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理論意義是什麼?
科學技術史上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是什麼?它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什麼
李約瑟難題: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中國古代對人類技術發展有很多重要貢獻是沒錯,但僅僅限於技術而已,而科學體系是完全基於希臘羅馬那一套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並沒有成體系的科學系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沒有現代學校體系,官方也不重視,導致很多技術失傳。
而工業革命,電氣革命正是建立在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先行的基礎之上的。
現實意義,就是要重視基礎科學、理論科學,只有基礎科學、理論科學發展才能帶來真正飛躍性的技術革命。
科學史上著名的李瑟約難題是什麼,它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 李約瑟其他文明?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李約瑟問題其實是: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歐洲經歷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時期,希臘、羅馬的古代典籍也被歐洲中世紀的焚書毀滅,歐洲從阿拉伯帝國保存的希臘、羅馬古籍復興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了中華文明的科技與產業、體制與文藝等成就,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從馬可·波羅遊記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與研究東方文明.從1643年牛頓誕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然而,1840年的中國卻進入了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前後,英國的機器化生產已基本取代手工業生產,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制造公司建立,開啟了電氣化時代.從馬可·波羅的誕生到工業革命電氣化的開始,歐洲經歷了約6百年的努力終於徹底超過了中國.
難題表述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李約瑟第一段是: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 中國的政教分離、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
表徵意義
“李約瑟難題”很耐人尋味,它猶如科學王國一道複雜的“高次方程”擺在了世人面前.眾所周知,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在科學技術上也曾有過令人自豪的燦爛輝煌.除了世人矚目的四大發明外,領先於世界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還有100種之多.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著名的《中國,文明的國度》一書中曾寫道:“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都屬於中國人.”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從17世紀中葉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據有關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劇降為只佔0.4%.中國與西方為什麼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拉開如此之大的距離,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
如何理解李約瑟悖論的含義以及其現實意義
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麼像伽利略、托裡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麼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中國文明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令人歎服的文明,中國的科學技術曾在世界文明史之中長期居於領先的地位。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曾領導整個世界。但是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說:“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當西方大踏步建立了近代的科學體系時,中國的科學相形之下卻日愈落後了。西方在17世紀已經確立了近代科學的經典體系。但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對近代科學的經典體系還始終茫然無知。”
問題在於,既然中國文明無論在古代哲學、藝術、科學還是技術上都居於領先地位,那麼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為什麼中國文明沒有延續它的輝煌而在近代中國走入一個相對的低谷?
現實意義:
從科學思維和科學體系的角度對李約瑟問題做出一個嘗試性的解答:古希臘獨特的幾何學式的哲學傳統,給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在思維方式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樣一種幾何學的傳統對未來科學體系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未必是決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西方近代科學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受控的實驗方法和平等的構造性的世界觀。兩者與幾何學傳統的結合,與技術發展需求的結合,使得科學產生一種有機的內在結構,在這種內在結構之中,理論、技術、實驗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三種要素相互聯繫又相互促進,從不斷地加速科學的發展。
我們應該承認,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西方文明由於其獨特的優勢引領了整個世界發展的潮流。尤其是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改變了人類發展的道路。
科學儘管具有強大的能量,然而並不是萬能的。隨著科學在現代的傳播和發展,許多問題浮現出來,比如環境汙染、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軍備競爭、高科技犯罪;核武器的誕生和大量存在,無核國家、恐怖主義對核力量的覬覦都成為可能影響到整個人類的危機。到了近現代,科學萬能主義的神話不再,科學麵臨更多的質疑,例如非理性主義的興起。另一方面,從科學的本身來看,我們說過,科學體系是建立在簡單假設和抽象概念的基礎上的,這就意味著科學本身並不是完備的。科學從這種高度簡化的假設下出發去解決現實層面的問題,一定會夾雜著很多謬誤。由於科學的巨大影響力,人類文明有沒有可能在這種謬誤中蒙受災難呢?事實上我們已遭遇過無數這樣的災難。
近代科學的出路究竟在哪?這種簡化和分離的科學觀該如何修正?在這一方面,中國傳統的有機自然觀、辯證的自然觀能不能給科學的困境帶來新的轉機?
另一方面,我們能不能從中國傳統科學的思路中尋找一條新的道路來發展科學,建立另外一套更加完備的科學體系呢?這種猜測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中西科學發展在近代以前完全是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的,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影響,中國傳統科學將沿著它自己的道路繼續發展,會不會在某一個時刻找到一種快速發展的方式從而建立起牛頓力學體系之外的科學體系?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中國——或者,確實來說,任何一種其他非西方的文化——可能不可能不經過牛頓體系而另外摸索到一條它自己通向近代科學的道路?……中國有沒有可能在伽利略、牛頓之外,另外產生一套她自己的近代科學的模式?……中國科學文化的獨特傳統應該說是舉世各種歷史文化之中最有希望而又最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了。”即使不行,那麼中國傳統能否對未來科學發展提供......
如何理解李約瑟悖論的含義以及其現實意義
李約瑟難題由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李約瑟以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傑出貢獻成為權威,並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等問題。對此問題的爭論一直非常熱烈。
科學史的意義
前面講過,最早的科學史實踐者通常都是科學家,對他們來說,科學史的意義就在於為科學本身服務。要麼,它有助於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儘快掌握已有的科學理論;要麼,它從歷史記錄中為當代科學前沿問題尋找可資借鑑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們經常在科學史著作中見到的理由。歷史故事提高理科學習的趣味性,起著把科學知識包上“糖衣”的作用。對某一學科、某一理論之歷史來源的追述,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門學科和這個理論。正是基於這個事實,科學史經常被作為普及科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手段(當科普受到高度重視的時候,科學史可以申明自己最能發揮著科普的功能),科學史也經常被置於理科教科書的開頭章節。邁爾在寫《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時,目的正是為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學的當代問題。他說:“認為學習一門學科的歷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徑。只有仔細研究這些概念產生的艱難歷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須逐個加以否定的一切錯誤假定,也就是說弄清楚過去的一切失誤——才有可能希望真正徹底而又正確的理解這些概念”。從歷史研究中為現實的科學難題找答案,這曾經是近代早期科學界的一種習慣做法。現代科學史家們發現,近代早期的不少科學家居然有一種通過研究過去來發現科學真理的傾向:“只是在最近我們才剛剛開始意識到在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們當中一種十分奇怪的歷史主義的重要性,這種歷史主義使他們如此深地陷入到赫爾墨斯傳統之中,以致於他們把他們的科學想象為對古代真理的一種重新發現,以前這些真理曾經被那些有天賦的、純樸的哲學的創立者們所清楚地領悟。因此,牛頓認為,諸如像阿那克薩哥拉和盧克萊修這樣的古人,不僅知道原子,而且認為它們具有慣性;此外,首先是埃及人,而後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除了講授過哥白尼體系之外,還懂得在《原理》的數學科學中的萬有引力原理及其應用。”當然,這個在今天看來奇怪的傾向到18世紀就逐漸消失了。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學科特別是偏博物學性質的學科,某些問題與學科的歷史演變有關,因而在這些學科裡,歷史研究還被認為是現實的科學研究的一部分。在中國,天文學史家席澤宗目前是職業科學史家中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關於中國古代新星和超新星記錄的考訂,對於現代天體物理學關於射電源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因此他的天文學史研究本來就屬於天文學的一個部分。這種為科學本身服務的科學史往往被稱做“科學家的科學史”,通常是專科史,而且通常是極端的輝格史。相反,現代科學史家普遍意識到,自己反輝格的“科學史家的科學史”對科學研究基本上沒有直接的用處,雖然在科學教育方面並非沒有間接的用處。 我們經常聽說的科學史的第二個方面的功用是為現實服務。過去,為現實服務主要體現在將科學史賦予意識形態的功能。比如,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而更好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更自覺地投身於“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實施中去;再比如,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還有,可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肯定,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科學史必定是某種極端的輝格史。隨著反極端輝格傾向成為共識、隨著科學史學科自主性的加強,它的意識形態功能將會弱化,雖然不可能完全沒有,正像完全的反輝格也是不可能的一樣。以愛國主義為例。這曾經是研究中國科技史的一個主要的動機。科學史研究何以能夠具有激發愛國主義的功能?愛國主義通常是在國家落後、國力不振、國運危難之際的一種特別強烈的時代要求。20世紀的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經濟上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許多方面是不行的。但是,如果能夠有證據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許多可比的......
李約瑟難題的解答一
1、封建社會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統治對科技的束縛愈來愈嚴重 [1]2 、缺乏持續性發展[2]連年的戰爭和社會動亂使得古代中國不能保持科學發展的連續性,使很多的科學技術浪費,失傳。3 、缺乏專利與股份[3]專利與股份可以成為古代民眾技術名的強大動力,同時專利和股份也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技術,或者是還未成形只有雛形的簡單科學形象和概念,使之可以進一步的發展。4 、缺乏交流與交通[4]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封建社會末期嚴重地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封建時代的末期,中國缺少與外部周邊國家的交流,知識很難傳遞,再加上我們當時國內的交通很不發達,即使有一部分人在搞一些研究,但總是單兵作戰,無法協同對科學的發展起協同的作用。5、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知識分子結構的不合理“所有這些問題(李約瑟難題)的答案,首先要到不同文明的社會結構中去尋找,到知識分子結構和經濟結構裡去尋找。” [5]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科學同時還是一種社會建制,一種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在多側面、多層次考察科學、揭示科學的本質,特別是他們開創了科學與社會關係的研究。馬克思認為,大工業把科學併入生產過程,要求自覺應用科學,科學成了一種生產力,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指出,科學要歸功於生產的、比生產要歸功於科學的要多得多;社會的技術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6 、熵增原理的解釋在一個封閉的體系中熵值總不斷增大,即混亂度增大,當著名的熵增原理提出後,有人便試圖用物理學的原理來解釋李約瑟問題,認為古代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近似於封閉的體系,所以國家社會趨於混亂,導致近現代科學的起源不在中國。 1、 缺乏古希臘科學哲學思想[6]中國古代沒有完善的形式邏輯思想,很難產生嚴密的理論武器。愛因斯坦[13]在1953 年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託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是這樣寫的: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以找出因果關係。我們可以知道古代中國是不具備“形式邏輯體系和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因果關係”這兩個基礎的,所以在古代中國沒有產生近現代科學,所以中國古代的一切技術只能歸結為經驗技術,而非科學技術,所以李約瑟問題中的討論涉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可以說是不夠準確的,應該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經驗技術,而且,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中國的經驗技術在世界上是遠遠領先的。這是對李約瑟問題本身的一個完善。2 、缺乏解放普通勞動者的發明思想[7]中國古代文明的特徵主要是技術發明。大多數的發明創造並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創造,難以形成一個產業,一個大方向,大多數的發明來自於普通民眾,很零散,無法集中利用,統一規劃,發明力量無法有力發揮。3 、迷信落後和重文輕技思想阻礙了科技發展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統治下,我們的普通民眾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層社會的文人學士也普遍重文輕技,以文學為主業,很少有像沈括那樣有空來整理鑽研一下科學問題。4 、古代中國和希臘的自然哲學的不同 [8]古代希臘和中國神話都包含有共同的宇宙觀概念。但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從神話到自然哲學的轉換,兩個文化不同的宇宙神話導致了兩個文化的自然科學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基礎之上。希臘觀念以一個永恆的第一動因或外在的造物主為特點,所以希臘自然科學的動力就是去發現造物主設下的宇宙秩序的規律。中國自然哲學的主要動力是在系統內尋找有機聯繫,而任何外在的原因是很難設想的,從而導致中國對自然和諧與自然變化有深邃的哲學理解。5 、雙方文化核心的差別臺灣周哲水在[9]認為, 雙方文化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