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創新發展?
如何理解創新發展理念
創新理念是指企業或個人打破常規,突破現狀,敢為人先,敢於挑戰未來,謀求新境界的思維定勢。創新的前提是對現狀的不滿足,同時,創新是建立在對市場規律和本行業發展前景正確把握的基礎上。突破陳舊的思想觀念,運用新的事物方式和一定的技術手段,實現某一個領域的突破,謝謝
如何理解創新發展內涵及其意義
內涵:創新發展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
意義:
1.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和未來。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提高民族創新意識,增強民族創新能力,關係到中華民族和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4.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沒有創新,總是步人後塵,經濟上會永遠受制於人,更不可能縮短差距。
如何理解創新發展理念
《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是《建議》的重大創新和歷史性貢獻,也是《建議》的最突出亮點。
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樹立創新理念,就必須深刻認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徹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樹立創新理念,堅持創新發展,是推動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從國際看,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由創新引發和推動形成的。一個國家要能走在世界發展前列,根本靠創新。當今世界,產業更替、產品更新趨於加快,新的產業革命正孕育形成,經濟競爭更趨激烈。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誰佔領了創新這個制高點,誰就能佔得先機、贏得主動、挺立潮頭。而不創新就跟不上發展潮流,就要落後。這是一個規律。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依靠要素成本優勢驅動發展的空間變小,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環境成本上升是剛性的,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通過技術引進推動增長也受到很大制約。如果說在發展的初期,一般性的技術,通過模仿和引進,只要勤勞一點,肯吃苦,尚且可以發展起來,在一個時期可以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那麼,當發展進入較高階段,這些辦法就不那麼靈了,有的甚至無法再用了。現在,我們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都是高端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這些技術,沒有人能給我們,引進不來,也買不來,只能靠我們自己來創新。而一般技術對應的產業和產品,我們的生產能力已經很強大,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甚至有些已出現明顯產能過剩。傳統增長動力效力遞減,需要替換,而作為新的增長動力的創新沒有接續上,困難就出現了。所以,當前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和矛盾,說到底是創新缺乏、創新不足。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好,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也好,離開創新都沒有出路,都寸步難行。只有通過創新,用創新驅動發展,才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創新是決定我國經濟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關鍵。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建議》從7個方面部署了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這就是: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要把這些任務和舉措紮紮實實落到實處,使“十三五”時期的創新發展有一個大的飛躍。
如何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涵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科技發展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任務,要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尤其是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技術不再是獨立發展的產業,而要與傳統產業全面結合。十八大的“創新驅動發展”是對上述認識的精闢總結,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必須充分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抓住重點,形成合力。
如何理解創新及創新精神
創新並不只是少數社會精英分子的專利行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創新的潛在可能性。對於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獲得一種新經驗、產生一種新思想即意味著創新。創新是人的獨特價值的體現。基於這樣認識,就不會對創新之“新”給予過高的定位,否則對中小學生的創新必然持懷疑態度。之所以說人們生產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具有“新”意,就是因為此產品或是首創的,或是獨創的。首創的產品是以人類歷史作為參照系,屬於“前無古人”之類的;而獨創的產品是以個體自身或同齡人已有的經歷作為參照系。前者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對於絕大多數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來說確是不可企及的,然而後者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恐怕都有過切身的體驗。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知的信息,發現事物間的“新關係”,從而形成新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即是創新。當然,創新還涉及價值問題。現在,一提到創新,有人認為那就是要敢於衝破舊的條條框框,超越常規,標新立異,鼓勵學生懷疑一切,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應該說這是對的,問題在於我們要考慮到創新的價值。毫無價值甚至是有害的創新,社會非但不提倡反而要禁止。假如創新的成果沒有任何價值,甚至有害於社會,則這樣的創新對國家、民族來說是一種災難,而非寶貴的財富。對此,我們有過慘痛的教訓。一般情況下,人們看重創新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發展價值。中小學生的創新,更注重其發展價值,即注重創新對中小學生未來發展的作用。對個體來說,創新還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這是由先天遺傳素質和後天環境教育等因素交互影響而形成的。因此,對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可一概而論,不能用同一個模式進行培養。而應當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個別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因材施教。
如何理解五個發展的理念
一是創新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創新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如果說,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那麼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地位。內涵也大為拓展,由過去強調的科技創新,發展為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涉及到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新體制等諸多層面。
二是協調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發展等。五中全會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發展理念,除了城鄉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還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從字面看,統籌指的是統一籌劃,與兼顧相連,有主次之分,兼顧部分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視,而協調指的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係,各種關係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沒有主次之分。協調發展與五個統籌相比,範圍更廣,要求更高。
三是綠色發展。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包括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五中全會公報將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併成為基本國策,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寫入五年規劃。
四是開放發展。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中國是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問題,制度性話語權,就是起草、參與制訂遊戲規則。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亞信峰會上邁出了制度性話語權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投行。亞投行是中國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制度性話語權的最好嘗試。目前亞投行的簽署國已有53個。中國作為創始國和發起方,首任行長由中方委派,並享有規劃制訂的權力。制度性話語權的成果之一,就是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什麼是利益共同體?通俗地講,雙方籤協議,把各自利益捆綁到一起,互利共贏。中國率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是不帶硝煙味的合作共贏,是和平崛起的生動實踐。總體來看,“十三五”將呈現一個更......
如何理解十八大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涵
如何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國發展全局的核心。 “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我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源於發揮了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科技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長遠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既可以降低消耗、減少汙染,改變過度消耗資源、汙染環境的發展模式,又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馬克思主義中怎樣理解創新 如何創新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正確的意識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創新就是意識先進的體現。
創新需要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不能違背客觀事實。同時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敢於突破固有觀念,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理解“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五中全會提出的七個創新發展著力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給出了未來五年實施創新發展的路線圖。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發展舉措,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貫徹落實好五中全會精神,我們才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發展的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結構更優。
你是如何理解創新
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不僅擅長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而且尤其擅長對周圍環境的梗何變化做出適當的反應。在當今世界上,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以不變應萬變”,那是死路一條。
什麼是管理創新?創新(Innovation),含義為創新(Innovate)行為、發明(invent)行為或者創造(create)某種新事物的行為,即將原有的東西加以改變或引入新的東西。
創新是“形成創造性思想並將其轉換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即富有創新力的組織能夠不斷地將創造性思想轉變為某種有用的結果。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創新的含義是有系統地拋棄昨天,有系統地尋求創新機會,在市場的薄弱之處尋找機會,在新知識的萌芽期尋找機會,在市場的需求和短缺中尋找機會。
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任何使現有資源的財富創造潛力,發生改變的行為,都可以稱之為創新。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創新實質上就是要建立一個創造性的“生產要素集成系統”,追求最佳“系統組合效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管理創新對創新者來說是改變資源的產出效率,不是隻有以前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我們發明出來了才叫創新。以前沒有建立完善紮實的管理基礎(如管理規章制度的完善與制定),現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基礎,同樣屬於創新。
創新不一定是發明一個全新的創造物,創新也可能是改進和衍生。模仿往往是創新開始的第一步。
創新需要審視內外部環境,處理、蒐集有關變革威脅和機遇的相關信號,決定組織需要關注的關鍵信號(以企業的發展戰略為基礎)。
摩托羅拉公司銥星計劃的案例說明:企業經營處處存在風險,只有通過創新(在這裡是通過“風險投資”降低風險)才能避免企業的滅頂之災。
無數企業的經驗告訴我們:創新必須從上到下。決策者和執行人必須得到授權,基層員工必須有理解力、責任心和足夠的能力,兩者缺一都會造成災難。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把管理活動的動機和原則建立在千方百計調動並保護人們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和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上。
創新要抓住自己企業的最薄弱環節。
任何一個系統都至少存在一種侷限(否則企業都可以賺取無限多的利潤),企業發展的關鍵是要把重點放在各種侷限上,即把重點放在鏈條的薄弱環節上,在絕大多數企業裡,最薄弱的環節不是客觀因素,而是已根植於行為方式中的某種做法。
對於我國企業來說,管理是最短的一塊板。創新就是最有效的加長短板的手段。
過於現實主義往往意味著不求進取。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一般都是理想主義者。
實踐證明,成功的企業,必將是具有個性化、活力化特徵的創新型企業,是能夠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產品和獨具特色的經營方式的企業