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價值的產生是什麼?
論述題:什麼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
剩餘價值的準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裡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臺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裡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勞動過程即工人利用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最後生產出一個使用價值,這是一切社會所共有的,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和勞動產品全部屬於資本家。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同時也就是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了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換句話說,當工,當工人的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所形成的價值超過了勞動力價值這個一定點的時候,價值形成過程就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勞動過程是手段,他生產使用價值僅僅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剩餘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增殖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H的,因此,價值增殖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特點。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勞動一方面作為具體勞動創造出商品,並把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創造出來的產品中去;另一方面作為抽象勞動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這個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就是剩餘價值。所以,剩餘價值就是由僱傭工人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它體現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
剩餘價值就是這樣產生的。
剩餘價值是在什麼過程中產生的
勞動.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勞動過程的一切要素歸資本家所有,因此,勞動過程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的過程。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監督和支配下勞動。第二,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在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資本家讓勞動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並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資本家的目的是生產出比他預付資本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即生產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是在什麼過程中產生的?
勞動.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勞動過程的一切要素歸資本家所有,因此,勞動過程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的過程。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監督和支配下勞動。第二,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在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資本家讓勞動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並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資本家的目的是生產出比他預付資本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即生產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的源泉是什麼
1、從能量的轉化角度看:剩餘價值來源於剩餘勞動,剩餘勞動來源於工人的體能+工具,體能和工具最終來源於自然界的自然能,比如太陽能的光合作用等等。
2、總之,剩餘價值其實並不剩餘,而隨著地球資源的匱乏,人類發展並不是越來越來快,越來越“剩餘”,而是面臨著危機。
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出來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那麼剩餘價值是如何產生的呢?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模型是:一個工人每天在工廠勞動12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12個物化勞動小時(馬克思用來衡量價值量的單位,以下簡稱為“價值單位”。工人每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一個“物化勞動小時”,即一個價值單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只有6個價值單位。資本家把新創價值的一半(6個價值單位)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另外6個單位的價值,即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成為他的利潤。
在這個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均為6小時。
剩餘價值率(馬克思用來衡量剝削程度的指數)是6/6 =100%
什麼是剩餘價值?其實質是什麼?
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必然會產生剩餘價值, 其本質是把勞動力看作商品用來交易之後所產生的價值盈餘, 勞動力在裡面扮演工具一樣的角色, 在他們每天按時間生產出滿足自己生活所需的利潤之後, 還要按資本家的規定無償工作若干時間, 來為資本家賺取利潤, 剝削一說就是如此而來, 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 剩餘價值就不可能被消滅, 他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提高, 相反的, 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工人就會越來越少, 對科技的依賴會越來越強, 拿現在的時代來講, 就是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利用和剝削, 以賺取高額的產品附加值, 即剩餘價值, 將生產環節脫離出來, 並制定一套規則以各種名義對其剩餘價值進行隱藏, 讓人誤以為是不存在剩餘價值, 科技說, 生產力說就是由此而來, 因此剩餘價值的產生及本質從過去到現在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