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原理是什麼意思?
激勵原理的定義
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響人們的內在需要或動機,從而強化、引導或維持行為的過程。需要: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目標的渴求和慾望動機:是誘發、活躍、推動並引導行為指向目標的一種內在狀態,常稱為內在驅動力。激勵的對象:人(員工、團隊、經營者)
管理學中激勵原理名詞解釋
什麼是激勵?什麼是激勵理論?
激勵是指心理學上的驅動力,含有激發動機,鼓勵行為並指向特定的目標並維持人的行為等內容。
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中用於處理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四者之間關係的亥心理論。行為科學認為,人的動機來自需要,由需要確定人們的行為目標,激勵則作用於人內心活動,激發,驅動和強化人的行為。激勵理論是業績評價理論的重要依據,它說明了為什麼業績評價能夠促進組織業績的提高,以及什麼樣的業績評價機制才能夠促進業績的提高。
當下激勵理論主要包括:1、內容型激勵理論(4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論、阿爾德佛的ERG理論、麥克利蘭的需要理論。 2、過程型激勵理論(5個):期望理論、公平理論、目標設置理論、波特和勞勒的激勵過程模型、強化理論。
管理學中激勵原理名詞解釋
激勵原理 激勵是激發和鼓勵人朝著所期望的目標採取行動的過程。組織的生命力來自於組織中每一個成員的熱忱,如何激發和鼓勵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是管理人員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行為、動機與激勵
(一)、關於人性的假設
1、理性VS感性
理性模式認為,人是非常理智的實體,人的行為依據於他們的理性思考,持有這種觀點的管理人員一般在理性的基礎上與員工交往,處事嚴肅認真。
感性模式認為,人的行為主要是由感情支配的,而且其中的許多感情是不可控制的,持有這種觀點的管理者與員工打交道時,總是力圖揭示出支配員工行為的心理因素。
2、行為主義VS人本主義
行為主義認為,人行為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其所處的環境。沃森曾提出,在他所指定的環境中,他可以把一個健康的嬰兒培養成任何一個行業中的專家,至於這孩子的先天因素都無所謂。根據這種觀點,管理者可以通過改變環境的辦法使員工做出組織所期望的任何行為。
人本主義認為,人是複雜的動物,人能通過自覺的思維來克服非理性的衝動,從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命運。因此,管理者可以通過教育等手段來提高下屬的覺悟,並充分發揮其積極性。
3、經濟人VS社會人
根據經濟人的觀點,人的行為受自我利益的支配。持有這種觀點的管理者,常常把金錢作為促使下屬努力工作的主要手段。
社會人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渴望個人的成長、發展和自我完善。堅持這種觀點的管理者一般致力於建立一種使人們能實行自我指導並因而得以充分發揮其才能的環境。
4、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認為,員工天性好逸惡勞,逃避責任,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以自我為中心,漠視組織要求;管理者需要對他們採取強制措施或懲罰的辦法,迫使他們實現組織目標。
Y理論認為,員工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責任心強,富有創造力,管理者只需要做適當的引導即可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二)、動機
所謂動機是鼓勵和引導一個人為實現某一目標而行動的內在力量。
1、動機的形成
動機是驅使人產生某種行為的內在力量,是個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形成動機的條件是:(1)內在的需要、慾望;(2)外部的誘導、刺激。其中內在的需要是使人產生某種動機的根本原因。
2、動機的功能
(1)喚起功能:動機能喚起人的行為;
(2)維持功能:動機能維持人的行為趨向一定的目標;
(3)強化功能:動機會使行為持續下去或產生更強烈的行為,趨向更高的目標。
二、激勵理論
(一)內容型激勵理論
著重研究什麼東西能夠使一個人採取某種行為,包括需求層次理論、“ERG”理論、成就激勵論、雙因素理論等。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主要觀點:(1)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2)由低級的需要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的需要;(3)當某種需要得到滿足時,這種需要就不再成為激勵的因素了。他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
(1)生理需要:這是人為了維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其他層級需要的基礎,如衣、食、住、行、性等,包括工資、工作環境、各種福利等。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也談不上其他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安全、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方面的安全需要。在現代企業中,安全需要表現為渴望一種安全而穩定的職業:如職業保障,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有醫療保險、工作穩定、避免失業,保證退休以後享受應有的福利待遇等。
(3)社交需要: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都不是獨立進行的。人們希望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別人的注意、接納、關......
管理學原理(激勵)
老闆沒有根據員工的實際需求而去盲目的去激勵員工,過分的讚揚員工的工作是不明智的做法。當員工完成企業制定的目標或者超額完成時,老闆適當激勵員工,根據員工的實際需求來用物質或者口頭表揚的形式,同時要注意激勵過程中的保健因素。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級,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老闆應該針對不同層級需求採用不同的激勵方法,同時適量、適度、及時激勵員工。
從期望理論的角度來看,只有在公司建立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員工自身有精神動力去完成企業所要求的責任和職責。老闆運用激勵理論的出發點是很好的,對於基層員工激勵最好不要越級去激勵。
激勵的理論主要包括哪些
激勵理論,是指針對激勵的原因與起激勵作用的因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的理論。這種理論著眼於滿足人們需要的內容,即:人們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從而激起人們的動機。 激勵理論重點研究激發動機的誘因。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
激勵理論有哪些 激勵的理論有哪些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激勵理論是心理學行為科學中用於處理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四者之間關係的核心理論。行為科學認為,人的動機來自需要,由需要確定人們的行為目標,激勵則作用於人內心活動,激發、驅動和強化人的行為。激勵理論是業績評價理論的重要依據,它說明了為什麼業績評價能夠促進組織業績的提高,以及什麼樣的業績評價機制才能夠促進業績的提高。
各學派的激勵理論
激勵理論是關於如何滿足人的各種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原則和方法的概括總結。激勵的目的在於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人的智力效應,做出最大成績。自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國外許多管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結合現代管理的實踐,提出了許多激勵理論。這些理論按照形成時間及其所研究的側面不同,可分為行為主義激勵理論、認知派激勵理論和綜合型激勵理論3大類。
1.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本世紀20年代,美國風行一種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理論,其創始人為華生。這個理論認為,管理過程的實質是激勵,通過激勵手段,誘發人的行為。在“刺激—反應”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激勵者的任務就是去選擇一套適當的刺激,即激勵手段,以引起被激勵者相應的反應標準和定型的活動。 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在後來又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激勵人的主要手段不能僅僅靠刺激變量,還要考慮到中間變量,即人的主觀因素的存在。具體說來,在激勵手段中除了考慮金錢這一刺激因素外,還要考慮到勞動者的主觀因素的需要。根據新行為主義理論,激勵手段的內容應從社會心理觀點出發,深入分析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並使個體需要的滿足與組織目標的實現一致化。 新行為主義理論強調,人們的行為不僅取決於刺激的感知,而且也決定於行為的結果。當行為的結果有利於個人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而起著強化激勵作用。如果行為的結果對個人不利,這一行為就會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運用肯定、表揚、獎賞或否定、批評、懲罰等強化手段,可以對學習者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或改變,以引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2.認知派激勵理論
行為簡單地看成人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的機械反應,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動的客觀規律性。對於人的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內在因素,諸如思想意識、興趣、價值和需要等。因此,這些理論都著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內容和結構,以及如何推動人們的行為。 認知派激勵理論還強調,激勵的目的是要把消極行為轉化為積極行為,以達到組織的預定目標,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勵過程中還應該重點研究如何改造和轉化人的行為。屬於這一類型的理論還有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和挫折理論等。這些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思想認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改變外部環境刺激與改變內部思想認識相結合,才能達到改變人的行為的目的。
3.綜合型激勵理論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強調外在激勵的重要性,而認知派激勵理論強調的是內在激勵的重要性。綜合性激勵理論則是這兩類理論的綜合、概括和發展,它為解決調動人的積極性問題指出了更為有效的途徑。 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場動力理論是最早期的綜合型激勵理論。這個理論強調,對於人的行為發展來說,先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外界環境的刺激實際上只是一種導火線,而人的需要則是一種內部的驅動力,人的行為方向決定於內部系統的需要的強度與外部引線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果內部需要不強烈,那麼,再強的引線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波特和勞勒於1968年提出了新的綜合型激勵模式,將行為主義的外在激勵和認知派的內在激勵綜合起......
激勵理論主要有哪些
激勵理論是關於如何滿足人的各種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原則和方法的概括總結。激勵的目的在於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人的智力效應,做出最大成績。
激勵是指組織通過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行為規範和懲罰性措施,藉助信息溝通來激發、引導、保持和歸化組織成員的行為,以有效地實現組織及其成員個人目標的系統性活動,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管理原理”。
管理心理學把激勵看成是“持續激發動機的心理過程”。激勵水平越高,完成目標的努力程度和滿意度也越強,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勵水平越低,則缺乏完成組織目標的動機,工作效率也越低。
內容激勵理論
含義:所謂內容型激勵理論,是指針對激勵的原因與起激勵作用的因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的理論。這種理論著眼於滿足人們需要的內容,即:人們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從而激起人們的動機。
需要層次理論
(1)生理需要——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身體需要。
(2)安全需要——保證身心免受傷害。
(3)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感情、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雙因素論
保健因素理論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裡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來的,又稱雙因素理論。
成就需要理論
成就需要理論也稱激勵需要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 McClelland)集中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的需要狀況,特別對人的成就需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而提出了一種新的內容型激勵理論——成就需要激勵理論。
過程激勵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行為後果理論、綜合激勵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