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和小學生溝通?
如何與小學生溝通的技巧
主講:林秀明 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工作對象是學生;作為一個老師,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如果作為一個“頭”來說“手下”就是孩子,所以說,如何去了解他們,如何與他們溝通,如何去教育他們,是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那麼,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與學生進行溝通呢?平時我一直在思考,和同事們不斷地討論,互換經驗,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加深了對他們的瞭解,更方便因勢利導,因人施教。在日積月累的工作中,思路也逐步清晰:通過與孩子溝通,然後對孩子瞭解,再對孩子實施教育。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溝通。 作為一個成年人,思維方式也已經成人化,如何去了解他們?聽說現在的孩子早熟,可究竟熟到怎樣的程度?一段時間摸索下來,孩子開始漸漸愛上了我,我也更愛孩子了。原來溝通的的最大障礙是距離,而距離是人為,拉近距離也可以人為。 老師給學生的感覺總是高高在上,要問為什麼,首先,你的身高就比孩子高,孩子對你的目光天生就是仰視的,這些東西我們沒辦法改變,但也說明,從學生進學校的一刻起,他們和老師之間莫名的就存在著這樣一種“不平等”,自然也就產生了客觀的距離感。 其次,社會和學校給予我們教師管理學生的權利,便讓小小的三尺講臺像國王的王座一樣讓人油然而起一種崇敬。人說崇敬是要的,在我看來,崇敬的另一面,就是拉遠了與別人的距離。我們教師也希望學生能聽自己的話,因此算不上喝令,命令還是有的;算不上“畏”,“敬”總還是要的。正是基於這些微妙的聯繫,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便也以它的工作性質存在著。 試想我們又要孩子出於崇敬多多的聽話,又要他們完全而充分的信任我們,這是多麼的矛盾,好比今天領導要你去聊聊,帶給你的究竟是忐忑多還是輕鬆多?自然不言而喻。 再說還有年齡的差距。我們多數老師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所以思想言語中總有些歷史的“沉澱”和“滄桑”,我們關心的是家庭、事業、自己的孩子;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一出生就沒碰見過“大事”,生活就是吃飯、睡覺、上課、玩樂這麼簡單,加上他們又趕上信息變化極速的時代,他們關心的是明星、自己的興趣,學習成績。同樣為人,但是頭腦裡裝的卻是多麼不同的東西!這其中的距離是不需細說的。為了打開這一扇門。在上體育實踐課時,我就會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和他們做遊戲、跳短繩……,讓學生感覺到我們是沒有距離的。 “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為本,同樣的教師要想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當以這個為行為指導。 1、創造一切互動機會: 孩子愛說話,這其實是逐步認識、瞭解世界的表現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孩子在上課時特別喜歡插嘴,雖然他們說的話很有可能會跑題,例如對孩子在上體育與健康課時,提出“如何預防感冒”,正說到遇到感冒的症狀時,結果一個孩子馬上說起來“哎,我上回就在……”雖然一方面我氣惱學生還沒學會上課有問題舉手,但也讓我知道他確實正在很專注地聽我的課,還在積極思考問題。所以我沒有制止他,而是請他再按照課堂常規重新來一遍,耐心地聽他講完,最後補充“請已想到什麼,或將要想到什麼的同學下課再來和我討論。”下課後,許多小孩子還圍在我身邊興致很高地說一些他們的見聞。對我來說這才算完美地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由此孩子才覺得真正參與到了課堂中,也於不知不覺間拉近了距離。象這樣,給孩子一個主動與我溝通的機會比我找機會去與孩子溝通要效果好得多。 2、和孩子聊聊家常話 孩子願意親近貼近和關心他們生活的人。有事沒事碰見孩子就可以問問他最近怎麼樣,媽媽身體好嗎?最近在看什麼動畫片?有什麼奇聞趣事?等等,學生會一下覺得,原來老師也和我一樣,也愛看動畫片!便自然而然地放下了戒心,還會滔滔不絕地和你聊他的興趣。作為教師,不要吝嗇讚美......
如何與小學生溝通
1.課餘時間多交流,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老師在課餘時間找機會與學生交流,並參與他們的活動中,讓學生感到老師容易親近,從而贏得學生的好感。有些老師上課的時候表情嚴肅認真,課後也經常難見笑容,學生覺得這老師“真可怕”,不敢接近,更不用說溝通。每一位老師,既要能當“嚴父”又要能當“慈母”。在學習之餘,與學生談談生活上的事,談談他們的愛好,談談他們的喜怒哀樂,關心他們的成長,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去了解他們的感受。老師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對於他們的發問、好奇,在儘可能的範圍內給予回答。2.以文傳情,拉近距離。老師還有一個與學生溝通的方法,那就是用文字進行交流。比如班主任老師可與班上的學生交換日記,每位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愛,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希望老師多看自己一眼,有些甚至以鬧事的方式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作為老師,我們要求自己能夠觸覺敏銳,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沒有成見,都能一視同仁,儘量對所有學生接納的程度都一樣,心目中絕無寵兒。3.創造一切互動機會。小學生愛說話,這是他們逐步認識、瞭解世界的表現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孩子在上課時特別喜歡插嘴,雖然他們說的話很有可能會跑題,例如對孩子在上健康課時,提出“如何預防腮腺炎”,正說到腮腺炎的症狀時,結果一個孩子馬上說起來“哎,我上回就在……”雖然一方面我對學生還沒學會上課有問題舉手很氣惱,但也讓我知道他確實正在很專注地聽我的課,還在積極思考問題。所以我沒有制止他,而是請他再按照課堂常規重新來一遍,耐心地聽他講完,最後補充“請想到什麼,或將要想到什麼的同學下課再來和我討論。”下課後,許多小孩子還圍在我身邊興致很高地說一些他們的見聞。對我來說這才算完美地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由此孩子才覺得真正參與到了課堂中,也於不知不覺間拉近了距離。像這樣,給孩子一個主動與我溝通的機會比我找機會去與孩子溝通要效果好得多。4.和孩子聊聊家常話。孩子願意親近貼近和關心他們生活的人。有事沒事碰見孩子就可以問問他最近怎麼樣,媽媽身體好嗎?最近在看什麼動畫片?有什麼奇聞趣事?等等,學生會一下覺得,原來老師也和我一樣,也愛看動畫片!便自然而然地放下了戒心,還會滔滔不絕地和你聊他的興趣。作為教師,不要吝嗇讚美的語言,它會給學生帶來極大鼓舞。“你真棒”、“你很了不起”、“你真偉大”、“你提的問題十分有價值!”、“你的想法很有創意,老師也沒想到。”……這些語言雖然簡單,但卻能鼓舞學生鬥志,增強學生自信,激發學生潛能。無論是採用哪種溝通方式,恐怕最累的就是老師了,因為溝通需要時間,聊天需要時間,關心也需要時間。老師本身要面對教學這一重頭任務,時間已被“剝奪”的所剩無幾,哪還有這閒工夫?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所以縱然千百年來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可始終無甚大改變。可是,我覺得,如果老師是真心愛孩子的,就不會把他們當成負擔,就像父母永遠不會覺得自己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過多的一樣道理。所以我們不妨做一番嘗試,當孩子向你露出會心一笑時那時的幸福也無可比擬吧!事實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難以盡善盡美,只要我們儘自己最大可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學生學得輕鬆、快樂,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怎樣和小學生溝通
小學是人生正式開始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小學生從學齡前兒童的性格開始走向成熟的世界觀,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對他們未來的意識形態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溝通是教育的第一步,邁出這一步才能為全面素質教育的開展鋪平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溝通了解 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工作對象是學生;作為一個老師,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如果作為一個“頭”來說“手下”就是孩子,所以說,如何去了解他們,如何與他們溝通,如何去教育他們,是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那麼,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與學生進行溝通呢?平時我一直在思考,和同事們不斷地討論,互換經驗,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加深了對他們的瞭解,更方便因勢利導,因人施教。在日積月累的工作中,思路也逐步清晰:通過與孩子溝通,然後對孩子瞭解,再對孩子實施教育。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溝通。 作為一個成年人,思維方式也已經成人化,如何去了解他們?聽說現在的孩子早熟,可究竟熟到怎樣的程度?一段時間摸索下來,孩子開始漸漸愛上了我,我也更愛孩子了。原來溝通的的最大障礙是距離,而距離是人為,拉近距離也可以人為。 二、克服距離 老師給學生的感覺總是高高在上,要問為什麼,首先,你的身高就比孩子高,孩子對你的目光天生就是仰視的,這些東西我們沒辦法改變,但也說明,從學生進學校的一刻起,他們和老師之間莫名的就存在著這樣一種“不平等”,自然也就產生了客觀的距離感。 其次,社會和學校給予我們教師管理學生的權利,便讓小小的三尺講臺像國王的王座一樣讓人油然而起一種崇崇敬感,我們多數老師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所以思想言語中總有些歷史的“沉澱”和“滄桑”,我們關心的是家庭、事業、自己的孩子;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一出生就沒碰見過“大事”,生活就是吃飯、睡覺、上課、玩樂這麼簡單,加上他們又趕上信息變化極速的時代,他們關心的是明星、自己的興趣,學習成績。同樣為人,但是頭腦裡裝的卻是多麼不同的東西!這其中的距離是毋需細說的。所以如果這時候上帝告訴你距離就在這裡,那麼要跨過的,就已有這三座階梯了。也正因為克服這三座階梯的艱難性,使得長久以來師生的關係難有大突破。然而素質教育來了,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例如在上體育實踐課時,我就會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和他們做遊戲、跳短繩……,讓學生感覺到我們是沒有距離的。 三、溝通渠道 “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為本,同樣的教師要想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當以這個為行為指導。 1、創造一切互動機會: 孩子愛說話,這其實是逐步認識、瞭解世界的表現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孩子在上課時特別喜歡插嘴,雖然他們說的話很有可能會跑題,例如對孩子在上體育與健康課時,提出“如何預防感冒”,正說到遇到感冒的症狀時,結果一個孩子馬上說起來“哎,我上回就在……”雖然一方面我氣惱學生還沒學會上課有問題舉手,但也讓我知道他確實正在很專注地聽我的課,還在積極思考問題。所以我沒有制止他,而是請他再按照課堂常規重新來一遍,耐心地聽他講完,最後補充“請已想到什麼,或將要想到什麼的同學下課再來和我討論。”下課後,許多小孩子還圍在我身邊興致很高地說一些他們的見聞。對我來說這才算完美地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由此孩子才覺得真正參與到了課堂中,也於不知不覺間拉近了距離。象這樣,給孩子一個主動與我溝通的機會比我找機會去與孩子溝通要效果好得多。 2、和孩子聊聊家常話 孩子願意親近貼近和關心他們生活的人。有事沒事碰見孩子就可以問問他最近怎麼樣,媽媽身體好嗎?最近在看什麼動畫片?有什麼奇聞趣事?等等,學生會一下覺得,原來老師也和我一樣,也愛看動畫片!便自然而然地放下了戒心,還會滔滔不絕地和你聊他的興趣。作為教......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溝通與交往能力
一、教師和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師生之間的交往活動,實際上首先是人際感情的交流,愛心構建“雙向信任”的橋樑。這裡特別要強調,教師應具有良好的人際品質,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學生,另一方面就是與學生和諧相處。具體說來,前者要求教師心胸豁達,能對在身體、智力、感知、運動、社交及情緒上各有差異的學生表示關切、接納;對學生產生的某需要、情感、衝突,能敏銳地察覺,並給予深入、自發的反應;同時能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後者要求教師不虛偽行事,與學生能開誠佈公,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對學生持積極相待的態度;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做到和諧、自然、默契,這有利於協調師生關係,取得管理效果。
教師通過自身健康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是師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個有感染力的教師應使師生之間在情感上保持協調和融洽。教師用愛心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橋樑,學生自然而然地會把教師當作最可依賴、最可親近的人,視為自己的親朋好友,他就會和老師推心置腹地談思想、談理想、談學習、談感覺,而教師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教師幫助學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人際交往是小學生最重要的社會技能之一,是兒童社會化的動因,如合作、助人、友愛和謙讓等許多社會技能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獲得的。但有些學生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與同伴和諧共處,這常常會引起他們的離群、冷漠、自卑、抑鬱,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也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1、怎樣讓學生擺脫孤獨感?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輔導:
a 向父母瞭解學生情況,確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還是持久性的。如屬後者最好請心理醫生診斷治療。
b 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應對他們給予更多關注,請他們回答問題時,應多留一些思考和準備的時間。
c 鼓勵他們多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學交往,併為他們創造在公開場合發言的機會。有些同學只有在小組裡才敢發言,就多讓他們參加小組活動。請班級同學合作,鼓勵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發揮長處,從容自如地表現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態行為。
2、怎樣讓學生克服嫉妒心理
對有嫉妒心學生的輔導措施有:
a 用坦白與誠實的態度處理。有時嫉妒是出於本能,如果過分抑制它,也許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靈,所以要讓它顯露出來加以引導糾正。例如,在上述事例中,輔導老師的第一步,應該讓該學生盡情訴說,把一直深藏於內心的說不出口的話統統說出來,以瞭解其嫉妒的真實原因。
b 幫助學生分析和認識嫉妒的產生原因和危害。利用當事人的親身體驗,說明嫉妒不僅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使自己心靈受到折磨。
c 鼓勵學生靠自己的努力和進步來換取別人的讚揚,引導學生虛心看待別人的優點與進步,把別人的長處當成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去發現自己的不足。
d 教師對學生應一視同仁,要用公正的評價,使其口服心服。
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個性缺陷則是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的背景因素。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下列人格特徵容易阻礙人際交往,導致人際關係問題:
第一,不尊重他人,對人缺乏感情;第二,自我中心,只關心自身利益,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第三,對人不真誠,有欺騙行為;第四,過分服從和取悅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第五,過分自卑或自負,嫉妒心強;第六,性情孤僻,偏執,不願與人相處和接受他人規勸;第七,目空一切,對他人過分苛求;第八,過分使用心理防禦機制,報復心強。
教師應根據孩子個性品質中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治或重塑,以利於他們順利地進行人際交往。
三、 教給交往技巧,培養交往能力
有的同學常常有這樣的困惑:想和別人友好相處,但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贏得大家的......
如何和小學老師溝通
溝通的平臺:
1、直接溝通。學校是教育的主導者 ,學校堅持以孩子為本,構建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和諧教育,為家長搭建了很好的溝通平臺。例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網上家長學校、印發家長信、學校開放日、歡迎家長校訪、家長參與的學生集體活動、e校通、老師的手機、QQ、短信、家訪、書信、家校聯繫本、作業簽字等等。
2、間接溝通。通過孩子的言行和其他家長的談論及其他渠道對老師的瞭解。
直接溝通和間接溝通都是顯性的溝通,隱性的溝通更重要,因為它是思想的溝通,體現家長自身素養的溝通。在與老師的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中,家長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與老師溝通。
有效溝通:
1、 家長的家教理念和能力,交往習慣和交流方式,文化水平和素養等,都影響著與老師溝通的質量。以家長給孩子的作業簽字為例。孩子到家後可能講到課堂學習的情況和老師的要求,家長要停下手中的活兒,眼睛看著孩子,認真傾聽,這種負責任的態度,這就是和老師最有效的溝通。指導孩子獨立完成作業,讓孩子自己先認真檢查作業,家長幫助檢查後再簽字。如果有能力就檢查對錯,沒能力就觀察孩子的作業態度,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把簽字當成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措施。有時可直接簽名,有時候可寫上孩子的努力,遇到的難點及所用時間,例如孩子作業時遇到某道難題,自己看課本後複習了知識點做來了;改正了某道錯題又做了一道相似的課外題等。有時這樣簽字是為了配合老師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當然要經過孩子的同意。家長對孩子作業的態度和做法就是在與老師溝通,一種隱性的溝通,溝通在教育理念的一致上。
2、家長的儀表舉止也是向老師傳達著信息。例如去開家長會,家長穿戴要莊重大方,千萬不可珠光寶氣濃妝豔抹。家長會前要自覺把手機設置震動,不要在開會間接打電話,也不要在樓道內打電話。見老師要問好,散會後要和老師說再見和謝謝。如果需要校訪,提前和老師約定,除了班主任外也應拜訪課任老師,如果老師上課,讓別的老師轉達自己的謝意。包括到學校存放汽車、自行車也都要有禮貌按要求。因為我們去的是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成長的地方。家長內心深處對學校的敬重,對老師的感恩,都在儀表舉止言談話語上表達出來。
3、家長到學校參加活動是家長的再學習。現在提倡校園文化,家長可以早一些到學校,參觀校園,看看校訓、掛圖、光榮榜、板報、班級展覽等。在家長會前一般都有校領導講話,不要以為與己無關,這也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聽老師講話的時候,一定作簡要的記錄,擡頭聽,低頭記,到家想。家長如何真心實意地聽老師講座,孩子就如何認真聽老師講課。家長認真學習,不僅會使老師感到尊重,還會激發老師的教育熱情。
4、孩子問題多,平時常溝通。按老師的要求教育好孩子是最好的溝通。越是好孩子的家長越是很少與老師聯繫。他們始終保持著和老師教育理念的一致。如果孩子問題稍多一些,就需要平時主動與老師多聯繫。往往有這種情況,家長會後家長裡三層外三層圍著老師,老師不可能一一細說,出於對家長的尊重也不可能當著大家的面批評一個孩子。還有,因為家長缺乏主動溝通,孩子出現問題被請到學校後,所有的任課教師都告狀,家長滿臉賠笑,一肚子怒火。當被請家長時,家長應該知道這是老師在尋求家長的幫助,他實在沒辦法了。也說明老師在我們孩子身上已經付出很多,我們的孩子佔據了很多別的孩子的教育資源。應該感謝老師,沒任何理由對老師反感。
5、家長會上要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話,家長會後要客觀積極向孩子轉達。老師面向全體家長主要講孩子們共性的多,發展的規律,教育的方法等。......
如何與小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
一、尊重家長、理解家長是前提
一方面要尊重家長。心理學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我們做班主任的不可能在跟家長接觸的短短時間內讓家長喜歡自己,但我們可以注重自己的言談方式,使家長產生一種願意跟你溝通的的慾望。因此再跟家長溝通之前,一般要充分準備好學生的材料,諸如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及老師近段時間的評語等。同時在腦海裡預想一下家長可能遇到的問題,力求自己在迴應家長的問題時做到準確無誤,以增強家長對自己的信任感。而對於少數文化程度較高或教育孩子經驗豐富的家長我們本著虛心求教的態度,跟她們交流和請教管理孩子的方法,這樣既便利我們工作,同時也讓家長覺得我們比較民主隨和、誠實可信,從而更願意跟班主任聯繫溝通。
另一方面理解家長。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家長對孩子造成的一些過失或者為了孩子與老師發生的矛盾等問題。事實上,我們從家長那裡會得到學生的各種信息,同時老師還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如果教師與家長結成和諧融洽、互相信賴、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會把孩子引向好的發展。
二、善於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
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其知識結構、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班主任可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對於知識型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如實地向家長反映學生情況,在充分肯定家長的合理化建議的同時,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於溺愛型的家長,班主任一般在交談時先肯定孩子的長處,然後用懇切委婉的語言向家長反映情況,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溺愛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使得這類家長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全面地瞭解孩子,並主動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對於那些對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長,班主任要多強調家長在孩子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活動中來,班主任要及時將學生的點滴進步反映給家長,激發他們對孩子的信心;對因離異而不管孩子的家長,要勸他們不要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孩子,幫助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盡到自己的義務。其實無論與何種類型的家長溝通,最關鍵的還是要以誠待人,將心比心,相互理解,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建立家校聯繫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的聯繫途徑是家訪。通過家訪,班主任能瞭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家長的文化素質、家庭教育狀況等基本情況,從而對學生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家訪中,班主任宜與家長共同商洽教育學生的方法,樹立家長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過多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削弱家長對子女的信任。由於通訊事業的迅猛發展以及移動通訊具有的便捷、快速、方便等優點,使得電話或短信溝通成為一種新的方式。班主任通過給家長打電話、發短信的方式,既便捷,又宜於與家長的情感維繫。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與家長電話交流時,語氣要和藹,要親切。對學生的近期表現,要多肯定,多鼓勵;對於不足,要委婉表述。隨著現代網絡事業的發展,網絡平臺也日益成為交流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可通過Email、網絡博客等方式與家長在網上進行交流。
另一方面的聯繫途徑是定期開家長會。家長會是家校聯繫中佔主導、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家長會的定義是由學校或教師發起的,面向學生、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交流、互動,介紹性的會議或活動。通俗講,就是“學校同家長聯繫的一種方式”。召開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家長與老師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學......
如何和學生更好的溝通
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
(一)學會了解
瞭解學生是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瞭解每一個同學是輔導員與學生儘快溝通的必要條件。因為了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這也是輔導員的本職。我們輔導員對於學生而言,不是官,而是直接的管理者。因此,在學生的心目中,我們往往是居高臨下的,這就使我們之間有了一定的隔閡。再加上我們與學生有年齡的差異,有不同的成長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從而很容易產生認識上的差異。所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習慣於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去解決問題,有時候也會把我們的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學生的身上。這樣就使得我們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大了,不利於我們和學生之間的溝通。
兵法有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應該瞭解學生各方的情況,包括他們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思想狀況,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而且在與他們的溝通過程中,如果僅僅拘泥於問答形式的談話,不可能產生心靈交流的良好效果,很難真正的瞭解他們。我們應該學會走入他們中間,比如:開展一些班級活動,師生共同參與其中;或者在課後到學生的寢室去,真正的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與他們共同議論,探討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等。我們要讓學生們感到輔導員也是班集體中的一員,是他們值得信賴的良師益友,這樣,才能使得我們更好的溝通。
(二)真心對待
輔導員傾注愛心是溝通的根本保證。熱愛學生既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同時也是師生間相互溝通的橋樑。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不能傾注愛心,又哪裡談得上與他們溝通呢。因為愛能驅使輔導員以最大的耐心和韌勁去克服與學生溝通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能夠
激起學生對我們的親近感和信任感,從而使溝通能夠順利進行。對於學生來說,我們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子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孫子曾經說過:“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也就是說,將帥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那樣,士卒就會跟他們赴湯蹈火;帥對待士卒像對待自己偏愛的孩子那樣,士卒就會與他們同生共死。這就告訴我們,輔導員待學生要像家長待孩子一樣,兼嚴父與慈母二任於一身。既要無微不至地關懷學生,真誠地愛護學生,與學生彼此信賴,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對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毫不放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曾經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為人所化,教育愛心很重要。”作為一名輔導員,我們尤其要對學生投入真誠的愛心。只有我們用真心去對待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才會對我們敞開心扉,親近我們,信任我們。因為教育總是互相感化的,學生感受到這種愛,自然願意去和班主任或其他教師交流,那麼溝通也不是件難事了。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對學生的愛應貫徹以下兩條原則:一是這種愛應該是不含任何偏見和無私的,不只是施於少數人,而是普遍地給予所有的學生,切不可親此疏彼;二是這種愛應該是理智的,我們對學生的情感必須能夠使他們的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高。而且,這種情感要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具體環境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決定我們情感的傾向、表現方式和分寸。總之,我們對學生的愛應該表現為愛而不縱,怨而不棄。這樣的愛可使我們的教育像春雨一樣滋潤學生的心田,在師生之問產生心與心相契、情與情相融的良好效果,使我們和學生之問能夠很好地溝通。
(三)學會尊重
在師生溝通中尊重是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前提。因為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只有有了信任,教師才可能深入......
老師與學生如何溝通
應該說,老師與學生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教育成功的祕訣之一。 那麼,老師與學生應該怎樣溝通呢? 一、多問 比如說,新生入學後,老師對班上每個學生都是陌生的,要想盡快熟悉學生,瞭解學生,一個最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問” 。問什麼?問他們適不適應新環境,學習上是否有困難等等。在不斷詢問的過程中,既瞭解學生,又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與愛護,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打下堅 實的基礎。同時,通過與家長接觸,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等等。另外,還可把其子女在校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實行教育互動,使學生快樂健 康地成長。 二、巧談 曾教過一名姓馬的學生,他經常不寫作業,上課喜歡找人說話,下課經常欺侮人,對老師的批評卻不以為然,還常與老師“講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 響。這樣的學生如果僅靠訓斥就只會越訓越皮。為了轉化他,首先從溝通師生情感入手,再犯錯誤時,我總是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談話,幫他分析危害,細心耐煩地 引導他走上道德規範的正軌。他看到我對他不討厭,不嫌棄,一直對他很真誠,慢慢地,對我越來越親近。終於,我用情感的繮繩套住了這匹脫繮的“小馬” 。 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老師與學生談心要平等待人,不“居高臨下”;講知心話,不“空洞說教”;要選擇時機,不“急於求成”;要善於傾聽,不“先入為主” 。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善觀 老師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慧眼,不僅要觀察班集體的變化,更需要透過每個學生的細微變化表現其思想本質,真正做到知微見著。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妥善處理問題,把工作做在前頭,防患於未然。 老師要發現差生的缺點很容易,但要發現優生隱蔽的缺點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優生因為自己經常受到表揚,便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以致萌發“優越 感”,甚至發展到瞧不起同學,有時還仗勢欺負一些差生。有的優生甚至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故意歪曲事實,給教師錯覺,導致部分差生滿心委屈,卻無處申辨, 從而對老師產生逆反心理,認為老師不公平,於是就更加消極。因此,不論遇到什麼問題,老師必須善於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從而妥善處理好學生之間的關係, 無形之中為師生心理溝通掃除了障礙。 四、常誇 俗話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 學生施某,學習成績差,但我發現他平時熱愛勞動,便經常給予表揚,並把班級的衛生任務交給他。後來,他不但衛生搞得好,而且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 進步。學生季某,學習成績中等以下。有一天,她問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給她解答的同時,又表揚了她。我說,不管問題難易,只要肯提問題,就說明你在認 真學習,認真鑽研。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從此,該學生經常問問題,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老師與學生溝通時,必須有效把握師生之間心理溝通的藝術,使學生從情感上深切地感受到老師是可敬可愛的,既是學業上的導師,又是生活裡的父母,更是個人成長中的朋友。
老師如何與學生溝通
教師對學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與學生溝通,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來向學生表達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要求,無論是面對全體的要求、評價,還是針對個人進行的談話、寫信等,都是為了達到教師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決於多種因素,這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質量是其中一個很
而溝通工作的實際的大小,取決於師生溝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在向學生熱情地傳遞知識、價值觀等,而學生毫無興趣,面臨的是學生的抗拒,低度的學習動機,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從這個角度講,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效能產生的關鍵,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大部分教師都瞭解師生關係相處的原則,但事實上,如何將這些理論與自己的實際工作接軌,如何將其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還是需要多畫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首先,教師要有同理心,能夠做到換位思考。
教師要關心學生,那必須要了解學生,而要了解學生,首先必須進入學生的情緒和思想的系統中去,以學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學生的心情去體會學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後有效地將這些感受傳遞給對方,這樣的同理心可以使對方會感到理解與尊重,從而產生溫暖感與舒暢的滿足感,這種感受可以誘發出彼此充滿體諒和關懷的溝通氛圍。同理心是與學生進行良好溝通的前提,俗話講也就是換位思考。關鍵是一個教師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個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學生的困難和困惑。當一個教師不願意設身處地從對方去考慮,會使學生覺得老師不去理解他,不關心自己,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與教師的溝通就會停止,而老師則不能真正地接納學生,非常容易對學生提出無益的指責與批評,也不能正確地對學生做出積極的迴應。老師願意見到的事實是學生通過老師有效的教育能夠改正不良習慣、錯誤思想,從而形成良好習慣、確立正確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師對學生的同理心與換位思想是開啟心智世界的鑰匙,是教育效能產生的前提。
例如,我班內有個學生叫王海蘭,如果要找她的問題可是一大堆,大錯不少小錯不斷,如果只是挑她的毛病那真是說也說不完。可是挑她的毛病真的能夠幫助他進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不管她犯多大的錯誤也都要儘量先去理解她,考慮她做這件事情的合理性,從她的合理性乃至優點長處切入,進而在去談他的問題,並深信他通過努力、改正是可以進步可以有變好的,不止作為老師要這麼想,而且也要讓她自己知道老師對於她的這份信任和期望。事實證明,她不乏優點,而且,通過教育放大他的優點達到了教育目的:她進步了。那麼,這樣的溝通與教育也就是有效的。這是對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教師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相信學生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會給學生信心與勇氣。這就要求老師在對待學生是要多鼓勵、多誇獎,少責備、少批評。
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學生。
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願望的,但事實並不是每個老師對學生的良好的願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觸。我想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在溝通時,學生對老師的真誠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對學生必須要信任,這樣教育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為教師們真地做到了理解學生,那麼信任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老師信任學生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結合學生的特點使其揚長避短,讓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而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教師的體貼與關懷,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只要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鼓勵他們去不斷的主動探索,這樣就可以使他們得以充分發展。誇獎和鼓勵是一劑良藥,可以幫助孩子確立信心,取得更大的進步。如對於王海蘭揚長......
如何與學生溝通
”由此可見,溝通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怎樣引導師生之間的溝通呢? 一. 愛心是基礎,教師的愛心能驅使教師以最大的耐心和韌勁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挖掘自身的潛能;教師的愛,對學生的發展也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有了這種愛,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仰慕心理,從而把這種情感遷移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 二. 師生溝通中的口語藝術,師生溝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學生的各種差異,教師除了要重視語言的表達內容外,還要重視表達語言的技巧。 教師幽默的表達方式,委婉的溝通技巧走進學生中間,學生才會感到快樂,感到自己是被尊重,溝通也就通暢了並且在理智及情感上接受老師的意見了。 三、積極聆聽, 學生講話時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師生溝通失敗的重要原因。良好的溝通,需要耐心的聆聽對方,瞭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積極聆聽的態度, 可以使學生覺得受到重視並肯定自己的價值,要避免當學生在講話時,急於表達自己的反應,後注意力不集中在對方的講話上,打斷學生的講話等。 四、教師體態語及微笑應用;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無意識的做著體態語的溝通, 而平時大部分的時間教師與學生交往接觸時,他們的體態語也是無意識的。微笑,微笑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臉上常常微笑,學生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並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 在教育活動中, 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和讚美的話語, 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 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讓學生感到你的親近,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總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成功的關鍵。這就需要我們要俯下身看學生, 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交流的方法很多,我們只有使用合理的溝通方法,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打開他們的心靈之鎖,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