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斯大林模式?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斯大林模式有什麼特點?如何評價?

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 制; ③調節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 計劃經濟;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2)評價: ①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國主義 包圍和威脅,內部存在落後的經濟文 化條件下,斯大林創立的蘇聯社會主 義建設模式; ②它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在較 短時間內使蘇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 化; ③它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弊端: 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經濟 管理過死過嚴; ④它造成了諸多嚴重的問題,隨著時 間的推移,其弊端日漸突出,成為蘇 聯社會主義事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 項事業的發展,為日後蘇聯和東歐各 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成 為後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歷史根 源。

斯大林模式的評價

斯大林模式的評價積極方面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迅速發展是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v後來去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簡要評價“斯大林模式”

定義:

“斯大林模式”又稱“蘇聯模式”,是採用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七十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1)經濟方面:以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計劃管理體制,它限制了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否定了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並片面發展重工業,過多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實行高積累,多投資。片面發展重工業。

(2)政治方面:權力高度集中於黨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黨政不分,共產黨管理一切,直接發佈命令;管理一切國家事務,民主法制不健全,領導的終身制,基本不受群眾的監督,最後形成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

2.評價:

(1)積極:

因為強制執行計劃經濟,高度發展重工業,在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下,它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此外,因為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其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的發展,使其在帝國主義的重重包圍下,鞏固了社會主義成果,而“五年計劃”和農業集體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消極:

一,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的長期落後,最終又制約了重工業的發展;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單調,質量低劣。忽視輕工業的發展造成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後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

三,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制作風盛行的現象。

四,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並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這是一個在特定時期、特定歷史背景條件下能起到有限作用的制度,但是在大方向上妨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誤區。

斯大林模式的特點是什麼?

“斯大林模式”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權利的高度集中。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

怎樣評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問題

斯大林問題是一個世界範圍的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政治問題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列寧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間不長,他只是提出了一些設想,初步進行了一些實踐。國內革命戰爭結束、實行新經濟政策不久,他就病重不能視事,並於1924年去世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是蘇聯共產黨在斯大林領導下建立和實施的。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1936年通過的《蘇聯憲法》,把蘇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用法律形式規定了下來。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後,儘管蘇聯政治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直到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上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框架仍沿襲了斯大林創立的模式,即1936年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可以說,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是與斯大林分不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歐國家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創立的模式。我國解放初期,在缺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的情況下,主要也是學習蘇聯的經驗。1956年毛澤東指出,要以蘇聯為鑑戒,走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發端的。但他仍堅持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是十月革命的繼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框架仍與斯大林創立的模式是一致的。所以,對斯大林以及他創立的社會主義模式的評價,不僅關係到蘇聯社會主義實踐是非對錯的判斷,而且關係到整個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斯大林問題,是一個世界範圍的重大的政治問題。

正因為如何評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關係到社會主義有沒有前途、馬克思主義靈還是不靈等一系列帶根本性的原則是非,所以,不同階級、不同政治派別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著不同的看法,甚至完全對立的看法,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兩次大規模的反斯大林浪潮

斯大林去世以後,在蘇聯國內以及國際範圍內出現過兩次大規模的反斯大林浪潮。1956年,斯大林剛剛去世不久,赫魯曉夫就在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拋出了一個全盤否定斯大林的祕密報告。這個報告,用毛澤東的話來說,赫魯曉夫從“過去把斯大林捧得一萬丈高”,“一下子把他貶到地下九千尺”。過去,赫魯曉夫曾經肉麻地吹捧斯大林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才、導師和領袖”、 “偉大的常勝將軍”、“自己生身的父親”,過了十多年時間,還是同一個赫魯曉夫,卻咒罵斯大林是“凶手”、“刑事犯”、“強盜”、“賭棍”、 “伊凡雷帝式的暴君”、 “俄國曆史上最大的獨裁者”、“混蛋”、“白痴”等等,一切惡毒、汙穢的語言都傾瀉到斯大林的頭上。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惡果是眾所周知的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利用赫魯曉夫的祕密報告,誣衊和攻擊共產黨、社會主義制度,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反蘇、反共的浪潮,社會主義陣營出現了波匈事件,資本主義世界的共產黨三分之一的黨員退黨。一時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著“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嚴峻形勢。

自上世紀8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在戈爾巴喬夫的帶領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再次出現大反斯大林的惡浪。蘇聯和東歐國家共產黨內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分子,與社會上的所謂“民主派”相互勾結,沆瀣一氣,把攻擊斯大林作為推翻共產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突破口。他們不僅把對斯大林個人的攻擊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連無中生有的徹頭徹尾的造謠手段都使出來了,例如說斯大林是沙俄的特務之類,而且把矛頭直接指向斯大林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繼承了赫魯曉夫衣鉢、自命是“蘇共二十大的產兒”的戈爾巴喬夫宣佈:“幾十年來強加給黨和社會的模式已遭到戰略性失敗。這一結論具有原則意義。”並由此提出應該“徹底改變對社會主義的整個觀點”。戈爾巴喬夫之......

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述評(基本內容加評價)

“斯大林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它成為二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效仿的對象。“斯大林模式”是我國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相關的論文、專著不斷問世。同時,該問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鑑於此,本文將對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對“斯大林模式”研究中與中學歷史教學相關的內容做一簡要概述,以供教學參考。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義

1.體制說。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葉書宗認為,所謂“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按照斯大林的規劃所確定下來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注:葉書宗:《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上海社科聯,1996年版,第210頁。)

2.理論體系說。胡逢吉認為該模式主要是一種理論體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理論簡稱。(注: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3.政策實踐說。韓狄明認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種政策實踐,其重點“一是發展重工業,二是限制和消滅商品經濟。”(注:王福春:《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

4.“社會主義模式”說。孫振遠認為“斯大林模式”是一種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會主義模式,它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帝國主義包圍的這樣一種國際環境中,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這樣一種國度裡,無社會主義建設先例的條件下形成的。(注:孫振遠:《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與赫魯曉夫的改革》,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時間

1.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陳之驊認為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並在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進一步固定化的。(注:陳之驊:《改革傳統模式是歷史的必然》,載《世界歷史》,1988年第4期。)

2.1936年憲法的制定。當前最權威的昊於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把1936年憲法的制定作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誌,指出:“蘇聯憲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成,也標誌著斯大林創建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注: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上卷),1994年版,第203頁。)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研究的重點,史學界一般將其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大類。

(一)客觀因素

1.俄國專制主義歷史傳統。林治華考察了自基輔公國建立至斯大林時期專制制度的發展歷程,指出:在俄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制主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專制君主沙皇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十月革命推翻了這種封建專制政權,但是這種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深蒂固,它的影響既廣泛又深遠。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不可能因為社會制度轉入了社會主義而自動消失,它還在繼續影響進入了社會主義的人們。至斯大林時期,蘇聯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已發展到了頂峰。(注:林治華:《蘇聯中央集權制的歷史考察》,載《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1期。)姜長斌認為,斯大林經濟體制的產生,和他的政治體制一樣,首先都是俄國曆史傳統和社會條件的產物。俄國地跨歐亞兩大陸,它的經濟發展戰略必然要承受兩個大陸經濟發展方式的巨大壓力,特別是在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之後,俄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很自然的就會表現為落後的亞洲式經濟基礎對先進的歐洲經濟發展成果的應戰。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改革確立的經濟發展戰略對斯大林影響深遠。斯大林曾經設想,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克服彼得一世發展戰......

對斯大林模式的認識

斯大林模式,一般指蘇聯模式,其他釋義請點擊此處。蘇聯模式就是採用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它的要害關鍵則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無情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個人崇拜網,高踞塔頂的則是斯大林及其後任們。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評價斯大林模式?
什麼衝擊了斯大林模式?
什麼是斯大林模式?
怎樣評價林則徐?
你怎樣評價愛因斯坦這個人? ?
怎樣評價改革開放?
怎樣評價一篇文章?
怎樣評價書法作品評語?
怎樣評價諸葛亮?
怎樣評價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