作中,我也要關注自己的特長,在新技術應用到歷史教學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關鍵在悟,教研室和學校給了我們這麼好的成長機會,我們每天面臨海量的複雜信息,身邊有各種專業人才…這些都是我們不斷成長的沃土,所以,結合他人優長,考量個人能力,多讀多想多寫多實踐,才能推動個人的終生髮展。

二、學科素養與課堂教學

學科素養的落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堂教學,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科素養密切相關,

1、把握“五度”,提升課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教師鑽研高考試題,結合高考命題的思路,試著自己在講課的時候提出有意義的探究問題,鍛鍊學生的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大膽縱貫古今中外的知識,李愛篤老師脫稿講了歷史教學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讓我印象深刻。 ......

相關問題答案
教師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美術核心素養是什麼?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什麼?
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什麼?
孟子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國家的核心利益是什麼?
安卓系統中的核心版本是什麼意思?基帶版本又是什麼意思? ?
教師的基本素養有哪些?
師說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內涵素養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