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什麼意思?
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釘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什麼叫做老齡化社會。
老人比例超過百分之多少我忘記了,
人口老齡化會帶來哪些社會問題?
人口老齡化導致老年撫養係數上升,家庭和社會撫養老人的負擔加重。
人口老齡化會帶來老年人家庭代際結構的變化,由於每一個老人歸屬於各個特定家庭,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得家庭成員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子輩、父輩、祖輩的人員構成中,老年人增多。如果不考慮分離立戶因素的話,受計劃生育“一胎化”的影響。將出現大量的“4-2-1”家庭,不僅對家庭的倫理、道德、婚姻關係構成影響,而且養老、教子問題將變得日益突出。如果老年人與子輩分開居住的話,又會產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問題。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得有老年人的家庭的比例會不斷上升,還會存在一個代際溝通與和諧問題。
人口老齡化會對傳統的養老模式構成衝擊。隨著現代社會家庭規模的日益變小,無論是家庭養老還是社會養老,採取單一的模式都不是最佳的選擇,並且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雖然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並不是說家庭成員就可以放棄對老人的贍養義務,而是家庭養老的形式的社會化,在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下,物質上的供養和精神上的慰藉在很大程度上還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因此如何取長補短,發揮個人、家庭成員和社會在養老資源上的混合優勢,實行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有機地同一起來,建立起多元、多層次的供養體系和模式,是未來社會所遇到的最主要問題之一。
人口老齡化會使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變得突出。通常,老年人進入60歲之後,由於人體生物有機體的老化,免疫功能不斷下降,身體的健康程度直線下降,“老有所醫”問題變得突出起來。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和需求增加,患病之後是否能夠得到及時治療,會成為老年人乃至全社會最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廣大的農村老年人,由於他們失去勞動能力之後,無固定經濟來源,而且醫療條件相對落後,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
人口老齡化將使老年人的社會服務需求增大。在我國,家庭仍是養老的主要場所,在可能的情況下絕大多數老年人希望生活在家庭中,這是中國的傳統習慣。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養老院養老,都有賴於社會針對老年人生活的需求提供各種服務。對居家養老來說,由於受子女時間的限制,老人對子女的依賴會逐步轉向對社會尋求支持,特別是單身老人;對於不能實現生活在家中或不能完全生活在家中而居住在養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來說,如何針對其不同特點,提供相應完善的服務,使他們也感覺到好像生活在家中一樣,以便安享晚年,這是當今老年人最急需的服務,並且,這部分人的比例將會不斷上升,對相應的老年服務設施和場所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人口老齡化將影響社會的生機和活力。老年人口的增多,整個社會逐漸缺乏足夠的生機和活力,因為老年人的生活節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均與青少年有明顯的不同。在各個社會組織、團體等的人員構成中,由於年輕人的比例相對較少,而使得事情的運作缺少生機,活力衰退。
人口老齡化將影響到經濟活動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環節。
。
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誌是什麼?
按照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通常標準,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7%,就可視為進入老齡社會
世界人口老齡化標準和中國人口老齡化標準分別是什麼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我國是什麼時候步入老齡化社會的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佔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2009年10月26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到來之際,中國正式啟動了一項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以積極應對持續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危機。
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有哪些
1、國家各年齡段人口比例失調,國家還沒做好準備,如何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對社會、是對國家政府的新挑戰;2、遇到戰爭,缺乏足夠兵力;3、遇到災害、缺乏足夠社會力量;4、老齡化社會讓年輕一代心理失衡。認為老齡人口成了國家社會自己的包袱。其實,這並不是老人的錯,也並沒有佔據更好更多的社會資源,不是年輕人的包袱,年輕人不必驚慌,如果國家政策調控得當,及時,科學,可以讓老齡人口繼續為社會工作,改變吃飯的人多了的虛假現象。西方也有一些國家老齡化嚴重,但是他們並沒坐吃年輕人的成果,70歲還在為社會工作,為自己賺錢養活自己。
老齡化社會我們能做什麼?
但是我們目前的準備還不夠,政府(民政部)為了強調養老的社會服務,改變傳統居家養老方式,把政策調整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 國家首先應該建立基本養老制度,為最困難的人,最需要幫助的人建立服務體系。這就表現在為“高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務。目前,為這些老人提供服務的機構還非常有限,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在機構設置上,數量差距很大,全國養老院總數只有4萬多家,如果到2050年,僅僅有1%的人進入養老院,每年就要添5.9萬張床位,所以政府應該鼓勵民間和私有機構興辦養老院,而且應該給予政策優惠。同時要培訓專業護理隊伍。目前我們國家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流動性很大,專業技術水平低,拿到專業培訓證書的只有2萬人,而國家的需求量在1000萬以上。另外,國家要制訂養老社會福利政策,對需要進入養老院接受護理的老人提供資助,使他們能夠在養老院安渡晚年。對中國未富先老有幾個策略,在最近養老調查的時候40%的老人還是願意居家,有條件的還是強調家庭給老人提供服務,我們還要加強中國的孝文化。還有,為什麼強調積極的老年化,我們認為老人並不是一種社會的負擔,歐洲延長老人的工作年限,老人一方面在退休以後在西方也常常是作為志願者,作為義工,在積極得為社會做貢獻,他們並不是社會負擔。在中國也是這樣,中國許多退休的老年人也願意為社區做事情。前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臺灣來了一批老人來社會做貢獻,為社會發揮餘熱。我們國家的未富先老不是每一個老年人都要給錢,只是給一部分特別失能的老人。我們要看到老年服務是一個產業,並不是我們全部的付出,給他錢照顧,一方面吸引許多人就業,促進了老年服務這個產業的發展,能給社會帶來效益。為什麼叫做社會投資,老人是一種產業,所以說老年服務是一種社會投資,並不僅僅是投入了沒有效益,實際上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社會產出。但是宗旨是以人為本,老人不是商品。民政部於2009年提出,要全面推進老年人的社會照顧服務。目前上海已經有了“9073”規劃,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進入機構養老。北京是的“9064”規劃,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4%進入機構養老。這些養老計劃無疑是對中國社會服務事業的推進,而中國社會服務事業的任務還非常艱鉅。我剛才也講了,國家的投入還是很不夠的,特別是對養老服務的社會化投入,它直接影響了養老院的發展水平和速度。目前國家對社會養老院的建設缺少政策指導,對養老院的管理需要有標準與監督機制,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歐洲國家對老齡化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有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服務體系。 首先,他們對養老服務有比較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保證養老服務的資金提供。第二,他們養老服務的機構、行業管理從業人員達到了專業化,能夠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第三,社會、國家和企業(NGO、私立部門、公立部門)多方合作投入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真正做到了養老服務的社會化。第四,標準化體系建設。許多國家有長期照護的法律法規,養老服務制度比較健全。在當前確實存在多種養老保險方式並存的現狀。這是因為在社會制度轉軌時期,社會變化發展中出現的現象。這些制度需要不斷的改革完善,國家在儲蓄增加後,要不斷對低收入的貧困老年人給予資金支持,以實現養老保障的社會公平。
老齡化社會我們能做什麼?
這個問題提得好。老齡化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弱勢群體居高的社會,搞好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幫扶社會弱勢群體,縮小弱勢群體與社會生活的整體差距,切實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人身權益。扶貧濟困始終應該是社會發展的主題,更是人類文明的根本。在這件事上,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必須動用更大的組織或者政府的能力,才能完成得更好。而且很現實的問題是,我們無須完全等到老齡化的那一天,因為我們當前所處的社會,已經出現了相當嚴重的弱勢群體,他們感覺到自己越來越貧窮,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將湧向貧窮的潮流,壯大逐步膨脹的弱勢群體,這就是兩極分化,比老齡化社會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