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是誰寫的?
吶喊是哪個國家誰寫的
《吶喊》是我國 魯迅 寫的。
《吶喊》是誰寫的?
魯迅
《吶喊》的作者是誰
《吶喊》是蒙克畫的。蒙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是《生命》。他從1893年開始著手創作了這些作品,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蒙克借這些作品來吟誦“生命、愛情和死亡”,《吶喊》便是組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畫面上是一個面容近於骷髏的人形,雙手捂著耳朵,站在一條不知來頭去尾的公路橋上拼命呼號,紅色的蛇卷般的天空強化了騷動不安的情緒,這種景象只有出現在噩夢中才合情理,但它確實發生在現實中。蒙克在畫面的血紅色天空中曾經寫下一行字:“只有一個瘋子才能畫出這樣的畫”。
對《吶喊》的創作動因,蒙克解釋說:“一天傍晚,我和兩個朋友一起散步。太陽下山了,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紅。在灰藍色的峽灣和城市的上空,我看到了血紅的火光。我的朋友走過去了,只剩下我一個。我在恐怖中顫慄起來,我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聲巨大的震天的暢號。我於是畫了這幅畫,並把色彩畫得血一樣紅。這血紅的色彩就是呼號。”
吶喊是誰畫的
《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的作品。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 吶喊 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版本 (蛋彩畫、紙本,83.5 x 66 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 (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 x 73.5 cm)、藏於蒙克博物館的另一個版本,和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自1994年起,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幸好皆失而復得。 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畫《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 “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 “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Thomas M.Messer著《愛德華·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頁。筆者譯。) 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杆。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隻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繫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 在這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鬱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複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裡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悽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或許可以與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與能量的圖像化表現相聯繫。蒙克在這裡,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 另外,吶喊又是由莫奈所作的著名油畫,抽象風格顯著。
吶喊是什麼時候寫的?
你好,《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的作品。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2012年5月3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1895年版的《吶喊》以1.199億美元拍賣成功,創造了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
魯迅為什麼要寫 吶喊
這個可以從《吶喊自序》找到答案。也可以結合下魯迅生平。魯迅去日本留學剛開始學的是醫學,目的在於拯救像他父親那樣為庸醫所誤的病人,二來在於改良民種。後來在日本看到一部日本人殺中國人的電影,好多中國人體格健壯,卻只是在那冷冷地觀看,他心裡很受震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弗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魯迅便開始辦雜誌,然而首先資金不足,其次人員渙散不齊。最終失敗。魯迅體會到: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回國之後又處處受排擠,要知道中國曆經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要想進行稍微一點的革新都特別難。於是魯迅開始漸漸地失望,失去了當初的熱情。終日鈔古碑打發時間,甚至想就這樣過一輩子。後來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夕,錢玄同先生請魯迅出山,魯迅和其進行一番對話引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鐵屋子理論。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話似乎警醒了魯迅,於是他開始創作,並一發不
可收拾。
吶喊的意義由他本人來說是兩層意思,一是喚醒愚昧的國民,二是讓敢於反抗的猛士聽到而不會覺得自己是孤身一人。
其實魯迅歸根結底一直是一個悲觀的人,絕望之於虛妄,終於希望通行。
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是誰寫的?
這是斯諾寫給魯迅的輓聯,全句應該是:“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分別是指魯迅的兩部小說集——《吶喊》《彷徨 》。
吶喊主要內容寫了什麼?一段話
《吶喊》(魯迅小說集)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主要內容 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收有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包括《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風波》、《故鄉》、《阿Q正傳》等十四篇作品。《吶喊》充分體現了“五四”運動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反封建的時代精神,生動地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廣闊的中國社會的圖景,成功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閏土、阿Q等不朽典型形象,著重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和封建勢力的凶殘、狡猾,控訴了封建禮教、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殘人民和毒害人民的罪惡,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藝術地顯示了它的經驗教訓,喚起人民群眾的覺醒,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進行到底。
吶喊是 誰 畫的?
《吶喊》(繪畫)
《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的作品。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
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版本 (蛋彩畫、紙本,83.5 x 66 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 (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 x 73.5 cm)、藏於蒙克博物館的另一個版本,和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自1994年起,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幸好皆失而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