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為什麼失敗?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北洋水師失敗原因 10分

1、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的失敗,幾乎100%被歸結於敵眾我寡、彈盡糧絕、武器落後。

2、這是由於禒析者的的素質及視野高度決定了的,使用如此簡單的理由來分析一個決定了中國近代史走向的戰役,太草率了。

3、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不勝枚舉,落後武器、落後制度、落後生產力、人數稀少的武裝擊敗強大對手的事例也非常多,匈奴、突厥、吐蕃、蒙古人、西夏党項、遼金、滿族對於中原政權的打擊,人所共知。

4、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總結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不從政治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爭,是無法瞭解戰爭的真諦的。

5、太平天國起義實際上清政權就已經垮了,亡國只是時間問題了。政府軍——八旗軍、綠營軍的戰鬥力等同於零。結果出了個曾國藩,他最早實行了現在傳銷機構廣泛使用的老鼠會的制度。在團練勇營中,你能拉到100個下線就當哨官,能拉到300人當營官,說是政府武裝,但實際上屬於軍官私人財產,連軍隊的番號都是烙上私人的印記“慶字營”、“銘字營”……這些軍隊的長官就是所謂的軍閥。

6、北洋艦隊說是清政府的海軍,還不如說是李鴻章私人艦隊。只聽命於李鴻章一人。而私人擁有軍隊不是用來打仗的,軍隊只是一個實力的象徵,你有多大的實力你就可以擁有多大的官職、享受多大的特權、獲得多大的利益。

7、所以軍隊的訓練、戰略戰術、武器更新保養、戰鬥意志……什麼都不重要了,只要有規模,能唬住人就可以了。所謂北洋艦隊,真只是紙老虎而已。

8、在大東溝,從出發到遭遇,北洋艦隊始終都是不想作戰的,道理同上——北洋艦隊不是用來打仗,只是李鴻章爭權的一個重要砝碼。所以自始自終,北洋艦隊都是消極避戰的。

9、北洋艦隊一開戰就是採用艦頭對敵的雁行陣,優勢:減少被敵人火力擊中的概率。缺點:只有艦首火炮可以射擊,火力僅有三分之一能發揮。原因:只想保命,不想作戰。

10、旗艦首次開炮,就震垮艦橋,導致統帥喪失指揮能力,簡直荒唐透頂。說明:旗艦可能是糊的、旗艦的火炮從來沒有使用過,或者幾乎沒用過。可見整個艦隊的訓練何其低下!

清朝時期強大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失敗

太行軍事網

網站導航

太行軍事歷史祕聞

歷史的屈辱: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真相

2015-05-11 12:11 評論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師 1888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也因此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北洋水師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這句話從小就聽到幾乎人人這麼說,這句話的真實性究竟如何,仔細探究之,原來,這是句不完整的話,卻以訛傳訛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師就嘲笑當年浴血奮戰將士們的無能。

亞洲最強的艦隊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竟然全軍覆沒,而日艦卻一艘未沉。日本海軍的艦炮不僅擊破了北洋水師的戰船,也擊碎了慈禧太后勵精圖治的夢想。

在主流且不客觀的歷史讀物中,把戰敗的責任全推給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吅府高層,指責他們驕奢淫逸,貪圖享樂,不肯發展武備,導致中國海軍武器落後,最終才飲恨沙場。英國海戰史學家揭穿了這些謊言:“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瞭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的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瞭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麼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豐島海戰後對同僚說:“似有糊里糊塗進入海洋之感”。開戰之前,日本海軍大本營制訂了三種方案,為勝敗皆做好準備,最壞打算就是應對日本海軍慘敗,清軍在日本列島登陸的態勢,可見日本此次戰爭對日本來說也是一次豪賭。

1874年日本侵臺事吅件,激發了清廷“以大治水師為主”的海防目標,經十幾年經營,終於在1888年建起了北洋海軍,由25艘新式軍艦組成,總噸位8萬餘。據當時世界軍事年鑑統計,這支海軍居世界海軍第6位,日本海軍排在第16位。史學家唐德剛就曾說過:“這支艦隊就算擺在今日的臺灣海峽,也是一支可觀的鋼鐵長城 。”

直到大戰爆發之前,“定遠”、“鎮遠”這兩艘噸位達7335噸的鐵甲鉅艦仍然是亞洲最令人生畏的兩架海戰利器,日本人“畏之如虎豹”。兩艦是當時世界比較先進的鐵甲堡式鐵甲艦,各裝十二英寸大炮四門,裝甲厚度達十四寸。兩艦在黃海大戰時“中數百彈,又被鬆島之十三寸大彈擊中數次,而曾無一彈之鑽入,死者亦不見其多”,可見船艦的質量是何等過硬。據戰後統計,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大大超過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大口徑火炮和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也均佔優勢。而清政吅府也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敢於對日宣戰。

北洋水師失敗的主要原因絕不是士兵缺乏訓練,更不是什麼武器落後,撥款不足,而是敗在了清末腐朽透頂的官僚體系之上。其實日本戰艦被擊中的炮彈並不少,如果中國軍隊使用了威力最大的開花彈,只須“定遠”、“鎮遠”二艦就可以全殲日本艦隊。但由於北洋艦隊的軍火採購存在嚴重問題,很多炮彈的彈殼輪箍線比炮膛還大,要用銼刀銼低後才能勉強賽入炮膛,這樣的炮彈容易炸膛,水手根本不敢用來發炮,可由......

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

關於甲午海戰,其實主要戰敗原因,不在北洋水師黃海一戰,而是陸戰全敗,日軍攻陷威海衛港外炮臺,利用原屬清軍之炮臺跨射泊於港內之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就只有扯白旗的份兒。不過歷史家總有偏頗,緣因陸上清軍以八旗子弟佔多,北洋艦隊則以福建老鄉為主,所以論到要背戰敗這黑鑊者,總不會算到八旗子弟這些皇親貴族身上,就只有請那批南蠻賤民,捱義氣背鑊,承受戰敗罵名至今,正所謂同人唔同命,誰叫他們不懂投胎選種族群呀!

不過歷史之糊塗,又豈只張冠李戴,指鹿為馬,還有許多楝篤笑料,所以就要與大家分享,不過就不要笑爆肚皮。這些笑料,莫過如說北洋艦隊破舊殘廢,又如李鴻章保留實力等,其中最攪笑莫如艦隊炮彈不會爆,就說給人做了手腳,換了沙石充數,又此可見,時人軍事常識之淺薄無知,真是到了驚人地步。雖知炮彈頭當然不爆,爆的彈頭在艦戰中有何用?基本上炮彈彈頭,分反裝甲及反人員彈頭,反裝甲彈頭以炮彈速度貫穿裝甲,稱為穿甲彈。而人員殺傷彈,會以爆破碎片及爆風殺傷人員,稱為榴彈。兩者彈頭設計不同,用錯了就效果全無。而艦戰時各人都在船倉內,有裝甲或倉板保護,用榴彈並無殺傷效果。而用穿甲彈目的為貫穿裝甲,擊毀倉內設施及殺傷人員,而非爆炸,事實上有物理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有堅硬裝甲面外爆炸,並不能炸開裝甲板,而爆炸反會使彈頭彈開,所以要對付軍艦,自然用彈頭不會爆的穿甲彈最有效,而時人就說成因此而敗陣。用最合適的武器是戰敗原因?你說這論點不笑死街坊?

如果說炮彈彈藥出問題,所以打不到炮。這論點又好攪笑,首先是當年北洋艦隊所用大炮,大都是德國克魯伯兵工廠的優質大炮,所以炮彈也是原裝入口,中國並沒有生產線。而以德國人務實作風,斷不會在彈藥做手腳以壞自家招牌這麼笨,而且就算有人從中做手腳,臨陣拚命,艦隊官兵豈不會事前檢查炮彈,這等關係自己性命的大事,誰會馬虎了事。可況黃海戰役打了五小時,北洋艦隊如打不到炮,這五小時如何過?在唱歌跳舞、吃喝玩樂?而日艦則在睡大覺乎?

所以北洋艦隊大敗,絕不是因為是一支殘舊的豆腐渣艦隊,反而是當時一支超級艦隊。北洋艦隊當年是世界排名第八,亞洲排名第一的艦隊,無論在火力噸位,都是亞洲第一,而船艦建成,只有十年時間,而一般船艦之可用壽命,最少五十年,所以不存在殘舊破爛這情況。而且北洋艦隊,本身就經費多得很,自南洋大臣沈葆楨上奏南北艦隊,北洋艦隊每年經費,就有四百萬兩,當年這四百萬兩,已是天文數字,需知當年一個綠營兵仔,月餉就是一兩多,而當年建造一艘鎮遠級軍艦,費用只是六十萬兩,所以北洋艦隊一年經費,已夠多造鎮遠號五、六艘之多。就因為經費充足,李鴻章就可以好豪,攪個超級艦隊。這艦隊如何超級,就是集當時軍事科技之尖端也。北洋艦隊,是集英、法、德三個軍事技術之結晶,因為艦隊各艦,有些在英國建造,有些在德國建造,引擎就是法國貨,大炮就是德國貨,夠騎呢之餘,其實都是集各國之大成,最尖端之技術,就連英國這海上王國,都自嘆不如,亦無此派頭。當然啦!英國又怎會用法國引擎,又怎會用德國大炮呢?自家能造的,可不必假手於人!所以這種混種武器,就只有中國獨有。如不相信,可以上「中國軍艦博物館」這網頁看看,網址:www.yaox.com/cwm/,就可以知道當年北洋艦隊各艦,都是來路貨!

問題亦在此,試想想,十九世紀的中國,其工業力量,可以維持這等艦隊的後勤維諼工作嗎?英國用英制呎寸,德國法國用公制呎寸,兩者零件規格......

清朝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慘敗

自8月1日兩國正式宣戰後,北洋水師即開始積極備戰,士氣高漲,發誓要一雪豐島海戰之恥。是年9月17日晨,北洋艦隊在執行完運輸陸軍的護航任務後開始返航,至上午11時許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相遇。中日雙方在發現對方艦隊後都很快由旗艦發出準備戰鬥的信號,中方10艘主力戰艦為發揮艦首重炮的威力而排列成犄角雁行小隊陣,而日方12艘主力戰艦為發揮其航速快及舷側速射炮多的特點則排成魚貫縱列。

雙方繼續接近,預備進入炮火射程範圍內即打響戰鬥。北洋艦隊在行進過程中根據旗艦指令變陣形成一個扁“V”字形,由旗艦定遠和鎮遠兩艘鉅艦居中成為“V”字最尖端,而為第一隊;致遠、靖遠為第二隊在左;經遠、來遠為第三隊居右;濟遠、廣甲為第四隊在左;超勇、揚威為第五隊在右,向日艦的一字陣攔腰衝去。

此時日艦見到北洋艦隊改變後的陣形,決定避開定遠和鎮遠兩艘鉅艦,以快速的第一遊擊隊先行攻擊中方最薄弱的右翼。於是,行駛在一字陣前部的第一遊擊隊由8節航速加速至10節,並向左轉舵,漸漸地與本隊拉開了距離。這樣,一字陣就斷為前後兩截。而北洋艦隊仍保持8節的航速,並將扁“V”字形展開,以便各艦首炮都能轟擊敵艦。

雙方在正式開戰之前接仗的隊形大致如上所述。中午12時50分,雙方艦隊接近至5300米時,北洋艦隊旗艦定遠首先開炮。炮彈落在日本第一遊擊隊駛在最前面的吉野艦側100米處,海水頓時騰高數丈。定遠的第一炮,也是全隊發動進攻的信號,隨後,鎮遠艦也發射巨炮,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艦首重炮一齊發炮轟擊。

是時,日本旗艦鬆島也開始發炮還擊,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齊怒放,黃海上空硝煙瀰漫,海水為之沸騰。黃海海戰就此拉開了其大幕,此時交戰雙方的將士在轟轟的炮火聲中開始熱血沸騰,無論是正義抑或是邪惡的一方,他們心中都只有一個相同的目標——殲滅敵人,取得最後的勝利。

自鴉片戰爭以來飽受屈辱連招架之功都難以具備的中國終於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迎來了這次“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隊所進行的一場大海戰”,迎來了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當時北洋艦隊上的美籍海員馬吉芬曾記述下這樣的一段話:“中日啟釁之後,我艦隊員無不銳意備戰。

有鑑豐島一役濟遠、廣乙之覆轍,各艦皆將舢舨解除,意在表示軍艦之命運即乘員之命運,艦存與存,艦亡與亡。” ——我們的先輩們正打算以自己的熱血和鐵艦去洗刷以往的恥辱,去爭取“天朝大國”的榮耀!

海戰開始之後,日方靠前的第一遊擊隊見北洋艦隊來勢凶猛,並畏懼定遠、鎮遠火力強勁的巨炮,因此一面發炮一面加速從定遠、鎮遠二艦前面奪路而行,直撲北洋艦隊的薄弱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第一遊擊隊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和浪速四艦集中火力猛攻,而超勇和揚威竭力抗擊,但我方二艦終究寡不敵眾。

先是超勇中彈而引起大火,艦體逐漸傾斜下沉,管帶黃建勳落水後,魚雷艇“左一”駛近,拋出長繩相救,但他見自己艦船已沉,拒絕救助,不久沉沒於海水中而殉國。揚威也受重傷,各炮已不能轉動,在日艦輪番轟擊下,不得不駛離戰場,但又擱淺。最後其管帶林履中登臺一望,見已無力再戰,奮然蹈海,隨波而沒。

在超勇、揚威遭受圍攻的同時,以旗艦鬆島為首的日艦本隊8艘軍艦也到達定遠艦的正前方,雙方展開了猛烈的炮戰。雙方你來我往,無一刻放鬆,都儘量的將己方之炮彈向對方的主力艦上傾注。然炮戰開始後不久,鬆島的一顆炮彈擊中定遠的桅杆,正在艦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被震落到甲板上,身受重傷。

中方主帥於開戰不久後便身受重傷,實為不幸,這對後面的整個戰局也有一定的影響。定遠管帶劉步蟾當即代為督戰,指揮戰艦不斷變換方位,使日艦不能瞄準定位。而此時的日方旗艦鬆島也成為北洋艦隊的......

清朝時期,北洋水師實力算是強大,為什麼會失敗

清政府腐敗是根本原因。

北洋水師為什麼會覆滅,北洋艦隊最後怎麼全軍覆沒的?

一、真正的戰爭,永遠發生在戰爭開始之前!失敗往往首先從內部開始。

清政府的專制體制及其必然帶來的政治和經濟的腐敗。從身居要位的歷屆海軍大臣,到北洋艦隊普通的一員,大家首先考慮的不是民族國家和軍隊的利益,而是個人的利害。再強大的部隊,也難以抵禦這種腐敗的侵蝕。隨著滿族中央政權的衰弱,漢族官僚李鴻章等人紛紛崛起。他們辦洋務、興局廠、練新軍,轟轟烈烈。在相當一部分滿清權貴們看來,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的個人資本。因此,朝臣們為了削弱李鴻章,不惜削弱北洋海軍!限制北洋海軍就是限制李鴻章,打擊北洋海軍就是打擊李鴻章。戶部尚書翁同,以太后修圓為藉口,連續兩年停止發放海軍裝備購置費,以限制李鴻章。後來恭親王失勢,李鴻章失去臺柱,更加勢單力薄。他不得不與醇親王以及各位滿族朝臣和好,滿足醇親王挪用海軍經費(實際上削減海軍實力)的要求。李鴻章則欲借海軍重新獲得一片政治庇廕,就是這樣一些人在掌握著北洋海軍的命運!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以後,軍費投資就越來越少。海軍只是他們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籌碼,誰還真正為海軍的發展考慮?

金一南大聲感嘆:將如此之多的精力、財力用於內耗的民族,怎麼去迎接外敵發出的強悍挑戰!

二、上行,下效,鼓勵狗才的體制中必然包含著排斥英才的事實。

在這種體制中的民族國家和軍隊,縱有銅牆鐵壁,最終也會被摧毀;縱有匹夫之勇,終究無力迴天。多種資料證明,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以後,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當時,北洋軍艦上實行“責任承包制”,公費包乾,管帶負責,節餘歸己。因此,各船管帶平時把經費用在個人前途的“經營”和享樂,無暇對船隻進行保養和維修。打仗用的艦船不但不保養備戰,反而為了個人私利挪作他用。軍隊參與走私,艦船常年不作訓練,這已不是海軍的個別現象。

由於只對上、對個別掌握著自己升遷的權勢負責,而無須對下、對民族國家負責,因此,欺上瞞下,蔚然成風。平日裡演練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先量好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百發百中。不明真相者還以為自己強大無比、不可戰勝呢!

還有一件事情令作者金一南先生無法解釋:北洋水師發展到1894年大閱海軍時,定、鎮兩艘鐵甲艦主炮的戰時用彈僅存三枚定遠一枚,鎮遠兩枚,只有練習用彈庫藏尚豐!對此,李鴻章不是不知:“鴻章已從漢納根之議,令制巨彈,備戰鬥艦用”,但最終因為他“個人”內外交困,忙於政治周旋,因此正事一直沒有落實。

這樣一支軍隊,這樣一種軍紀和作風,這樣地腐敗和糜爛,一旦打起仗來,如何不敗?

三、不敗才是奇怪的:先看佈陣。當戰場不再是操演場時,面對逼近的敵艦,北洋艦隊首先佈陣就陷入混亂。丁汝昌的命令是各艦分段縱列,擺成掎角魚貫之陣。而到劉步蟾那裡竟然變成了“一字雁行陣”。而實際戰鬥時的隊形卻又變成了“單行兩翼雁行陣”。短時間內陣形如此變亂,說明了什麼?即使如此勉強的陣形也沒有維持多久,待日艦繞至背後時,清軍陣列始亂,此後即不能覆成型。

再看開戰。戰爭一開始,平日缺乏現代素質的官兵在有效射距外慌忙開炮,定遠艦劉步蟾指揮首先發炮,首炮非但未擊中目標,反而震塌前部搭於主炮上的飛橋,丁汝昌和英員泰萊皆從橋上摔下,嚴重受傷。一炮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總指揮!再勇敢的士兵,無人指揮,又有何用?這就是平日嚴陣以待、訓練有素的艦隊?

再看戰場廝殺。激戰中落伍的日艦“比睿號”冒險從我艦群中穿過,我定遠艦在相距四百米距離上發射魚雷,未中。日本武裝商船“西京丸”經過定遠艦時,定遠向其發四炮,又有兩炮未中。戰場上只有由硬件和軟件聯合構成的實力,沒有虛假和僥倖!黃海海戰中,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

為什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就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其一北洋水師的地位,其二洋務運動的目的.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洋務運動領軍人物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它一度是垂死的滿清王朝的驕傲,炫耀於東洋倭國,號稱亞洲第一.但最終裝備上的先進並沒有戰勝先進的制度.這無疑是給洋務派“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妄求僅進行物質上的改變而不促動政治制度的天真想法的致命一擊.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原因

雙方 人數 戰艦 船隻噸位 火炮 魚雷發射管 編隊航速

清軍 2126 12艘 34466噸 大小火炮195門 27具 14.5節

日軍 3916 12艘 40840噸 大小火炮268門 36具 15.2節

你沒看錯,人數,噸位,火炮,魚雷管,航速都在清軍之上

加上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舉國煥然一新,大清腐朽沒落,腐敗成風

海軍專業素質上由於西式教育,日本佔優

裝備質量後勤保障大清一塌糊塗,日本兢兢業業

實戰彈藥規格不符無法填裝,或者啞炮比比皆是

吉野彈藥庫被直接命中,但炮彈未爆

黃海海戰日艦多傷但無一沉沒,可見北洋彈藥不佳,開不了花

海戰初期便註定失敗將失敗歸結於李中堂的“棄戰保船”等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為何炮彈有質量問題

歸根結底在幾個可能:

一·清朝腐敗,貪汙軍款,導致炮彈質量問題

二·西方賣次品,船上火炮原本質量就不行(火炮,節速都比不過日本)

三·中國科技水平不足,無法生產合規火炮

歷史大環境:

西方需要一個東方小國的強大,來彌補自己的後勤劣勢

西方不需要一個東方大國的崛起,來妨礙自己的亞洲利益

直接結果:明治維新成功,洋務運動失敗

北洋水師為什麼失敗

因為洋務運動並沒有改變清政府的政治體制

這也就決定了北洋水師的上層還是那些封建官僚,所以儘管學習了西方的技術,儘管有鄧世昌、丁汝昌這樣的愛國將領,還是難以力挽狂瀾,仍舊敗給了日本人

相關問題答案
北洋水師為什麼失敗?
水滸傳最後為什麼失敗?
博客修改為什麼失敗?
美國禁酒令為什麼失敗?
方臘為什麼失敗?
農民起義為什麼失敗?
隆萬大改革為什麼失敗?
卡扎菲為什麼失敗?
預約科目一為什麼失敗?
徐蚌會戰為什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